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依晨
(上海師范大學,上海 200234)
對比西方不同時期的鋼琴家和作曲家會發(fā)現(xiàn),不同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對當時的藝術家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從古希臘時期一直到19世紀中后葉,西方音樂美學思想受到文藝復興浪潮的思想影響,多種重要理論思想如海水漲潮般接連涌起,在此時期,音樂美學重要思想——“情感論”思想亦隨之產(chǎn)生并蓬勃發(fā)展,并逐漸厘清該思想及理論的發(fā)展狀況及脈絡,“情感論”音樂美學受著名唯心論哲學家代表人物黑格爾提出“精神內(nèi)容就是藝術根本之所在”的論點影響,亦是達到思想巔峰。因此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大師受黑格爾影響頗深,作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音樂作品在情感表達及創(chuàng)作行為等方面受到黑格爾的理論思想主張的多方面影響,他生命后期的作品藝術風格既充滿“悲情性”的惆悵情懷,又飽含“戲劇性”的內(nèi)在沖突,既包含著他生活中極為特殊的生命情感體驗,又彰顯出“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對他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深刻影響,同時透露著“鋼琴詩人”是如何成為一位“多情”浪漫才子的緣由。
肖邦是19世紀前中葉最具知名度及影響力的波蘭鋼琴家,也是知名的作曲家,同時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肖邦的藝術作品包含多種不同的音樂體裁,囊括練習曲、夜曲、奏鳴曲、諧謔曲、舞曲及協(xié)奏曲等多種音樂體裁;此外,肖邦的大部分藝術作品中充斥著浪漫主義情感色彩,曲調優(yōu)美華麗、情感細膩豐富。肖邦的作品中大多呈現(xiàn)著民族主義情結,這與他的成長環(huán)境及特殊經(jīng)歷區(qū)分不開。肖邦的作品風格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他出生在波蘭華沙之后,表現(xiàn)自身舒適生活的作品,此時期的作品充滿著浪漫主義情懷的想象,沙龍氣氛濃厚;后因戰(zhàn)爭原因離開祖國,遷往巴黎,身處異國他鄉(xiāng),肖邦的心中已經(jīng)對祖國產(chǎn)生極其深刻的懷念,祖國的印跡已然深刻在肖邦的骨和血中,居住巴黎期間肖邦不斷進行音樂教學和創(chuàng)作,導致作品的創(chuàng)作風格已然產(chǎn)生劇烈變化,肖邦的作品充滿了濃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此時期肖邦的創(chuàng)作從作品技巧到審美角度來講已經(jīng)達到他的巔峰,這些作品亦是成為肖邦思念家鄉(xiāng)所留下的“物證”。
夜曲為浪漫主義時期集音樂情感、技巧等元素于一身的音樂作品體裁,其特點是具有安靜的氣質,富于歌唱性。
如果說音樂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肖邦則乘著夜曲這艘船只,游刃有余地航行,船只劃破海面,蕩漾出一圈又圈一形態(tài)相似卻又迥異不同的波紋。肖邦把自己的情愫寄托在夜曲上、將自己的思緒寫在作品里,他將鋼琴音色的詩意放大,讓鋼琴時而吟唱溫柔、時而奏出激昂。在樂曲中,除了彌漫著羅曼蒂克的氣息,還包含了許許多多興奮、激動的微妙細節(jié)。在我看來肖邦不僅是“鋼琴詩人”亦為“魔術師”,他將“鋼琴詩人”的浪漫氣質在夜曲中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的同時,也將風格統(tǒng)一的夜曲變幻出迥然不同的情調,耐人尋味。
肖邦在自身有限的生命中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的數(shù)量約為210首,其中包含了21首夜曲,但對這些夜曲逐一比對,做比較研究會得出結論,肖邦對夜曲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出他對自身生平不同時期的感知感受及情感表達。肖邦的創(chuàng)作生涯可以劃分為華沙時期與巴黎時期,肖邦華沙時期的作品凸顯了浪漫主義風格的特點,旋律優(yōu)美、織體獨特,流暢的旋律與演奏的器樂相得益彰;巴黎時期,肖邦把戲劇性融入樂曲當中,在作品中充分的彰顯了他對祖國的懷念之情以及對斗爭叛亂的憤懣不滿。除此之外,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是肖邦創(chuàng)作夜曲體裁作品主要的作曲手法及技巧。
