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興正
一
將捷克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的《過于喧囂的孤獨》、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讀者》和法國作家讓-保爾·迪迪耶洛朗的《6點27分的朗讀者》放在一起來重讀,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除我本人之外,還有別的讀書人存在,他們是漢嘉、米夏和吉蘭,分別是這三部中篇小說的主人公。而我只是普通讀者,似乎他們才是真正的“讀書人”。
我讀過《過于喧囂的孤獨》不止一遍兩遍,還全文抄過,都在人生記憶力最好時期,但奇怪的是,近來重讀,覺得幾乎每一頁都有陌生之處。這部小說中譯本四萬字左右,一共寫了八章,作者采取主人公獨白方式講述,每一章都不分段,五千字左右,完全一口氣講到底。這是一個特點。另一個特點是:作者不使用具體日期,只用昨天、今天、明天,唯一明確的時間只有主人公的打包工生涯,是三十五年。這樣一來,八節(jié)之間線性順序就可以打亂。而我確實也任意打亂順序來讀過,非常有意思的是,發(fā)現(xiàn)每一節(jié)都可以作為小說的開頭,同時也都可以作為小說的結(jié)尾。適用于這種讀法的小說不多,最著名的當然是帕維奇的《哈扎爾辭典》,不過,那主要也是作者宣稱,讀法屬于小說本身的一部分,甚至不同的讀法足以讀成不同的小說。
作者本人,還有各語種翻譯家,以及為數(shù)眾多的讀者,都將《過于喧囂的孤獨》和他的《我曾經(jīng)侍候過英國國王》,視為赫拉巴爾最重要的小說代表作。而這兩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情況又完全不同。赫拉巴爾經(jīng)過二十多年醞釀,到1972年,他五十八歲之時,才開始寫作這部《過于喧囂的孤獨》,第一稿“把整個故事看成僅僅是抒情的”,完成“一部阿波利奈爾式的詩稿”(阿波利奈爾系20世紀初葉法國著名現(xiàn)代派詩人,超現(xiàn)實主義派的先驅(qū)),第二稿用布拉格口語改成散文,但缺乏嘲諷意味和黑色幽默,于是第三稿,以“一絲不茍的嚴謹語言,捷克書面語”寫成,前后用了四年時間,1976年完稿,十三年后,1989年正式出版。赫拉巴爾甚至說過:“我為寫這本書而活著,并為寫它而推遲了死亡。”而《我曾經(jīng)侍候過英國國王》,則在開始寫作《過于喧囂的孤獨》前一年,赫拉巴爾隱身于布拉格遠郊“林中小屋”旁,桌子上的打字機被直射的陽光曬得發(fā)燙,以至于每打字一分鐘,打字機就會卡殼一次,他只用了十八天時間就完成了這部十三萬字的長篇小說,到1982出版時,除了個別文字校對之外,沒有修改過任何一處。赫拉巴爾的創(chuàng)作生涯,共存兩個極端,既有傾注畢生精力寫成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有一氣呵成、初稿即是定稿的一部長篇小說。
《過于喧囂的孤獨》第一章寫道:“……因為我有幸孤身獨處,雖然我從來并不孤獨,我只是獨自一人而已,獨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為我有點兒狂妄,是無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無限和永恒也許就喜歡我這樣的人?!钡谖逭掠謱懙溃骸啊驗樵诮?jīng)歷了所有這一切——在過于喧囂的孤獨中看到的一切,身體和靈魂所感受的一切——之后,我還有足夠的勇氣使自己沒有瘋狂,我逐漸驚異地意識到我的工作把我拋進了一個廣大無限、威力無邊的領(lǐng)域。……此刻我看到了比我頭上的星空或我內(nèi)心的道德法則更多的東西。好像一道閃電,叔本華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說最高法則是愛,這愛便是同情,我明白了叔本華何以憎惡巨人黑格爾,令我高興的是,無論黑格爾還是叔本華都不是兩軍對壘的統(tǒng)帥,否則他們會像布拉格所有下水道中的兩個鼠族那樣交戰(zhàn)。”
