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宮田安 著 魏若群 譯 漆明鏡 譯校
內(nèi)容提要:魏之琰是明末福建福清海商,在日本有明樂始祖之稱。他帶去日本不少明代樂器,并在家中傳習其樂,后由四世孫魏皓整理成《魏氏樂譜》并教習與人。關于之琰和魏皓等人的生平事跡,日本學者宮田安在《唐通事家系論考》(長崎文獻社,1979)第49章“魏之琰為始祖的鉅鹿氏世系”中,有較詳細的考證,他參考大量留存日本的相關文獻,包括魏氏家族存留的書畫、書信等史料,內(nèi)容較客觀真實,故特將此文翻譯,以饗讀者。
據(jù)《長崎實錄大成》的“日本住宅唐人之事”記載,魏之琰是鉅鹿清兵衛(wèi)始祖②。平野繁十郎祐章的十九名長崎住宅唐人錄中,魏七官應該是魏九官的誤寫。
魏之琰,字雙、號爾潛、排行九官。④諱之琰,另又稱之瑗,用到之瑗名的有崇福寺梵鐘銘與媽祖堂內(nèi)的“海不揚波”橫匾,其上題有“弟子魏之瑗”。琰與瑗的字意都是“玉”⑤。萬歷四十五年(1617)福建出生。
在大正十三年(1924)七月一日鉅鹿貫一郎給堂兄赫太郎書信(略稱貫一郎書信)中問道:“我們推測故鄉(xiāng)可能在福建建寧,可在印象中卻有幾處寫到福清縣,實際究竟在哪里?”
建寧是閩江上游,比延平更偏遠的山區(qū)。福清縣所屬福州府、面向東海,是隱元禪師、即非禪師、高泉禪師的出生地。下文所述劉宣義寫的壽章及其他材料中會出現(xiàn)“福清縣”一說,因此可以認為其故鄉(xiāng)在福州府福清縣,建寧之說沒有根據(jù)。
魏氏后來改為日本姓“鉅鹿”,鉅鹿位于北京西南面河北省,出土有名的磁州窯,可能是魏氏的祖籍地?!队删w書》誤寫成福州府鉅鹿郡,其他的記錄、書籍也多誤寫為鉅鹿是在福建。
魏之琰在福州府福清縣娶林氏,生一男永昌。與兄長六官魏毓禎移居東京(現(xiàn)越南河內(nèi)),從事東京與長崎之間貿(mào)易。他在東京納武氏為側(cè)室,生二男魏高、魏貴。《由緒書》記載武氏是越南王族。
寬永十二年(1635)之琰十九歲,媽祖堂如果是在崇福寺殿堂剛完工時建造的話,那么可能是與兄長六官毓禎共同參與捐資興建。此時的檀越之首是林太卿(楚玉)。
正保四年(1647)之琰三十一歲,這年在崇福寺鑄造的梵鐘上刻有其名下捐資一百五十兩銀兩,數(shù)量最多。這一時期的四位檀越為:玉引(心渠)五十四歲,何高材(毓楚)五十歲,林守壂(大堂)三十八歲,魏之瑗三十一歲。⑥這年兄長毓禎應該是在東京,鐘銘上不見其名。⑦
慶安三年(1650)之琰三十四歲,次男魏高(下述的清左衛(wèi)門)在東京出生,其母武氏十五歲。兄長毓禎捐獻禪林寺石壇。這時期,兄長六官在長崎,弟九官可能是在越南東京。(見《實錄大成》第155頁)
承應三年(1654)之琰三十八歲,十月九日,兄長六官在東京去世。此時弟九官與兄六官組建的兄弟商會經(jīng)過相互合作已經(jīng)擁有巨資。
明歷元年(1655)之琰三十九歲,五月二十三日,崇福寺的十四名檀越代表在恭迎隱元禪師晉山時,有魏之琰的名字。兄長毓禎前一年十月在東京已去世。(見“隱元禪師崇福禪寺語錄卷頭”)魏爾潛居士施齋恭請隱元上堂。
萬治元年(1658)之琰四十二歲,十一月七日即非禪師正式就任崇福寺住持,開堂時,14名的恭迎檀越他位列其中。十二月八日,為六官毓禎做法事?!都捶嵌U師全錄》(卷1之五-六丁)中記載:施主六官毓禎盡力創(chuàng)建崇福寺,令弟秉承兄志為寺奉獻。六官在建寺時繼第一檀越林楚玉之后也是大檀越之一。不能確定是否同在這一年,冬至時,東京的船舶主林爾受、魏爾潛、潘云仍、顧長卿、薛梅初、何崑嵋、何君騰諸位檀越恭請即非上堂。魏之琰已經(jīng)明確是東京舶主,此時沒有出現(xiàn)何高材的名字,雖然有寫何高材是東京船主,但還需要進一步佐證。
寬文元年(1661)之琰四十五歲,魏貴(下述清兵衛(wèi))在東京出生,其母武氏26歲。這時候之琰已經(jīng)作為東京船主來往于東京、長崎。
寬文六年(1666)之琰五十歲,《由緒書》上說這年是初次來日本,記錄有誤。如同上文所述,之琰很早以前就已經(jīng)來往于東京、長崎。如果以寬文六年是移居長崎,魏高十七歲,魏貴六歲,還過于年幼,下述的寬文十二年移居(長崎)比較確切。同在這一年(具體時間不確定),《即非全錄》(卷19之二十二丁)中題有《寄爾潛居士》七絕詩。
寬文八年(1668)之琰五十二歲,在法云明洞的《行業(yè)記》中記載:即非禪師告辭小倉的廣壽寺回長崎崇福寺時,王、何、林、魏諸公到場迎接。這時期四大檀越就已經(jīng)固定了,四位按年齡順序排列:王心渠七十五歲、何高材七十一歲、林守壂五十九歲、魏之琰五十二歲。
