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普法問題研究

      2021-01-29 00:51:19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普法法治農民

      劉 寧

      (中共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 ??庉嫴?,濟南 250014)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發(fā)展戰(zhàn)略,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二十字”方針和要求是指“按照產業(yè)興旺、生態(tài)宜居、鄉(xiāng)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yè)農村現代化”(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提升鄉(xiāng)村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建立現代化鄉(xiāng)村治理體系,是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是我們進行改革圖強的目標,建立現代化鄉(xiāng)村治理體系是我們進行改革圖強的手段。普法是構建社會治理秩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構建社會治理秩序的重要內容。特別是2018 年黨中央首次提出了建設法治鄉(xiāng)村的議題,由此可見,推進鄉(xiāng)村的法治建設,對于我國鄉(xiāng)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村普法作為鄉(xiāng)村法治建設的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必須以新時代的要求為目標,理清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農村普法的內在邏輯,夯實其理論基礎,解析鄉(xiāng)村振興對農村普法工作的時代新要求,構建普法工作新格局,推進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

      一、我國農村普法工作的過程演進

      農村普法工作具有長期的、系統性的特點,不僅是一項艱巨的社會工作,也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社會任務。我國普法工作已經開展了三十多年,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新時代鄉(xiāng)村振興的戰(zhàn)略背景下,農村普法面臨著的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農村普法工作的下一個階段,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要求為目標,對普法的內容、方式和路徑作出改變,更加貼合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的新形勢,滿足新要求。研究農村普法問題,必須對農村過去的普法工作作充分地、深入地研究,從而理清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農村普法工作的邏輯演進過程,充分理解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將普法放在重要位置的理念。

      (一)我國國家普法的歷史發(fā)展歷程

      我國國家普法工作始于1986年,農村普法作為社會普法的重要部分,經歷了起步、發(fā)展、強化和轉型發(fā)展的幾個階段。

      1.“一五”普法階段(1986年—1990年)。這是我國普法工作開展的第一個階段,是全國范圍內的大規(guī)模的普法運動,也是農村普法工作的開端和起步階段。當時國家的國力有限,因此我國第一個普法階段的目標是利用五年左右的時間,對我國有一定教育基礎的人群進行基礎性的法律常識的普及。農村中有文化基礎和受過教育的人群不多,經濟也比較落后,由此可見,當時國家普法針對的重點并不是農村地區(qū)。農村經濟條件落后,農民文化水平較低,法律文化基本空白,城鄉(xiāng)差別逐步拉大,這是當時農村普法工作的狀況,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使國家認識到普法工作,尤其是農村普法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任務。

      2.“二五”“三五”兩個普法周期(1991年—2000年)。這是農村普法的發(fā)展階段。通過國家普法第一個周期工作的開展,我國認識到了城鄉(xiāng)普法工作的差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農村普法的重視度逐步提高,對農村普法有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在全國范圍內大部分農村地區(qū)開展了深入的普法工作,這是農村普法進入發(fā)展的階段。

      3.“四五”“五五”“六五”三個普法周期(2001年—2015年)。通過三個周期的全國普法工作的開展,不僅提高了對農村普法的重要性的認識,更是在普及過程中發(fā)現了農村普法的難點,發(fā)現了農村普法相對于城市普法和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滯后性。針對農村普法的難點和滯后性,“四五”普法周期對農村普法教育作了特別規(guī)定,“五五”和“六五”普法周期將農村作為重點的普法對象。可見,這是農村普法越來越得到重視的時期。

      4.“七五”普法階段(2016年—2020年)。在這個階段中,首次將原來的“法制宣傳教育”改為“法治宣傳教育”,這是國家普法教育思路和要求的轉變,同時也為農村普法提出了新的發(fā)展方向。農村治理現代化和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在黨的十九大提出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背景下,有了新的歷史任務和要求,標志著農村普法進入新的發(fā)展時期。

