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解縉二修《明太祖實錄》相關(guān)問題研究

      2021-02-01 23:39:02
      關(guān)鍵詞:明太祖解縉太祖

      在實錄體史書修纂史上,江西吉安府吉水人解縉(1369-1415)是一個悲劇性人物。作為《明太祖實錄》第二次修纂的總裁,初膺大任,終遭猜忌,所修實錄也遭拋棄。關(guān)于解縉二修實錄之事,未見有專門研究之論著①參見:孫文龍《建國以來解縉研究綜述》,《甘肅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16年第6期,第15-17、20頁。,只有吳士勇《〈明太祖實錄〉的三次修纂》②吳士勇《〈明太祖實錄〉的三次修纂》,《文史知識》2004年第8期,第106-111頁。和鄧閎旸《解縉與〈明太祖實錄〉三修本》③鄧閎旸《解縉與〈明太祖實錄〉三修本》,《古籍整理研究學(xué)刊》2019年第4期,第31-41頁。兩文有所涉及,但吳文只是對筆者《明實錄研究》④《明實錄研究》系筆者前后花費20余年時間完成的學(xué)術(shù)舊作,先后有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初版、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修訂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再版三個版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抄寫⑤參見:謝貴安《明實錄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30、466-468頁。而已,鄧文則主要是談解縉案導(dǎo)致三修實錄問題。故本文之作,既為前人所未及,又超過舊作《明實錄研究》之論述,有相應(yīng)的學(xué)術(shù)價值。

      一 解縉二修《明太祖實錄》時所遇險境與纂修始末

      明太祖朱元璋崩逝后,繼位的皇太孫朱允炆改元建文,是為建文帝。自建文元年(1399)正月一日下詔修纂《明太祖實錄》,至三年十二月一日該實錄纂修完成。然而,次年六月發(fā)動“靖難之役”的朱棣,攻下首都南京,而建文帝則不知所終。篡位伊始的朱棣,本有千頭萬緒的事務(wù)需要處理,卻率先審讀了初修本《明太祖實錄》,認(rèn)為史官不顧是非,任其私見,導(dǎo)致遺漏和失實甚多,并在當(dāng)年十月,也就是在他攻下南京的四個月之后,任命解縉為總裁,開始改修建文本《太祖實錄》。

      接手永樂皇帝所付修改《明太祖實錄》的任務(wù)時,總裁解縉便遇到了一個巨大麻煩。因為要修改的實錄是關(guān)于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史書,而且是永樂皇帝的死對頭建文帝在任時所修。怎樣做到既忠實于太祖的歷史,又清除建文帝打下的烙印、令當(dāng)今皇上滿意,是擺在解縉面前的艱難選擇。雖然他是個人盡皆知的才子,但修史不是耍筆桿子和賣弄文采,既要遵循據(jù)實直書原則,又要遵照“三諱”(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為親者諱)原則,處在“走鋼絲”一樣的高危困境。稍不留神,就會摔得粉身碎骨。解縉面臨的正是這種復(fù)雜而危險的局面。

      清除建文帝在實錄上的影響,就是要對初修本《明太祖實錄》進行刪改。所以,解縉主持的實錄修纂,乃是對建文初修《明太祖實錄》版本的第一次改修,也是第二次纂修(簡稱二修)。在永樂八年解縉獲罪后,疑心病很重的永樂帝于永樂九年又委任胡廣擔(dān)任總裁,進行了第二次改修,也就是第三次纂修(簡稱三修)。事實證明,解縉二修實錄,處在建文初修和胡廣三修之間,屬于過渡性的纂修。但是,當(dāng)時的解縉并未想到二修本最終會被否定。

      朱棣篡改初修本實錄的迫切愿望,令實際負(fù)責(zé)修纂的解縉深受壓力。永樂帝在給二修時的兩位監(jiān)修李景隆和茹瑺所下敕令中,指責(zé)“比者建文所修《實錄》遺逸既多,兼有失實”,聲稱“朕鑒之,誠有歉焉”,要求史臣“重加纂修,務(wù)在詳備”,既要“仰答先朝寵遇之厚”,也要“副予惓惓之孝誠”①《明太宗實錄》卷13“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己未”,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233-234頁。,給監(jiān)修者們以心理壓力。這種壓力,當(dāng)然最終會傳導(dǎo)至具體負(fù)責(zé)修纂的總裁解縉身上。次日,朱棣向全體纂修官員下達敕令,聲稱:“比建文中,信用方孝孺等纂述《實錄》,任其私見,或乖詳略之宜,或昧是非之正,致甚美弗彰,神人共憤,蹈于顯戮,咸厥自貽?!雹凇睹魈趯嶄洝肪?3“洪武三十五年十月庚申”,第234-235頁。這已經(jīng)是在威脅了,意思是如果你們修纂不力,也可能會像初修史官那樣“蹈于顯戮”。令解縉和史臣們恐懼的,正是初修《太祖實錄》的一些史臣,就因為直書“靖難”之事,慘遭橫禍。如初修《太祖實錄》的纂修官葉惠仲,“以直書帝起兵事,族誅”③《明鑒》卷2《恭閔惠皇帝》,印鸞章、李介人修訂,中國書店1985年版,第83頁。。

