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華
“得道” CEO 脫不花曾說:“不要辜負這個時代給女性的紅利?!?近100 年以來, 女性逐漸從育嬰房走向職場, 從閨房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對于當代女性而言, 這無疑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 女性很難做到像男性那樣輕裝上陣地去闖世界, 她們需要勻出更多的精力養(yǎng)兒育女、 照顧家庭。 作為新時代的職業(yè)女性, 如何讓自己在負重前行中最大化地挖掘自我潛能? 這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 直到我找到了 “1+n” 自我發(fā)展公式。
作為一線教師, 教學永遠是主陣地, 課堂永遠是主戰(zhàn)場, 但當我將教學與總結結合, 將教學與反思結合, 將教學與相關研究成果結合, 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從 “1” 中收獲了 “1+n”!
記得在評上市學科帶頭人不久, 我接到了一個任務, 一個月后執(zhí)教一節(jié)市級公開課, 執(zhí)教的內(nèi)容是關于 《紅樓夢》 的整本書閱讀。《紅樓夢》 博大精深, 不論是學生讀, 還是老師講, 都難免望而生畏。 科組的不少老師建議我選擇當下流行的兩種課型來上, 一是導讀課, 重點研讀前五回; 二是終期匯報展示課, 由學生分小組選擇人物進行品析。 我沒有急于做決定, 我想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準備, 先把這一個月利用好。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 我埋頭鉆進 《紅樓夢》 的文本中, 還有紅學家們的各種評論中,做了近200 頁的讀書筆記, 最后我決定長文短教、 選點激趣,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將課型確定為中期銜接梳理課, 將課題確定為 《從抄檢大觀園看 “元迎探惜”》, 以 《紅樓夢》 第74 回為切入點, 以 “抄檢大觀園” 為一個窗口, 以比較的視角探討 《紅樓夢》 中 “元迎探惜” 四春的命運, 并借此激發(fā)學生深入閱讀 《紅樓夢》 的興趣。 這節(jié)課反響非常好, 像我以往精心執(zhí)教的公開課一樣。 我感到欣慰, 因為一個月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 更感到輕松, 因為總算可以畫一個令人滿意的句號了。
畫上句號就意味著放下, 就意味著釋懷。 但課后一位科組老教師的話和一位學生的留言卻讓我放不下了。 科組老教師對我說: “華華, 這節(jié)課角度很好, 別開生面,我們現(xiàn)在的老師大多是抓整本書閱讀的起始和結尾, 對如何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選點梳理和深度推動卻極少思考, 這節(jié)課很值得寫成文章啊!” 課后一位學生在周記后面單獨附了留言給我: “華華老師,如果您不拿惜春與探春、 迎春比較,不拿惜春與妙玉比較, 我會一直以為惜春是一個心狠意狠、 心冷意冷、無情無義又膽小怕事的人。 ……我現(xiàn)在覺得 《紅樓夢》 沒那么生澀了, 大觀園中那么多少男少女的心事與故事其實挺有意思的……”
面對著學生的留言, 回想老教師的叮囑, 我陷入了沉思: 整本書閱讀指導課的價值在哪里, 語文閱讀課的教學價值在哪里? 能將學生閱讀的興趣多激活一點點, 能在學生未知的領域多拓展一點點, 能將學生閱讀的視野向深處或高處多引導一點點, 能讓學生閱讀的思維多元一點點、 豐富一點點……是不是都是一節(jié)語文課的價值呢? 而這些不正是可以在一線教師中推廣的價值嗎?
