陳振林
前日又讀朱自清先生名篇《背影》。當人到中年讀《背影》,我又讀出了不一樣的味道。
以前我站在講臺上,和學生一起讀《背影》。我們由朱自清先生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背影,感受到濃濃的父愛和父子之間的深情。如今,我再讀,卻讀出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寬容以至原諒,感受到生活的無奈與生命的無常。
我有老父親,我也是一位父親。
上一輩人和下一輩人之間,或多或少總會有些摩擦的。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可能犯過錯。他們有時迂腐,有時過于嚴厲,有時十分固執(zhí)。他們也許年輕時工作太忙很少陪伴你,難以和你相處;他們也許讀書不多,不懂教育;他們也許觀念守舊,甚至和你觀點根本不同;他們也許還有些你根本不理解的行為習慣;他們甚至還走過一段彎路……但是,俗語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作為子女,對于一些過往,應該放下就放下,應該忘記就忘記。
西漢劉向《說苑·建本》有個小故事:伯俞有過,其母笞之,泣,其母曰:“他日笞子未嘗見泣,今泣何也?”對曰:“他日俞得罪,笞嘗痛,今母力不能使痛,是以泣?!?/p>
母親打七十歲的兒子,兒子感覺母親的力氣變小了便忍不住落淚,因為他知道母親身體不好了。這個小故事后人名之《伯瑜泣杖》。三國曹植在《鞞舞歌·靈芝篇》中寫成了一首短詩:“伯俞年七十,彩衣以娛親。慈母笞不痛,歔欷涕沾巾?!?/p>
《弟子規(guī)》里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鄙B(yǎng)之恩大于天,寬容父母的過錯,原諒他們的不完美,是做人最基本的德行。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父母在你面前變得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