      (二)我國農村普法的特點及發(fā)展進程

      農村普法是國家普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獨具特色:一是地域特點,普法的地域是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qū);二是對象特點,普法的對象是我國的農民,相對而言文化水平較低,法律知識都比較匱乏。農村普法也符合社會普法的一般邏輯,普法的內在邏輯在于,“政府希望藉由全民族的普法運動,經由提髙全體公民的法律素質與法律意識,以實現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建設中國的現代法制,進而建設強大的現代民族國家。就此而言‘普法’作為國家的一項基本法律政策,已經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宣傳教育工作,而蔚然為一項艱巨的社會一政治任務?!?2)翟志勇:《民族國家與法律政策——論普法的語境、困境與意蘊》,《歷史法學》2008 年第 1 卷。因此,普法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既是法律知識宣傳的手段,也是為了建立良好的社會文明法律秩序。1978年我國新《憲法》頒布之時,正值我國“文革”結束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開始運行、法制建設重新得到重視的新的時間節(jié)點。此后,我國社會處于轉型的重要階段,經濟方式正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這種改變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社會生活必須順應改革的發(fā)展,這就需要有規(guī)則來指引,而規(guī)則必須得到整個社會的認可和遵守。規(guī)則的最高級即是法律。規(guī)則隨改革而變,社會中的公民需要了解、認知、遵守,由此開啟了我國自1986年以來的“五年普法規(guī)劃”,普法工作由此展開。

      (三)我國農村普法工作的轉型發(fā)展

      普法作為鄉(xiāng)村治理中的重要一環(huán)任重道遠,意義重大。農村普法不僅是一種法律宣傳手段,簡單地對農民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而是對農村社會治理體系的一種重構。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國農村社會有自己獨特的鄉(xiāng)土文化和歷史底蘊,農民接觸法律的時間較短,對法律的認識很淺薄,有的地區(qū)根本就沒有什么法律意識。農村社會更多的是處于一個熟人社會,出現問題依靠的是村里“大家族長輩”的調解,依靠的是民俗民約。因此,對于農村普法,在某種程度講,雖然完成了法律知識普及的任務,但還未完成促使農村社會治理轉型的任務。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農村社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有的維持農村鄉(xiāng)土社會的傳統力量越來越弱化,甚至瓦解,而新的現代化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尚未構建完善。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社會問題,是農村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也是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fā)展的動力機制。在新時代,農村社會治理的重點也是難點,就是構建現代化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提出的“三治一體”思想,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思路。農村普法作為法制建設的組成部分,不僅是一種宣傳手段,也是整合農村社會關系的載體。現在農村社會凸顯的矛盾問題,往往是法治建設和鄉(xiāng)村傳統治理沒有較好融合而衍化產生的。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提到的要發(fā)展“自治”“德治”正是對該方面的補足。普法工作作為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要轉型才能發(fā)展,才能為現代鄉(xiāng)村治理體系的形成發(fā)揮積極作用。

      二、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村普法的新要求

      (一)提高農村基層干部的法治思想意識

      農村基層干部要牢牢把握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關于“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這一要求。法治不僅是社會管理的方式,更是為民服務的方式方法和途徑。

      1.增強基層干部的法治觀念,創(chuàng)新行政管理手段。農村基層干部是落實國家政策,實施農村管理和治理的一線工作人員。隨著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農民也越來越關注自己法律權益的保護。農村基層干部要改變和創(chuàng)新原有的管理手段,要充分發(fā)揮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解決農民糾紛中的重要作用。在建設現代化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和法治鄉(xiāng)村過程中,農村基層干部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積極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對他們進行針對性的普法教育,有助于提高他們普法宣傳的能力,從而實現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治理有效”的要求。

      2.加強基層執(zhí)法隊伍建設,提高執(zhí)法的業(yè)務水平。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出“推進綜合行政執(zhí)法改革向基層延伸”的新要求,那么普法工作也要響應新要求向基層進行延伸,基層的執(zhí)法隊伍要做到“執(zhí)法”,必須要“知法”“懂法”“用法”。因此,對基層執(zhí)法隊伍需要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其專業(yè)水平和法治素養(yǎng),提升其業(yè)務水平,讓執(zhí)法隊伍具備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將其培養(yǎng)成為一支能夠達到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求的執(zhí)法隊伍,提升農村普法成效。

      3.增強運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意識,推進法治農村建設。農村基層干部在處理村民糾紛的時候,缺乏依法處理的法治思維,往往會習慣性地用調停和風俗來解決。農村社會要達到法治化治理,就必須轉變農村基層干部法治思維模式,增強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意識,不是簡單地把法律作為一本文書束之高閣,而是將其作為推進農村法治建設的有利工具。

      (二)大力培養(yǎng)農民的法治素養(yǎng)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出了“加大農村普法力度,提高農民法治素養(yǎng),引導廣大農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意見》,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2.htm。的新要求?!胺ㄖ嗡仞B(yǎng)”不僅是單純地對法律的認知和使用,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對法治價值、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理解,對法律的認同和尊重。因此不難看出,提高農民的法治素養(yǎng)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1.提高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F階段農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農民在滿足生活需要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學習法律知識。不僅僅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才想到用法律去解決,而是通過學法,把法律作為日常生活行為的依據。

