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蘭州地區(qū)史前文明進程與社會發(fā)展

      2021-01-27 18:57:15吳偉杜娟
      社科縱橫 2021年4期
      關鍵詞:馬家窯蘭州遺址

      吳偉 杜娟

      (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蘭州地區(qū)位于黃土高原西端,東接隴右,西臨河湟,南出巴蜀,北通河西走廊,扼絲綢之路、唐蕃古道之要沖,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東西文明交融的重要節(jié)點。

      早在20 世紀20 年代,瑞典考古學者安特生就曾赴蘭州及附近地區(qū)調查彩陶[1],從而拉開了蘭州地區(qū)考古工作的大幕。經過數代學者近百年的田野調查和科學發(fā)掘,不但建立起蘭州地區(qū)完整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和年代序列,還積累了豐富的考古資料,為研究蘭州史前史和復原史前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實證,有效彌補了傳世文獻記載不足的缺陷。長期以來,學界對蘭州地區(qū)史前文明的演進和社會發(fā)展關注不多,本文擬在這一方面做一些努力,以就教于方家。

      一、蘭州地區(qū)的史前文明進程

      至遲在15000 年前,先民就踏上了蘭州的土地,他們選取西固區(qū)深溝橋、榆中縣塏坪溝、東鄉(xiāng)縣下王家為棲息地,在這里生活、繁衍,留下了幾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從遺址中廣泛出土細石器的情況來看,蘭州先民無疑已經進入先進狩獵采集階段,獲取食物資源的生業(yè)方式主要為狩獵和采集,通過獵獲野驢、鹿、鳥鼠等和采集植物果實、種子、塊莖為生。

      新石器時代,蘭州地區(qū)的文明進程與甘青地區(qū)保持同步。迄今為止,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遺存還未發(fā)現。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期,廟底溝文化開始在蘭州鄰境地區(qū)發(fā)現,此后,馬家窯文化興起,蘭州地區(qū)步入了氏族社會的繁榮階段,先后經歷了石嶺下期、馬家窯期、半山期和馬廠期四個發(fā)展階段,絕對年代大致自公元前4000 年開始,結束于公元前2050 年。

      廟底溝文化是分布于黃河中上游的一支考古學文化,大致以隴東、關中、陜南和豫西地區(qū)為中心,絕對年代為公元前3900 年—前3600 之間,甘肅地區(qū)延續(xù)的時間要更長,下限可至公元前3300年。雖然,在今蘭州市域范圍內還未發(fā)現廟底溝文化遺址,但在鄰境地區(qū)的臨洮縣馬家窯遺址、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安達其哈遺址和民和縣陽洼坡遺址、胡李家遺址均已發(fā)現廟底溝文化遺存,這有力地說明,廟底溝文化居民即使沒有在蘭州地區(qū)定居,就所處的漁獵采集社會階段而言,這里也極有可能會是他們的狩獵場和采集地。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qū)史前文化的代表,因臨洮縣馬家窯遺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地區(qū),東起六盤山,南抵四川省北部茂縣、汶川縣一帶,西至青海湖,西北到酒泉市,北入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北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以隴西黃土高原和河湟地區(qū)為中心,蘭州地區(qū)正處于馬家窯文化的中心分布區(qū)內,遺址數量眾多。有意思的是,在整個新石器時代,遺址數量多、分布集中的地區(qū)是榆中縣和永登縣,特別是苑川河谷、大通河谷和莊浪河谷,大、中型聚落也多分布在上述地區(qū),由此看來,上述地區(qū)無疑才是當時的“市中心”所在,主城四區(qū)遺址較為稀少,且主要分布在南、北兩山中黃河支流的兩岸階地上或黃河干流兩岸的高坪地帶,這或許與黃河在夏季容易泛濫成災有關。