寬文九年(1669)之琰五十三歲,他捐資修建的媽祖堂前石板條開始鋪設。
寬文十一年(1671)之琰五十五歲,媽祖堂石板條工程鋪設完工。據(jù)《壽山萬古春墨書》中記錄,石板條鋪設工程花費了三年時間,共捐資五百兩。媽祖堂門的基壇應該也是同期完工,隨后完工的是媽祖門。這一年也是即非禪師圓寂之年。但在《壽山即非和尚德感集》中沒有出現(xiàn)之琰的名字,有可能是去了越南東京,不然不可能沒有他的名字。據(jù)此可說之琰應該是寬文十二年才遷來長崎的。
寬文十二年(1672)之琰五十六歲,攜其子魏高、魏貴、仆人魏喜四人渡海來日,獲批得到居住權(quán),成為住宅唐人。之后,魏高改名鉅鹿清左衛(wèi)門,魏貴改名鉅鹿清兵衛(wèi),仆人改名魏五左衛(wèi)門(《長崎實錄大成》第257頁)。寬文十二壬子年,東京九官提出住宅申請,獲得住宅唐人身份,成為日本人(《寬寶日記》第159頁)。魏九官同其子清左衛(wèi)門、清兵衛(wèi)、家來嬉四人寬文十二年申請住宅唐人,其子二人延寶七年底(1679)成為日本人(《長崎蟲眼鏡》第37頁)。從上述三本書的記錄中可以確定之琰1672年成為住宅唐人。這一年魏高(清左衛(wèi)門)二十三歲,魏貴(清兵衛(wèi))十二歲?!秾嶄洿蟪伞钒褨|京仆人名字寫成了魏喜,正確寫法應參照《由緒書》中的“魏熹”。另外《實錄大成》中魏熹的日本名寫成魏五左衛(wèi)門也是錯誤的,《譯司統(tǒng)譜》(第756頁)登記的東京通事是魏五平次,五平次的兒子才是五左衛(wèi)門,《由緒書》記載的五平次是正確的。
《光風蓋宇》(第51 頁)中有魏之琰與魏高、魏貴航海畫圖,畫面上沒有仆人魏熹,考慮到這只是畫圖的緣故,魏熹應同在貿(mào)易船上。作為東京船主的魏之琰應該是乘自己的船從越南到日本的。
延寶元年(1673)之琰五十七歲,被允許進京并在皇宮演奏明樂,得到御賜的酒和糕點。據(jù)《由緒書》記載,他在這期間收到好友安南國的太子書函,擬借軍用款五十貫,其書函還保留著,是否借出尚不知。這封書函的原件可能是存在鉅鹿敏子女士那里,鉅鹿貫一郎抄寫件送給古賀十二郎翁,現(xiàn)儲存于縣立圖書館古賀文庫書架上。
“歲次癸丑年仲夏十一日,□□安南國太子達書于大明國魏九使賢賔平安二字歡喜不勝?!逼渲谐霈F(xiàn)白銀五千兩的文字記錄。上述《由緒書》中五十貫感覺很少。文化五年辰十二月,由鉅鹿佑五郎送給江府的《由緒書》經(jīng)過幾次轉(zhuǎn)抄,缺乏正確性。對于安南國太子是誰,鉅鹿貫一郎請印度支那河內(nèi)市佛國東洋學院的牧野豐三郎先生幫忙查尋,牧野氏回函說并不是大越黎氏,可能是安南王鄭根,有沒有得到結(jié)論尚不知。
相傳魏之琰是長崎明清樂的始祖。之琰死后約九十年,之琰從本國帶來的樂器,由其曾孫鉅鹿民部的弟子筒井景周整理成《魏氏樂器圖》,木版書于安永九年(1780)由京兆書肆奎文館出版。
延寶七年(1679)之琰六十三歲,捐建本古川町至本紺屋町之間的石拱橋,位于現(xiàn)在的常盤橋。從寬永時期長崎地圖來看,這地方原來架著木廊橋,《港草》記錄正保四年(1647)六月四日本紺屋町的橋被洪水沖垮,應該是這座寬永的木廊橋被沖垮了。根據(jù)《寬寶日記》(第103 頁)及《長崎略史》記載,寬文元年(1661)六月二十七日的洪水沖垮的也是木橋。
延寶七年(1679)魏之琰初次捐建石拱橋,給長崎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期望自家繁榮。但在遭遇了享保六年(1721)閏七月二十八日的大洪水后,該橋沒有出現(xiàn)在《港草》記載的無受損橋梁目錄中,可能同為被沖垮的八座橋之一,至少受損比較厲害。后又在寬政(1795)七月十九日的大洪水中被徹底沖垮(《港草》《古今集覽》《續(xù)大成》)。
《古今集覽》記載:享和三年(1803)五月二十九日動工到七月二十四日石橋建成。但是在《續(xù)大成》的記錄是:四月開始動工八月九日完工。所使用還是原來的石材,所以這橋梁還是得到了之琰的恩惠。直到明治四十五年(1912),此橋才被鋼筋水泥橋代替。
《長崎古今集覽》記錄延寶七年千呆和尚為之琰誦經(jīng)。但根據(jù)《圣壽千呆禪師語錄》(卷1之二十一丁)記載,是在建橋十三年后(估計是元祿四年,之琰去世后第三年),村田凈智居士思念之琰功德請千呆誦經(jīng),卻被誤傳為是延寶七年。據(jù)《長崎圖志》《港草》《古今集覽》等都記錄“在此建廊橋”,以前是木廊橋,《長崎略史》記載:“延寶七年明人魏爾潛捐建石廊橋”,給人感覺是石建的廊橋,這應該是略史的漏筆。
