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潔
新時代,我國開啟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現(xiàn)代化標準得到了豐富和發(fā)展。中國共產(chǎn)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中,始終以懂人民、護人民、為人民、愛人民為工作準則,在帶領人民突破壓迫阻礙、打擊敵對勢力、實現(xiàn)美好生活、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的道路上昂首闊步。當前,建設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國上下共同的奮斗目標,在現(xiàn)代化強國的目標規(guī)劃與踐行中,人的現(xiàn)代化是核心要素,人的全面發(fā)展、人民各項權利的維護、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xiàn)處于現(xiàn)代化的重要地位。中國的現(xiàn)代化追求的是社會主義的現(xiàn)代化,更是全體人民的現(xiàn)代化。實現(xiàn)人的現(xiàn)代化,首先要全面理解“人是什么”的問題,這是實現(xiàn)人的現(xiàn)代化的基礎問題。梳理中西方先哲和國內(nèi)外學者對于“人是什么”的論述,翻閱和感悟康德的哲學思想,可以看到其關于“人是什么”的系統(tǒng)研究和前沿思考?!叭耸鞘裁础钡膯栴}是康德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更是康德哲學研究的“最高問題”??档屡険舭讶俗鳛槭侄魏凸ぞ叩呐f觀點,批判泯滅人性的“舊社會”,從多重角度研究“人是什么”的問題,提出了“人是目的”的跨越性觀點,對“人是什么”的正確認識和人的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档碌摹叭耸悄康摹边@一命題的提出使關于“人是什么”的問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也使得“人成為真正的人”有了關鍵的理論支撐。厘清“人是什么”的問題是個人認識自己、理解他人的基礎,是國家穩(wěn)定人心、安邦定國的前提,是世界各國平等相處、合作共贏的關鍵。康德關于“人是什么”問題的研究具有跨時代的價值和借鑒意義。鑒于康德關于“人是什么”問題的前沿性和深刻性,國內(nèi)外學界尤其是我國學者從多角度、多領域?qū)档玛P于“人是什么”問題的理論觀點進行了闡釋與分析,并結合我國的研究現(xiàn)狀進行了深入考究和理論升華。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康德關于“人是什么”問題的研究視角、內(nèi)涵界定、適時評價、意義價值四個方面。但是,已有研究成果觀點過于分散,主要集中于對康德“人是什么”論述的某一部分的研究。同時,學者從本身的研究目的和學科特色出發(fā)進行研究,對相關概念沒有一個具體的研究范圍和理論定位,在應用于具體學科時容易模糊不清。因此,有必要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和整合,客觀分析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論述,并厘清相關概念。在梳理和研究的過程中,要緊密結合新發(fā)展階段對人的新認識和新要求,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對這一課題進行深入分析。
研究視角是學者進行理論研究時的出發(fā)點,不同學者由于學科背景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研究視角。目前,學界關于康德“人是什么”問題的研究,主要采用學科交叉的方法,借助其他學科理論和視角進行研究。對學者們的研究視角進行歸納和學習,主要有認識論、倫理學、美學和宗教神學四種視角。
康德在研究“人是什么”時,始終沒有脫離形而上學的視野,他通過構建人的主體地位和理性認識為前提,勾勒出未來形而上的世界?;谡J識論的視角,學者們分別以“人的先驗性”“實用人類學”“批判哲學理論體系”為研究基礎和核心觀點,來展開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探討。部分學者認為,康德把任何事物與知識看作是先驗的,尤其是突出康德關于“時空是先驗的”以及人可以通過對知識預先假設的認識來掌握知識的內(nèi)在原則的相關論述,通過對康德已有觀點的解讀,探討其關于“人是什么”的思考,深入了解康德對預先假設和先驗認識的闡釋。①有學者從康德實踐理性中的“先驗自由”入手,認為在康德那里,人是通過自己的理性去認識經(jīng)驗的東西,最終去發(fā)掘經(jīng)驗知識中先驗的存在。