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恒芳
安吉縣中醫(yī)院,浙江安吉 313300
乳癰是產后哺乳期婦女的常見疾病,西醫(yī)稱之為急性乳腺炎,是由于不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缺乏母乳喂養(yǎng)經驗、母乳引流不暢等原因導致母乳積聚,繼而引發(fā)細菌感染[1-2]。臨床特點是乳房紅腫、熱痛及壓痛較明顯,可表現(xiàn)高熱、頭痛、乏力及發(fā)抖等癥狀,多見于初產后3~4周哺乳婦女。目前,西醫(yī)采用抗生素控制炎癥結合手術引流膿液治療,中醫(yī)則針對乳癰不同的臨床病程,采用清通法或溫通法治療[3-4],但效果一般,且會遺留由乳汁和痰瘀互結于乳絡而成的“寒性僵塊”,很難完全清除,且易再次復發(fā)乳癰[5]。臨床目前也有手法按摩的治療方法,但治療效果欠佳,無法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功效。熱敏灸是根據(jù)不同患者不同疾病選擇不同的熱敏化態(tài)的腧穴或者患處,采用點燃的藥艾條施以個體化的灸量進行懸灸,研究表明此法對疼痛及炎癥性疾病具有顯著的臨床療效[6]。因此,安吉縣中醫(yī)院采用熱敏灸聯(lián)合手法穴位按摩治療郁滯期乳癰(乳癰初起)寒性僵塊,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標準:哺乳期婦女;確診乳癰郁滯期,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醫(yī)外科學》及《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標準》;期間使用抗生素或寒涼中藥治療2~5 d;自愿加入本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病程>7 d;體溫>37.5℃;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比例超過正常值20%以上;局部皮膚紅腫,觸診有波動感;乳房表面皮膚存在紅腫、濕疹、破潰、糜爛;乳房B超提示局部膿腫形成;乳腺假體植入的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本研究獲得安吉縣中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在安吉縣中醫(yī)院內二科就診的符合納入和排除標準患者7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6例。對照組:年齡22~36歲,平均(27.6±6.8)歲;病程1~7 d,平均(4.4±0.7)d。觀察組:年齡21~37歲,平均年齡(26.5±8.1)歲;病程2~7 d,平均(4.5±0.4)d。兩組患者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護理和手法穴位按摩通乳治療。手法穴位按摩: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先在患乳周圍搽少量橄欖油,待涂抹均勻后,從乳房根部開始環(huán)繞乳房四周向乳頭方向呈放射狀稍用力按摩,將郁滯乳汁輕輕推出;隨后對患者乳根、期門等兩側穴位及膻中穴進行點按。每次按摩時間30 min,1次/d,療程為1周。
1.2.2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熱敏灸治療。熱敏灸操作流程如下:協(xié)助患者取合適的仰臥體位,暴露熱敏灸部位,注意隱私保護。評估患者舌象、操作區(qū)域的皮膚、對疼痛的敏感程度,告知患者操作時的感受,感覺如有針刺最為合適,皮膚發(fā)紅、微燙即可。定位、清潔皮膚后即施熱敏灸,用點燃的熱敏灸條在施灸部位距離患者乳房寒性僵塊皮膚3 cm處,不固定反復旋轉行回旋灸2 min,用于溫熱施灸部位的氣血;隨后在相同部位循環(huán)往復勻速施循環(huán)往返灸2 min,以疏通患者經絡,激發(fā)經氣;再行雀啄灸,距離乳房寒性僵塊1.5 cm,每雀啄7次為一壯,灸7壯,每壯之間停歇7 s;最后行單點溫和灸,將點燃的熱敏灸條對準患者寒性僵塊部位3 cm左右處施行灸療,以灸者無灼痛感為度,用于對患處部位進一步經發(fā)經氣,發(fā)動感傳。施灸過程中患者產生以下任意一種熱敏灸感時即為熱敏灸腧穴,分別為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或者微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或者微熱)深部熱、其他施灸過程產生麻、酸、痛、冷等非熱感覺。熱敏灸1次/d,施灸時間以患者自身熱敏灸感消失確定,即為患者飽和消敏灸量,療程為1周。施熱敏灸時,保持環(huán)境安靜,隨時觀察患者皮膚情況并詢問患者。熱敏灸后實施手法穴位按摩通乳,方法和對照組保持一致。