同在1679年,“奉行”(即長崎地方長官)牛込忠左衛(wèi)門允許魏之琰保留魏姓和穿明朝服裝的權(quán)利,但其兩個兒子則換上日本服飾,改姓為鉅鹿,魏高改為鉅鹿清左衛(wèi)門,魏貴改為鉅鹿清兵衛(wèi)?!队删w書》記錄奉行此年送來祝賀。此時清左衛(wèi)門三十歲,清兵衛(wèi)十九歲。《長崎實錄大成》中記錄改姓是寬文十二年(1672),《蟲眼鏡》及《由緒書》記載改姓歸化是在延寶七年(1679),寬文十二年應是成為住宅唐人的時間。
延寶八年(1680)之琰六十四歲,捐建松森神社大門,在《長崎實錄大成》(第98頁)中記錄為魏某氏,可以考慮正是魏之琰。此門現(xiàn)在尚存。
延寶九年(1681)之琰六十五歲,捐資擴建加高崇福寺的大雄寶殿。據(jù)《由緒書》記載,崇福寺檀越以九官之法名捐建本堂與媽祖堂。應該這樣理解,正保三年(1646)由何高材捐建單層大雄寶殿,三十五年之后由魏之琰擴建加高。大雄寶殿前廊掛的匾額的左邊題有“弟子何高材魏之琰仝立”,其中“魏之琰仝立”五字可能是后來補上,過于偏下,可能是三字去掉改寫五字,兩字靠邊緣太緊,字體也略有不同。此時何高材早已去世,是何高材還是其長子何兆晉捐建詳情不知。
這年也是天和元年(1681),福濟寺的慈岳禪師正月施粥,崇福寺的千呆禪師九月施粥。估計是前一年開始擴建,到八月完工之后,就開始施粥。
七月一日,御上使到來,
三千石 奧田八郎右衛(wèi)門 上下35人 御宿 魏九官。⑧
千石 戶川杢之助 上下35人 御宿 何可圓
七百石 柴田七左衛(wèi)門 上下35人 御宿 志筑孫右衛(wèi)門
上述記事見《寬寶日記》(第234頁)。
何可圓應該是何高材之子何兆圓(號可遠)的誤寫。據(jù)載,住宅唐人與荷通詞(荷蘭翻譯)的家都是豪宅。酒屋町的魏家能居住三千石領主及其隨從的規(guī)模。據(jù)大正十年(1921)二月二十七日奉天的鉅鹿貫一郎寫給長崎的古賀十二郎翁第八封信中的最后部分寫到,魏家是中國式香木構(gòu)造的樓閣,稱為凌云閣。木庵禪師的《東來集》(卷2之一丁)中有《秋登凌云閣》的五言詩,提到好像可以看到海。如果從木庵禪師在長崎時間來看,之琰在四十歲前后就已經(jīng)建好凌云閣了。
天和二年(1682)之琰六十六歲,在東京大舶主毓禎老居士已在安南過世快三十年之時,弟九官把遺骨運到長崎,請千呆禪師舉行出殯葬禮。千呆禪師頌贊六官創(chuàng)建崇福寺的功績:靈棺雖然可以蓋上埋葬,但其名不可蓋,萬世流芳,長范之家。(《千呆禪師語錄》卷4之二十五丁)
貞享元年(1684)之琰六十八歲,《寬寶日記》(第269 頁)記載:四月五日御上使到來。
千三百石 戶田又兵衛(wèi) 上下36人 御宿 何可遠
二千石 小田切喜兵衛(wèi) 上下36人 御宿 魏九官
二千石的那些人住在酒居町魏之琰家的凌云閣中。何可遠是何兆晉的號,他是高材的長子,高材早已過世,兆晉十六年前辭掉小通事,自家住在樺島町,在片渕鄉(xiāng)建了叫心田庵的別墅,過著風雅的生活。
這年十一月三日,千呆寫贊詞,喜多元規(guī)畫的之琰像保存在鉅鹿家。畫面高121cm,寬51cm,畫底絹本色,黑帽子、著青衣,座椅是紅色,贊詞落款蓋有性侒與曇端兩個印章,畫者元規(guī)的印被蟲子吃掉不清楚,應該是喜多氏的印。另外在鉅鹿家中有副寫有祖先行樂圖,是甲子孟春于溫陵謝重燕畫的。甲子年也是這年,溫陵在福建省泉州府內(nèi)的開元寺,縣名可能是晉江,具體不是很明確。
圖1 魏之琰肖像喜多元規(guī)畫(鉅鹿敏子藏)
圖2 千呆禪師贊詞
圖3 祖先行樂圖
貞享三年(1686)之琰七十歲,次男清兵衛(wèi)之妻是大通事劉宣義(彭城仁左衛(wèi)門)之女。劉宣義作為姻親的親家送了一副壽章祝賀潛翁魏老先生的七十大壽。在壽章中有看到“福清”的文字,因此確定之琰是在福清縣出生的。
這年正月在中國的親友也送來壽章,保存在鉅鹿家中。《由緒書》背面記載了九官六十之賀、七十之賀有做清朝高官的親戚送來的壽章,至今保存。十月九日兄長六官毓禎三十三年祭,弟九官爾潛為兄六官毓禎舉行祭祀。(千呆禪師語錄卷三之二丁)
元祿二年(1689)之琰七十三歲,一月十九日魏之琰去世?!短仆ㄊ聲珍洝?一之206頁)與《圣壽千呆禪師語錄》(卷四之二十八丁)都有記錄。千呆花了很長時間為其誦經(jīng)之后,念叨此日蓋棺離開,澤佑子孫后代作為結(jié)語。
圖4 魏之琰七十大壽劉宣義贈送的壽章(鉅鹿敏子藏)
崇福寺祠堂有兩塊新、舊靈牌,大的兩塊是鉅鹿家族的歷代靈牌合刻在一起(寄存牌位略稱)分四個來供奉。最早的是左邊比較小的一塊,刻有雙侯(字)與爾潛(號)。
大檀越雙侯爾潛魏公 神位(牌后沒有落款)
再左邊看起來比較舊的大塊靈牌,是崇福寺的院號。
明同剏大檀越崇福院元壽雙侯魏公居士 神位(牌后無落款)
再往左邊是為其夫人所設,是合起來介紹其夫人,可能是鉅鹿赫太郎所供奉。