      2.提高農民對法律的認可度。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傳統文化根深蒂固。農民在遇到問題和糾紛的時候往往愿意尋求村里的有威望的長者依據民俗民風進行處理,而不是去尋求法律的幫助。普法學法讓農民了解到法律是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不僅涉及經濟利益,而且也包含政治權利,讓農民真正理解法律價值和法律文化,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yǎng)。

      (三)為建設“三治一體”的農村治理體系提供保障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提出的三治,即“自治”“法治”和“德治”,此種“三治合一”的治理方式,更新了治理理念,優(yōu)化了治理體系,創(chuàng)新了治理手段,在治理的制度層面為鄉(xiāng)村振興的騰飛助力(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意見》,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266232.htm。。普法是“三治合一”的重要前提,通過普法將“自治”“法治”和“德治”相互融合在一起,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提升農村基層群眾的法治觀念,營造和諧統一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為構建和完善農村治理體系提供有力的保障。

      1.深化村民的自治實踐。村民自治,是指通過群眾性自治組織來對農村進行管理的方法。普法工作可以貼合村民自治實踐,為自治組織提供法律依據,發(fā)揮村民組織的自治章程和村規(guī)民約的約束作用,加強村民的自治組織法治化建設,保證決策程序的公開性和公平性。

      2.堅持鄉(xiāng)村法治建設。法律不是存在于文本中的條條框框,也不是簡單晦澀的文字表述,它是一種行為規(guī)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準則,是“建立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對他人行為的確定預期”(5)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年,第 21 頁。。這正是現階段普法工作的重中之重,即不僅普及各種法律的內容,更要普及法治的精神內核,讓農民具有法律意識,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理解法律的價值和意義,這是鄉(xiāng)村法治建設的基石。

      3.提升鄉(xiāng)村德治水平。中國的傳統文化和法治文化不是對立的、矛盾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將傳統文化和法治文化相融合,發(fā)揮傳統文化的優(yōu)勢,尤其是德治在傳統文化中的作用,充分應用到治理體系中,為建設現代化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夯實道德理論基層。

      三、以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要求為目標構建農村普法新格局

      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背景下,構建與時俱進的農村普法新格局,要以建設鄉(xiāng)村治理體系為目標,以農村基層群眾的需求為切入點,創(chuàng)新改革普法的實施機制、普法內容、普法方式,培育基層群眾的法治精神,完成普法工作的轉型。

      (一)完善農村普法實施機制,落實基層普法工作

      1.改善農村普法人員配置。基層的普法人員是普法工作的主力軍,對農村普法人員結構的合理配置是落實基層普法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利用基層政府和社會組織來改善農村普法人員的配置,能夠有效地落實基層普法工作的開展。(1)加大基層政府普法人員的力量?,F階段農村社會,基層政府是與群眾接觸的第一線,充實基層政府普法力量,改善普法的實施機制,提高普法的有效性。充實基層普法力量,一方面,是由于政府部門中的普法人員數量較少,難以滿足普法工作之需,特別是從基層調研的情況看,農村地區(qū)存在地域偏遠、經濟條件較差等實際困難,農村普法人員出現“派出難”“留人難”“監(jiān)管難”的現狀,可以通過選調當地符合條件的人員參與普法,提高基層普法人員的待遇,確保普法人員的主動參與度。同時,要提高基層政府部門對普法工作的重視度,基層行政部門固有的陳舊觀念就是看重行政管理,因此必須要提高普法工作在基層政府部門中的政治站位,深刻認識到農村普法工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把普法工作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去。普法工作的有效管理必須有充足的經費和完善的工作體系作為保障,同時還必須加強隊伍建設,讓普法工作有章可循,普法工作執(zhí)行有力。(2)發(fā)動和吸收社會組織的力量。農村普法工作的開展還需要積極發(fā)動組織社會力量,充實到農村普法工作中來。在社會中發(fā)掘和培養(yǎng)法律人才,吸引包括律師、法律工作者、專家學者、法律專業(yè)志愿者、具備法律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退休公務人員等到基層開展法律服務。加大對農村現有社會普法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不斷提升他們的專業(yè)能力、業(yè)務素質和工作效率,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村社會組織普法隊伍,這是對普法基層工作隊伍的有效補充。