      石嶺下期遺存主要分布在渭河上游及其支流流域,以天水為中心,向西可達青海省東部,年代大致在公元前3300—前3000 年。目前,今蘭州市范圍內還未發(fā)現石嶺下期遺存的蹤跡,但周邊地區(qū)的民和縣陽洼坡遺址、通渭縣李家坪遺址和溫家坪遺址、武山縣的傅家門遺址均發(fā)現了此類遺存,居于民和縣和通渭縣之間的蘭州地區(qū)自然也是石嶺下期居民的活動區(qū)域。

      馬家窯期遺存主要分布在甘肅中部、河西走廊東端和青海省東部地區(qū),以臨夏回族自治州和蘭州市為分布中心,年代大致在公元前3000 年—前2700 年。目前,蘭州市內發(fā)現馬家窯期遺址47處,其中,城關區(qū)2 處、七里河區(qū)7 處、西固區(qū)6處、紅古區(qū)4 處、永登縣11 處、榆中縣17 處,經過發(fā)掘的遺址有城關區(qū)雁兒灣、王保保城,七里河區(qū)曹家嘴、西坡坬、小坪子,西固區(qū)柳溝大坪、杏胡臺,紅古區(qū)紅山大坪,永登縣蔣家坪、杜家坪,榆中縣馬家坬、北關等。

      半山期是繼馬家窯期之后的一個發(fā)展階段,分布范圍基本與馬家窯期相重合,只是在河西走廊地區(qū)更往西擴展了,到達今天永昌縣一帶,蘭州地區(qū)仍然是中心分布區(qū),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700年—前2300 年。目前,蘭州市內發(fā)現半山期遺址66 處,較馬家窯期增長了40%,各區(qū)縣內均有發(fā)現,其中,城關區(qū)2 處、七里河區(qū)4 處、西固區(qū)8處、安寧區(qū)4 處、紅古區(qū)3 處、永登縣1 處、皋蘭縣1 處、榆中縣43 處,與上一時期相比,苑川河谷的中心地位得到了加強,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發(fā)現了37 處,而另一中心———大通河谷內僅發(fā)現3 處遺址,數量出現了銳減。經過發(fā)掘的遺址,有關帝坪、牟家坪、青崗岔、花寨子、焦家莊、十里店、沙井驛、土谷臺等。

      馬廠期遺存分布范圍與半山期基本重合,西北方向繼續(xù)擴展到酒泉市,整個河西走廊都成為其分布范圍,中心分布區(qū)在蘭州境內黃河段和湟水、洮河、大夏河流域,絕對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300 年~前2050 年。蘭州市內發(fā)現馬廠期遺址154 處,其中,城關區(qū)2 處、七里河區(qū)6 處、西固區(qū)12 處、安寧區(qū)3 處、紅古區(qū)18 處、永登縣54 處、皋蘭縣14 處、榆中縣45 處,適合居住的河谷盆地基本上都被先民所占據,大通河谷重新成了聚落最密集的地區(qū),有34 處遺址之多,苑川河谷的中心地位依舊穩(wěn)固,有27 處遺址,除此之外,莊浪河谷成為了又一處人口密集的地區(qū),發(fā)現了28 處遺址。經過發(fā)掘的遺址有紅古城、徐家山東大梁、土谷臺、蔣家坪、白道溝坪、滿城、中堡、樂山坪、糜地峴、陽洼窯、分豁岔、下海石等。

      二、蘭州地區(qū)史前社會的發(fā)展

      距今8000 年—3000 年前,國際上通常稱為“氣候最適宜時期”,大致相當于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時期前后,故我國學者稱之為“仰韶溫暖期”[2]。這一時期,蘭州地區(qū)氣候環(huán)境比現在溫暖濕潤,地表為森林草原景觀,動植物資源豐富。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農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人類社會穩(wěn)步向前,蘭州地區(qū)新石器文化呈現繁榮的景象。