祖考 崇福院元壽雙侯魏公居士神位(牌后無落款)
祖妣 清光院元秋妙盛武氏孺人神位(牌后無落款)
兄長六官毓禎的靈牌也是這個時期供奉的。
故伯 福源院普應毓禎魏公居士神位
牌后:承應三甲午年十月初九日卒
在東京的武氏后再嫁黎氏,生一男黎延相,生一女黎氏玜。武氏夫人去世四年后于元祿十五年(1702)六月,儒生黎延相給鉅鹿清左衛(wèi)門、清兵衛(wèi)寄了母親過世的訃告。
圖5 魏之琰夫妻圖像
根據(jù)這些可知武氏生年如下:寬永十三年(1636)八月二十日酉時生,元祿十一年(1698)四月八日辰時卒,享年六十三歲。武氏諱諠,號妙盛,謚淑行。埋葬在安南國清華道紹天府東山縣古都社。對于武氏的墓鉅鹿貫一郎請牧野豐三郎查詢,牧野答復是河內(nèi)到清華有鐵道,但再往前就不便通行,古來就記錄說多洪水。
武氏夫人比之琰小十九歲。十五歲時生清左右衛(wèi)門,二十六歲時生清兵衛(wèi)。
長崎市西山町二丁目三六番地的鉅鹿家族墓地入口處,有前方后圓的中國式墓陵,正是魏之琰與兄長毓禎之墓。正面墓碑刻有如下碑文。
表1 魏氏兄弟墓碑⑨
據(jù)貫一郎書信所述:永昌是之琰與福建正妻林氏所生,雖住在福建,至少來過長崎一次以上。六官毓禎與九官之琰去世時間相隔35年,六官去世時可能正值壯年時期。貫一郎的書信中想了解六官的去世時的年齡,估計鉅鹿家族中沒有相關資訊。據(jù)貫一郎書信介紹長男清左衛(wèi)門分家后住在豊后町,之后的事情不是很了解,酒屋町的本家由清兵衛(wèi)作為第二代當家人繼承。
本文的思路是先介紹清左衛(wèi)門,再返回到本家。⑩
慶安三年(1650)在越南東京出生,其時父親之琰三十四歲,母親武氏十五歲。寬文元年(1661)十二歲,弟魏貴(后來的清兵衛(wèi))出生。寬文十二年(1672)二十三歲,移居長崎成為住宅唐人。延寶七年(1679)三十歲,改姓鉅鹿,入日本籍。元祿二年(1689)一月十九日,四十歲,父親之琰去世,之前已分家到豊后町。元祿七年(1694)十一月十五日,四十五歲,與弟共同捐建廣福庵石梯。享保四年(1719)六月十三日去世,享年七十歲(《鉅鹿家過去帳》)。
表2 清左衛(wèi)門之墓與夫人的墓碑?(崇福寺祠堂見不到其夫人長春院的靈牌)
圖6 長崎市西山町鉅鹿家族墓地圖示
清左衛(wèi)門之子。元祿元年(1688)生,其時父親清左衛(wèi)門已三十九歲??赡苁桥c叔叔鉅鹿清兵衛(wèi)的取名相諱,故取名為九右衛(wèi)門。
享保十年(1725)六月十日去世,享年三十八歲(過去帳)。
表3 墓在圖6中的
表3 墓在圖6中的
俗名 后鉅鹿清兵衛(wèi)寬明芳桂軒照釣崎山居士墓享保十乙巳年六月初十日卒
鉅鹿清次郎
清左衛(wèi)門之子(《過去帳》)
表4 墓在圖6中的
表4 墓在圖6中的
俗名 鉅鹿清次郎芳春院普秀景光居士之墓享保十九甲寅年正月十九日卒
鉅鹿清兵衛(wèi),晚年名道偉(即魏貴,永昭)
寬文元年(1661)在越南東京出生,其時父親之琰四十五歲,母親武氏二十六歲。寬文十二年(1672)十二歲時,渡海來長崎,成為住宅唐人。延寶七年(1679)十九歲時,改為鉅鹿姓,入日本籍。娶大通事劉宣義(彭城仁左衛(wèi)門)之女為妻。元祿二年(1689)二十九歲時,父親之琰去世。成為鉅鹿家族二代(繼承人)。元祿七年(1694)三十四歲時,與兄長清左衛(wèi)門共同捐建從崇福寺媽祖堂到廣福庵的石梯。記錄此事的石柱至今尚存。
表5 魏高魏貴捐修石柱
元祿十二年(1699)三十九歲,四月十一日,御上使荻原近江住在酒屋町的魏清兵衛(wèi)家里,御目附林藤五郎住在村田伊右衛(wèi)門的家中,共有三百人左右(《寬寶日記》第346、348頁,《會所日錄》第15、22 頁)。村田伊右衛(wèi)門是魏氏的白絲綢貿(mào)易代理人,房屋也在酒屋町。
元祿十三年(1700)六月,清兵衛(wèi)四十歲,與岳母(劉宣義夫人)二人共同捐修石動山觀音寺(今德三寺)的梵鐘(《名勝圖繪舊刊本》第175頁)。清兵衛(wèi)之女受大病所困,請了全長崎的醫(yī)生,喝了很多的藥不見療效,以為必死無疑,清兵衛(wèi)愛女心切到該寺許愿,顯靈痊愈后,捐鐘和捐建鐘樓。《石動山觀音寺記》中記載著長崎酒屋町施主“鉅鹿清兵衛(wèi) 元祿十三辰年六月”的字樣。
元祿十六年(1703)四十三歲,四月二十日御上使到來。(見《寬保日記》第362頁)
二萬石 稻垣対馬守 西屋敷江 上下四百三十人
二千石 安藤筑后守 博多屋五右衛(wèi)門宅江 上下百人
千五百石 石丸織部 村田伊右衛(wèi)門宅江 上下九十人
二千五百石 荻原近江守 魏清兵衛(wèi)宅江 上下百九十人
博多屋五右衛(wèi)門的家也在酒屋町,這里估計有很多豪宅。
