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二輪志書地情記述問題分析及其史實重建的路徑
      ——以閩南千年古縣漳浦、長泰為例

      2021-01-30 11:40:43
      上海地方志 2021年3期
      關(guān)鍵詞:長泰縣王玨長泰

      劉 濤

      黃偉《2018年方志學(xué)理論研究綜述》一文述及二輪志書研究,學(xué)術(shù)界集中在舊志訂補、補正、辨證,鮮少二輪志書地情記述錯誤的研究。

      本文以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福建漳州千年古縣漳浦、長泰的二輪志書為例,參考巴兆祥《方志學(xué)新論》一書的理論觀點,針對兩部縣志記載中存在的史實錯誤,揭示產(chǎn)生的原因,提出相應(yīng)的研究方法。

      一、歷史常識錯誤

      (一)誤讀史料

      1.將“淫祠”誤作“魏忠賢祠”

      《長泰縣志(1991—2007)》黃直傳:黃直“組織拆毀魏忠賢祠、厲(鬼)祠、孟婆祠等……明萬歷七年(1579年)逝世。”(1)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郁文初》,中華書局2014年,第685頁。按,該志《人物》未列卷數(shù)。

      據(jù)萬歷元年《漳州府志》黃直傳:

      (嘉靖)七年署長泰縣。恤貧窮、懲奸匿、勸耕農(nóng)、雪冤獄。每朔望蒞學(xué)與諸生講論,日中乃退。毀淫祠,拓學(xué)校,如在漳浦。(2)[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4《漳州府·秩官下·國朝名宦傳·推官黃直》,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65年,第86頁。

      長泰知縣王璣“(嘉靖)五年任”“未幾丁內(nèi)憂去”,其繼任方策“七年任”(3)[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23《長泰縣上·秩官志·歷官·國朝官表》,第483頁。,黃直在嘉靖七年(1528年)王璣離任后,曾署長泰縣事,再交接給方策。與天啟年間魏忠賢無關(guān)。

      另,查《明穆宗實錄》:

      (隆慶三年六月己丑)贈原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夏良勝為太仆寺卿、福建漳州府推官黃直為光祿寺少卿,二臣皆先朝以建言得罪者也。(4)《明穆宗實錄》卷33,“隆慶三年六月己丑”條,《明實錄》第10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863頁。

      黃直在隆慶三年(1569年)獲贈官職,其時已去世,并非卒于萬歷七年。

      2.將鄭成功誤作“倭寇”

      《長泰縣志(1991—2007)》郁文初傳:“到了清順治九年(1652年)倭寇圍城四十九日,泰人賴城固兵精,安然無恐。至此方知郁文初縣令的深謀遠慮。”(5)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郁文初》,第689頁。

      此事始載康熙《長泰縣志》:“順治九年正月十四日,海逆鄭成功既得海澄,即發(fā)兵攻長泰,眾號十萬”(6)[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10《雜志·兵燹》,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11頁a—11頁b。,應(yīng)是鄭成功率部圍城,并非“倭寇”所為。

      (二)科舉史料

      1.科目

      《長泰縣志(1991—2007)》黃子信傳:“宋嘉定四年(1211年)由國子監(jiān)錄為特奏名進士?!?7)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黃子信》,第682頁。

      查《八閩通志》作“特奏名”(8)[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卷51《選舉·科第·漳州府》,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舊志整理組、福建省圖書館特藏部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修訂本,下冊,第259頁。,其時另有進士,“特奏名進士”實為混淆特奏名與進士。

      2.科考時間

      《長泰縣志(1991—2007)》黃洪傳:“正德八年(1515年)貢士?!?9)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黃洪》,第685頁。

      正德八年是1513年,1515年則是正德十年。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始載黃洪名列“歲貢:正德九年甲戌貢七人”名單。(10)[明]陳洪謨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16《科目志·國朝歲貢·續(xù)增》,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福建省漳州市委員會整理,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上冊,第981頁。黃洪應(yīng)是正德九年甲戌(1514年)歲貢,并非正德八年。

      (三)知縣卒年謬誤

      1.陳良

      《長泰縣志(1991—2007)》陳良傳:“明正德元年(1506年),陳良在任期屆滿歸鄉(xiāng)之時去世?!?11)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陳良》,第684頁。

      查正德《大明漳州府志》:陳良繼任劉鐸“成化八年來知”(12)[明]陳洪謨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5《歷官志下·長泰縣》,上冊,第287頁。,陳良在成化八年(1472年)去世,并非正德元年。

      2.文可黼

      《長泰縣志(1991—2007)》文可黼傳:“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文可黼病故?!?13)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文可黼》,第688頁。

      查康熙《長泰縣志》:文可黼“崇禎戊辰至,己巳卒于官,未竟厥施,人咸惜之,有傳”(14)[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7《職官志·職員·明·知縣》,第11頁b。,其在崇禎戊辰(1628年)到任,己巳(1629年)卒于任上,并非卒于康熙十七年。