      永樂帝的敕令已給二修實錄定了基調(diào)。解縉要做的,就是按照皇帝的旨意改修實錄,但同時也要顧及太祖皇帝的歷史事實。這的確是進退維谷的兩難處境。有鑒于此,解縉采用的方針,基本上是述而不作,盡量不表達自己的思想,只管照史料取舍,遵皇上指示編纂:“承命惶悚,日睹圣明之事,手授傳信之編,鑾坡螭陛之書,無庸黼黻,石室金縢之秘,不費討論,但日食大官之膳,又時承異數(shù)之褒,雖盡力于期年,實無加于毫末者也?!雹芙饪N《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謝恩表》,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27冊,黃山書社2013年版,第441頁。反映出解縉等史臣不敢有絲毫的個人主張。他在《進實錄表》中也表達過“惟務(wù)校讎之事,實無黼黻之能”和“因文序次,莫抽(假)一辭之贊揚”⑤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的態(tài)度。對于此次修實錄,解縉同時認(rèn)為是一個名隨書傳的機會:“圣壽齊天,一經(jīng)行世,幸附姓名于不朽,仰惟日月之長存。”⑥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謝恩表》,第441頁。

      朱棣對二修史臣們是恩威并施,在警告他們不要“蹈于顯戮”后的次月,便對二修實錄的史臣們進行升擢,“升翰林院侍讀解縉為本院侍讀學(xué)士,侍講胡靖(廣)、編修黃淮、檢討胡儼皆侍讀,修撰楊榮、編修楊士奇、檢討金幼孜皆侍講”⑦《明太宗實錄》卷14“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己丑”,第256頁。。書成前一個月,即永樂元年(1403)五月乙未,朱棣“以《太祖實錄》將成,命禮部預(yù)定賞格”,并將二修實錄的賞格定得高于修《元史》升賞之例⑧黃佐《翰林記》卷13《修書升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96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1005頁。。解縉等修纂人員則不敢懈怠,“臣縉總裁、臣某等纂修,慎選多士,宴錫便蕃即開館于禁中,屢翻閱于幾暇”,可以說是抓緊時間編纂;并且利用各種史料充實內(nèi)容,“發(fā)蘭臺記注之書,而征以藩邸之副,抽金縢石室之秘,又考于世家之藏”⑨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永樂元年六月,在解縉率領(lǐng)的史館工作人員努力下,二修本《明太祖實錄》修纂完畢,共為183卷,繕寫成165冊。為應(yīng)對永樂帝改修的迫切心情,故該實錄前后只用了九個月時間。盡管解縉自稱“歷期年之久”10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實際上不足一年時間。由于成書倉促,實際上埋下解縉等人獲罪的伏機。

      不過,當(dāng)時實錄進呈場面則比較熱鬧。監(jiān)修李景隆、總裁解縉率全體纂修官上表進呈《明太祖實錄》,而朱棣則用隆重儀式接受亡父的大典。前一天,設(shè)香案于奉天殿丹陛之中、表案于丹陛之東,設(shè)寶輿于奉天門。進呈當(dāng)天早晨,史官將實錄捧置于寶輿之中,由“監(jiān)修國史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等、總裁官翰林侍讀學(xué)士解縉等上表進《太祖高皇帝實錄》”①《明太宗實錄》卷21“永樂元年六月辛酉”,第386頁。。進呈儀式完成后,當(dāng)日便按所定賞格賞賜李景隆、解縉等86人,并在奉天門設(shè)宴慶賀,命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國子監(jiān)、應(yīng)天府、太醫(yī)院、欽天監(jiān)堂上官作陪。對于這些厚重的賞賜,解縉在事后的《謝恩表》中也有提及:“大(太)祖皇帝《寶》、《錄》告成,蒙恩賜臣等白金、彩弊(幣)、衣服、鞍馬,加賜筵宴”,“錫以天閑之駟馬,頒之內(nèi)帑之金帛,榮及眾,足其用,錦服焜煌,照耀都城之耳目,華筵沾醉,歡騰士庶之榆楊(揄揚)。臣縉等省己無勞,服膺莫報。”②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謝恩表》,第440頁。當(dāng)然,表中沒來得及提到的,是朝廷對修纂官員的集體性升擢。但很快,永樂帝便對史臣加官進爵。如升纂修官吏部郎中徐旭為國子祭酒、太常博士錢仲益等為翰林院修撰,等等。