②有學者認為,康德在探討“人是什么”問題時,把最終的答案歸結為人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在和外在的現(xiàn)象,對康德“實用人類學”的研究,可以從人的外在表現(xiàn)走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并對相關學科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的奠基和充實作用??档略谔接憽叭耸鞘裁础睍r不僅僅局限于理論派,而是注重通俗性和實用性,來做研究人的學問。還有學者立足于康德的批判哲學來看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思考,提出“人是什么”的研究體現(xiàn)在康德的批判哲學,尤其集中于“三大批判”中,而康德進行批判的最終歸宿就是走向?qū)嵱玫膶θ说难芯?。康德把人看作“全部形而上學的基礎”,系統(tǒng)地研究人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他對“人是什么”問題的高度重視,也體現(xiàn)了康德對人的價值的肯定。
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探討,其核心觀點集中于對人生態(tài)度以及人生意義的探尋。因此,學界通過探究康德關于人的真正道德及其實現(xiàn)過程的相關研究,結合康德關于人的“向善的稟賦”和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觀點,基于倫理學視角對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部分學者認為,德性是康德人學研究的核心,人是有德性的存在。羅松濤提出,康德在進行人的相關研究時強調(diào),道德是人們相比于幸福而言的更高追求,德性可以從意志轉變成一種力量,能夠在人們面對各種經(jīng)歷時對其行為進行指導,實現(xiàn)人真正的道德。③一些學者則從人的本性出發(fā),看待康德“人是什么”的研究。鄧曉芒認為,在康德那里,人的善不是出于天生的自然的,人本質(zhì)上是惡的,是需要通過對自身的反省與譴責來挖掘內(nèi)在的善來實現(xiàn)真正的道德的。對于康德“人是什么”的問題,鄧曉芒認為,康德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的“救贖論”,他從人的內(nèi)心出發(fā)來論述“向善的稟賦”。④還有學者將康德“人是什么”的研究具體化,認為“人是什么”的問題是康德哲學的總問題,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分別從“人可以認識什么”“人應該做什么”“人做了他應該做的,他可以希望什么”三個方面對“人是什么”進行深層次解讀,得出康德對此問題的解答是“人是一個雙重的存在”,即“有限的理性存在者”。⑤倫理學視角主要聚焦于德、善等方面對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進行解讀,豐富了中西方基于倫理學層面對人的認識。
人是天生追求美的,人的審美和鑒賞判斷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档聦Α叭耸鞘裁础钡恼撌鲆搀w現(xiàn)著其審美態(tài)度和美學價值。康德對“人是什么”問題的研究豐富了美學的內(nèi)涵,對人如何看待和鑒賞事物提出了新的見解。學者們基于美學的視角對康德關于“人是什么”問題的論述進行研究,針對康德的“審美無利害”理論、“先驗美學”思想,提出了不同觀點。有學者對康德“審美無利害”思想進行研究,提出康德對“人是什么”的論述是立足于對研究對象的表象進行鑒賞,是完全取決于人的情感而不受利害關系影響的。人是主觀的,是可以自己掌控自身情緒,是擁有判斷和鑒別的能力的主體。一些學者基于美學視角,立足于康德“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挖掘人的非理性因素來看“人是什么”。他們認為,康德極其重視情感的重要性,其關于“人是什么”的研究是在理性的指導下融入感性因素,有效運用人的主觀性和想象力實現(xiàn)的。還有學者主要從提煉哲學美學的基本主題出發(fā),以“自然與人”及其關系為重點,探尋康德先驗美學中關于人的精神和思想,強調(diào)正是人對精神的追求指導著人的思想和行為,而美學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道德。美學視角主張把康德重視理性的原因以及對情感要素的肯定結合起來,把人的個人情感和品格精神完全地挖掘出來,這是學界關于康德“人是什么”問題研究的一個重要視角。