在肖邦的夜曲中,作品第32號夜曲中包含兩首鋼琴曲,兩首作品肖邦以自身的感情經(jīng)歷為線貫穿作品始終,講述自身情感體驗及過程。而這首作品,也可以說這首作品中的表現(xiàn)手法,就帶有非常明顯的“情感論”美學思想,強調了肖邦本身情感的表達,以自身的情感為本,來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作品。本文就其作品32號第一首來寫作,肖邦B大調夜曲Op.32-No.1賞析。
肖邦作品32號的兩首夜曲大約是1837年寫完的,題獻給卡米耶·德·比靈夫人。雖然沒有多少文字材料可以明確佐證這兩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目的,但學界公認這兩首夜曲作品是肖邦對夜曲體裁的一次嘗試。這兩首夜曲雖然旋律樸素但極富戲劇性特點,織體形式也是獨樹一幟。從風格上來看,這兩首夜曲有些利都奈羅的風格。這種風格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曲式,在巴洛克時期用在戲劇作品或者器樂協(xié)奏曲中,有點類似中國音樂的“合尾”。
本文主要分析肖邦的B大調夜曲第一首作品。首先,從節(jié)奏型來看,B大調夜曲從簡單的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音符到相對較為復雜的八分、十六分音符三連音,三十二分音符五連音,再到更為復雜的八分音符三連音與二分音符相結合、十六分音符三連音與十六分音符的結合。其次,從裝飾音的方面來看,右手旋律則通過單音上波音、雙音上波音、單倚音、雙倚音、后倚音、三倚音、顫音、音符延音、自由延音等多種不同的裝飾音來修飾右手旋律,豐富了右手旋律。因此B大調夜曲不論是在節(jié)奏型方面,還是從裝飾音方面,都著重的展現(xiàn)出了右手旋律的表現(xiàn)力。
但是相較而言,左手伴奏聲部則略顯單一,其組成內(nèi)容也是較為簡略,依然還是從節(jié)奏型與裝飾音來看待。首先,左手伴奏以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為主要創(chuàng)作技巧,發(fā)展至最后結尾處時,左手伴奏才開始加入了切分音符、二分音符自由延長、八分音符三連音、十六分音符五連音。其裝飾音也只是采用了琶音,同樣是發(fā)展到結尾處時,才加入前倚音。這樣看來,左手伴奏織體較為統(tǒng)一,與節(jié)奏復雜,裝飾音眾多的右手旋律產(chǎn)生了對比,也更加凸顯右手旋律,使得右手的旋律更有發(fā)揮的余地。因此這首B大調夜曲不論是在節(jié)奏型與裝飾音的方面,還是在左手伴奏聲部的襯托方面,都著重增強表現(xiàn)右手旋律聲部,與主題名稱相呼應,使得這首夜曲作品讓人產(chǎn)生身處情感之中、加強自身體驗的感受。
再來看B大調夜曲的旋律走向,B大調夜曲整體旋律走向是完全遵循古典音樂的作曲技法及形式,以主屬結構為基本框架,分為三部分,完成整體曲式走向。第一部分為第1小節(jié)到20小節(jié),這一部分完全是按照主屬和弦走向發(fā)展,無論是樂節(jié)還是樂句都以主和弦到屬和弦或主和弦到下屬和弦再到屬和弦的走向排列布置,偶爾加入附屬和弦來加以修飾主屬和弦。而第二部分第21小節(jié)到57小節(jié)則與第一部分不同,第二部雖然整體走向是以主屬和弦連接為主,但各樂節(jié)樂句之間填補了非常多的附屬和弦,給樂曲第二部分賦予了更多的變化,在欣賞這首夜曲時使人產(chǎn)生眾多聯(lián)想。夜曲最后一部分第58到71小節(jié),旋律走向回歸,與第一部分相同,以簡單的主屬和弦連接為基本框架,值得一說的是,全曲可以稱之為華彩的樂段為第63小節(jié)66小節(jié)尾聲處的樂句,給予聽眾的感受像是慢慢敲擊的大鼓,給人悲劇性的聽覺感受,與如詩般的呈示部形成具有沖突性的對比。最后第67到71小節(jié)則是5小節(jié)的終止四六和弦到屬七和弦再回歸到主和弦,在逐漸減弱的主和弦持續(xù)中結束整首作品的演繹及詮釋。
該夜曲在調性上具有較大的突破,作品開始于B大調,結束于b小調,這種做法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比較特別。在傳統(tǒng)音樂創(chuàng)作中,開始于小調結束在大調的作品很多,但反過來的做法通常不被認可。這首夜曲有時充滿憤懣,有時溫柔細膩,這些戲劇性樂句仿佛海浪翻涌,一點一點地推進曲子達到高潮,最終進行驟雨般的宣敘調,仿佛在進行抗爭、對命運不公的憤怒以及不屈服,曲子的最后以幾個強音收尾在b小調上,仿佛在無奈痛苦地結束一切。
