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思考

      2021-01-31 14:09:18茅飛珠
      三明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心理

      茅飛珠

      (中共三明市委黨校 哲學教研室,福建 三明 365000)

      心理健康服務是指運用心理學及醫(yī)學的理論和方法,預防或減少各類心理行為問題,促進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質量,主要包括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咨詢、心理疾病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1](P585-590)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有意識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人民為中心,以健康為根本,大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強調以人的健康為中心,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三個方面[2](P5-20);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健康中國建設核心是解決“人民健康”問題,包括人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服務。

      一、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已取得的成效

      我國心理健康服務自有意識地開展以來,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在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在確定服務理念、擴大服務人群、完善服務模式等方面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心理健康服務理念基本確立。我國早期更為強調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隨著心理健康工作更加廣泛和深入的開展,現(xiàn)在的心理健康工作更加強調為全社會人員心理健康需求提供服務,實現(xiàn)了心理健康工作理念的更新和轉變,基本確立了“心理健康服務”的理念,開展心理健康工作主要是解決人們日益增長的心理服務需求,豐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心理健康服務理念已經漸入人心。

      心理健康服務人群逐步擴大。從整體上看,我國心理健康服務人群的擴大經歷了從最開始的少數特殊群體 (如存在心理問題需要進行治療的人群)到后來的部分人群(如學生、殘疾人、留守兒童、空巢老人、醫(yī)護人員、社區(qū)居民等),再到現(xiàn)在的全社會人民群眾。心理健康服務在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已經將服務人群從少數人逐步擴大到全社會。

      心理健康服務模式更加完善。心理健康服務歷經治病的醫(yī)學模式、治人的教育模式和治國的社會模式等發(fā)展過程。醫(yī)學模式主要是醫(yī)院精神醫(yī)師通過臨床治療具有心理障礙、身心疾病患者并取得一定效果的模式;教育模式主要是通過相關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對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推廣、發(fā)展性心理咨詢、個別輔導、危機干預等方式進行服務;社會模式則是把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到社會治理的高度,規(guī)范管理、有序發(fā)展心理健康服務模式,防止心理失衡導致思維偏激誘發(fā)過激行為惡化成悲劇事件。從醫(yī)學模式到教育模式再到社會模式的發(fā)展歷程,使得心理健康服務的范圍和方式越來越廣泛。我國接受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服務的人群是最廣的,這種模式以學校作為主陣地,以學生為服務主體,所開發(fā)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是比較成熟的。

      心理健康服務成效得到檢驗。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我國凝聚社會各方力量防疫抗疫,出臺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在這個過程中將心理服務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指導各地做好不同人群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重建工作,國務院印發(fā)了《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導工作方案》[3](P61-63), 方案的出臺對提升國家社會治理綜合能力、規(guī)范開展心理疏導服務、深入落實科學防治,以及細致做好群眾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實踐證明,不斷更新的、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科學的心理健康服務,為堅定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筑壘了強大的心理健康服務保障。

      二、現(xiàn)階段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不足

      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起步較晚、專業(yè)人員嚴重不足、供需失衡等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因而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約,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一)心理健康服務理論有待健全

      “心理健康服務理論是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基礎,同時也是心理健康服務發(fā)展成熟的標志。 ”[4](P5-14+124)但是,目前我國本土的心理健康服務理論比較缺乏,不能滿足不斷增長的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首先,國內專家學者主要是在借鑒國外的精神分析理論、行為主義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社會文化理論、認知心理學理論、心理動力學理論等的基礎上不斷本土化。其次,從整個心理服務行業(yè)來看,國內從業(yè)人員更傾向于根據認知主義理論或行為主義理論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由于對心理健康治療的認識不足,不少人在尋求心理健康服務的時候希望 “見效快”;并且部分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專業(yè)水平較低,為了迎合求助者的需求,簡單地采用認知主義和行為主義相整合。認知理論過于強調正面思考的力量,忽視童年期心理發(fā)展對人一生的影響,忽略潛意識對人的作用,未能探索問題的根源。行為主義強調人的行為的可塑性,把人的心理過程看得太過簡單,忽視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片面強調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僅靠二者相整合的理論所帶來的弊端就是容易產生治標不治本的現(xiàn)象,這是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二)心理健康服務需求求助較少