思想是時代的產(chǎn)物,無法脫離時代而存在??档律钣趩⒚蛇\動發(fā)展時期,啟蒙的思想和理性的光芒貫穿于康德研究“人是什么”的過程之中。在啟蒙時代,人是自由的理性存在者,可以自由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理性。鑒于宗教神學在當時的重要地位,許多學者基于宗教神學的視角,分析康德的“宗教的道德化”“神學的人學化”等思想,對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進行研究。部分學者認為,康德是以探討人性中的善惡原則及其關系為目的進行“人是什么”研究,以此來建構其道德神學的。聞駿強調(diào),“道德人性論”是康德研究的重點和關鍵,人的道德是宗教研究的起點,宗教使人實現(xiàn)至善成為可能,即宗教的道德化。⑥所以,研究“人是什么”可以從宗教神學的方向推理而來。有學者挖掘康德“神學的人學化”中其關于“人是什么”的論述。他們認為,康德把哲學的一切問題都歸結為對人的研究,特別是對“人是什么”的探討,在宗教中進一步加入了人的理性的作用。還有學者從康德關于人與上帝的關系的相關論述入手,來研究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見解。他們認為,上帝作為最高的理性存在者,其與人的關系是康德在研究“人是什么”時的基礎和前提,他們的研究重點強調(diào)了“人是自由自律的”“人是自己給自己立法的”等創(chuàng)造性觀點對康德“人是什么”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貢獻。學者們有共識地認為,康德提倡的是保留和改良宗教,仍然肯定上帝的權威和完美。
康德把探尋人的本性、追求人的理性、實現(xiàn)人的自由作為最高理想,把人作為最高目的貫穿于其哲學研究的始終。研究人的問題,最基礎的就是明確“人是什么”,康德將此作為哲學研究的重點,并提出對于“人是什么”問題的深刻認識,賦予“人是什么”問題以豐富內(nèi)涵。學界關于康德“人是什么”的內(nèi)涵主要從“德性至上”“善良意志”“自律自由”“理性實踐”四個方面來進行研究,使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內(nèi)涵系統(tǒng)化、清晰化。
康德認為,道德是人必須要遵守的一種義務,探討“人是什么”,就是要激發(fā)人的道德,把德性放置于人的發(fā)展的至高位置。學者們在研究康德“人是什么”的相關論述時,極其重視其關于人的德性以及德育的研究。有學者從康德提出的德性的后天養(yǎng)成性出發(fā),研究德育的可能性。因為德性不是天生的、經(jīng)驗性的,所以教育得以發(fā)揮使人成為一個有德之人的功能。有學者分析康德的“德福一致”來研究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學說。人只有達到德福兼顧,才能成為真正的德性之人而達到完滿的善。學界普遍認為,康德在論述人追求幸福時,是建立在遵循道德法則的基礎之上的。只追求幸福,而沒有德性的人是不能被稱之為至善之人的,只有遵循“德福一致”的原則,才能達到康德所說的“人是目的”。還有學者在研究康德關于人的德性至上時引入了美德觀點,以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為根據(jù),論述人是以美的興趣為起點過渡到道德追求的。⑦總之,學者們無論從哪個層面都是為了突出康德對人的道德的重視,把道德至上放在康德“人是什么”研究的重要位置。
“善良意志”是康德哲學中關于“人是什么”研究的核心觀點,是影響人的處事思維和做事動機的重要原則。學界基于“善良意志”在“人是什么”研究中的至關重要性來展開研究。部分學者從“善良意志”的概念出發(fā),通過研究何為康德所說的“善良意志”來探討人性。他們在解析康德所說的“善良意志”時認為,真正的善良意志是以遵循道德法則為基礎的,是以德性為指導追求人生幸福的真正純粹的意志。追求至善的人就是把道德法則納入到自己的原則之中以完善自己意志的人。有學者從“善良意志”在康德“人是什么”中的重要作用出發(fā),突出善良意志對于人做事動機的作用。擁有善良意志的人在做事時會考慮道德性和合理化,從而極大增加了做道德之事的幾率。還有學者從康德對經(jīng)驗現(xiàn)實與“應當”的關系出發(fā),認為康德雖然強調(diào)“應當”,但是不否認經(jīng)驗的作用,人雖有“向善的原初稟賦”,但依舊有受到現(xiàn)實環(huán)境德影響而有“趨惡的傾向”。⑧所以,人要對道德懷有敬重之情,在主觀層面做到德和善,把善良意志滲入到人性的追求之中。
康德作為啟蒙時期的思想家,其思想中關于人的自由的思想體現(xiàn)在“人是什么”的研究中。同時,康德區(qū)分了自律與他律,突出自律在人的德性養(yǎng)成中的重要地位。鑒于康德對自律以及自由意志的諸多論述,學者們多以此為基礎來研究康德“人是什么”的觀點。部分學者從“人為自己立法”出發(fā),論述在康德“人是什么”研究中,人是可以給自己立法的,人遵從自己給自己立的法則,最終在整個社會中遵循由每個人的法則所形成的社會普遍法則。有學者以“自律”為研究基礎,探討康德關于自律的論述。學者們提到,康德對自律高度贊頌,認為自律是“使人活得更加高級”的重要因素。所以,探討“人是什么”,首先要明確人具有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正是人實現(xiàn)自律的前提。還有學者把自由提升到解釋和豐富道德的位置,認為自由是人得以成為兼具德福的人的前提。學者們分析了康德關于人的道德與自由之間關系的論述,總結出人的自由是人能夠給自己立法,并且能夠自覺的遵從道德法則的觀點。可見,道德之人必是自律之人,自律之人方能德福相依。