      然而,這表面上的熱鬧,并不能抹平專制皇帝多疑猜忌的心理。二修本書成,并未完全令永樂帝感到滿意和放心,最終導(dǎo)致監(jiān)修李景隆和總裁解縉皆遭迫害。李景隆被奪去爵位,終身禁錮私第;解縉則先遭關(guān)押,后慘遭殺害。雖然解縉遇害也與朱棣猜忌他私結(jié)太子有關(guān),但是《解家譜》堅持認(rèn)為解縉被殺,是因為被“誣以私撰實錄”③黃景昉《國史唯疑》卷2《永樂》,陳士楷、熊德基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頁。。盡管解縉在二修實錄時,十分注意迎合帝意,但仍然不能完全達到永樂帝的要求。所謂“私撰實錄”,意思是說解縉在二修實錄時,兜售“私貨”,以行己意。解縉曾表達過“據(jù)事直書,永示萬年之大訓(xùn)”④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的修纂原則,表現(xiàn)出他內(nèi)心的某種堅持。也正因為如此,二修實錄在遵旨誣飾上仍有所保留。永樂九年十月,朱棣在下詔三修時特意指出:“(李)景隆等心術(shù)不正,又成于急促,未極精詳。”⑤《明太宗實錄》卷120“永樂九年十月乙巳”,第1516頁。這其中當(dāng)然包括總裁解縉。如履薄冰的三修監(jiān)修夏原吉、總裁胡廣等,鑒前覆轍,不敢妄寫一筆,完全“仰賴于圣斷”⑥《明太祖實錄》卷首《進(太祖)實錄表》,第5頁。。直到朱棣表示“庶幾稍副朕意”后,《明太祖實錄》的修纂才終于塵埃落定。

      二 解縉總裁《明太祖實錄》時的修纂主題和綱領(lǐng)

      解縉面對二修《明太祖實錄》時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理應(yīng)擬定一個妥貼的修纂綱領(lǐng)以作應(yīng)對。依實錄修纂慣例,纂修前必須撰擬一個《修纂凡例》作為修纂的綱領(lǐng),用以表達修史主題。然而,現(xiàn)今流傳的臺本與梁本《明太祖實錄》皆無《修纂凡例》,而《明太宗實錄》以下實錄多有之。這似可說明《明太祖實錄》已為朱棣嚴(yán)密控制,反復(fù)修改之后,已不敢將《修纂凡例》示人,或到后來根本沒有“修纂凡例”可言。沒有《修纂凡例》,就難以直接獲知解縉等人在二修《明太祖實錄》時的修纂主旨。好在解縉在該實錄修成后,附書呈上了《進實錄表》,從該表中可以推知解縉等人修纂是書的部分凡例,窺見其修纂主題和綱領(lǐng)。

      按明代修實錄之例,書成進呈時都要同時呈上《進實錄表》。表文一般由負(fù)責(zé)業(yè)務(wù)工作的總裁起草,如二修本《明太祖實錄》的《進實錄表》就由解縉起草,《明太宗實錄》《明仁宗實錄》兩朝同進之表文由總裁楊士奇撰擬,《明孝宗實錄》的表文則由總裁李東陽擬定,三表均收在三人各自的文集之中⑦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39-440頁;楊士奇《東里文集》卷23《兩朝實錄成史館上表》,劉伯涵、朱海點校,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336-337頁;李東陽《懷麓堂集》卷69《進孝宗皇帝實錄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0冊,臺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版,第727-728頁。。解縉的《進實錄表》主要有兩個版本:其一是今臺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本)《明太祖實錄》卷首所附的表文,由監(jiān)修李景隆和解縉聯(lián)合署名,其中羅列了各級主要修纂官員的名單和相應(yīng)的職務(wù);二是收在嘉靖四十一年重刻本《解學(xué)士文集》中的表文,將修纂官員的名單、職務(wù)省略,甚至干脆將監(jiān)修李景隆的署名刪去。這樣做,是符合實際的。監(jiān)修只負(fù)責(zé)政治監(jiān)督,并不從事業(yè)務(wù)編纂,《進實錄表》例由總裁撰擬,監(jiān)修并不參與。