或許有必要強調(diào)一下,這部小說只在這兩處使用了“孤獨”和“過于喧囂的孤獨”,此外再沒有使用。
身為一名打包工,漢嘉生存空間狹小。狹小到什么地步呢?他在廢品收購站的地下室打包,這間地下室堆滿作為廢品的書籍,安裝著一臺壓力機。他居住的地方,碼放著偷偷帶回去的兩噸書籍,隨時可能坍塌下來。這臺壓力機被無限放大,他生存空間就變得比壓力機還要狹小。他經(jīng)常產(chǎn)生一種幻覺,覺得自己就是用壓力機打成的一個包?!叭迥陙砦姨幚韽U紙和書籍,而我生活在一個已有十五代人能讀會寫的國土上,居住在過去曾經(jīng)是王國的地方,在這里,人們過去和現(xiàn)在都有一種習(xí)慣,一種執(zhí)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壓進自己的頭腦,這給他們帶來難以描述的歡樂,也帶來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這樣的人民中間,他們?yōu)榱艘话鼣D壓嚴實的思想甘愿獻出生命?!边@種幻覺又催生別的幻覺,他始終相信,書籍中的思想和智慧,被壓力機的重壓壓進身體,因此,只要隨便晃動一下,就有可能在生活中抖落不錯的想法。這些幻覺讓他意識到,三十五年來,他一直活在一種重壓之下。這種重壓是什么呢?它幾乎是一種犯罪。他打包的辭典至少有三噸,而每天打包也不會少于三噸書,這些書籍打好包以后,被送去搗毀。見到警察,他不由得產(chǎn)生一種沖動:請求警察將自己銬起來。不過,倒也沒有人能定他的罪。但他還是感覺到“八年中我縮小了九厘米”,“我舉目望望臥床上方堆著的書,斷定我的背駝了,我的背上仿佛永遠背著由大大小小書本構(gòu)成的兩噸重的天穹。”
世界就像一個垃圾場,漢嘉曾經(jīng)愛上一個多么好的姑娘,曼倩卡,人生卻兩次被弄得污穢不堪。曼倩卡不知道如廁時腰帶沾染上糞便,與漢嘉跳舞,她飄動的腰帶成為整個舞場的污點。一次也就罷了,還有一次,曼倩卡鞋子碰上一坨屎,又成為整個滑雪場的污點。曼倩卡傷心地離開了漢嘉,而漢嘉在廢品收購站邂逅的茨岡女人,一個穿青綠裙子,一個穿光滑紅裙,“穿青綠裙子的那個仰臥著,裙子撩到腰際,一雙光裸的大腿很漂亮,光裸的肚子也很漂亮,小腹下面露出一簇漂亮的、火焰似的毛”,“穿光滑紅裙的那個倒在紙堆上活像被人扔掉的一條毛巾,她被沉重的大包壓得疲憊不堪,已動彈不得了”,“三十五年了,我置身于廢紙堆中,這是我的Love story”。
漢嘉似乎不是通過讀書,而是通過給即將被搗毀的書籍打包,就能獲得知識、智慧,他甚至冒名給被禁止出版作品的教授寫評論,刊登他的評論的雜志被送到廢品收購站來,他又揀選出來送到教授手里。這還不是最荒唐的。最荒唐的是,漢嘉認為沒有一種思想可以被搗毀,當他給那些書籍打包時,書中的思想早已逃亡。他說得言之鑿鑿:“因此全世界的柯尼阿什們焚書是白費力氣,如果書上記載的言之有理,那么焚燒的時候便只會聽到書在竊笑,因為一本地道的好書總是指著別處而溜之大吉。”漢嘉還認為,這種情況,就像他死去的母親,還有舅舅,在被火化和安葬之前,靈魂已經(jīng)升天。書中的思想逃亡也好,母親還有舅舅的靈魂升天也好,他恍惚中都能與它們相見,就像在廢品收購站與兩個茨岡女人邂逅一樣。
但漢嘉又是偏執(zhí)的讀書人,他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為這臺壓力機辦了一份存折。這臺壓力機總有報廢的時候,最終會被力量比它大二十倍的巨型壓力機取代。退休后,漢嘉準備用那份存折上的錢,將報廢的壓力機買下來,安裝到舅舅留下來的院子里。只有在這臺壓力機身邊,漢嘉才能處于恍惚狀態(tài)。也只有處于恍惚狀態(tài),漢嘉才能與書中的思想、母親和舅舅的靈魂相遇。并沒有等到這一天,“我選擇了倒在我的壓力機里,倒在了我的地下室,也就是說在這里升天”。
