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瑞敏
(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西安 710119)
中國抗疫故事是對國內疫情出現以來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積極作為的生動講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疫情防控的重要會議上提出要“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為疫情防控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1], 可見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對于國內社會穩(wěn)定和在國際輿論中發(fā)聲正言具有重要意義。 省思學習、總結經驗是凝結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血脈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講好抗疫故事在當下以至未來都具有著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而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主要渠道,將抗疫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更是題中應有之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疫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將抗疫精神闡釋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2]。 抗疫精神是對新時代中國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是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闡釋。 抗疫精神中體現的對國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敬畏,廣大人民群眾臨危不懼、團結一致、敢于犧牲的品質,疫情防控和防疫藥品研制中求真務實、開拓創(chuàng)新的品質,面對全球疫情大爆發(fā)伸出援助之手,分享抗疫經驗行動中體現的愛好和平的品質等豐富了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基本內涵??挂吖适氯谌胨颊n教學,既有助于高校師生深刻領悟在這次突發(fā)重大公共危機中展現的抗疫精神,更有助于理解和體悟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基本內涵。
抗疫故事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生觀教育的體現。 抗疫故事中醫(yī)護工作者和急救人員與新冠肺炎搶奪時間來救治生命,體現了生命的珍貴,要珍惜生命,這是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內容。 疫情之后,高考考生選擇醫(yī)療相關專業(yè)的意愿增強,部分在職工作者調整職業(yè)規(guī)劃,人們考慮如何更好地實現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國家的價值,體現了人生價值觀教育的內容。 抗疫故事集中體現了在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人民群眾在疫情防控中發(fā)揮的突出作用,體現政治觀教育的內容。 疫情面前,中國人民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和職業(yè)道德,秩序井然、有條不紊地進行疫情防控工作,體現法治觀教育和道德觀教育的內容。 并且,將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具有突出品質和貢獻的抗疫個人和抗疫集體的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榜樣示范法的體現和運用。
習總書記曾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性——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3]??挂吖适率峭七M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fā)展的助推器,是上好思政課的生動教材。 抗疫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對高校及教師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上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愛國是 “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4], 他進一步強調愛國是一個人養(yǎng)成良好品德修養(yǎng)的源頭和成就事業(yè)的根本。 抗疫故事是對一個個疫情防控事實的生動寫照, 是超乎小我,關照大我的愛祖國、愛人民的真實體現。 抗疫故事中的個人和集體勇擔社會責任, 疫情當前挺身而出,在確保個人安全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身體健康兩者之間側重于后者。 抗疫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不僅使學生切實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對有關愛國的理論認識更加深刻, 還引導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更加熱愛祖國。 這種愛國情感又將會促使學生以抗疫故事中的人物事跡為榜樣模范, 對照反思、規(guī)范自己言行的同時,啟發(fā)自己從個人成敗得失的狹小天地向樹立奉獻他人、實現祖國繁榮富強的遠大理想轉變。
在中國共產黨的統(tǒng)一領導下,國家和人民在受到疫情沖擊后有序復工復產,恢復到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確保了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平穩(wěn)運行,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選擇,對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性。 疫情期間,舉國上下擰成一股繩,集中力量辦大事,迅速且有序地集結多方力量應對這次突發(fā)的危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勢。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迎難而上、自強不息的精神內核促使我們在疫情面前毫不退縮,英勇抗爭。
通過豐富教學手段, 將教學內容與抗疫故事的結合,引起學生關注的同時引導學生準確了解抗疫故事,將凝聚在抗疫故事中的精神實質入腦、入心。
1.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找準結合點
思政課教學不能脫離思政課教材,抗疫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找準教材內容與抗疫故事的結合點。 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材中人們群眾在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與抗疫故事相結合, 表明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團結一致、共御時艱的積極作為對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凝練《中國近代史綱要》 教材中近代以來國家為了實現獨立統(tǒng)一、民主富強而不懈奮斗的精神特質與中國人民為了戰(zhàn)勝疫情、努力拼搏的抗疫故事相結合,引導學生體會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精神和了解中華民族不斷奮斗的歷史傳統(tǒng)。
2.利用新興媒體技術,設置吸引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提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5]。 可視影像、可聽音像等相比文字、語言更具有直觀性,更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而新媒體技術除了能實現集音頻、視頻、文字和圖片等為一體,還具有互動性強的特點。 借助新媒體技術,結合教學目標和課堂主題,將精心選取的抗疫故事以豐富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呈現,引起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的興趣。 適當選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學生喜歡的軟件呈現的形式和內容,對抗疫故事的講解做出生動形象的加工,設置吸引點。
抗疫故事融入思政課教學需要思政課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多角度探索抗疫教育教學主題,實現主題實踐教學模式。
1.多角度設置抗疫教育教學主題
抗疫教育教學主題設置應避免對抗疫故事“就事論事”,要有所升華,與課程內容貼合。 設置的主題要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情況,才更能被學生所接受。 還要與學生有互動,引導學生對主題的思考,使學生真正參與。 根據課程的不同,設置抗疫教育教學主題。 針對“中國近代史綱要”課,探索近代以來不同時期中國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對突發(fā)性公共危機的應對研究。 針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對某一特殊地區(qū)人民群眾應對危機的突出作用進行研究,以及國家和共產黨在應對公共危機時體現的制度優(yōu)勢的研究。 針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考慮以抗疫精神與中國精神的關系為主題。 針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可以對習近平關于抗疫精神的重要論述深入解讀。 并且,關注并了解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的積極作為,在主題實踐教學中引入高校學生的抗疫故事和身邊親友的抗疫經歷,考慮以抗疫事實中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研究等為主題。
2.多方面實現主題實踐教學模式
分小組進行主題學習并進行課堂展示。 思政課一般是人數較多的公共課,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夠上講臺進行分享展示會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影響教學的質量。 分小組進行主題學習后以課堂展示的形式分享學習成果,既不占用時間又有助于學生之間溝通交流,實現合作學習。 其次,小組分享是對小組整體學習交流結果的一個展示,與撰寫個人主題論文作為課程作業(yè)相結合, 補充和加強個人學習成效。 再就是嘗試組織觀看主題慕課或主題講座,并進行課堂集中開放式討論。 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與主題相關的國內外優(yōu)秀的慕課資源,引導學生帶著主題觀看學習并進行互動討論,以及組織學生走出課堂發(fā)放問卷做調研和無結構訪談等, 形成調研報告。 可以利用學校組織的假期社會實踐活動或者自主實踐,形成主題實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