      (一)生產工具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

      生產力不斷進步,主要體現在生產工具的改進上,尤其是復合工具和青銅工具的出現,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復合工具是指將兩種不同質地的工具組合使用,從而便于握持、使用,如木柄石斧、骨柄石刃刀等。人們將石斧頂端插入一根粗細合適的木棍上端的銎中,使石斧與木棍成90 度夾角,再用繩子捆扎結實,更便于揮擊、發(fā)力[3]。用獸骨磨制成骨柄,一端為握柄,另一端有凹槽,既可鑲嵌帶刃的小石葉,也可安裝長條形刀身,握持非常方便。田野考古工作中還發(fā)現了為數不少的骨鏃、石鏃,顯然也是要竹木作為箭桿,才可以發(fā)射使用[4]。

      1977 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馬家窯期的東鄉(xiāng)縣林家遺址發(fā)現一把銅刀,由兩塊范閉合澆鑄而成,形制規(guī)整。刀身厚薄均勻,表面平整,短柄長刃,刀尖圓鈍,微上翹,弧背,柄端上下內收而較窄,并有明顯的鑲嵌木把的痕跡。1981 年,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研究所對銅刀進行了檢驗,為錫青銅。此外,該遺址還發(fā)現了一塊“銅渣”,經成分分析,發(fā)現含銅鐵各半,既不是天然礦石,也不是煉銅殘渣,而是熔融不好的冶金產物,或是礦石選用不當而造成的[5]。它的存在,證明煉銅技術和銅器鑄造技術都已經被掌握。青銅器的出現標志著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和高度發(fā)展,蘭州地區(qū)自此開始進入銅石并用時代。1975 年,馬廠期的永登縣蔣家坪遺址出土銅刀一件,刀身殘存前半段,弧刃,經北京科技大學冶金及材料史研究所經激光微區(qū)光譜分析,屬錫青銅。這一時期,煉銅技術尚處在利用銅的氧化共生礦還原熔煉時期,整個馬家窯文化時期蘭州地區(qū)也僅發(fā)現了兩把青銅刀,銅制品數量少,器類單一,說明冶鑄技術還處于初始階段。

      (二)男性開始占據社會主導地位

      馬家窯文化石嶺下期、馬家窯期的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仍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房屋居住面積相差不大,從葬制及隨葬品上尚未反映出貧富差別,氏族成員間的社會地位相對平等,社會發(fā)展階段仍處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

      到了半山期,在同一墓地中,不同墓葬的規(guī)模、隨葬品多寡均存在差異,但差別不大。值得注意的是,墓葬規(guī)模和隨葬品多寡之間不存在正比關系,即規(guī)模較小的墓,隨葬品數量反而較多,規(guī)模較大的墓,隨葬品卻不一定豐富,這表明氏族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并不大。男性和女性墓葬規(guī)模、隨葬品多寡沒有明顯差別,男女社會地位相對平等。除生活用器外,男性墓葬中隨葬石斧、錛、鑿、磨石和骨刀、骨錐等,女性墓葬中則隨葬石紡輪、陶紡輪等,反映出男女間的社會分工不同,男性多從事高強度的體力勞動,而女性從事紡織等家庭勞作。就社會發(fā)展階段而言,仍處在母系氏族社會時期。

      馬廠期正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階段。男性的地位開始高于女性,逐漸成為社會的主宰,女性處于附屬地位,這一點可以從墓葬中男女的位置體現出來,如土谷臺M6,墓中有骨架三具,居中者為成年男性,居南者為成年女性,北側為兒童[6]。貧富分化已經比較明顯,如下海石遺址中M5 隨葬了大小陶器40 多件,M4、M8、M10、M20、M32 只有4—5 件,M15、M23、M28 則僅有2—3 件[7]。