學者在研究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論述時,基于康德“人是什么”的豐富內(nèi)涵,對其理論觀點進行深入探討。目前,學界對于康德“人是什么”問題的研究主要有從理論本身出發(fā),進行文本研究;結合其他學者的相關論述進行關聯(lián)性研究;結合實踐需要進行理論的可行性研究。學者們在不同形式研究的基礎上,對“人是什么”問題進行了合理性、時代性、實踐性的分析。
理論的合理性是衡量可行性的前提,因此,學界對于康德“人是什么”相關論述的評價,首先是對其合理性進行分析。學者們主要是選取體現(xiàn)康德觀點的代表性文獻書籍或者摘取關鍵性話語進行闡釋和研究。有學者把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問題看作康德倫理學的重要基礎,并將其歸于責任論的范疇,通過康德所言的“人是有理性的”來理解康德關于人的相關研究,做出正是由于人有理性,所以人能實現(xiàn)自由、自主,并以此為基礎來研究康德的責任論倫理學。⑨朱立元在分析學習劉為欽先生對康德所言的“自然”的錯誤理解基礎上,來說明康德強調(diào)人的道德性“自由”⑩,這使康德對“人是什么”的研究進入倫理學的范疇,研究的具象化和清晰度得到提升。劉鳳娟以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為研究核心,系統(tǒng)梳理康德自然目的論和道德目的論之間的聯(lián)系,從兩種目的論出發(fā),對“人是目的”這一觀點進行梳理和反思。?學者們系統(tǒng)研讀了康德的原著及優(yōu)質(zhì)的研究成果,從不同的維度對相關文本合理性的梳理和分析,使人們對康德“人是什么”有了更加通俗和深入的了解。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我國學界極其重視對人的研究?;仡櫩档玛P于“人是什么”的思想,與馬克思對人的本質(zhì)的闡釋和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從一定程度上看,這為后續(xù)學者關于“人是什么”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學者們基于時空的關聯(lián)性,以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為核心,引入其他學者的相關研究,特別是馬克思關于“人是什么”的觀點以及現(xiàn)代中國發(fā)展中的人學思想,來進行比較研究。有學者提取康德和黑格爾思想中對人道主義的發(fā)展,肯定了人學在康德哲學中的重要地位,并聯(lián)系當時反對封建的社會風氣,突出康德在研究“人是什么”是對人的理性和自由的推崇。?還有學者認為,“人是什么”的問題是康德哲學思想的最高問題,他們立足于體現(xiàn)在康德哲學中的“人”主體的研究,結合現(xiàn)代境況,對康德的“人是什么”的論述進行反思。陳志丹從康德強調(diào)的“人的自我意識”出發(fā),闡釋康德關于自我意識的先驗性、純粹性的論述?,尋找馬克思對康德自我意識理論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更好地探究“人是什么”。學者們通過康德與不同時代學者關于“人是什么”的關聯(lián)性探討,為康德“人是什么”的思想注入了時代內(nèi)涵。
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理論是否正確且適用要落實到實踐中去考察??档玛P于“人是什么”的論述在新時期的中國是否可行,要通過實踐來檢驗和證實。學者們在研究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時,從理論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出發(fā),結合具體實踐,研究康德“人是什么”的觀點在新時期治國理政、人際交往以及個人自身中的實用性。昌成明從康德“人是目的”的人學向度出發(fā),論述將思想品德納入到升學成績中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風險,提出將德育評價“回到育德本身”?,承接康德“人是目的”的人學觀點,為現(xiàn)代德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讀。王艷秀立足于現(xiàn)代社會中人類道德面臨的困境,提出在現(xiàn)代化的境遇下重新學習和解讀康德關于人的理性與道德的論述,以“至善”為標準重視人的德性培養(yǎng),肯定了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研究以及“純粹形式的道德原則”?的現(xiàn)實必要性和可行性。馬文婷則以康德關于人的自由思想在人的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為研究重點,結合我國中小學道德教育中的原則和形式,對康德“人是什么”中的一些觀點進行了現(xiàn)實解讀,闡釋其關于人的自由思想的論述所體現(xiàn)的當代價值。?