      2.實現農村普法工作重心下沉?!皯腋』笔寝r村普法工作一直存在的問題,嚴重影響了普法工作的實施。解決農村普法“懸浮化”問題積極有效的辦法,可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做到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fā),結合農民切身的法律需求,實現普法力量的真正下沉。(1)從內部保證普法工作重心下沉。普法需要從農村實際情況出發(fā),切實貼合農民的法治需求。鄉(xiāng)村普法干部應該充分發(fā)揮在一線工作的優(yōu)勢,利用與農民直接打交道的便利條件,不是被動地、簡單地根據上級的指示開展工作,而是在大量有效的調研基礎上,結合農村的實際情況,主動地提出普法工作的有效措施,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提高農民的法治素養(yǎng)。(2)從外部保證普法工作重心下沉。普法的財政資金需要及時到位,且需要對資金的使用分配進行合理的監(jiān)察監(jiān)督,科學的工作程序和體制必不可少。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財政資金的緊缺也是造成農村普法工作“懸浮化”的原因之一,“懸浮化”制約了農村普法工作長期、有效地推進。因此我們必須把農村基層普法工作的經費列為政府的一項財政預算,建立長效增長機制,保證普法工作的資金到位,推進工作開展。同時,建立普法績效機制,將普法經費與普法效果掛鉤,有效地監(jiān)管資金使用,讓財政資金用到普法工作實處,不亂用、不挪用。

      (二)完善農村的普法內容及方式,滿足基層群眾法治需求

      1. 結合農村地域特點充實普法內容。完善普法內容體系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要求,也是普法工作發(fā)展的必然要求?,F階段要對普法內容進行調整,加大涉及農村地區(qū)、農民問題方面的法律內容,完善普法內容體系。(1)增加對法律條文的內容普及,讓農民知其所以然。雖然現在農村的經濟發(fā)展迅速,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精神文明方面或者教育文化方面還相對落后,很多農民對于基本的法律條文根本都不了解,更不用說去理解和使用了。只有加大對法律條文內容的普及,才能讓農民了解法律為了什么,講了什么,解決了什么,特別是內容涉及農村生產生活的,法律條文中有哪些規(guī)定。法律條文的普及是農村普法工作的基礎。(2)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契機,助力普法體系的內容完善。普法工作的開展不能與實際生活生產脫節(jié),否則這種普法工作就是沒有意義的。隨著我國社會的進步發(fā)展,農民也越來越注意自身權益的維護和保障,在農民遇到實際法律問題、尋求幫助的時候,也是我們進行普法工作好的契機。通過普法,讓農民用法律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法律的手段去解決問題。通過有效的法律方式解決農民的實際困難,讓農民意識到法律的重要性,提高農民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助力普法內容體系的完善。

      2.重視法治文化精神的宣傳。法律的普及最重要的是讓農民理解法律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單純地知其所以然,是在認可和尊重法律的基礎上,自覺地遵守法律規(guī)則,提高自身的法治素養(yǎng)。法律不是簡單地處理問題或者糾紛的工具,而是指引人們社會生活工作的準則。在農村基層社會中,要把法律作為平時日常生活的準則,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普法工作中要加大對于法治文化的宣傳,要法治思想扎根于基層,提高農民的法治素養(yǎng)。(1)開展與農村生活內容相關的普法教育主題活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主題活動,可以圍繞宣傳金融方面的法規(guī)和知識,從而防范化解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的風險,宣傳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從而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發(fā)展,以及圍繞社會治安、掃黑除惡、禁毒鏟毒、食品安全、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主題,開展系列法治教育活動。(2)結合“農家書屋”“普法農家院”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農村普法工作的開展可以依托社會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增設法治宣傳欄、法律服務角等,通過宣傳法律法規(guī)、解讀社會熱點、解答農民法律問題,為農民提供法律援助,引導正確的法治輿論,營造良好的懂法守法的農村法治文化氛圍。

      3.改進普及方式,注重表達路徑。普法工作的方式要與時俱進,更新普法的技術手段,還要注重受眾的需求表達。(1)結合當地的生產生活習俗,采用適合農村生活和交流的方式,創(chuàng)新普法的宣傳形式,如編排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利用喜聞樂見的說唱方式等來普法。利用媒體、網絡、村廣播這些便捷的普法平臺,線上線下齊發(fā)力,讓普法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組織法律講堂、法律知識競答等活動,提升農民知法用法的能力。(2)普法工作的開展,提高“普法的技術”固然重要,也要改變普法工作的固有思路,建立受眾需求表達機制。研究表明,“普法過程中公民的學法需要與學法動機呈正相關關系,可以通過提高公民的學法需要而增進普法實效”(6)王曉爍、劉慶順:《影響我國普法實效的因素分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 年第2 期。。從基層農村受眾的需求出發(fā),構建需求表達路徑,將普法與問題結合,寓教于行,達到提高普法實效的目的。從實踐來看,通過召開普法座談會,整理普法工作的基層成效,梳理出現的問題,通過網絡征求普法的意見和建議,為下一步的普法決策做好調研工作。