      (三)人口數量顯著增加

      至遲在15000 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蘭州地區(qū)就有了人類活動,但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似乎又銷聲匿跡了。直到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廟底溝文化時期,先民們再度踏上了這片土地,他們在臨河臺地上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經過對蘭州地區(qū)考古材料的系統(tǒng)分析,我們發(fā)現,遺址的數量明顯呈上升態(tài)勢,遺址的面積在不斷增大,分布地域更廣、密度更大,這明顯地反映出,蘭州地區(qū)人口的數量在不斷增長。如馬家窯期遺址有47 處,36 處遺址面積在5 萬平方米以下,超過20 萬平方米的有2 處,5 萬至20 萬平方米之間的有9 處。半山期遺址有66 處,較馬家窯期增長了40%,遺址總數雖然增長明顯,但面積變化似乎并不顯著,5 萬平方米以下的遺址仍占絕對多數,達到了54 處,5 萬至20 萬平方米之間的有11 處,20 萬平方米以上的僅有1 處。馬廠期遺址數量猛增到154 處,較上一時期增長了130%,其中,120 處遺址面積在5 萬平方米以下,5 至20 萬平方米之間的有26 處,20 萬平方米以上的有8 處[8]。

      先民們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聚族而居,聚族而葬。聚落選址受水的影響較大,多位于河流兩岸發(fā)育較好的臺地上,選址的地理表征呈現出緣山、臨河的特點,并沿河流呈帶狀分布。聚落規(guī)模大小不一,從數千到數十萬平方米不等,層級化現象日益明顯,在亞地理單元中出現了中心聚落,如大通河谷的遺址、莊浪河谷的遺址等。聚落構成較為簡單,包含房屋、窖穴、陶窯和墓地等幾部分。先民們掌握了一定建筑技術,能夠進行土工作業(yè)。他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廣泛存在的黃土、木材和草,建造起土木結構的半地穴式攢尖或平頂式房屋,平面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等。朝向不一,有斜坡門道通向屋內。均為單室,小者十數平方米,大者五十多平方米。屋頂覆以茅草,墻壁為木骨泥墻。地面和墻壁用料姜石漿、草拌泥涂抹,光滑平整。屋內中間有灶,可以做飯、取暖,早期為灶坑,后期為灶臺,并筑有灶圈。房屋周圍挖有儲藏糧食、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的窖穴,大小不一,數量很多,一般為筒狀、袋狀或鍋狀。建造的陶窯均為橫穴窯,包括火膛、火道和窯室,窯室與火道間隔以窯篦。為逝者建造墓穴,早期為圓角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土坑,后期出現土洞墓。

      (四)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發(fā)展

      當時,主要種植粟、稷、糜等糧食作物,此外,還種植油料作物——麻。數量眾多的大容積儲物器——甕、罐的存在,墓葬中較為普遍的糧食隨葬現象,表明糧食產量有了很大提高,如據考古學家推算,僅東鄉(xiāng)遺址H19 中就保存了2 立方米的稷,而鴛鴦池M134 內一件大陶甕中所盛的粟,按容積計算可達66.9 千克[9]。農業(yè)生產工具較為齊備,石斧和石鏟可以用來砍伐樹木、清除雜草與翻土耕種,石刀、骨刀和陶刀用于收割谷穗,儲藏于窖穴中,食用之前再用石磨盤和磨棒進行脫粒加工。發(fā)展起了一定規(guī)模的畜牧業(yè),養(yǎng)殖的家畜有馬、牛、羊、豬、狗、雞等。狩獵、采集在生業(yè)中仍占有相當比重,狩獵的工具有石球、陶球和鋒利的石鏃、骨鏃等,對象主要是鹿、野豬、羚羊、河貍、田鼠、鳥、飛禽等。