二
《朗讀者》男主人公米夏,十五歲時就已經(jīng)是一名朗讀者了。只是說,一開始,米夏朗讀的并非書籍。那么,他朗讀的究竟是什么呢?“神說,要有光”,少年米夏也能意識到這一點。在他生活的街區(qū),上學(xué)途中,米夏突發(fā)疾病摔倒,嘔吐得一地污穢,一個女人照料他,還清洗了街面上他的嘔吐物,安慰過他的痛苦,也捍衛(wèi)過他的尊嚴。這個好心女人名叫漢娜,比米夏要大二十一歲,時年三十六。過后,米夏前去拜謝漢娜。故事注定就要發(fā)生,“我于是在過道里等她,她就在廚房里換衣服……襪子卷過小腿肚,卷過膝蓋,提上大腿。最后,她身子彎向一邊去,把襪子扣在吊襪帶上……離不開她的大腿,起先裸露著,看起來蒼白,等穿上長襪后就閃爍著絲一般的光?!泵紫囊婚_始朗讀的,就是漢娜身上的光。
漢娜身上的光,是在她破敗的公寓,陳舊的廚房,也就是庸常的生活里,神的恩賜。如果沒有這種恩賜,沒有這種光,躲避在暗中的漢娜,她一直被銷蝕的身體就不可能照亮。這種光不是律令,不是規(guī)誡,而是寬限,甚至是放任。漢娜的情欲,那一刻,盛大到奢華的地步。或許反過來也成立,是漢娜的情欲,讓她的身體發(fā)光。
這種恩賜,也是(更是)給米夏的,而且提前了那么多年。
米夏從朗讀漢娜身上的光,過渡到朗讀漢娜的身體,從被漢娜占有,過渡到也占有漢娜,這一堂堂朗讀課,是她教會他的。
因為神的慈悲,米夏這樣朗讀漢娜,似乎還得到了祝福?!胺偶贂r我和她想騎自行車一同出游,這樣,我們就好以母親和兒子的名義住同一間房間了,而且整夜待在一起。”“她騎的是一輛鏈條、踏腳和齒輪都蓋著擋板的車子,穿一身藍色連衣裙,寬寬的裙邊隨風(fēng)飄舞?!薄伴L期以來,我完全委身于她,委身于她的占有欲?,F(xiàn)在,我也學(xué)會了怎樣占有她。而且,在旅途上,從那以后,我們已經(jīng)不僅是相互占有了。”“她撩撥我、挑逗我,讓我興奮不已。我們繾綣纏綿時分,我感覺得出,她是一個勁想把我推向一片新境界,感受那些從來沒有感受過的,支撐那些最終支撐不住的?!?/p>
即使是占據(jù)道德制高點的讀者,恐怕也不忍心詆毀這樣的朗讀?!八叩酱白舆吘驼咀×耍高^玻璃去看外邊那一派黑暗景色,又看那些書架在窗子玻璃上的反光,還有她自己在玻璃里的照影?!边@里又有了光,“反光”。“漢娜都有什么寫照呢?其中一幅是她在廚房里拉上長筒襪;另一幅是她站在澡盆前,伸出雙手,手里拿著浴巾;還有一幅就是漢娜在騎自行車奔馳,裙邊兒在車子帶起的風(fēng)中飄拂;最后,就是她站在父親書房里?!?/p>
但愿神也不會給兩人定罪。
《約翰福音》第8章“行淫時被捉的女人”寫道: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穌卻往橄欖山去。清早又回到殿里,眾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訓(xùn)他們。文士和法利賽人帶著一個行淫時被拿的婦人來,叫她站在當中。就對耶穌說:“夫子,這婦人是正行淫之時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你說該把她怎么樣呢?”他們說這話,乃試探耶穌,要得著告他的把柄。耶穌卻彎著腰用指頭在地上畫字。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耶穌就直起腰來,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庇谑怯謴澲弥割^在地上畫字。他們聽見這話,就從老到少一個一個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穌一人,還有那婦人仍然站在當中。耶穌就直起腰來,對她說:“婦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沒有人定你的罪嗎?”她說:“主啊,沒有?!币d說:“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從此不要再犯罪了。”