寶永七年(1710)清兵衛(wèi)五十歲,七月一日御上使到來。
小田切靱負(直廣)御宿 酒屋町 鉅鹿清兵衛(wèi)
土屋數(shù)馬(喬直)御宿 酒屋町 村田利兵衛(wèi)
永井監(jiān)物(白弘)御宿 新町
片山九郎兵衛(wèi)
上述記載在《唐通事會所日錄》(五之247頁)。
享保二年(1717)清兵衛(wèi)五十七歲,圣福寺再鑄梵鐘,與日高、島谷三人共捐。此時用了晚年的名字道偉。清兵衛(wèi)的兄長清左衛(wèi)門之子九右衛(wèi)門承襲了此名。(《長崎市史佛寺部》下,第525、578頁)
享保三年(1718)五十八歲,剃發(fā)取名道偉。(《由緒書》)
享保四年(1719)五十九歲,在崇福寺迎接中國僧人道本到來。在相關記載中有見到鉅鹿道偉居士與其子太左衛(wèi)門的名字。(享保四年諸書留)
享保十八年(1733)七十三歲,捐獻皓臺寺后山的三尊羅漢像。(《長崎市史佛寺部》上第512頁)
元文三年(1738)十一月二十九日去世,享年78歲。
夫妻的墓碑與寄放在崇福寺的牌位中的文字相差不大。
表6 墓碑位置見圖6中的、
表6 墓碑位置見圖6中的、
孝男 鉅鹿太左衛(wèi)門明規(guī)拜立故考瑞巖院凈心道偉居士墓卒享年七十八歲元文三戊午年十一月念九日丑刻卒孝男 鉅鹿太左衛(wèi)門明規(guī)拜立故妣泰雪院凈善妙壽孺人墓寶歷四甲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系道偉之子。據(jù)《由緒書》中記載,九官在八朔御禮節(jié)?直接在正廳接待處免禮賜座,太左衛(wèi)門因身體欠佳,也享受此待遇。上輩清左衛(wèi)門與清兵衛(wèi)兄弟倆,有和唐通事一起出席過八朔御禮的記錄?!哆^去帳》記載太左衛(wèi)門有十個孩子。
二女,真如院玉室良美大姊,享保十四年己酉(1729)十二月廿一日生,嫁給村山莊左衛(wèi)門為妻,文化七年庚午(1810)十一月六日卒,享年八十二歲。
三女,清霄院善玉貞香鉅鹿孺人,享保十七年壬子(1732)正月六日生,林梅卿之妻,寬延三年庚午(1750)十二月十四日卒,享年十九歲。
五女,瑞云院瓊堂元明魏氏孺人。元文四年己未(1739)十一月五日申時生,彭城久兵衛(wèi)之妻。天明五年乙巳(1785)十二月三日子時卒,享年四十七歲。
九男,懷信院普顯君規(guī)劉公居士,延享三年(1746)出生,名彭城清八郎,文化十一年甲戌(1814)四月十八日卒,享年六十九歲。姻家彭城仁左衛(wèi)門之孫儀藤太分家別居后,讓他繼承了唐通事職務,故而與鉅鹿氏分家,稱之彭城氏,其實是鉅鹿分家。
十男,性譽篤實如流居士,寬延三年庚午(1750)正月廿四日生,名村山久平治(原名奷次),文化二年乙丑(1805)五月十三日卒,享年五十六歲。
三代的太左衛(wèi)門之妻出自彭城家,生了十個孩子。寄存的牌位中寫有:“劉氏孺人神儀、彭城家出?!痹阝犅故系摹哆^去賬》中也記載她“由彭城家嫁入”。
表7 三代太左衛(wèi)門明規(guī)夫妻的墓在圖6的處
表7 三代太左衛(wèi)門明規(guī)夫妻的墓在圖6的處
蒼松院照節(jié)貞壽大姊紫栢院照操明規(guī)魏公居士同 專治規(guī)中同 清八郎明矩孝男 同 祐五郎明生 同拜立廿六日巳刻卒 同 萬兵衛(wèi)規(guī)康天明元辛丑歲十二月 鉅鹿民部規(guī)貞明和六己丑歲正月初十日卯刻卒
鉅鹿民部為鉅鹿始祖魏九官曾孫,是明清樂的名家。值得一提是有人把民部與曾祖父之琰混為一談?!队删w書》記載:“道流之兄幼名富五郎,對繼承家業(yè)沒有興趣,上京改名民部,號君山。在教授明樂時,受到酒井雅樂頭的扶持,受堂上方之令,于安永元辰(1772年)在河原御殿泉水演奏船樂,以前祖上就有九官上京演奏過明樂記錄。近衛(wèi)關白授意推廣娛樂,本朝所有流行的明樂歌吟均由民部所傳?!?/p>
《由緒書》有載,有棲川宮詠歌贊之:“金絲玉管難得見,迭奏吟唱曲悠揚?!崩淙獮榇遒澋?“船上唐人著唐衣,巧弄絲竹兼歌唱。”
《魏氏樂譜》由崎陽魏皓子明編輯,平安平信好師古考訂,輯錄了50首曲子,于明和五年戊子(1768)正月由江戶、大阪、京都三處書林銷售。鉅鹿民部的弟子筒井郁景周在民部去世六年后,于安永九年(1780)出版《魏氏樂器圖》,是根據(jù)民部的曾祖父魏之琰(雙侯)由故國帶去家傳樂器類的圖書編輯而成,該書結(jié)尾部分附有“君山先生傳”,簡述民部的一生,該書比《魏氏樂譜》更罕見。其中記載著君山先生姓魏名皓,字子明,號君山,安永甲午(1774)冬得病,攜帶樂器回長崎后去世。
據(jù)崇福寺保存的安永四年日記簿史料記載,民部去世的四十九天里,每七日做一次法事。
表8 __民部夫妻之墓見圖6中的處