研究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相關論述,最終是要挖掘研究所體現(xiàn)的現(xiàn)實價值,學者們大多將理論觀點研究上升為意義價值探討,為當今社會發(fā)展提供思想指南和理論指導。學界對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研究意義價值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一是提升了人的地位,使人成為相關問題研究的核心。同時,康德的一些新論述對之后關于“人是什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二是贊揚康德的研究散發(fā)著理性的光芒,促進了人的思想啟蒙。三是挖掘康德“人是什么”思想所體現(xiàn)的治國之道與做人之道,為當今國家觀的完善奠定理論基礎。
康德首次提出了“人是目的”的觀點,在此觀點下,人不再是作為工具或者手段而存在,人具有更多的主體性,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同時,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作為奠基性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后代學者關于“人是什么”的研究方向和視角。學者們從康德“人是什么”的研究本身出發(fā),總結此研究對于人的地位以及對未來人學研究所產(chǎn)生的影響。孫鵬系統(tǒng)分析了康德批判哲學中關于“人是什么”的思想,認為康德開創(chuàng)了以人為中心的研究思路?,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的主體地位。同時,他提出康德“人是目的”的命題是康德思想的重要成果,在人學發(fā)展史中確立了以人為研究主體的體系,是人學研究的一大進展。張威以“人學本體論”為出發(fā)點,研究康德“德福一致”觀點在制度完善與人的發(fā)展基礎性地位,提出各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人,肯定了人的作用。?徐曉宇基于人學立場探討康德關于自由的相關論述,強調(diào)人的自由要通過人對至善的追求來實現(xiàn),通過肯定人們對德性和幸福的追求,把人提升到了主體的地位,使之后的研究多從人本身出發(fā)。?