1.3.1評價指標
1.3.1.1 乳房脹痛評級
乳房脹痛0級:無脹痛;1級:輕度疼痛,可忍受;2級:脹痛明顯;3級:脹痛難忍[7]。
1.3.1.2 通乳療效
臨床療效評判,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結塊消散,排乳通暢,奶線形成。好轉:疼痛減輕≥30%,結塊縮小≥30%,排乳較通暢,乳頭能滴奶或奶線形成。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善,乳汁排出不通暢[8]??傆行?(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1.3.2評價方法
治療前及治療1周后對患者進行乳房脹痛評級。治療1周后評價患者通乳療效。
數(shù)據(jù)采用Graphpad Prism 5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比較;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治愈22例,好轉1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4%;對照組患者治愈5例,好轉16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58.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x2=13.01,P<0.001。
乳癰即產后哺乳期婦女由于乳管淤滯、結聚成塊,淤久化熱,熱盛肉腐而成,其本在淤、在壅塞不通[9]?!叭樾员厩謇?,勿用寒涼藥”,產后婦女氣血多虧,氣血之性,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性收引凝滯,導致局部氣血凝滯,乳絡阻塞,而且往往會遺留“寒性僵塊”。 然而,目前針對郁滯期乳癰的治療,臨床大多是在使用大劑量的抗生素(青霉素為主)基礎上結合中醫(yī)辨證論治。大量使用寒涼攻伐抗生素或過度使用寒涼中藥后進一步加重病情,特點是腫塊消散緩慢,或形成僵硬腫塊,遷延難愈[10]。樓麗華等[11]針對乳癰不同的辨證分期,圍繞乳癰局部結塊(非寒性僵塊),紅腫熱痛,并發(fā)全身惡寒發(fā)熱等癥狀,施以溫通療法。提示乳管淤滯與乳汁淤積屬于寒邪致病,所以更適用于溫通的方法治療。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乳房脹痛評級情況比較 例(%)
穴位按摩是通過揉、點、按等方法刺激人體特定穴位,打通患者經絡通道,使人體氣血通暢。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采用手法穴位按摩對患者乳房進行放射狀稍用力按摩,能夠促進乳房血液循環(huán),加快炎癥吸收,改善炎癥;此外采用手法穴位按摩刺激穴位,對患者乳根、期門等兩側穴位及膻中穴進行揉點按,能有效疏通患者乳腺導管,排出淤積乳汁,促進患者乳汁正常分泌,達到消腫以及止痛的效果,起到治療郁滯期乳癰寒性僵塊的目的[12]。熱敏灸是一種新灸法,其灸感與普通艾灸相比,更強調在給患者施灸過程中產生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或者微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或者微熱)深部熱、其他非熱感覺等任意一種熱敏灸感,從而利于患者達到“氣至病所”的灸療之效[13-14]。熱敏灸施行時,熱敏灸腧穴的施灸時間會因人因病因穴而改變,且患者的飽和消敏灸量是根據(jù)其自身的熱敏灸感消失確定的。利用藥艾燃燒時產生的熱感,進行熱敏灸腧穴細定位并施以懸灸,激發(fā)灸性感傳和經氣傳導,達到祛風、除濕、散寒之功效[15]。本研究基于熱敏灸通過對患者施以個體化的飽和消敏灸量,并采用點燃的艾材產生的艾熱懸灸熱敏灸腧穴,激發(fā)灸性感傳和經氣傳導,作用于寒性僵塊,促進其消散與吸收,從而取得良好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有15例患者解除疼痛,各級疼痛患者均有一定程度的緩解;觀察組患者通乳的總有效率為94.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