表8 __民部夫妻之墓見圖6中的處
文化六歲次己巳十一月十六日卒嘯月院君山子明魏公居士白蓮院蔡譽離染圣意俗名 鉅鹿民部安永三歲次甲午十二月廿日卒
民部的妻子トエ(TOE)是上野宮諸大夫園田石見守之女(《過去賬》)。寄存在崇福寺的牌位與墓碑銘沒有多大差別,省略不提。
父輩所生十個孩子中的第四個。三代當家人太左衛(wèi)門的墓碑側(cè)面刻有萬兵衛(wèi)規(guī)康就是他。其父去世后,他在明和六年(其時三十六歲)繼承家業(yè),之后讓給弟祐五郎管理家業(yè),自己過著隱居生活。二十二年后,至寬政二年時,道流已五十七歲,才回到鉅鹿家當家做主。但由于有眼疾又無子嗣,故仍把家業(yè)轉(zhuǎn)讓給其弟祐五郎,自己削發(fā)出家改名道流,過了十四年隱居生活。
明和七年(1770)五月,三代太左衛(wèi)門去世第二年,道流在崇福寺開山僧即非禪師百年遠忌時修行,寺內(nèi)有記錄:供齋19天,鉅鹿太左衛(wèi)門、松蒼院、祐五郎聯(lián)名獻資四十三匁,母子三人在檀越中捐資金額最多。
安永四乙未歲年《日記簿》(1775)中出現(xiàn)的太左衛(wèi)門就是道流。這年酒屋町發(fā)生火災,鉅鹿家被燒毀?!堕L崎市風俗編》有如下記載:“以前歸化唐人魏九官在酒屋町蓋有壯麗的豪宅。宅內(nèi)佛殿供有由東京國王贈送給魏氏的釋尊佛像。據(jù)說有不少的庭院假山也是從遙遠的唐土(中國)運來,還有豪宅的木料也是用船舶從唐土運來。魏氏歸化后改姓為鉅鹿。安永四年其家遭受火災被燒毀,木材的香味在高空中飄蕩,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聞到。”釋迦佛像在《由緒書》也有記錄,木材異香說法于大正十年二月在奉天的鉅鹿貫一郎給古賀十二郎翁的信函中提到。
根據(jù)崇福寺保存的安永四乙未歲年番的《日記簿》記錄可知,三月三日早,酒屋町發(fā)生火災,寺院為遭受火災的鉅鹿家送餐,第四天派三人去幫忙打理災后事宜,第五天送去餅與食物慰問,第六天監(jiān)寺和尚去慰問,第七天記載有鉅鹿家登山到清八殿還禮。四月八日鉅鹿氏請求寄存牌位,據(jù)載共有十二塊牌位,并捐金兩百疋作為香料錢。
天明八年(1788),《西游日記》記載司馬江漢來長崎到鉅鹿家時,由祐五郎出來接待,這時四代的當家還是太左衛(wèi)門。寬政二年(1790),太左衛(wèi)門隱居,改名為道流,享和三年(1803)去世,享年七十歲。
表9 墓碑見圖6中的處,沒有其夫人的墓碑。
表9 墓碑見圖6中的處,沒有其夫人的墓碑。
辭世俗名 鉅鹿道流享和三癸亥年閏正月初十日夜卒享保十九甲寅年十二月初三日夜生徹證院普休道流魏公居士逝者紅塵外 悠悠伎倆生人寰癡與疾 千慮一無成
三代太左衛(wèi)門的十個孩子中排行第七,是四代道流的弟弟。寬保二年(1742)生。寬政二年(1790)四十九歲時成為鉅鹿家當家。寬政五年(1793)五十二歲時,施粥捐米二俵(《施粥米并銀錢等請取賬》)。文化五年(1808)十二月,其時六十七歲,由鉅鹿祐五郎撰寫的《由緒書》提交給江府。本文多次引用該《由緒書》,后來經(jīng)過鉅鹿篤義氏增加了內(nèi)容。
文化六年春(1809),其時六十八歲,經(jīng)町年寄?高嵨四郎兵衛(wèi)參府,進貢了兩箱古董字畫到江府(《續(xù)長崎實錄大成》第435頁)。同年九月,鉅鹿祐五郎自始祖來日以來,已成為當?shù)嘏f商人,任令其孫百太郎為唐方稽古通事(見《續(xù)大成》第440頁)。鉅鹿家初次成為唐通事?!蹲g司統(tǒng)譜》(第705頁)有如下記述:“文化六年九月十六日,當?shù)嘏f住民鉅鹿百太郎年滿十四歲,新任命為稽古通事,授用銀三貫?!?/p>
這年祐五郎當家的胞弟彭城清八郎64歲,是通事中最高級別的唐大通事。根據(jù)《過去賬》記錄,彭城家族分家,鉅鹿改姓彭城繼承彭城儀藤太的唐通事。彭城清八郎如果是從鉅鹿家分出去的,那么百太郎取得稽古通事是鉅鹿家初次被任命為唐通事。
祐五郎享年八十二歲,妻子天野氏享年八十歲,夫妻都是長壽。
表10 祐五郎夫妻的墓碑,位置見圖6中的處
表10 祐五郎夫妻的墓碑,位置見圖6中的處
仝妻 世壽八十歲天保八丁酉年九月初十日逝心月院瑞珠凈光天野孺人懷寶院錦繡卷之魏公居士鉅鹿百太郎明道孝男 仝敬立鉅鹿清三郎明之文政六癸未年九月初十日巳刻逝矣俗稱 鉅鹿祐五郎明生 世壽八十二歲
祐五郎之子,天明元年(1781)三月十八日出生,當時其父祐五郎四十歲,其母二十四歲。文化六年(1809)九月,其時二十九歲,其子百太郎成為稽古通事。文政六年(1823)九月十日,其時四十三歲,其父祐五郎去世。文政十二年(1829)五月,其時四十九歲,中興開山僧即非禪師遠諱一百五十周年,有到寺參拜的記錄。天保六年(1835)四月,其時五十五歲,兒子祐十郎升級為小通事。天保九年(1838)五月二十九日,其時五十八歲,妻子彭城シゲヨ(SHIGEYO)去世。天保十一年(1840)八月十八日去世,享年六十歲。《過去賬》記錄其夫人出自彭城家。