      3.趙象乾

      《長泰縣志(1991—2007)》趙象乾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趙象乾于任職期間病逝?!?15)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趙象乾》,第689頁。

      查康熙《長泰縣志》:趙象乾“康熙丁巳任……卒于官?!?16)[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7《職官志·職員·本朝·知縣》,第12頁b。,其繼任梁鐘譽“康熙己酉,履任一月,卒于官”(17)[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7《職官志·職員·本朝·知縣》,第12頁b。,趙象乾卒于康熙八年己酉(1669年),并非康熙三十七年。

      (四)攀附名人

      《長泰縣志(1991—2007)》楊紹傳:“祖籍陳巷世美社(今雪美村),居龍溪(今屬華安縣)碧溪社?!?18)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楊紹》,第683頁。

      查《明正統(tǒng)十三年進士題名碑錄(戊辰科)》:“楊紹,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民籍?!?19)《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第1冊,第230頁。另據(jù)正德《大明漳州府志》:“楊紹,龍溪縣人,由本縣學(xué)生中,事跡見進士下”(20)[明]陳洪謨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15《科目志·國朝科目》,上冊,第904頁。,“授戶部主事,以公過免,歸。而不來謁于人,率三十年來未克,歸葬,士論憐之”(21)[明]陳洪謨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15《科目志·國朝科目》,上冊,第906頁。,楊應(yīng)是龍溪縣人,所謂祖籍長泰出自族譜記載,是聯(lián)宗造族的結(jié)果,不可信。

      (五)籍貫訛誤

      《長泰縣志(1991—2007)》郁文初傳:“湖北蘄州人”。(22)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郁文初》,第689頁。

      查康熙《長泰縣志》:其是“靳水貢士,崇禎壬午至,至甲申升韶州知州?!?23)[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7《職官志·職員·明·知縣》,第12頁a。另據(jù)乾隆《黃州府志》:“靳水”列有“郁文初,知縣”(24)[清]王勍修:乾隆《黃州府志》卷10《選舉志·科貢下·貢生》,乾隆十四年(1749年)刻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7頁b。,其是湖廣黃州府靳水縣貢生,并非“湖北蘄州人”。

      (六)生平履歷記載不全產(chǎn)生誤導(dǎo)

      《長泰縣志(1991—2007)》歐輝傳:“受明英宗嘉獎,升任湖廣副使?!?25)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歐輝》,第684頁。

      此說始載康熙《長泰縣志》:“仕終湖廣副使”。(26)[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科名·進士·明》,第3頁b。

      《明英宗實錄》未有記載。按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升湖廣按察司副使,未上而卒?!?27)[明]陳洪謨修:正德《大明漳州府志》卷15《科目志·國朝科目》,上冊,第906頁。歐輝實則未赴任湖廣而卒。

      (七)文字錯漏

      1.楊棫誤作“楊域”

      《長泰縣志(1991—2007)》作“楊域”。(28)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表·歷代文科進士名表(補錄)》第713頁。

      查《八閩通志》作“楊棫”(29)[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卷51《選舉·科第·漳州府》,第256頁。,可見并非“楊域”。

      2.張幼于脫漏成“張幼”

      《長泰縣志(1991—2007)》戴廷槐傳:“張幼”。(30)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戴廷槐》,第685頁。

      “張幼”應(yīng)作“張幼于”,即張獻翼,字幼于。

      3.侯嘉祐誤作“侯嘉佑”

      《長泰縣志(1991—2007)》侯嘉佑傳。(31)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侯嘉佑》,第685頁。

      查萬歷元年《漳州府志》:“長泰縣知縣侯嘉祐”(32)[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首《重修府志名氏》,第3頁。,知縣表作“侯嘉祐”(33)[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23《長泰縣上·秩官志·歷官·國朝官表》,第485頁。,并非“侯嘉佑”。

      4.林用夫誤作“林周夫”

      《長泰縣志(1991—2007)》林周夫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六月”抗倭。(34)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林周夫》,第686頁。

      查萬歷元年《漳州府志》:

      (嘉靖四十年)本年六月,??芡咎帣M洋賊聚眾數(shù)千屯住逼城。知縣易貞召集勇士林用夫等突入賊營,奪其資貨,賊亂奔潰,城賴以全。(35)[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23《長泰縣下·雜志·兵亂》,第517頁。

      “林周夫”應(yīng)作“林用夫”,事發(fā)嘉靖四十年(1561年)六月,并非嘉靖三十八年六月。

      5.戴壎誤作“戴燻”

      《長泰縣志(1991—2007)》為“戴燻”立傳。(36)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戴燻》,第687—688頁。

      查《明萬歷四十四年進士題名碑錄(丙辰科)》:“戴壎,福建漳州府長泰縣軍籍?!?37)《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第2冊,第1183頁。應(yīng)作“戴壎”,并非“戴燻”。

      6.甌寧誤作“歐寧”