      2018年,73.6%的城鎮(zhèn)居民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超過10億人),16.1%的城鎮(zhèn)居民(超過2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處于心理健康狀態(tài)的居民僅占 10.3%。[5](P1)心理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由于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識不到位,加之國人特有的保守性格,導致人們很少把需求轉換成求助,對心理健康問題存在偏見或錯誤認識。有的人認為心理疾病不是病,或認為得了心理疾病是很丟臉的事,沒有勇氣承認和面對事實;有的人談“心”色變,認為心理不健康就是精神病,存在“病恥感”“病憂感”,對焦慮、強迫、抑郁、神經衰弱、睡眠障礙等心理癥狀不能正確認識,面對心理疾病諱疾忌醫(yī),不到病入膏肓都是選擇不處理。

      (三)心理健康服務專業(yè)力量不強

      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市場需求大,無法完全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最突出的問題是專業(yè)人員匱乏且專業(yè)能力不強、缺乏針對性。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影響心理健康服務事業(yè)的整體發(fā)展,直接決定了心理健康服務的質量。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可以對心理健康服務的對象起到保護作用,還能提高從業(yè)人員對自我實現(xiàn)的期待,繼而影響心理健康服務事業(yè)的發(fā)展。然而,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隊伍構成復雜、力量分散,具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的人員偏少。[6](P146-154)

      相比較而言,美國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從業(yè)資格需要得到美國權威的心理學家協(xié)會(NASP)和美國心理學會(APA)兩大機構的認證,而我國的心理健康服務人員主要由學校心理工作者、心理咨詢人員、醫(yī)院精神科醫(yī)師、社區(qū)工作人員、特殊群體工作人員以及社會人員構成,其中只有部分人員具備從業(yè)資格或較強的專業(yè)性,對于其他人員的專業(yè)水平及其是否具有從業(yè)資格就難以評定了。劉紅霞調查發(fā)現(xiàn),發(fā)達國家基本上每一所綜合性的大學都會有心理學院,但我國眾多高等院校中,大約只有15%的院校設立心理學院[7](P44-45)。 發(fā)達國家每 1000~1500人配備一名心理服務人員,依照這個標準,我國大約需要130多萬專業(yè)人員。[8](P591-592)2017年,國家取消了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認證考試,目前我國只有大約100萬人通過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認證,且大部分僅僅擁有資格證,并沒有真正深入心理健康服務工作。[8](P591-592)這樣的人員構成導致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硬件條件有待完善和補充。

      (四)心理健康服務模式亟待完善

      心理健康服務是一項專業(yè)性、綜合性較強的工作,對專業(yè)人員的理論知識、技能技巧和實踐經驗都有相應的高要求。心理健康服務主要分為四類: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干預。[9](P11-16)我國目前開展心理健康服務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心理咨詢(個別心理咨詢和團體咨詢)、心理訓練、心理疾病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與國外相比較,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形式比較單一,缺乏個性化、本土化、多樣化的手段。如英國牛津大學的心理健康服務形式就包含自助、小組與工作坊、個案心理咨詢、團體心理治療、精神健康指導、個人導師、朋輩輔導、傾聽與傾訴、緊急求助和轉介等。[10]我們還在不斷摸索心理健康服務形式,需要經過不斷的實踐檢驗才能夠找到符合我國國情的道路。

      三、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意義

      人民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是個人自身的問題,還關乎家庭的幸福、社會的穩(wěn)定以及健康中國的建設。一方面,現(xiàn)階段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需要加強;另一方面,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對心理健康服務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標要求。因此,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人民心理健康素質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必須提高人民的心理健康素質。只有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才有可能全面提高人民的心理健康素質。只有加強心理健康服務,不斷推進心理健康服務進校園(包括進高校、中職院校、中小學校甚至進幼兒園),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論,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道德風尚,才能夠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素質。只有加強心理健康服務,使心理健康教育進黨校、進干校、進學習和工作中,使領導干部能夠得到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務,不斷加強自身精神修養(yǎng),才能更好地提高其心理健康素養(yǎng)。