表11 清三郎夫妻墓碑
六代傳承人清三郎之子。享和元年(1801)出生,其時父親清三郎二十一歲,母親彭城シゲヨ(SHIGEYO)十九歲。文化六年(1809)九月十六日鉅鹿百太郎九歲時成為稽古通事(《統(tǒng)譜》第705頁)。當?shù)嘏f住宅唐人新任命的稽古通事屬于通事中的最低階,薪資三貫?!蹲g司統(tǒng)譜》記載他這年是十四歲,這僅是對外資料,實際只有九歲。像這樣的事例在《譯司統(tǒng)譜》常有。這年祖父祐五郎68 歲,父親清三郎二十九歲。
文化十二年(1815)三月,鉅鹿百太郎晉升小通事末席,時年十五歲(《統(tǒng)譜》668頁)。文政六年(1823)九月十日,祖父祐五郎去世,百太郎二十三歲(見墓碑銘)。文政七年(1824)七月二十五日鉅鹿百太郎晉升小通事,時年二十四歲(《統(tǒng)譜》第650頁)。文政十年(1827)閏六月三日鉅鹿祐十郎晉升小通事助,時年二十七歲(《統(tǒng)譜》第634頁)。天保六年(1835)四月二日鉅鹿祐十郎晉升小通事,時年三十五歲(《統(tǒng)譜》第634頁)。作為唐通事晉升得快。
天保九年(1838)五月二十九日母親去世,祐十郎三十八歲(墓碑銘)。天保十一年(1840)八月十八日父親清三郎去世,祐十郎四十歲(墓碑銘)。在父親清三郎過世的第二年,也就是天保十二年(1841)五月十三日鉅鹿祐十郎去世,享年四十一歲(墓碑銘)。天保十二年(1841)七月二十二日,唐通事職閑置取消(《統(tǒng)譜》第634頁)。他去世兩個月后“譯司統(tǒng)譜”就出現(xiàn)閑職取消,可能是由于職務承續(xù)的關系。
表12 祐十郎夫妻墓碑,位于圖6中的處
表12 祐十郎夫妻墓碑,位于圖6中的處
仝妻 世壽 六十九歲明治九年丙子十二月廿九日卒攝霜院妙清廣觀吉野孺人寂和院宗空君庸魏公府君嗣男 太作敬立行年四拾乙歲 俗名 鉅鹿祐十郎天保十二歲辛丑五月十三日卒
崇福寺寄存牌位背面所寫的文字與墓碑銘大致一樣。妻子出于吉野家(墓碑銘)。
鉅鹿家的上門女婿,原來是初村馰百家的。鉅鹿家的女兒名為“信”,是在七代祐十郎去世那年,即天保十二年(1841)一月十五出生的。估計在祐十郎去世時,出生六個月大的信就選定了十二歲的初村太作為夫婿。
初村太作出生于天保元年(1830)三月五日,初村馰百之子。天保十二年(1841)七月二十九日,其時鉅鹿太作十二歲,世襲七代祐十郎做了稽古通事(《統(tǒng)譜》第712頁)。對外的《譯司統(tǒng)譜》顯示是十四歲。嘉永四年(1851)十二月二十八日,其時鉅鹿太作二十二歲,晉升小通事末席(《統(tǒng)譜》第673頁),這時妻子信只有十一歲。明治三年(1870)太作四十一歲,妻子信三十歲,《即非禪師200年大遠忌簿》載其捐大米1俵。明治七年(1874)太作四十五歲,討伐臺灣牡丹社時任翻譯。根據(jù)盧高朗自述傳寫道:“在車城的天幕內(nèi),彭城大次郎與鉅鹿太作(舊唐通事)在一起?!敝⑽难芯空咛仆ㄊ屡沓谴蟠卫稍谀抢锶ナ?盧高朗患上瘧疾死里逃生。
明治十三年(1880)有崇福寺的開基僧超然禪師的二百五十年遠忌和32代住持松村寶林禪師舉行的祝國開堂儀式。從當時留存的數(shù)冊史料中可知,五十一歲的鉅鹿篤義是崇福寺檀徒總代表。
明治十七年(1884),由松村寶林禪師親筆寫的該山檀徒戶的人名簿中,在卷首記有酒屋町四十三番的鉅鹿家信息:
天保元年三月五日,鉅鹿篤義出生。(原注:至1884年,五十五歲。)
天保十二年正月十五日,妻子信生。(至1884年,四十四歲。)
萬延元年八月七日,聟赫太郎出生。(鉅鹿家九代傳人。)
元治元年十一月十九日,ゑい(EI)出生。(母親信在二十四歲所生的次女。)
明治元年七月二日,長子貫一出生。(應是貫一郎。母親信在二十八歲時生。)
安政四年十二月廿六日,長女なを(NAWO)出生。(母親信十七歲所生,嫁到山本氏,有墓。)
明治四年十月廿三日,次男精一出生。(應是誠一郎。母親信在三十一歲時生。)
明治八年六月廿二日,三女逢夏至出生。(母親在三十五歲生,墓碑名為佐倉夏至,位于圖6中處)
明治九年四月十二日,孫女しつ(SHITSU)出生,なを(NAWO)之女。
明治二十五年十月十三日(1892)鉅鹿篤義去世。享年六十三歲(墓碑銘)
表13 鉅鹿篤義與妻子信的墓,見圖6中處
表13 鉅鹿篤義與妻子信的墓,見圖6中處
享年 六十七歲俗名 鉅鹿信貞 明治四拾年拾一月二日寂貞鏡院真月妙照魏氏孺人秋江院一釣得法魏公府君誠一郎男 建之赫太郎秋 明治二十五年十月十三日