      (三)優(yōu)化農村普法環(huán)境

      1.利用鄉(xiāng)村社會本土資源。農村傳統文化對農民的日常生活影響深遠,如何利用傳統文化中的優(yōu)勢,擯棄其糟粕,將其融入到現代化的鄉(xiāng)村治理體系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叭我惑w”的治理目標的實現,就必須積極利用鄉(xiāng)村本土資源,如蘇力教授所言,“中國的法治之路必須注重利用中國本土的資源,注重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和實際?!?7)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第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第 6 頁。(1)促進鄉(xiāng)村“法治”和“德治”相互融合。鄉(xiāng)村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有的時候民俗民約比法律還具有社會調控性。農民在遇到實際問題的時候,往往不是借助法律手段,而是依靠“民間法”進行處理。因此,鄉(xiāng)村法治化就不能是簡單地用“法”來替代“德”,普法也不是簡單地、教條地告訴人們“依法辦事”,而是要將“法”與“德”相融合,推進現代化鄉(xiāng)村治理的進程。(2)促進鄉(xiāng)村“法治”和“自治”相互融合。農民是鄉(xiāng)村自治的主體,是推進法治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鶎诱荒軉渭円揽啃姓侄蝸碇卫?,也要充分發(fā)揮鄉(xiāng)村自治組織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將政府的“法治”與鄉(xiāng)村的“自治”相結合。通過普法工作,盤活鄉(xiāng)村振興中的自治資源,把自治作為法治運行的重要主體意識培育途徑,促進鄉(xiāng)村“法治”和“自治”相互融合,有層次、有節(jié)奏推進鄉(xiāng)村治理工作的新發(fā)展。

      2.破除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弊端。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中要求基層普法向“基層法律服務體系”轉變,但是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現狀嚴重地阻礙了工作的推進和轉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堅持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的理念,破除“二元結構”的弊端,構建農村基層法律公共服務平臺。(1)構建農村基層法律服務平臺,普法工作由“教育型”向“服務型”轉變?,F階段,隨著農村經濟發(fā)展,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農民越來越重視自己權益的保障,出現了大量的法律服務的需求,但是在基層農村缺少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救助的機構及平臺,也就是基層農村的法律服務有很大的空白。構建基層農村的法律服務平臺,重點在于“公共性”和“服務性”,由政府來主導,各個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提供與農村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能夠保障農民合法權益、解決法律糾紛的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普法工作由“教育型”向“服務型”轉變,加大法律援助力量,提升法律服務水平。普法不僅讓農民了解法律、理解法律,也讓農民能夠享受到法律的服務,重視農民在法治實踐中的重要地位,使普法實效更進一步。(2)堅持鄉(xiāng)村融合發(fā)展理念。農村普法建設要結合自身特點,一方面,要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農村普法工作的路徑,另一方面,也要積極學習和吸收城市普法工作的有效經驗和做法。城市普法工作成效顯著,城市居民的法治素養(yǎng)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可以以城市網格化治理為契機,在鄉(xiāng)村普法中借鑒城市普法的成功經驗,用長遠的發(fā)展的思想來構建鄉(xiāng)村普法建設。

      猜你喜歡
      普法法治農民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農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鈣與您同在
      饸饹面“貸”富農民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人大建設(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普法
      普法
      普法
      普法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團結(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
      崇州市| 普宁市| 辉县市| 盐城市| 育儿| 阳东县| 荣成市| 乌兰浩特市| 城口县| 开封县| 濉溪县| 临城县| 阜南县| 沾益县| 泗水县| 佛山市| 郧西县| 西华县| 平湖市| 武宁县| 大丰市| 柳河县| 万全县| 东方市| 大石桥市| 正镶白旗| 安达市| 大英县| 乐昌市| 湄潭县| 紫金县| 确山县| 西昌市| 大余县| 甘孜县| 清流县| 普宁市| 凭祥市| 铁岭市| 万源市| 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