      (二)有助于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是物質生活的需要,而且包括精神生活的需要,當然也包含心理方面的需要。[11](P124)為了解決好人民日益增長的心理方面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在不斷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基礎上,運用心理學知識和醫(yī)學理論方法,通過完善心理健康服務,做好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心理咨詢、心理疾病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來預防或減少人群中存在的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預防和治療人群中存在的各種心理疾病。同時,從個體心理危機的疏導干預滲透到群體的心理建設,預防由心理疾病風險爆發(fā)的各類突發(fā)事件,將有助于減少社會矛盾的產生,進而解決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心理方面的問題。

      (三)有助于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2016年12月,國家衛(wèi)計委、中宣部等聯(lián)合印發(fā) 《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對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進行了具體部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任務和具體要求,其中就包括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12]因此,健全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必要舉措,而“心理健康服務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首要或核心內容”[13](P161-163)。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是健康中國建設的一項基礎工作,心理健康服務是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一項重要內容。完善心理健康服務 (包括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chuàng)新,普及和推廣心理健康服務等)能夠順應國情民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心理服務需求;能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對各類人群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干預,更好地對人們的心理疾病進行預防和治療;能夠不斷豐富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內容,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全面促進社會心態(tài)穩(wěn)定和人際和諧,更全面地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四、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行動路徑

      進一步加強心理健康服務要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大背景下進行。也就是說,必須理清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中進一步加強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行動路徑。

      (一)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務理論

      理論架構是指導心理健康服務的基礎,探索具有我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務理論需要重視文化背景的影響,不能生搬硬套國外的理論和技術,也要避免將文化屏障當作操作技術問題處理。我們應該在學習西方理論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國情,積極構建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服務理論。例如,鐘友彬以弗洛伊德的理論為基礎,在遵循傳統(tǒng)心理精神分析原則下提出了 “認知領悟療法”[13](P161-163),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中國人的習慣思維和傳統(tǒng)觀念,解釋早年創(chuàng)傷和當前癥狀的關系。

      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務理論過程中,可以整合多種國外理論,例如可以積極借鑒國外的行為主義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和人本心理學,整合其精華形成本土的社會心理服務理論。行為主義療法(系統(tǒng)脫敏法、沖擊療法、厭惡療法、生物反饋法)和認知主義療法是比較廣泛采用的治療方法,對它們的整合也是比較多的。在整合這兩大流派治療方法基礎上,我們還可以增加對其他治療方法,如認知行為療法、家庭療法、心理劇療法等的整合,也可以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蘊含心理健康服務的精華,自創(chuàng)獨特的心理咨詢實踐技術。

      (二)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知水平

      心理健康服務求助較少的原因之一,是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知出現(xiàn)問題,必須提升人們對于心理健康服務的認知水平,以增強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一要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和心理疾病知識,通過廣泛開展社會宣傳,利用各種宣傳方式(如報紙雜志、心理健康服務手冊、宣傳欄、廣播、網絡、知識講座、培訓沙龍、工作坊等),多渠道宣傳推廣,用心理學知識向人們精確解釋人的行為,合理預測并有效地影響人的行為,倡導心理健康的生活理念。二要積極宣傳“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的心理健康意識,讓更多的人知曉心理健康服務的模式、目的和作用,以消除人們對心理疾病的社會成見,提高人們對精神問題的重視程度,增強人們心理健康服務意識,使其自覺參與心理健康與心理服務活動,實現(xiàn)預防為主的效果。三要在提升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針對有心理行為問題困擾和心理疾病的人群,改變他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誤解,提高他們對心理健康基本服務信息的了解,在堅持系統(tǒng)、自愿、保密原則的前提下推動心理治療服務,使他們有需求時能夠積極主動地求助心理治療服務。

      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服務的認知水平還需要加大對多種群體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力度。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目標是預防為主、提升素質、防范結合、重在實效,因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形成標準化、體系化、常態(tài)化的培訓模式。一是要橫向到邊,覆蓋各個領域的各種群體,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求;二是要縱向到底,將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工作做深做透,拓展服務方式,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發(fā)揮心理健康服務的專業(yè)人才隊伍作用。通過心理健康科普培訓,傳播心理知識,使人們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提高自我調節(jié)能力,掌握應對壓力和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技巧。