在思想啟蒙的時代,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思考受到時代環(huán)境的影響,體現(xiàn)著理性與自由,同時,康德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的觀點,把人的理性的發(fā)揮作為思想啟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思想啟蒙運動的發(fā)展,為進一步地弘揚理性,解放思想奠定了基礎。學者們聯(lián)系時代背景,梳理康德“人是什么”的研究對思想啟蒙的巨大推動作用。劉睿認為,康德關于“自由與強制有機統(tǒng)一”的論述促進了未成年人的規(guī)則意識與道德素質(zhì)的養(yǎng)成?,使得未成年人有捍衛(wèi)自身權利和追求意志自由的意識,有利于進一步挖掘人的個性化發(fā)展,為人能夠踐行自身理性,追求自由與遵循規(guī)則相輔相成提供思想指導。王巖重點分析康德對人的“雙重自我”理論的研究,強調(diào)人是感性與理性并存的生物?,他認為康德極其重視人的理性作用的發(fā)揮,理性是使人真正成為人自身的基礎,體現(xiàn)了康德對人的理性的推崇。劉鳳娟認為,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是對前期的超越,是對思想啟蒙時代的表達,更是對后來“人是什么”研究的奠基,康德的研究使人清晰了自身與動物的本質(zhì)區(qū)別,具有“深刻的啟蒙意義和理性精神”?。
康德在進行“人是什么”的研究中,始終把人作為研究主體,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人是目的”的觀點。康德關于人的相關論述提供了許多對人的本質(zhì)和人的發(fā)展的新思路,其對人的地位的見解提供了突出人的主體性的治民之道,為協(xié)調(diào)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指導。我國學者基于“以人為本”的治國觀,挖掘康德“人是什么”研究與我國“人民至上”的治國原則中的共通點,進一步優(yōu)化我國治國理政的方針政策,為現(xiàn)實的人學研究提供了更為完善的理論支撐,以更好地指導實踐。牛慶燕對康德實踐理性中人的“德福一致”的觀點進行分析,并結合社會價值觀、個人道德觀等對現(xiàn)代社會進行審視?,從康德關于人的相關論述中找尋建設和諧社會的理論淵源和構建有序的倫理社會的實踐依據(jù)。馬文婷深入分析康德“人是什么”問題中關于人的自律與自由的理論觀點,結合現(xiàn)代學校教育的現(xiàn)實需要,為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自主性與遵守規(guī)則自覺性的新時代學生提供現(xiàn)實指導。?
康德教會人認識自己,發(fā)揚理性,走向至善。作為西方人學研究的關鍵人物,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研究系統(tǒng)總結了前人的觀點,并為后世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方向指引,在古今中外人學研究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其對于“人是什么”的研究以及“人是目的”的觀點,在現(xiàn)代社會中依然散發(fā)著時代和智慧的光芒。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兩個大局”是客觀形勢,“新發(fā)展階段”是正確定位,“現(xiàn)代化建設”是必然選擇。人是現(xiàn)代化的主體,人的現(xiàn)代化作為社會現(xiàn)代化建設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環(huán)。因此,對人的研究成為學界的熱門話題??档玛P于“人是什么”的思想再次被引入研究熱潮中,縱觀學者們對康德“人是什么”相關論述的研究,大多是對康德的某一具體觀點或具體著作進行分析,亦或是對康德的整個人學思想進行籠統(tǒng)闡釋。對于“人是什么”問題的具體研究對象、“人是什么”問題的具體研究范圍、“人是什么”問題研究所屬的學科以及與各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等相關研究還有所缺乏。對康德“人是什么”相關論述進行綜述,有利于系統(tǒng)梳理目前學界的研究現(xiàn)狀,把握目前研究的不足所在,為之后的研究做好理論準備和方向規(guī)劃。
研究對象是問題研究的關鍵因素,明確研究對象是準確把握研究方向、順利開展問題研究的必要準備。目前,學界對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進行研究時,有不同的研究對象。有學者把“人”作為研究對象,有學者以“人的本性”為研究對象,有學者則立足“人是什么”的問題本身進行研究。對于“人是什么”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研究對象,容易出現(xiàn)以偏概全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因此,在對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相關論述進行研究時,首先應該明確研究對象。從康德“人是什么”論述的內(nèi)涵來看,研究對象主要是人所具備的本質(zhì)特征、歷史地位和發(fā)展規(guī)律。正如康德所言“人是目的”,就是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特征,挖掘人內(nèi)在的主動性本質(zhì),體現(xiàn)人在自身發(fā)展與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主體地位。新時期分析康德“人是什么”問題的論述,要結合我國“以人為本”的原則,明確“人是社會的主體”,不斷鞏固和提升人民的主體地位,以人民群眾追求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本質(zhì)以及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為對象展開研究,做到真正認識人民、了解人民、走近人民、融入人民、贏得人民。