      解縉的《進實錄表》,是他對二修《明太祖實錄》工作的一個總結(jié),同時也可以說是他預(yù)修《明太祖實錄》的綱領(lǐng)性文件。這種思想一是凝結(jié)在《修纂凡例》中,一是凝結(jié)在《進實錄表》中。解縉就是按照這種思路進行《明太祖實錄》纂修的。在今日《明太祖實錄》之《修纂凡例》盡失的情況下,《進實錄表》的價值顯而易見。

      首先,在表中,解縉道出《明太祖實錄》的修纂主題“顯親盡孝”,就是要讓太祖像歷代圣君那樣揚名萬世,并讓永樂皇帝表達孝忱。他指出歷代圣人都有史書以傳名:“伏以圣人受命,啟萬世之鴻基,史氏纂書,示百王之大法。是故堯、舜之事載于典謨,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昭明日月,炳耀丹青,俾文獻之足征,實古今之通議?!毙拮雽嶄浀哪康?則是為了讓太祖揚名,以盡今上之孝:“矧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皆在于詒謀,而繼志述事,敢忘于紀(jì)載?鼎彝有勤,圣哲相承,鋪張極盛之閎休,揚厲無窮之偉績,歷述前聞之作,允為達孝之規(guī)?!雹俳饪N《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這幾句話說得有點委婉,直言之,將太祖事跡記述下來的目的是表達當(dāng)今皇上的“達孝”。的確,在傳統(tǒng)社會,為先帝行孝的方式,就是為他揚名,即所謂顯親盡孝。解縉在后來所上的《謝恩表》中再次強調(diào)“孝莫先于顯揚”:“伏以史冊光華,紀(jì)載圣神之實德,睿恩錫類,誕敷雨露之均恩。是知達孝愛其所親,至仁不擇所施。欽惟與天同運,如日之升,至孝為天所相,而謂孝莫先于顯揚;至仁為眾所歸,而謂仁莫大于尊親。爰自君臨大寶之初,即下修史之詔,兢業(yè)萬幾之暇,不忘開卷之勤。”②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謝恩表》,第440頁。顯親盡孝,成了二修《太祖實錄》的基本目的和修纂主題。

      其次,解縉在表文中對傳主朱元璋的歷史功績一一列舉。這些列舉的事例,都是二修本實錄記載的重點。他頌揚“高皇帝應(yīng)千年之景運,集群圣之大成。天命眷顧之隆,起徒步不階于尺土,人心悅服之固,未三年已定于京都”的起義成功過程,稱贊太祖“華夏變(蠻)貊罔不率服”“山川鬼神莫不攸寧”的凝結(jié)各國、通靈鬼神的能力和功業(yè),頌揚太祖“英杰不期而會,遐邇不令而從。盡收當(dāng)世之賢才,大拯生民于水火。群雄歸命,不戮一夫”的招賢納才、救民水火的能力和仁心③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這些內(nèi)容在二修本實錄中有大量的敘述表達。表文中“元主遁荒,禮遣其嗣”④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的陳述,正是二修本實錄中俘獲元諸孫買的里八剌⑤《明太祖實錄》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酉、乙亥、丁丑”,第1041、1042、1045頁。并以禮遣返⑥《明太祖實錄》卷93“洪武七年九月丁丑”,第1621-1623頁。的寫照。至于表中“中國先王之典,悉復(fù)其舊。傳圣賢道學(xué)之統(tǒng),守帝王心法之言。罷黜百氏,彌綸六經(jīng),范圍化工,曲成萬物”⑦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的陳述,是對二修本中朱元璋恢復(fù)漢族風(fēng)俗、崇儒重道的大量史實的提示。表文中的有些表述,如“四方幅員之廣,亙古所無”,“天休茲至而兢業(yè)貫乎始終,諸福畢臻而謙抑純乎表里”⑧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等,屬于虛美;而有些表述則勾勒并突出了朱元璋與其他開國皇帝的區(qū)別,如“比于近古,邈焉罕儔。漢高年不登于中壽,光武運僅紹于中興,唐高祖因隋之資,宋太祖乘周之業(yè),元世祖席累世之威,皆未有若斯之盛者也”⑨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等。雖然朱元璋與漢高祖都屬于白手起家,但漢高祖有福開國、無福享受,只當(dāng)了7年皇帝、61歲即死去,與朱元璋在位30年、享年71歲是無法相比的。其他幾個開國皇帝的成功也各有所憑,與朱元璋空無依傍不可同日而語。