      就中小學而言,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一是針對不同年齡特征的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輔導課;二是對服務學生的教師群體開展心理成長系列培訓,提升班主任信任、溝通、協(xié)作、責任承擔的能力,緩解教師的職業(yè)壓力,使其正確面對職業(yè)倦怠,用愛呵護學生的成長;三是對家長群體開展有關家庭教育的系列培訓,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了解孩子成長中的困惑與矛盾,學會科學的教養(yǎng)方法;四是開展有情趣的親子互動培訓,增強家長與孩子之間交往的透明度、信任度,更好地發(fā)展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五是對已經出現(xiàn)自信心缺乏、學習動力不足、人際關系緊張、成長困惑的青少年及時通過個案輔導與咨詢跟蹤,從源頭上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同時,就警察、醫(yī)生、國企員工等群體而言,可以逐步將心理健康測評列為常規(guī)健康體檢項目,定期進行檢查測評,遵循評估與反饋原則,通過心理測評發(fā)現(xiàn)心理問題,并通過咨詢和培訓,進一步解決問題,化解心理疾病風險,實現(xiàn)“人人關注心理,人人心理健康”。

      (三)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從業(yè)人員素質培養(yǎng)

      高素質的心理健康服務從業(yè)人員是心理健康服務行業(yè)發(fā)展的源動力。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從業(yè)人員的素質培養(yǎng)任重而道遠。一方面,可以通過工種細分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分為專業(yè)人員和支持員工,其中專業(yè)人員包括心理咨詢師、精神科醫(yī)護人員、治療師等,其余人員歸為支持員工。通過對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細分,分層次、等級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滿足各層次人員的不同培訓需求,有效提升個體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務人員可以多途徑開展交流學習,如到國內外高水平的心理研究中心系統(tǒng)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到心理健康中心建設較好的單位進行參觀學習,或利用互聯(lián)網和多媒體技術系統(tǒng)學習心理健康基礎理論和心理健康服務知識。

      (四)健全防治相結合的心理健康養(yǎng)護體系

      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必須遵循預防與干預相結合的原則,建立健全防治相結合的心理健康養(yǎng)護體系。為此,必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智能技術為心理健康服務拓展服務渠道,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建設心理健康服務平臺,研發(fā)心理健康評估體系。一要利用大數據調查、統(tǒng)計和分析人們心理健康服務需求。二要完善心理健康服務平臺,搭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實現(xiàn)高效的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測量評估、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危機干預等心理健康服務。三要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不同的心理健康服務,例如針對普通人群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針對特殊人群進行心理防治知識宣講;同時拓寬人們的選擇范圍,讓心理健康服務能夠在更大程度上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一項社會系統(tǒng)工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盡快補齊供給短板,解決人們心理上的問題。由此,一方面能夠為我國的心理健康工作添磚加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另一方面能夠為我國經濟協(xié)調發(fā)展,國民幸福感、滿足感、獲得感的提升以及健康中國的實現(xiàn)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歡
      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心理
      看見具體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樣早早設防?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莫擅自貼上心理疾病標簽
      能治療心理疾病的耳機
      心理感受
      娃娃畫報(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心理疾病是“想不開”嗎
      中老年健康(2015年7期)2015-05-30 16:33:56
      黑河市| 弥勒县| 离岛区| 郯城县| 三门峡市| 南昌县| 三门县| 积石山| 凌海市| 上蔡县| 呼玛县| 贵阳市| 龙泉市| 天镇县| 新兴县| 许昌市| 中阳县| 凌源市| 祁连县| 满城县| 衡阳市| 白银市| 建平县| 瑞安市| 莱州市| 嘉兴市| 尚义县| 云霄县| 昭觉县| 会理县| 弥渡县| 河池市| 冷水江市| 金沙县| 武乡县| 平湖市| 通化县| 扎鲁特旗| 海原县| 宁武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