赫太郎是篤義的次女ゑい(EI)之夫,萬延元年(1860)八月七日出生,比妻子ゑい(EI)大四歲。昭和八年(1933)四月二十四日去世,享年七十四歲。
鉅鹿赫太郎作為臺灣總督府的翻譯曾移居到臺灣,住在臺北市建成町四丁目。明治四十二年(1909)十二月三十一日鉅鹿誠一郎生下義明后去世,之后義明過繼給赫太郎。
明治四十三年(1910),赫太郎時年五十一歲,這年收養(yǎng)了義明為嗣子。大正十五年(1926),赫太郎六十七歲,黃檗宗管長隆琦大雄率山田玉田師、安部禪梁師(原注:當時為青年,現(xiàn)任黃檗宗管長)等人,出訪福建省黃檗山萬福寺,經(jīng)過臺灣時,鉅鹿赫太郎氏迎接。(山田玉田)
篤義之長子,比姐夫(贅兄)赫太郎小7歲。明治元年(1868)七月二日出生,時年父親太作三十九歲,母親信二十八歲。昭和二年(1927)五月十五日去世,享年六十歲。
大正九年(1920)八月二十七日,時年53歲,致函給長崎的古賀十二郎。同一天,致函給佛領東京河內(nèi)市東洋學院的牧野豐三郎,署名滿洲奉天朝鮮銀行內(nèi),鉅鹿貫一郎。同年十一月十一日,鉅鹿貫一郎致函古賀十二郎(第四封信函)。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牧野豐三郎氏回信給貫一郎。大正十年(1921)二月二十七日,貫一郎五十四歲時,致函給古賀十二郎(第八封信)。以上信函均保存在縣立圖書館古賀文庫。
大正十三年(1924)七月一日,時年貫一郎五十七歲,致函給贅兄赫太郎,保存在東京的鉅鹿家。書函中寫道:“小弟分家了,小弟這一代以后就沒有鉅鹿氏的血統(tǒng)……中略……想把家業(yè)一半委托給義明……”
估計貫一郎對(越南)武氏的墓是否存在有疑問,但沒有得到答案就去世了。貫一郎的嗣子七郎是熊本縣天草郡鬼池町的池崎生喜氏之弟。
明治四十二年(1909)出生。鉅鹿篤義的次男誠一郎之子。出生那年年底生父去世,過繼本家赫太郎。幼年時期應該是在臺北度過。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yè),擔任臺灣總督府法官。昭和十年(1935)三月,時年二十七歲,與男爵籠手田龍長女敏子結(jié)婚。
曾任臺北、嘉義、新竹的法官。昭和十五年(1940)九月,義明時年三十二歲,調(diào)任到名古屋。昭和十六年(1941)九月,時年三十三歲,擔任東京地方裁判所法官。戰(zhàn)后,西山的鉅鹿家族墓地后面的山林,被土地中介佐藤某侵占建房,因工作繁忙沒有回家,只委托巖本健一郎律師起訴,取得勝訴。根據(jù)墓地埋葬等相關法律,對魏之琰兄弟墓陵進行造冊登記及縣文化財(古跡)的認定時,土地中介商佐藤某勾結(jié)高林寺僧侶河野某惡意干擾,出現(xiàn)僵局,但后來還是得到縣知事許可,文化財?shù)玫搅苏J定。
義明對家族歷史有興趣,準備在退休之后進行研究,由于工作繁忙身體不適,昭和四十一年(1966)十一月三日在東大醫(yī)院去世,享年五十八歲。
他的夫人敏子是平戶藩名人籠手田安定的孫女。敏子對其祖父曾任滋賀、島根、新潟的縣令的事跡作過幾年調(diào)查研究,并在昭和五十一年四月出版了《縣令籠手田安定》之書。該書除了收集地方新聞相關報道之外,還對其祖父生平進行了更深層的探索。
義明子女有:嗣子直賢、二男明弘、三男健吉,一女くみ子(KUMIKO)。
圖7 魏之琰為始祖的鉅鹿世系圖?
注釋:
①本文特別鳴謝日本長崎文獻社授權(quán)翻譯。
②見《長崎實錄大成》,第246 頁。在魏之琰及兒子歸化日本后,改“魏”姓為“鉅鹿”。
③譯者注:宗祧繼承制中的家長權(quán)。
④譯者注:之琰實為字爾潛、號雙侯。
⑤譯者注:據(jù)乾隆十六年福清《文林堂鉅鹿魏氏總譜》記載,實際上魏之瑗號毓禎,系之琰二兄。
⑥譯者注:44歲。
⑦譯者注:實際上鐘銘只見“魏之瑗”,未見魏之琰。
⑧譯者注:江戶幕府(德川政權(quán))直屬家臣的隨從人員的住宿安排?!叭笔侵钙漕I地收割稻谷的土地規(guī)模。
⑩譯者著:“本家”是家長制稱呼。
?譯者注:宗祧繼承制中的家長權(quán)。
?譯者注:“八朔”原來是指江戶時代百姓在農(nóng)歷八月稻谷收割季節(jié),祈愿風調(diào)雨順與豐收的祭祀日?!鞍怂酚Y”指唐人、荷蘭商船完成貿(mào)易之后,在每年八月一日,作為答謝向奉行、代官、長崎會所、町年寄贈送禮金與物品。
?譯者注:當時的一種行政官職。
?[日]宮田安:《唐通事家系論考》,長崎文獻社,1979,第100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