可是,較之于這個故事,漢娜卻要一犯再犯,直到她與米夏不辭而別,最終從他身邊逃走。
《約翰福音》記載的“在地上畫字”,放到漢娜、米夏兩人的現(xiàn)場,想必也可以解讀為:那其實是在朗讀神的話語。就算不是朗讀,至少也是默讀吧。
相信神會容許這樣的解讀。
這是漢娜身上發(fā)生的秘密,也是(更是)米夏的秘密。
然而,漢娜生命里還有別的秘密。她有光,被光照亮,處在反光之中,這些時候,漢娜是有軌電車售票員。此前,“她是在南歐的一個德國人居留地長大的,現(xiàn)在那兒屬于羅馬尼亞。她十七歲時去了柏林,在西門子做過女工,二十一歲時身陷士卒……”而她之所以應(yīng)招為一名納粹女兵,到集中營當看守,是因為西門子公司要給她升職為一名司機,而這個職位是一字不識的漢娜所不能勝任的,要守住自己是文盲這個秘密,就只得離開。
在集中營,漢娜看守的猶太人,每個月都要挑選疾病纏身、極度虛弱,再也不能干活的人,送去處決。漢娜總是將其中最為虛弱的婦女和兒童帶到她的房間,前提是她們能為她朗讀。“她選她們來朗讀,是因為她們注定要去奧斯維辛,而她想在這最后一個月里,把她們安排得好一點兒?!?/p>
漢娜熱愛聽朗讀,因為不識字,她熱愛的其實是自己擁有不了的生活。在漢娜眼里,書籍天大地大,朗讀,聽朗讀,似乎就擁有了整個世界。不識字,就是一種恥辱,而且是莫大的恥辱。漢娜覺得自己就要被米夏識破了,她就毅然決然離開他。
到了審判集中營看守的時候,漢娜仍然裝作讀過起訴書,并謊稱曾執(zhí)筆起草報告,寧愿因此而被判重刑也不讓別人知道她就是一個文盲。集中營的這些看守,雖然漢娜曾將最為虛弱的婦女和兒童帶到她的房間也是被審判的罪責之一,但她們最大的罪責,則是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離開集中營,在協(xié)助黨衛(wèi)軍看管猶太人行軍途中,一天夜里將猶太人關(guān)押在一座教堂里,戰(zhàn)火焚燒到教堂,她們受命救護遭到空襲的黨衛(wèi)軍,沒人去打開教堂緊鎖的房門,導(dǎo)致被關(guān)押在里面的人活活燒死,唯獨一對母女幸存下來。作為女看守中的一員,漢娜與她們本無區(qū)別,但因為對起訴書指控內(nèi)容不加否認,而且承認曾主導(dǎo)報告起草,她就成為她們當中的主犯了。加之她們當場指控她,她因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反駁而全盤接受下來,還有,她對法庭審判程序和判決證據(jù)一無所知,當她感到困擾的時候,不止一次反問過,“審判長先生,如果是您,您能告訴我該怎么辦?”最終,法庭定了她的重罪,被處以終身監(jiān)禁。
漢娜服刑以后,作為法學(xué)學(xué)生旁聽過庭審的米夏,不斷寄去錄音帶,她通過錄音帶聽他朗讀。監(jiān)獄看守開始知道漢娜其實是一個文盲,她也在監(jiān)獄里慢慢學(xué)會讀寫。
漢娜多次獲得減刑,但出獄前夜,在米夏探視過一個月之后,她卻上吊自殺了。