      《長泰縣志(1991—2007)》:康熙十九年舉人黃光祉曾任“歐寧教諭”。(38)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表·歷代文科舉人名表(補錄)》,第716頁。

      查康熙《漳州府志》:“甌寧教諭”(39)[清]魏荔彤修:康熙《漳州府志》卷16《選舉志四·國朝選舉·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乙未(1715年)刻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7頁a。,并非“歐寧”。

      7.林盥誤作“林輿”

      《長泰縣志(1991—2007)》:康熙五十年舉人“林輿”。(40)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表·歷代文科舉人名表(補錄)》,第716頁。

      查康熙《漳州府志》作“林盥”(41)[清]魏荔彤修:康熙《漳州府志》卷16《選舉志四·國朝選舉·舉人》,第10頁b。,并非“林輿”。

      二、沿用舊志記載錯誤

      (一)長泰縣由泉州劃屬漳州事件

      《長泰縣志(1991—2007)》楊海傳:“楊海申報長泰縣改隸漳州管轄,泉州守備林金吾奏準于朝廷?!?42)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楊海》,第682頁。

      此說始載《八閩通志》:

      太平興國五年,邑民楊海等以其地去泉州三百余里,期會征輸不便,請于泉守林金吾,乞舍遠就近,遂割隸漳州。(43)[明]黃仲昭修纂:《八閩通志》卷1《地理·建置沿革》,上冊,第17頁。

      “泉守”應(yīng)指泉州知州,并非“守備”。

      長泰劃屬漳州始載《太平寰宇記》:長泰縣“皇朝太平興國五年,割屬漳州,從轉(zhuǎn)運司之請也?!?44)[宋]樂史撰:《太平寰宇記》卷102《江南東道十四·漳州》,《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二(總志之屬),清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1745年)刊本,第7頁b。

      長泰劃屬漳州源自福建轉(zhuǎn)運司奏請,并非楊海建議以及林金吾申請。

      究其原因,從《長泰縣志(1991—2007)》所云:楊?!?3世孫楊垓(字復(fù)一)才改建楊海舊居,建成‘瞻依堂’(后改名‘楊海紀念堂’)”來看,(45)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楊?!罚?82頁。查康熙《長泰縣志》:楊垓“始為家譜,以明世系,立先祠”。(46)[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異人傳·楊垓》,第79頁b。楊垓之子楊釜是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47)《明景泰五年進士題名碑錄(甲戌科)》,載《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第1冊,第249頁。弘治庚戌(1490年)《八閩通志》之前已出現(xiàn)楊垓建構(gòu)的楊海譜系,《八閩通志》很可能據(jù)此參考楊海建議長泰劃屬漳州敘事。

      (二)歷史名人牌坊

      《漳浦縣志(1990—2007)》:“萬歷二十六年左右(約1598年),漳州府為漳浦人尚書林士章、朱天球,侍郎盧維禎;長泰人尚書戴燿,龍巖人侍郎石應(yīng)岳建立‘五星聚奎’坊表?!?48)漳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浦縣志(1990—2007)·附錄:前志補遺·大事記》,方志出版社2016年,第884頁。

      五星聚奎坊始載萬歷癸丑《漳州府志》:“為尚書朱天球、林士章、戴燿,侍郎盧維禎、石應(yīng)岳立?!?49)[明]閔夢得修:萬歷癸丑《漳州府志》卷29《坊里志下·坊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福建省漳州市委員會整理,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下冊,第1971頁。

      1.未準確記載官職

      查《明神宗實錄》:

      (萬歷二十八年八月甲午)南京禮部尚書林士章卒。(50)《明神宗實錄》卷350,“萬歷二十八年八月甲午”條,《明實錄》第11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6565頁。

      (萬歷三十八年正月乙酉)是日,原任南京工部尚書朱天球卒。(51)《明神宗實錄》卷466,“萬歷三十八年正月乙酉”條,第8788頁。

      (萬歷三十八年閏三月甲戌)是日,原任戶部左侍郎盧維禎卒。(52)《明神宗實錄》卷469,“萬歷三十八年閏三月甲戌”條,第8866頁。

      (萬歷三十年七月庚午)論海南平黎功……升總督戴燿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仍舊總督。(53)《明神宗實錄》卷374,“萬歷三十年七月庚午”條,第7025—7026頁。

      (萬歷三十八年六月辛丑)予故南京戶部侍郎石應(yīng)岳照例祭一壇,以被劾回籍減半葬,妻丘氏祔。(54)《明神宗實錄》卷472,“萬歷三十八年六月辛丑”條,第8923頁。

      林士章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朱天球官至南京工部尚書、石應(yīng)岳官至南京戶部侍郎,新舊方志均漏載“南京”,將使人誤以為在北京任職。戴燿實任兩廣總督,僅是兵部尚書銜。僅盧維禎是戶部侍郎。

      2.牌坊豎立時間推論有誤

      《明神宗實錄》:

      (萬歷九年五月戊子)南京試御史徐金星論劾:南禮部尚書林士章、太常卿張鹵不堪祀典,乞賜罷斥。吏部覆:士章原無顯過,仍宜留用。鹵屢經(jīng)論列,似難展布。上令士章照舊供職,張鹵回籍聽用。已而,士章引疾乞致仕,許之。(55)《明神宗實錄》卷111,“萬歷九年五月戊子”條,第2146—2147頁。

      (萬歷二十一年八月甲午)吏科都給事中許弘綱劾:南京工部尚書朱天球...上留天球。(56)《明神宗實錄》卷263,“萬歷二十一年八月甲午”條,第4882頁。

      (萬歷二十一年九月)乙丑,準南京工部尚書朱天球、大理寺卿吳定請告。(57)《明神宗實錄》卷264,“萬歷二十一年九月乙丑”條,第4916頁。

      (萬歷二十一年二月)癸丑,南京、河南等道考察拾遺,得旨,留王弘誨,免李長春、宋仕、劉希孟,調(diào)王敬民南京別衙門,盧維禎等,已有旨。(58)《明神宗實錄》卷257,“萬歷二十一年二月癸丑”條,第4785—4786頁。

      (萬歷三十六年十月丁卯)革總督兩廣兼巡撫廣東地方兵部尚書戴燿為民,以欽州失事也。(59)《明神宗實錄》卷451,“萬歷三十六年十月丁卯”條,第8532頁。

      (萬歷二十四年十一月甲辰)又題原任戶部右侍郎石應(yīng)岳討父恤典。上命與祭一壇,減半造葬。(60)《明神宗實錄》卷304,“萬歷二十四年十一月甲辰”條,第5699頁。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之前,林士章、朱天球已被迫辭職,盧維禎遭到免職,石應(yīng)岳遭彈劾罷官,僅戴燿仍是尚書銜。

      此牌坊應(yīng)是戴燿在萬歷三十年(1602年)到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期間爭取豎立。

      三、重要問題研究不足

      (一)與國史記載相沖突

      《長泰縣志(1991—2007)》始為楊玉立傳,稱“其姑楊阿保,明弘治年間入宮,后為太子朱厚照乳母”,因此隨其姑在宮中生活,與明武宗一起成長。長大后官至錦衣衛(wèi)殿前指揮使,掌管西廠,成為明武宗的耳目。對劉瑾不斷來信拉攏,不予理睬,原封保存。直到劉瑾伏法,查抄西廠與楊玉長泰故里,發(fā)現(xiàn)劉瑾來信原封未拆,方知楊玉未與劉瑾同流合污。提及楊玉故里神主牌位上刻“明正德錦衣衛(wèi)殿前指揮楊玉”,認為其卒于正德十五年(1520年)。(61)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楊玉》,第684—685頁。

      查萬歷元年《漳州府志》:“楊玉,京衛(wèi)軍,以姑阿保孝宗功,歷升錦衣衛(wèi)指揮使,正德六年籍其家?!?62)[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24《長泰縣下·人物志·武勛》,第503頁。楊玉卒于正德六年(1511年),其姑并非名“阿?!保切⒆诘谋D?。

      1.家世考辨

      楊玉始載《明孝宗實錄》:

      (弘治八年十二月乙卯)命故錦衣衛(wèi)管事都指揮僉事楊榮之子玉襲本衛(wèi)指揮使。(63)《明孝宗實錄》卷107,“弘治八年十二月乙卯”條,《明實錄》第7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953頁。

      楊玉承襲其父楊榮的錦衣衛(wèi)官職。

      (弘治八年三月己丑)錦衣衛(wèi)都指揮僉事楊榮卒,賜祭葬,不為例。以榮姊保母衛(wèi)圣恭僖夫人恩也。(64)《明孝宗實錄》卷98,“弘治八年三月己丑”條,第1791頁。

      楊榮其姐衛(wèi)圣恭僖夫人,即楊玉的姑母,是明孝宗的乳母,確非明武宗的乳母。

      (弘治十六年八月乙未朔)升錦衣衛(wèi)指揮使楊玉為都指揮僉事仍舊管事。玉之姑衛(wèi)圣恭僖夫人,上保母也,因乞升職,許之。(65)《明孝宗實錄》卷202,“弘治十六年八月乙未朔”條,第3749頁。

      楊玉依靠姑母的關(guān)系升任都指揮僉事。

      2.楊玉與劉瑾關(guān)系考實

      查《明武宗實錄》:

      (正德五年六月)癸卯,兵部以五年考選軍政,請會錦衣衛(wèi)掌印官考選本衛(wèi)千百戶以下,有旨令本衛(wèi)自考選。時綰衛(wèi)印者楊玉,瑾之黨也。(66)《明武宗實錄》卷64,“正德五年六月癸卯”條,《明實錄》第8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1409頁。