肖邦除卻音樂藝術家的身份,鮮為人知的是,肖邦還是“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繼承者,更是傳播者,但他的思想傳播主要集中于他自身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中,在肖邦短暫的39年的生涯中,他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靈感及來源就是情感。
肖邦的每首作品已經(jīng)成為浪漫主義時期的經(jīng)典佳作,通過比照肖邦不同的作品演奏及針對作品的相關文獻可得出結論,音樂界對肖邦的關注主要集中于肖邦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演奏技巧、作曲手法等技術層面的解剖與分析,研究者們已然將肖邦作為鋼琴藝術家來關注。舒曼曾贊譽肖邦為“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人們也稱贊肖邦為“鋼琴詩人”,人們時常結合二者關系進行研究。然而人們的研究角度較多地停留在對肖邦的人生經(jīng)歷和思想情感方面,對于促使肖邦形成這樣的創(chuàng)作風格的背景文化等方面,卻未給予同等的重視,這也使肖邦的音樂作品缺少了對于音樂美學角度的分析。黑格爾的美學思想為當時席卷整個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則 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也對肖邦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促使肖邦對“情感論”思想進行繼承及實踐。另外,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處于上升時期,再加之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直接影響到個人主義的衍變,導致古典主義藝術的理性及嚴謹被浪漫主義藝術理論所拋棄,藝術家們強調個人主觀的行為表現(xiàn),不關注藝術對自然的直接描繪,而把人的情感和幻想置于首位。既有自身情感表達,強調人自身主體性;又有堅實理論支持,強調音樂主觀性,這是肖邦本人受到“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影響的緣由之一,亦是肖邦音樂藝術作品成為經(jīng)典藝術的緣由之一。
在肖邦39年的生命中,無論是在華沙還是在巴黎,在他藝術風格形成的每一個階段,貫穿始終的一根主線就是情感。[1]一開始生活無憂無慮到離開沙華身居異鄉(xiāng),肖邦的思鄉(xiāng)之情構筑出了其作品中的惆悵、憂傷、眷戀。隨著祖國戰(zhàn)亂不斷,肖邦將其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書寫在作品中,他內(nèi)心的孤苦、悲憤、無奈、悲切在樂曲中被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創(chuàng)作中獨特的“內(nèi)在戲劇性”被得以彰顯。由此可見,在“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影響下,情感貫穿了肖邦的作品。作品中所充斥著的思鄉(xiāng)之情和愛國主義,通過憂傷惆悵、慷慨激昂、繾綣柔情等情緒呈現(xiàn)在肖邦的樂曲中,絲絲縷縷纏繞,勾勒出肖邦的內(nèi)心世界,刻畫出“鋼琴詩人”的“多情”。正是肖邦的內(nèi)心情感為他的作品創(chuàng)作增添了動力,成為他創(chuàng)作不竭的源泉。
席卷整個歐洲的浪漫主義運動,促使肖邦成了“情感論”音樂思想的實踐者,而肖邦在“情感論”音樂思想的影響和指引下也開辟了新的道路。黑格爾的美學思想為肖邦在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及創(chuàng)作行為等方面奠定了理論基礎,在這樣的思想根源和理論背景之下,“鋼琴詩人”是如何成為一位“多情”浪漫才子的緣由浮出了水面。
文章分別從肖邦的生平、作品、技巧分析及美學角度展開對于肖邦作品的描述、研究及評論,對應前文所將講,探討、研究、分析音樂作品不僅需要從作品本身的曲式和聲結構等技術角度入手,更需對作者的社會行為、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進而進行更加深入的美學分析,從音樂美學思想角度對作品進行全面研究,進而推動作品分析研究的技術性、廣泛性、深入性及學術性的全面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