理論研究是相通的,也是獨立的,其獨立性體現(xiàn)在研究范圍的邊界性,如果沒有劃定清晰的研究范圍,極容易產(chǎn)生研究框架模糊、內(nèi)容混亂、資源遺漏等狀況,影響研究的進展和結果。當前,學者們在解析康德“人是什么”問題時,容易與整個人學的研究產(chǎn)生混淆,把與人有關的所有問題都列入康德“人是什么”問題的研究之中,使得研究泛化、研究范圍模糊??档玛P于“人是什么”的論述是學界關于“人是什么”研究的淵源之一,是整個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論述是康德整個人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區(qū)分幾個相關的概念,進而劃清研究界限、規(guī)范研究范圍。從理論的時代性出發(fā),康德“人是什么”的研究范圍主要是指在思想啟蒙的大背景下,崇尚理性成為時代發(fā)展的大方向,康德以批判現(xiàn)實和發(fā)揚人性為出發(fā)點展開的一系列關于“人是什么”的發(fā)問與解答。從康德“人是什么”的內(nèi)涵來看,此觀點的研究范圍包括人對理性、道德、幸福、至善的追求。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新時期,規(guī)范康德“人是什么”的研究范圍,有利于找尋其與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民本思想的契合之處,將理論之根與歷史之源相統(tǒng)一,是厘清理論觀點,實現(xiàn)現(xiàn)實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康德關于“人是什么”的論述到底歸屬于哪個學科,對于這個問題,學者們從不同的學科背景出發(fā),結合不同的學科特色,分析了相關論述的語境背景,并對其進行了具有學科特色的闡釋。但是,大多數(shù)學者都是從自身學科研究需要出發(fā),極少有學者分析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本身所屬的學科范疇。目前的研究中,學者們有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康德“人是什么”論述中人的思想自由與行動自律的問題;有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康德“人是什么”論述中人的發(fā)展與社會進步關系的問題;有從人類學角度分析康德“人是什么”論述中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問題,等等。從學界關于康德“人是什么”論述的研究來看,可以歸其為人學的學科范疇,人學包括豐富的內(nèi)涵,“人是什么”的問題是人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也是展開對人的深入研究和系統(tǒng)解讀的基礎。因此,在研究康德“人是什么”的論述時,一般情況下,要以人學為學科基礎,結合不同研究所屬的具體學科和專業(yè),明晰學科間的差異性、找尋學科間的契合點,在進行研究時,力爭做到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與融合,使“人是什么”的問題貫穿于各項研究之中,體現(xiàn)新時期理論研究的人本思想。
注釋:
①胡朝都:《康德時空觀的理論背景與發(fā)展形成》,《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
②參見[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合集》(下卷),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③羅松濤:《德性何為——試論康德的人學思想》,《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
④鄧曉芒:《論康德哲學對儒家倫理的救贖》,《探索與爭鳴》2018年第2期。
⑤參見[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奠基》,楊云飛譯,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⑥聞駿:《道德人性論:康德從道德宗教進展到道德神學的樞紐》,《理論月刊》2007年第12期。
⑦張齊:《論康德哲學中審美與幸福的關系》,《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
⑧參見[德]康德:《單純理性限度內(nèi)的宗教》,李秋零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⑨參見[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⑩朱立元:《對康德哲學、美學中“自然”概念的幾點理解——對劉為欽先生觀點的補充和商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劉鳳娟:《康德“人是目的”思想的系統(tǒng)建構與批判》,《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參見苗力田、李毓章主編:《西方哲學史新編》,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陳志丹:《自我意識理論的困境與出路:從康德到馬克思》,《湖北社會科學》2020年第7期。
?昌成明:《品德納入升學成績的風險與德育評價的回歸——基于康德“人是目的”的人學向度》,《當代教育科學》2020年第1期。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境遇下重讀康德》,《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
??馬文婷:《康德道德教育中的自由思想及其當代價值》,《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孫鵬:《康德批判哲學中的人學思想》,《蘭州學刊》2000年第2期。
?張威:《“德福一致”:政治合法性的道德基礎》,《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徐曉寧:《至善:康德的自由在人學意義上的實現(xiàn)》,《學術交流》2013年第6期。
?劉睿:《自由與強制的有機統(tǒng)一——康德論未成年人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教育學報》2019年第1期。
?王巖:《康德人生哲學研究》,《道德與文明》2000年第4期。
?牛慶燕:《康德實踐理性“二律背反”及其現(xiàn)代化際遇下的“德福一致”》,《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