      (正德五年八月丁酉)下劉瑾于獄……楊玉、石文義為爪牙。(67)《明武宗實錄》卷66,“正德五年八月丁酉”條,第1440—1441頁。(戊戌)傳旨收吏部尚書張彩、掌錦衣衛(wèi)事都指揮使楊玉、掌鎮(zhèn)撫司事指揮使石文義送都察院獄。(68)《明武宗實錄》卷66,“正德五年八月戊戌”條,第1444—1445頁。(辛丑)兵部奉旨查奏:錦衣衛(wèi)官為楊玉考察改調(diào)別衛(wèi)并在外者列名以上,得旨俱留管事,新有旨調(diào)衛(wèi)者免調(diào),今后有仍前職業(yè)不修、貪淫剝削罷軟無為者,令堂上官指名參奏罷黜。(69)《明武宗實錄》卷66,“正德五年八月辛丑”條,第1447頁。(癸卯)捕劉瑾內(nèi)行廠官校彭玉等五十七人,楊玉司房旗校秦志通等五人置于獄令拷訊以聞。楊玉既下獄,科道等官因劾玉先年勘事遼東誣枉人罪,蒙先帝優(yōu)容不即誅戮,調(diào)廣南衛(wèi)副千戶,乃乘劉瑾專權(quán)夤緣進用,升錦衣衛(wèi)都指揮管事,考選軍職擅自去留,貪財壞法,何止萬狀,遍差校尉,多樹爪牙,密共奸謀,親為心腹。劉瑾之惡由玉以成,乞?qū)⒂袼林T市朝,以泄神人之忿,奏入命都察院并問以聞。(70)《明武宗實錄》卷66,“正德五年八月癸卯”條,第1452頁。

      (正德七年三月)己酉,南兵六科給事中毛玉等言……瑾既伏誅,其黨張彩、楊玉、石文義已就極刑。(71)《明武宗實錄》卷85,“正德七年三月己酉”條,第1822—1823頁。

      楊玉是劉瑾的爪牙、心腹,在錦衣衛(wèi)安插親信,支持劉瑾違法亂紀。楊玉在正德七年(1512年)之前棄市伏法。

      《明武宗實錄》又云:

      (正德八年五月辛未)太監(jiān)蕭通為故太監(jiān)李璋弟、侄副千戶李進等十七人乞升秩,既得旨,兵部言進先以賄結(jié)楊玉調(diào)衛(wèi),不宜復(fù)注錦衣衛(wèi),從之。(72)《明武宗實錄》卷100,“正德八年五月辛未”條,第2073頁。

      (正德十一年二月丙辰)復(fù)留守等衛(wèi)千戶高祚等二十七人回錦衣衛(wèi)供職。先是楊玉附劉瑾考選軍政,祚等行賄獲留,玉敗,調(diào)祚別衛(wèi),至是屢陳乞特復(fù)之。(73)《明武宗實錄》卷134,“正德十一年二月丙辰”條,第2657頁。

      (正德十一年九月丙午)命故右都督為民毛倫子錦襲為指揮使。倫以逆瑾黨揭黃,永遠充軍,尋宥為民,至是錦請襲。兵科給事中潘塤等執(zhí)奏:倫因其婿楊玉結(jié)于劉瑾,此十世所不宥者,既不按法行辟,而又許其承襲,則凡瑾黨如焦芳、劉宇之子亦有可援之地矣!不聽。錢寧微賤時受知于倫,寧既貴,倫已謫死,乃取錦至京而官之。(74)《明武宗實錄》卷141,“正德十一年九月丙午”條,第2783頁。

      明武宗在楊玉伏法后,先后在正德八年(151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清理其黨羽。楊玉的岳父毛倫通過楊玉與劉瑾勾結(jié),成為劉瑾的黨羽。

      楊玉神主牌所刻“楊玉”,未避諱,并非原件。楊玉敘事得以流傳,應(yīng)與奸臣錢寧曾受知于楊玉的岳父毛倫,毛倫之子毛錦等劉瑾余黨從而得以死灰復(fù)燃有關(guān)。

      (二)孤證處理失當

      《長泰縣志(1991—2007)》林時新、林承達、林承休傳:其在長泰林墩(古名高安)筑寨組織“高安軍”抗倭,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抗擊入侵倭寇,四月參與長泰縣城保衛(wèi)戰(zhàn),其后馳援長泰小鸕鶿,安溪劉倉、石埔,龍溪埔西、林柄等地。(75)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人物·人物傳·林時新、林承達、林承休》,第686頁。將林墩寨視為“抗倭遺址”。(76)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第29頁。按,此文字位于該志卷首圖片。

      康熙《長泰縣志》作者葉先登始載“高安兵團”及其抗倭事跡,舊志對此“未有一言及之”(77)[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90頁b。,實為孤證。