反觀這一生:米夏作為漢娜的朗讀者,一度歡樂之后,他曾將她視為麻煩,而她的離開也就意味著這個麻煩的消除;米夏法庭上見到漢娜,等于在一種極端情況下,他從過去朗讀她的身體過渡到朗讀她的內(nèi)心,這是無聲的,或許也算得上默讀;米夏回到庸常生活,不過之前的朗讀還是帶來了改變,在漢娜服刑的日子,無論是與妻子還是與情人,他都不能得到曾經(jīng)從她那兒得到的那一切;自己從事的法學(xué)和父親研究的哲學(xué),都幫不上米夏,盡管神沒有定身體的罪,但他還是不能釋懷,法庭定了漢娜的罪,她都服刑了,他卻不能接受;米夏擔心過,出獄后的漢娜再次成為麻煩,不過,他還是為她準備好了一切。米夏去監(jiān)獄探視,“只見她滿頭白發(fā)蕭蕭,只見她滿臉皺紋縱橫,只見她滿身臃腫沉重”,“漢娜穿著一件藍色的連衣裙,胸部、腰圍和大腿繃得緊緊的,她兩手放在膝蓋上,拿著一本書”,“以前,我總是特別愛聞她身上的氣味……是剛剛被愛過的余味……還從大腿之間嗅出一種水果般的氣味……”“現(xiàn)在,我坐在漢娜身旁,聞到的是一個老女人的體臭”。
漢娜自殺,很可能因為,被朗讀,聽朗讀,再也繼續(xù)不下去了。當然,也有可能因為,她和前來探視的米夏說,“我一直有一種感覺,就是人家不了解我,沒人曉得我本來是什么人,干過些什么事”,“不過,死掉的人卻可以,因為他們理解我”,“他們每天夜里都來,也不管我要不要他們來”。也就是說,她為那些死去的人自殺。
還可能因為,漢娜自己想要中止這一切了。為什么呢?其實,《過于喧囂的孤獨》里,漢嘉有過這樣的獨白:“我仿佛在軋碎猶太教法典中的詞句:我們有如橄欖,唯有被粉碎時,才釋放出我們的精華?!被蛟S,漢娜不管生活在哪里,都生活在一臺壓力機之下。
她這是死于心碎。
三
《6點27分的朗讀者》男主人公吉蘭,他面對的,不是《朗讀者》男主人公米夏面對女主人公漢娜,也不是《過于喧囂的孤獨》男主人公漢嘉面對一臺壓力機,而是這臺碎霸500。漢嘉開動一臺壓力機為那些就要送去搗毀的書籍打包,吉蘭則操作這臺碎霸500直接搗毀書籍。
這臺碎霸500肯定會自行啟動,依據(jù)是,在機器停止工作的情況下,吉蘭不止一次發(fā)現(xiàn)從書堆里掉進去的老鼠被攪碎,但老板一點也不在乎,也沒有人相信這個。以至于,師傅朱佩塞進入機器內(nèi)部做清理工作時,突然啟動的這臺碎霸500攪碎了他的兩條腿,還被認為這是一個酒鬼的下場,能撿回一條命就已經(jīng)不錯了。直到一次因嚴重故障檢修,這臺碎霸500才被認定確實存在這一致命現(xiàn)象,失去雙腿的朱佩塞也才得到一點可憐賠償。
“4月16日是他的腿被碎霸吞進肚子里的日子。骨與肉一起被碾碎、搗爛、燙熟,分散成千百萬個細胞,與那玩意兒在該死的2002年4月16日那天排泄在容器里的灰色稠漿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經(jīng)過漫長的旅程,最后出現(xiàn)在這本沒有價值的書里,以及用獨一無二的肉紙制造出來的另外一千二百九十九本書里?!?/p>
這本書,雖然保住了命,但只能困在公寓里的朱佩塞,終于弄清楚了:“讓-厄德·弗雷西內(nèi)的《從前的花園與菜園》,書號3-365427-8254,于2002年5月24日,由位于巴黎龐坦的迪卡斯·德朗貝爾印刷廠的轉(zhuǎn)輪印刷機印制,共一千三百冊,使用的是再生紙,紙重為每平方米九十克,編號AF87452,由自然回收處理公司2002年4月16日生產(chǎn)的批次為67455和67456的紙漿制造。”
朱佩塞希望能將這使用飽含著自己血肉的紙漿印刷出來的一千三百本書一本不剩地找回來,放到公寓里,他就得以恢復(fù)身體的完整。這個古怪想法支撐著朱佩塞更長久地活下去。吉蘭不遺余力去尋找,一旦找到就立即給他送過去。如果一連找到幾本甚至十幾或幾十本,吉蘭就分成幾次送到他身邊。太長時間找不到的話,吉蘭害怕他撐不住。要是一下子就找完了,吉蘭又害怕他失去繼續(xù)活下去的熱情。
在回收處理公司,師傅朱佩塞出事離開后,吉蘭等于是孤身一人,上班時,老板只關(guān)心搗毀書籍效率,同事也不友好,下班后,公寓里養(yǎng)著幾條金魚,還從來不敢將自己真實工作告訴母親。
與《過于喧囂的孤獨》里的漢嘉不同,《6點27分的朗讀者》里的吉蘭,不會(也沒有機會)將一本完整書籍帶走,他只能從這臺碎霸500內(nèi)部清理到被搗毀的書籍幸存下來的篇章,有時候是好幾頁,有時候只有一頁,還是殘缺的,收集起來,裝進衣服口袋,隨手抽出來朗讀。漢嘉在他工作的地下室壓力機旁邊讀書,也在居住的地方讀書,吉蘭對著公寓里的金魚朗讀,更多時候則是在6點27分的地鐵上朗讀。