      手工業(yè)生產逐步擴大,能夠制作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等,按質料不同,可分為制陶、紡織、石器加工、骨角器加工和木材加工等部門。在諸多生產部門中,以制陶業(yè)最為發(fā)達,精美的彩陶尤其引人注目。陶器多為平底器,幾乎沒有三足器,以各種形制、大小不一的壺、罐組合最為常見。陶土原料是經過選擇的沉積土或黏土,制法以泥條盤筑為主,多經慢輪修整,器表進行抹壓、磨、刮等修整工序,造型對稱規(guī)整、樸素大方、精致優(yōu)美。多施紅、黑、白彩繪,在入窯前繪制,紋飾附著牢固,彩色濃郁,漆黑發(fā)亮。紋飾線條流暢活潑,圖案生動,富有藝術氣息[10]。陶窯為橫穴窯,經氧化焰燒制而成的陶器表面多呈磚紅色、橙黃色或橘紅色。彩陶不僅是作為生活實用器,也是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由于陶器的社會需求量大,生產規(guī)模也大,專門化程度也最高。在白道溝坪遺址就發(fā)現了一處窯場,內有完整的窯址12 座,分三組作南北向排列,布局整齊,此外,還發(fā)現了泥料坑,研磨顏料用的石盤和調配顏色用的高邊分格的陶碟,可涵蓋陶器生產的各道工序,這里很可能是一處專業(yè)陶器生產作坊[11]。紡織業(yè)較為原始,利用植物纖維捻繩編網、紡織粗布、納底做鞋,使用動物皮毛制作衣物,工具主要是紡輪、針、錐等。景泰縣張家臺墓地M17 也曾發(fā)現編織物遺跡,在林家遺址也曾發(fā)現草編織物,推測為草席,由細草編織而成,人字形紋。石料多就地取用,選材廣泛,有板巖、砂巖、頁巖、石英巖、大理巖和花崗巖等,玉石較為少見,經過打制、磨光、鉆孔等工序,被加工成生產工具和裝飾品,早期多只磨光刃部,晚期往往通體磨光,制作規(guī)整精細。生產工具主要有敲砸器、磨盤、磨棒、斧、錛、鑿、刀、鏟等,狩獵工具有球、鏃,紡織工具紡輪,裝飾品有綠松石飾、石環(huán)、石珠等。在部分地區(qū),人們還利用大塊石板來搭建石棺,作為處置尸體的葬具使用。骨器制作多使用中小動物肢骨,個別采用大型動物骨骼,經過切、劈、磨等工序,部分有鉆孔,晚期多通體磨光,制作精致,主要有生產和生活工具錐、針、鑿、鏃、匕等,還有大量的裝飾品笄、珠等。角器數量較少,多是鹿角制成的錐、鑿。由于氣候環(huán)境條件較好,居住地附近有成片的森林、草原,地面分布著蒿、藜、菊、豆科和禾本科為主的草原,如錦葵、野稷、狗尾草等,略高的山地上有松、杉、櫟、榆、樺等樹種。先民們砍伐木材作為梁柱,或鋪于屋頂作為椽子,來建造房屋。半山期以后,墓葬中開始普遍使用木棺葬具。起初木棺較為簡陋,所用木材多為直徑不大的木棍,先挖長方形土坑,在窄端豎插一排木棍,然后在木棍和長邊墓壁的夾縫中重疊圓木,從而形成木棺的四壁。到了馬廠期,能將原木加工成木板,并且木板厚薄均勻、端直平整,并發(fā)現了榫卯原理,制作的木棺較為規(guī)整。

      出現了原始貿易。白道溝坪遺址發(fā)現的窯場內有陶窯12 座,窯室多為方形,大的長寬各1 米,一次可燒多件陶器,窯壁已經成了紅燒土及青灰色土,顯是頻繁使用、久經火燒的緣故,由此推測,整個窯場的產量是非??捎^的。如此大規(guī)模地生產陶器,顯然不僅是為了自用,而是作為貿易的商品。2005 年,考古工作者在紅古區(qū)下海石遺址M30出土的一件雙耳盆中發(fā)現了食鹽,蘭州地區(qū)范圍內并沒有鹽業(yè)資源,但青海省西部有數量眾多的鹽湖,甘肅省內的漳縣、禮縣也均有鹽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鹽池縣也有鹽湖,采鹽歷史都比較悠久,下海石遺址的食鹽也應當是貿易的結果。綠松石是先民們喜愛的裝飾品,多用作項飾,在青崗岔、土谷臺、花寨子、下海石等遺址都有發(fā)現,蘭州地區(qū)并沒有開采綠松石礦的文獻記錄,綠松石飾很可能也是貿易而來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逐漸出現了一些具有技術優(yōu)勢的生產聚落,如林家遺址在銅冶鑄方面具有了優(yōu)勢,白道溝坪遺址則在陶器生產方面領先,從考古發(fā)現來看,這類遺址往往面積大、文化堆積厚、延續(xù)時間長,是當時的區(qū)域性中心聚落。