      1.人物關(guān)系與組織名稱有誤

      康熙《長泰縣志》始載“練長林時新、廷達”抗倭事跡。(78)[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89頁b。乾隆《長泰縣志》引“邑人盧岐嶷記略”僅載“林梧”“團長林承休”(79)[清]張懋建修:乾隆《長泰縣志》卷12《雜志·兵燹》,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鉛印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14頁a。,嘉慶《漳州府志》始載其譜系:“承休與弟承達,子梧及柏、洎、族人時新”(80)[清]特通阿修:嘉慶《漳州府志》卷45《紀遺上》,嘉慶十一年(1806年)補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24頁b。按,中國國家圖書館署名“李維鈺”,因該志是特通阿在嘉慶十一年(1806年)據(jù)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李維鈺所修乾隆《漳州府志》補刻本,應(yīng)署名“特通阿”。,并改“廷達”為“承達”。最初僅有林時新、林廷達,未有林承休,“林廷達”被改作“林承達”。

      康熙《長泰縣志》始稱“高安地方團練”“高安兵團”(81)[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89頁b、90頁b。,“高安軍”實則今稱,不確。

      2.抗倭事跡無從可考

      (1)長泰縣抗倭事跡

      查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倭寇千余突入高安等地焚劫。十二月,又入旌孝里地方?!?82)[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24《長泰縣下·雜志·兵亂》,第517頁。小鸕鶿社隸屬長泰縣旌孝里,康熙《長泰縣志》始載:“嘉靖三十九年九月十二日,剽掠小鸕鶿社?!?83)[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89頁b。倭寇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入侵高安,并非嘉靖三十八年三月;小鸕鶿倭亂應(yīng)在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并非嘉靖三十九年九月。

      萬歷元年《漳州府志》收錄時人王惟恕《長泰縣修城記》(節(jié)文)僅云:“公募邑之義勇百人”(84)[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24《長泰縣下·文翰志·記》,第514頁。,此“公”指長泰知縣蕭廷宣。林承休參與抗倭保衛(wèi)戰(zhàn)始載乾隆《長泰縣志》所引“盧岐嶷紀略”(85)[清]張懋建修:乾隆《長泰縣志》卷12《雜志·兵燹》,第14頁a。,盧岐嶷此文未見載康熙《長泰縣志》,“高安兵團”參與長泰縣城保衛(wèi)戰(zhàn)證據(jù)不足。

      (2)安溪縣抗倭事跡

      康熙《長泰縣志》始載:“(嘉靖)四十年八月十四日寇千余屯安溪縣劉倉社,率壯士救之,合戰(zhàn)殺賊帥張總管四人,破其營,斬獲甚多”(86)[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89頁b。,“(嘉靖四十年)九月二十四日,寇千余復(fù)殘安溪劉倉,求援,往救,戰(zhàn)數(shù)次,連敗之,追至例嶺盡殲其后隊”(87)[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90頁a。,“(嘉靖四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寇千人突到安溪縣石埔,巡海道檄召會剿,賊遙望高安赤幟,不戰(zhàn)而遁,麾眾奔陣刺死賊首四人,余悉就縛”(88)[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90頁a。。

      查乾隆《安溪縣志》僅載:“(嘉靖)四十年八月二十五日,賊首馬三岱、謝愛夫、江一峰等引倭酋馮哥四老鄧三四百人夤夜自南安下呷村出哨縣治,俘獲男女四百余人。九月初間,又有廣饒賊三百余人偽給捕賊虎牌于兵巡道,來駐縣治作賊。至初五日,馬三岱復(fù)來出哨,聞饒賊剽掠有資,欲并而有之,大戰(zhàn)縣前十字街,三岱等敗走,時饒賊亦殺真倭十余”(89)[清]莊成修:乾隆《安溪縣志》卷10《祥異·寇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7頁a。,安溪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八月二十五日始有倭患,九月初五日結(jié)束?!案甙脖鴪F”若確在安溪縣活動,實則偽造捕賊虎牌的“廣饒賊”,即廣東饒平之“賊”。

      (3)龍溪縣抗倭事跡

      康熙《長泰縣志》始載:“(嘉靖四十年)九月初九日,賊許新老眾二千余掠龍溪縣浦西、林柄,去縣十余里,蒙縣檄直逼賊壘,生捉賊首蔡真、丁老等五人,斬首四十級,余相蹂溺河死”(90)[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89頁b—90頁a。,“浦西”即龍溪縣二十五都浦西社。(91)[明]劉天授修:嘉靖《龍溪縣志》卷1《地理·甲社》,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5年據(jù)嘉靖十四年乙未(1535年)刻本影印,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6頁a。

      查乾隆《龍溪縣志》僅載:“(嘉靖)四十年,龍溪二十三四都,并海滄、石美、烏樵土民多反?!?92)[清]吳宜燮修:乾隆《龍溪縣志》卷20《紀兵》,光緒五年(1879年)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第10頁a—10頁b。

      “海滄”即龍溪一二三都海滄社(93)[明]劉天授修:嘉靖《龍溪縣志》卷1《地理·甲社》,第4頁b。,“石美”即龍溪二十九三十都“石尾東社、石尾西社、石尾南社、石尾北社、石尾中社”(94)[明]劉天授修:嘉靖《龍溪縣志》卷1《地理·甲社》,第6頁b—7頁a。,“烏樵”即龍溪二十八都“烏礁洲社”(95)[明]劉天授修:嘉靖《龍溪縣志》卷1《地理·甲社》,第6頁b。,“高安兵團”若確在龍溪縣活動,實則龍溪縣造反的“土民”。