如果說,漢嘉讀書是為了進入這個世界,以便在世界內(nèi)部確認自己的話,那么,吉蘭則是通過朗讀重組這個世界,并希望獲得一席之地。
在6點27分的地鐵上,吉蘭朗讀的,可能是菜譜,也可能是小說,包括偵探小說,還可能是偉大戲劇,“菜譜的節(jié)選可以與最新龔古爾得獎作品的第48頁并列,讀完一頁歷史書,可以緊跟著讀一段偵探小說……重要的不是體裁,而是朗讀的行為”。在這一點上,吉蘭又不像漢嘉那樣孤獨,他甚至有一個同類,就是回收處理公司的門衛(wèi),名叫伊馮·格蘭貝爾。這個人五十九歲了,迷戀古典戲劇,“他手中拿著的那本1936年再版的拉辛的《不列塔尼庫斯》,已經(jīng)被翻爛了,活像一只受傷的小鳥”。這個人對自己的朗讀有著嚴格要求,“要帶著激情與火焰把它的音節(jié)一個一個剝出來,像做愛一樣去朗讀,注意停頓、頓挫的節(jié)奏”。兩人成了朋友,吉蘭后來受一群寂寞、疲憊的老人邀請,去為他們朗讀,也邀約這位伊馮·格蘭貝爾一起去朗讀。他們短暫離開回收處理公司的時候,都有一種脫離地獄的感覺,而朗讀的時候,他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天堂應(yīng)當是存在的。但兩人總得又回到回收處理公司,吉蘭啟動碎霸500,將無數(shù)書籍搗毀成紙漿,伊馮·格蘭貝爾則看守大門,為送來搗毀的書籍和搗毀而成的紙漿放行,所以,他們又不能確信,自己的人生,通往天堂的道路是否存在。吉蘭還有自己的怪脾氣,他拒絕朗讀聽眾提供的書籍,理由是“我不過是讀些文章片段,完全不相干的散紙”,“我不讀書”。這能產(chǎn)生一種魔力,就是通過極其有限的朗讀,幾乎能將無限的事物并置在一起。
師傅朱佩塞托付吉蘭尋找《從前的花園與菜園》那本書,生活以此支撐下去。按說,吉蘭這樣的朗讀,又有伊馮·格蘭貝爾加入進來,他也是可以支撐下去的。但這似乎還不夠。在6點27分的地鐵上,吉蘭撿到一只U盤。一個有這樣朗讀癖好的人,吉蘭讀了這只U盤里的70個文檔。丟失這只U盤的人,一名女乘客,是某個特大超市的保潔員。她叫朱莉,沒有自己的電腦,用公司的電腦寫東西,這些東西不取標題,用文檔1、文檔2這樣標注出來,一共70個文檔,都存在這只U盤里。朱莉?qū)懴伦约旱墓ぷ骱蜕睿热?,在文檔36里,她描述一位從衛(wèi)生間里出來的男士,說他“整潔得像一枚新的硬幣”,在文檔45里,她寫道:“阿姨語錄第三條啟發(fā)了我:在廁所里,權(quán)力永遠屬于掌握衛(wèi)生紙的人”,在文檔70里,她嘲諷一個和自己相親的男人,“而最后一個男人,陰莖長到腦袋上去了”,“他唯一想知道的,就是我的高潮是在陰道里,還是在陰蒂上”,“我想讓這個龜頭明白,我想知道自己取向的那一天,肯定不會請他來幫忙,檢查我的高潮來自陰道還是陰蒂”。吉蘭曾經(jīng)朗讀過這樣的片段:“搭順風(fēng)車的女孩告訴他,她叫吉娜。約翰怎么努力也抓不住年輕女孩躲在巨大太陽鏡后面的目光。吉娜自從上車后,不知道交叉了多少次腿,曲線分明的修長的腿。尼龍絲襪的沙沙聲折磨著約翰?!碑敃r,這個片段,在聽朗讀的那群寂寞、疲憊的老人那里,產(chǎn)生了驚心動魄的效果,吉蘭不知道下文會發(fā)生什么,也有些緊張,差不多不敢繼續(xù)朗讀下去了。讀到U盤里這些文檔,吉蘭特別想找到朱莉。朱佩塞幫助吉蘭推算出來,朱莉可能會在那幾個超市工作。然后,吉蘭還真打聽到了朱莉。
吉蘭讓人給朱莉送去一束花,并捎上一封信。信封里當然有情書,奉還了吉蘭撿到的那只U盤,同時還送了她一個特別的禮物。朱莉在文檔中寫過,她保潔的瓷磚是14717塊,吉蘭就送給她一塊瓷磚,加起來是14718,這會是一個吉利的數(shù)字。
浪漫吧?似乎也可以用漢嘉的獨白來說,“這是我的Love 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