      (五)原始宗教活動和禮樂文化開始萌芽

      這一時期,先民們相信萬物有靈,存在靈魂觀念和祖先崇拜的習俗。古浪縣博物館收藏有一件石祖,是史前時期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明證。建房之前,先民們在居住面的地下或柱洞間,埋置器物、人畜,先行祭奠一番。林家遺址F16 是一座連間、隔間建筑,在主室門道兩側分別埋有大口陶罐、夾砂粗陶缸1 件。青崗岔遺址F4 中緊靠北壁的兩柱洞之間,有甕棺葬一座。在陽山墓地的西南角發(fā)現祭祀坑12 座,形制均為圓形土坑,直徑0.86—1.46 米不等,深0.5 米,坑內有牛、羊等家畜和野獸骨骸,有的還有陶片、石塊及火燒的痕跡,應是為了祭祀死者而進行原始宗教活動的遺跡[12]。

      1986 年秋,蘭州市博物館在永登縣河橋鎮(zhèn)樂山坪征集了7 件彩陶鼓。1997—1998 年,甘肅省博物館先后征集了十余件出自甘肅省永登縣和青海省部分地區(qū)的彩陶鼓[13]。上述陶鼓出土地域集中在甘肅省蘭州市和青海省海東市,形制獨特而有別于其他地區(qū),口部為斜壁喇叭形,沿外有一周鷹嘴鈕,中部呈圓筒狀,下部呈罐狀,時代則從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期延續(xù)至馬廠期。陶鼓的制作充分體現出了先民們的聰明才智,他們利用濕皮革在干燥過程中的收縮性,來制作鼓面,把剛剝下的皮革,按照鼓面的大小裁減,然后穿孔掛在口沿外的鷹嘴鈕上,皮革在干燥過程中自然收縮,就緊緊地繃在鼓面上了,鼓身除了具有共振擴音作用以外,還可以系繩配掛,在演奏中起到平衡受力的作用。陶鼓在文獻中又稱為土鼓,“筑土為鼓,故云土鼓”,“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面”。先秦時期,陶鼓被廣泛運用于祭祀、典禮、征伐、宴會、集眾、驅邪等場合,正如《周易·系辭上》所說“鼓之舞之以盡神”,鼓樂用于慶典筵宴、集體舞蹈、勞動號子、男女相悅、召集民眾、驅邪除蟲等,體現著濃厚的史前遺風。

      1956 年,皋蘭縣糜地峴出土馬廠期陶提梁鈴1 件,通高11.4、底徑4.8 厘米,上有提梁,鼓腹中空,內置小陶丸或石子數顆,搖之叮當作響[14]。1991年,廣河縣祁家集出土1 件馬家窯期陶鈴,通高9.2、底徑3 厘米,上部為曲柄,鼓腹中空,內盛有小石子[15]。

      榆中縣連搭鄉(xiāng)代家窯村曾出土一件馬廠期的石磬,青石質,有磨制痕跡,體呈梯形,上部有一穿孔,供穿繩懸掛之用,通體素面,擊之仍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音[16]?!渡袝ひ骛ⅰ份d:“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庶尹允諧”,描寫的就是原始部落祭祀活動中,擊磬伴奏原始樂舞的場景。

      陶鼓、陶鈴和石磬作為樂器,可用于日常生活,又可用于祭祀、集會、宴饗、驅邪、祈禳等特定的禮制活動。禮是我國古代社會特殊的文化現象,禮樂文化貫穿我國古代社會的始終,伴隨著陶鼓、石磬的出現和流行,傳統(tǒng)的禮樂文化開始萌芽。