      3.林墩寨抗倭敘事實則清初產(chǎn)物

      康熙《長泰縣志》始載:

      本朝…四郊之外,民各立寨堡,編為保甲,立練長統(tǒng)之。有事,練長率其少壯互相救援,立刻飛報,縣捕防將出兵接應(yīng),彌奸之法具是矣!而豪者或用武斷科斂擾累善推行之,則存乎其人哉!故作《兵防志》。(96)[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6《兵防志》,第1頁b。

      此“本朝”指清朝,其時始有“練長”,該志所謂“練長林時新”并非明嘉靖時人。

      林墩寨,善化里,嘉靖間筑,以避倭。庠友林禹門寓中座,靈芝百余木,侍御聚五公誕焉,名遂著。順治三年,土賊竊發(fā),侍御嫡孫庠友林承芳易寨垣以石,糾本約十三寨結(jié)土兵保衛(wèi)鄉(xiāng)里。戊子,網(wǎng)寨、珪山賊起,各寨俱被蹂躪。惟此寨殺賊無數(shù)。丁巳,賊寇王鼎、歐九結(jié)伙千余猖獗莫當,乘夜突來攻寨,寨中發(fā)炮擊賊傷甚多。邑紳士避亂多歸焉。(97)[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6《兵防志·寨堡》,第1頁b—2頁a。

      “侍御聚五公”指萬歷年間監(jiān)察御史林秉漢,字伯昭,號聚五。(98)[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鄉(xiāng)賢傳·林秉漢》,第57頁a。張燮《祭林伯昭侍御文》稱其生“甲子”(99)[明]張燮撰:《霏云居續(xù)集》卷47《祭文一》,[明]張燮著、陳正統(tǒng)主編:《張燮集》,中華書局2015年,第2冊,第796頁。,即嘉靖甲子(1564年)。漳州府筑造寨堡始于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嘉靖三十六年)軍門阮鶚召諭居民筑土堡為防御計”(100)[明]羅青霄修:萬歷元年《漳州府志》卷30《海澄縣·輿地志·建置沿革》,第630頁。按,阮鶚時任福建巡撫,海澄縣尚未置縣,仍屬龍溪縣,實則漳州府屬縣在此期間筑堡。,即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林墩寨與林秉漢出生無關(guān)。

      康熙《長泰縣志》:“邑中亡命者,嘯聚山谷響應(yīng)。芹山、珪山、望寨各立頭領(lǐng)蟻附各千余人,號曰起義,實剽掠也。鄉(xiāng)民筑寨避之。然牛酒糧食之費亦不能免焉。自丙戌冬至戊子春始稍定?!?101)[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10《雜志·兵燹》,第12頁b?!氨纭敝嘎∥浔?1646年),“戊子”指順治戊子(1648年)。林秉漢之孫林承芳在順治三年(1646年)改筑林墩寨自衛(wèi)。

      康熙《長泰縣志》始載:“高安兵團”“于時前鋒則有若吳明立、葉以遂、蔡國保,百長則有蔡明薦、連子奎、楊汝沖”(102)[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勇烈·明·善化里高安地方團練》,第90頁a。,林承芳以林墩寨為中心,形成“前鋒”“百長”所在聚落的“本約十三寨”武裝集團。

      “網(wǎng)寨”又名“望山寨”,位于長泰縣善化里望山,盧若騰于此筑寨抗清?!矮暽健敝浮矮暽秸h北旌孝里”(103)[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6《兵防志·寨堡》,第2頁b。,位于珪塘社。

      盧若騰《傅象晉小傳》記載:

      余屯兵望山寨,欲乘間圖武安。近寨有林姓者,宦裔也;族大而富,威行于諸村落。虜令柴允欽啗以官,遂為虜出死力,絕義師餉道,凡百姓輸糧助義者,盡殺之;且教伺隙欲奪吾寨。余三貽手書諭之,不應(yīng);托其所親說之,益猖狂無忌。不得已,聲罪討之。象晉懷憤久,揮刃直前,深入賊陣。賊聚眾圍之,格斗不得出,遂死焉;年才二十有二耳。嗚呼!痛哉!余遣人求其尸,莫能辨。(104)[清]盧若騰撰:《島噫詩·附錄:留庵文選·傳》,孔昭明主編:《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8輯第245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87年,第77頁。按,原文“近寨有林姓者”標點符號為“;”,應(yīng)作“,”,據(jù)此修訂。