接下來, 我將該錄像課送出去參賽, 獲得了東莞市優(yōu)課一等獎,不久又被評為了省級優(yōu)課; 同時我將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整理成文字, 在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語文教學與研究》 雜志社組織的第十四屆全國語文教師四項全能競賽中獲得了 “教學方案” 一等獎; 隨后我將備課一個月來研讀 《紅樓夢》的感悟?qū)戇M教學隨筆 《做學生閱讀的擺渡人》 中, 作為卷首語發(fā)表于《語文月刊》; 之后我又將元春、 迎春、 探春、 惜春的比較閱讀過程作為素材寫進了論文 《加強引導, 促進學生有效閱讀》 中, 發(fā)表于 《課程教學研究》 ……
這一次1+n 的經(jīng)歷讓我嘗到了甜頭, 讓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三尺講臺原來是一個金礦, 課堂的瞬間、 教學的啟示、 課前的困惑、 課后的反思、 師生的互動……都可以成為教研的源頭活水, 當 “1” 已經(jīng)足夠夯實, 只需要在課后趁熱打鐵, 及時地在 “1” 后添上一個加號, 就可以由 “1” 走向2、 走向3、 走向n, 就可以遇見被蟄伏的無窮的自我潛能。
當我逐漸養(yǎng)成了課后總結反思的習慣, 我的豆腐塊似的小文章也開始越來越多地見諸報刊, 這種不時帶來的小確幸又反過來激勵我繼續(xù)筆耕不輟, 在這種良性循環(huán)中我很是自我滿足了一段時間。 但后來我慢慢發(fā)現(xiàn)這些小文章零碎、 雜亂,有談病句應考技巧的, 有寫詩詞賞析的, 有講作文導寫的……是一個一個靈感火星的迸濺, 但都不系統(tǒng)、不深入。 作為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我該如何突破自己的專業(yè)瓶頸?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中進行系統(tǒng)性的縱深挖掘, 像一棵樹一樣, 根須不斷地向深處伸展, 并在茁壯的主干上不斷地長出枝葉、 開出花朵? 我開始嘗試做課題, 為自己的教研發(fā)展確定一個方向, 集中幾年的時間主攻一個教研主題, 以教研主題為 “1”, 向深度精耕細作。
我選擇的第一個教研主題是“比較閱讀”。 《紅樓夢》 是東莞市高一語文期末考試的必考內(nèi)容, 我決定就從 《紅樓夢》 開始嘗試 “比較閱讀” 的主題探索。 可能因為《紅樓夢》 太大部頭, 習慣了碎片化閱讀的中學生極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 或者因為內(nèi)容太閨閣瑣碎, 熱血奔涌的青少年很難沉下心來細細品味; 又或者因為專家定位太高,學生缺乏閱讀的信心和勇氣。
我拋開宏大主題的界定, 不去分析諸如反對封建家長制等形而上的蓋棺定論, 而選擇從對有趣的情節(jié)、 有味道的細節(jié)的比較入手, 以每天課前3 分鐘的方式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感受大觀園這個青春王國里少男少女們的真實生活。
比如人物的分組比較: 精盡而亡的賈瑞與淚盡而亡的黛玉, 有賢德之名卻與寶玉偷試云雨的襲人與有放浪之名卻與寶玉至清至白的晴雯, 有紅塵心魔的檻外人妙玉與勘破人世的檻內(nèi)人惜春, 興利除弊的精明探春與鐵腕管理的狠毒熙鳳,背負道德譴責最終命喪黃泉的丫鬟金釧、 晴雯、 司棋……
比如寶玉的小女兒情結: 提醒暴雨中的齡官, 留小食給晴雯、 襲人, 為晴雯暖手, 為襲人喂藥, 祭奠金釧, 祭奠晴雯, 派茗煙去尋劉姥姥胡謅的女孩廟……
比如飾物姻緣: 寶玉寶釵的金玉良緣, 賈蕓紅玉的手帕子情結,襲人蔣玉菡的汗巾子情結……
比如人物個性化語言的比較:焦大、 劉姥姥、 薛蟠、 黛玉、 晴雯……
我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 《紅樓夢》 的熱情逐漸高漲, 至此我再引導學生去品味蘊藏在尋常生活背后的儒家哲學、 佛家哲學、 道家哲學, 去品鑒這本被譽為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巔峰之作背后的中華文化……因為有了大量的感性認識的積淀, 學生再理解起來就不會覺得生硬、 空泛、 概念化了。