      (六)對外交通密切了與周邊地區(qū)的交流

      這一時期,在一些遺址內出土了海貝、綠松石、食鹽等本區(qū)域內并不出產的物質資源,這些物品在空間上的流動現象,不管是通過輾轉交換而來,還是直接長途獲取,都表明蘭州地區(qū)與周鄰地區(qū)已經建立交通聯系是不爭的事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逐漸通過多種形式的橫向社會交往,慢慢擴大了地緣空間的視野,人類共同的社會性聯系和經濟上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促進了交通的緣起。蘭州地區(qū)地處黃土高原西部,境內多低山丘陵,但其間河流水系發(fā)達,沖蝕出眾多河谷,造就了四通八達的天然交通孔道,初步形成了蘭州地區(qū)的內外交通網絡。向南沿水磨溝經阿干鎮(zhèn)可達洮河流域,繼續(xù)向南經東峪溝可達渭河流域;向西沿大通河谷經河橋驛、冰溝驛可進入湟水谷地;西北沿莊浪河谷越烏鞘嶺可至河西走廊;東北經皋蘭、白銀可出寧夏,進而北上遠達河套地區(qū)和蒙古草原。

      三、結語

      大約在15000 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末期,蘭州的土地上就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他們制作石器,采集狩獵,留下了塏坪溝遺址和崔家崖遺址,讓后來的我們去無盡遐想先民們的原始生活。此后,很長一段時期內,蘭州大地顯得異常沉寂,人煙稀少,發(fā)展緩慢。直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溫暖濕潤的優(yōu)越氣候條件帶來了發(fā)展的機遇,蘭州市內遺址數量的驟然增多,表明人口的急劇增長,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木骨泥墻房屋中,揮舞著石器、骨器營務原始農業(yè),種植粟、黍、糜,飼養(yǎng)豬、狗、牛、羊、雞、馬等家畜家禽,一幅雞犬相聞、炊煙裊裊的史前田園牧歌畫卷徐徐展開,生動地訴說著蘭州的過往。

      史前時期的蘭州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適合人類生存。先民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改進生產工具,尤其是復合工具和青銅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勞動效率,帶來了生產力的進步,促進了農業(yè)、手工業(yè)、原始貿易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造就了若干具有生產技術優(yōu)勢的中心性聚落,人口數量持續(xù)增長,貧富差距逐漸擴大,社會結構從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原始宗教活動和禮樂文化開始萌芽,與周邊地區(qū)的聯系和交往日益密切。

      猜你喜歡
      馬家窯蘭州遺址
      馬家窯文化彩陶異形器
      視野(2024年9期)2024-05-22 07:14:40
      三星堆遺址
      神秘的地下遺址
      考古學家怎樣發(fā)現遺址?
      英語世界(2022年9期)2022-10-18 01:10:48
      我的蘭州夢
      黃河之聲(2021年8期)2021-07-23 03:34:32
      蘭州石化推進改革正當時
      馬家窯彩陶器型的發(fā)展與演變
      我憶蘭州好(四)
      當代音樂(2020年10期)2020-10-26 18:34:52
      蘭州瑣記
      學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 02:11:36
      馬家窯彩陶的裝飾紋樣美感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4
      雅江县| 册亨县| 正定县| 胶州市| 南汇区| 子长县| 旌德县| 台中市| 年辖:市辖区| 寿宁县| 宝鸡市| 广南县| 枣强县| 清流县| 正蓝旗| 铅山县| 江门市| 长宁县| 通道| 华亭县| 图木舒克市| 奈曼旗| 望奎县| 集贤县| 斗六市| 南宫市| 增城市| 雷波县| 双柏县| 陆川县| 布尔津县| 秦皇岛市| 嘉定区| 邵东县| 韩城市| 巴马| 石泉县| 平度市| 寿阳县| 潜江市|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