      “武安”是長泰縣古稱。林墩寨與望山寨同處善化里。所謂“近寨”“林姓”“宦裔”,實指林墩寨為林秉漢后裔?!疤斄睢敝盖宄L泰知縣柴允欽,其以官職引誘林秉漢后裔,林墩寨為此投靠清廷,封鎖林墩寨糧餉,殺戮支持盧若騰的百姓,并計劃攻打望山寨,對盧若騰去信置之不理,圍攻盧若騰部屬傅象晉。林秉漢出身“福建漳州府長泰縣軍籍”(105)《明萬歷二十三年進士題名碑錄(乙未科)》,載《明清歷科進士題名碑錄》,第2冊,第1065頁。,林墩寨林秉漢后裔卻不念明代“軍籍”名宦之后,與反清復(fù)明的盧若騰為敵。

      “丁巳”指康熙丁巳(1677年),林墩寨炮擊反清的王鼎、歐九義軍。

      林墩寨可考歷史始于順治三年(1646年)。長泰知縣“朱由栯,江西宗室,乙酉至,丙戌?!?106)[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7《職官志·職員·明·知縣》,第12頁a。南明隆武元年乙酉(1645年)到任,隆武丙戌(1646年)離任。(107)筆者雖在長泰首輪志書中述及朱由栯,卻未據(jù)此發(fā)現(xiàn)其實則南明政權(quán)知縣,應(yīng)據(jù)此修訂。詳見:劉濤:《首輪修志人物傳記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以2005年<長泰縣志>為例》,《上海地方志》2020年第1期。知縣柴允欽“順治戊子至”(108)[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7《職官志·職員·本朝·知縣》,第12頁a。,長泰縣自順治三年(1646年)到順治戊子(1648年)未有知縣,長泰士紳由此選擇地方武裝割據(jù)的林墩寨避難??滴酢堕L泰縣志》主纂葉先登,由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人考取清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出仕清廷,(109)[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科名·舉人·明》,第18頁a;[清]王玨修:康熙《長泰縣志》卷8《人物志·科名·進士·本朝》,第6頁b—第7頁a。為林墩寨建構(gòu)抗倭敘事,以重塑其形象。

      四、結(jié) 語

      綜上所述,可得以下三點結(jié)論。

      第一,《漳浦縣志(1990—2007)》雖指出“修史之難,莫過于志”(110)沈志平:《序一》,載漳浦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漳浦縣志(1990—2007)》,第3頁。,卻存在以訛傳訛、立論不足的問題。《長泰縣志(1991—2007)》雖云該志“求真求實”,實際上卻存在不少史實謬誤;所云“越境不書”,卻出現(xiàn)攀附鄰縣歷史名人;所謂“資料豐富翔實”,卻未仔細查閱原始資料,尤其是《明實錄》,未能揭示文獻記載出處,存在擅自闡發(fā)的問題;所說“字斟句酌”,卻出現(xiàn)文字錯漏。(111)吳衛(wèi)紅:《序二》,載長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長泰縣志(1991—2007)》,第2頁。

      第二,兩部二輪縣志地情記述存在簡單增補前志的現(xiàn)象,根據(jù)當?shù)嘏f志記載直接翻譯,未能全面查考歷史名人宦游地舊志、名宦故里舊志,未考證詳細史料并非史實。

      第三,新時期二輪志書地情記述研究應(yīng)在查閱原始資料的基礎(chǔ)上,揭示文獻記載的變遷過程,圍繞文獻何以有此記載,進行文本分析。文獻記載查無實據(jù)的背后另有原因。可登錄中國哲學(xué)書電子化計劃網(wǎng)站,輸入關(guān)鍵詞免費查詢,再核對原文。

      猜你喜歡
      長泰縣王玨長泰
      逐夢中國的世界級藥企一一江蘇長泰藥業(yè)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蔣志君博士
      華人時刊(2022年23期)2022-05-10 08:19:46
      安徽長泰科技有限公司
      Plasm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uspended graphene-coated wedge porous silicon nanowires with Ag partition*
      冬天的田野
      “秋游”主題寫作指導(dǎo)及習(xí)作展評
      長泰縣種植百香果的氣候資源分析
      種子科技(2019年5期)2019-09-10 17:26:39
      我校王玨教授受邀為國際權(quán)威期刊特約審稿人
      熱線外低Rayleigh數(shù)自然對流換熱的機理
      老兵為無名烈士守墓
      丹鳳回眸三十載 弘韻放歌迎春來
      ——“弘韻抒懷”箜篌專場音樂會掠影
      音樂生活(2014年9期)2014-09-04 09:29:36
      长寿区| 鲜城| 耒阳市| 云南省| 荥阳市| 绥宁县| 芦溪县| 永清县| 安化县| 东辽县| 虎林市| 轮台县| 驻马店市| 牟定县| 灌云县| 延安市| 隆回县| 手机| 高唐县| 铁岭市| 柏乡县| 珲春市| 大姚县| 英山县| 开远市| 扎囊县| 铁力市| 行唐县| 隆安县| 文昌市| 新兴县| 晋江市| 绵竹市| 象山县| 博野县| 慈溪市| 宁波市| 涞源县| 赤城县| 汨罗市|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