接下來, 我將比較閱讀的觸角伸向詩歌, 伸向散文, 伸向各類文體。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過 “比較閱讀” 的課題研究, 我打心眼里信奉了這句話。 沒想到在 “比較閱讀” 這塊土壤里我一耕作就是五年, 還真的培育出了一棵樹, 生長出來不少青澀的枝條。 《以 “比較閱讀” 促進古詩詞高效教學的策略研究》 先后獲得東莞市第十四屆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chuàng)新成果三等獎; 《以 “比較閱讀” 促進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研究》 被批準為東莞市教育科研精品課題; 《比較遷移——意會詩歌的金鑰匙》 先后獲得東莞市論文評比一等獎第一名、 廣東省論文評比一等獎, 并作為封面推薦文章發(fā)表于 《廣東教學研究》; 另有 《〈詩經(jīng)·氓〉中的畫面對比藝術》 發(fā)表于 《語文天地》,《誰來救贖替罪的羔羊——〈羊脂球〉小說與電影結尾的比較欣賞》發(fā)表于 《教育》, 《以 “比較閱讀”促進語文閱讀教學》 發(fā)表于 《課程教學研究》 ……
葉瀾教授曾說: “我不贊成簡單地提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而是提‘教師發(fā)展’。 教師作為一個專業(yè)人員, 現(xiàn)在人們不太懷疑。 目前的問題是, 教師對專業(yè)發(fā)展太看重了,自己作為一個全人的發(fā)展這個問題卻往往忽視了?!?/p>
我以為無論是從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 還是從個體生命成長的角度,少年感都是源頭活水。 我理解的少年感就是心里有火, 眼里有光, 就是目光清澈, 好奇心勃發(fā), 求知欲旺盛。 唯有保持少年感, 才能對抗世俗的喧囂, 對抗外界的浮躁, 對抗職業(yè)的倦怠, 對抗靈魂的油膩,對抗中年的危機, 對抗一地雞毛的瑣碎與庸常。
而閱讀與寫作無疑是我們保持少年感的不二法門。 正如著名特級教師吳非所說: “只要肯讀書, 什么都好辦?!?要求學生閱讀 《紅樓夢》 《鄉(xiāng)土中國》 《圍城》 《活著》 《精神明亮的人》 《平凡的世界》 ……我也要求自己重讀, 在對經(jīng)典的反芻中常常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為了更清晰地理清文學史的脈絡, 我閱讀錢穆的國學著作, 鮑鵬山的 《中國人的心靈》, 木心的《文學回憶錄》, 余秋雨的 《中國文脈》 ……從不同學者的文字中觸摸到了不同的溫度。 為了讓教學更有方向, 我時時提醒自己從文學的百花園中走出來, 到學術的叢林中走一走, 跟王尚文教授學習語感的培養(yǎng)、 學習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跟孫紹振教授學習文本細讀、 學習還原比較, 跟余黨緒老師學習思辨性閱讀、 學習公民式表達……
2020 年7 月, 我 在 粵 港 澳 大灣區(qū)下水作文比賽中獲得了特等獎, 在獲獎感言中我寫道: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 與文字相伴是一種生命常態(tài), 被動面對文字是一種態(tài)度, 主動享受文字則是另一種態(tài)度。 ……潘新和教授曾說: ‘言語表現(xiàn)欲和創(chuàng)造欲是人類生命的原欲?!?自2013 年東莞市舉辦高考下水作文比賽以來, 我每年都會下下水, 平時布置學生作文時, 我也會不時下下水, 在下水的過程中體悟作文的甘苦, 并尋找指導學生作文的路徑, 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喚醒學生的表達欲望! ……要想追求生活的詩意, 先得拒絕生命的失語。 閱讀與寫作, 讓我與學生一起暢游在文字的海洋里, 真好!”
保持少年感, 保持活躍度。 每一位步入中年或者老年的人都渴望擁有, 但在這個喧囂的時代, 我們常常誤解了少年感和活躍度。 回想曾經(jīng)的我也是整日地在微信群里浸泡、 在朋友圈里流連, 在廉價的點贊與頻繁的轉發(fā)中刷存在感, 是亦舒的箴言把我拉了回來, 讓我走出喧囂, 走向自己的內(nèi)心。 “真正有氣質(zhì)的淑女, 從不炫耀她所擁有的一切, 她不告訴人讀過什么書, 去過什么地方, 有多少件衣裳, 買過什么珠寶, 因為她沒有自卑感。”在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 如何不依賴外界的關注卻能堅守住內(nèi)心的自信, 如何不依賴身外的浮名卻能保持住內(nèi)心的篤定, 我想這不僅僅是教師需要思考的, 更是每一位現(xiàn)代人都需要思考的。
在這個多元并舉、 異彩紛呈而又急速奔涌的時代, 作為一名女教師, 如何在忙碌于三尺灶臺時不忘側耳傾聽時代的聲音和世界的回響? 如何在埋首于三尺講臺時不忘遙望天邊的詩行和遠方的田野? 感謝 “1+n”, 讓我找到了自我突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