      再次,解縉在表中列舉了《太祖實錄》的另一個記載對象即副傳主馬皇后(孝慈高皇后)的各種美德:“天生圣善,克相肇基,側(cè)徽德邁于嬪虞,開劍功超于胥[宇]。永協(xié)坤元之吉,夙開文定之祥,鳴鳩均眾子之恩,螽斯奄百男之應(yīng),保合承天之慶,簡能造化之仁?!睆娬{(diào)她輔佐太祖成功的功業(yè)和懿德,特別是對她“誕育圣躬”的“功勞”反復(fù)強調(diào),說“歷考古之后妃,蓋莫盛于周室,然摯任誕圣而無輔運之績,邑姜輔運而無誕圣之祥”,指出周室后妃或“誕圣”或“輔運”,二者不能兼得,而將二者相兼的則只有明代馬皇后一人。馬皇后的輔運之功很突出,“若夫同起布衣,化家為國,調(diào)元翊運,參機贊謀,正位中宮,十有五年,慈訓(xùn)昭明,文德通理,家邦承式,天下歸仁”;當(dāng)然其“誕圣”之勞也功不可沒,“誕育圣躬,萬世永賴。目(自)古以來未之有也”10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解縉此說,完全是在對朱棣出身作粉飾。朱棣是皇四子,封燕王,其生母本為碽妃而非馬皇后。《罪惟錄》明載:“皇第四子棣生,母碽妃,皇后以為子,是為太宗文皇帝?!?1查繼佐《罪惟錄》帝紀(jì)卷1《太祖高皇帝》,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頁。更詳細(xì)的考證,參見:潘檉章《國史考異》卷4《讓皇帝》,《續(xù)修四庫全書》第45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頁。解縉之所以這樣處理,無疑是受永樂皇帝所畫紅線的限制。于是,馬皇后“誕育圣躬”便成為二修本《太祖實錄》的核心指南。如實錄公然聲稱:“皇第四子生,即今上皇帝,孝慈皇后出也?!雹佟睹魈鎸嶄洝肪?“庚子年四月癸酉”,第94頁。

      其實,解縉對二修《明太祖實錄》的修纂主題之預(yù)設(shè),可以遠(yuǎn)溯至太祖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解縉曾應(yīng)明太祖朱元璋的要求,對朱元璋自己的施政情況進行過分析。這個分析,就成為解縉后來主修《明太祖實錄》時的指導(dǎo)性綱領(lǐng)之一。據(jù)載,解縉中進士后,“皇祖親加簡拔”,選他為庶吉士,“讀中秘書,日侍左右,特被寵眷”。一日,同處大庖西室時,太祖對他說:“爾縉試舉今日施政所宜,直述以聞?!苯饪N便草擬以進,其略曰:

      陛下得國之正,非唐宋所及,取天下于群盜,救生民于涂炭,命將出師,皆受箴筭,不假良、平,不倚信、布。女寵、外戚、寺人、藩鎮(zhèn)之患,消融底定。不邇聲色,不殖貨利,不為游畋,又遠(yuǎn)過漢唐宋之君,而無愧三代成王矣!②以上引文,皆源自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卷10《皇明閣學(xué)記》,第748頁。

      此言雖然是歌功頌德,但也道出了朱元璋政治統(tǒng)治的某些特點,成為解縉在《明太祖實錄》修纂時貫徹的指導(dǎo)性綱領(lǐng)。下面試作分析。

      其一,“得國之正”的正統(tǒng)觀念,在實錄修纂中得到完滿的執(zhí)行。一般王朝更替后,都會出現(xiàn)后朝否定前朝的現(xiàn)象,但朱元璋則顯得與眾不同,并不直接否定元朝的正統(tǒng),而堅稱自己“得國之正”,即不是從元朝手中搶得天下,而是從“群雄之手”奪取政權(quán),認(rèn)為“群雄”(即解縉所說的“群盜”)推翻元朝,自己取代“群雄”,并聲稱明朝是承繼元朝之正統(tǒng)。于是,解縉投其所好,將此作為修纂凡例,在《明太祖實錄》中選擇符合這一觀念的史料③參見:謝貴安《從朱元璋的正統(tǒng)觀看他對元蒙的政策》,《華中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1994年第1期,第88-92頁。。

      其二,基于“命將出師,皆受箴筭,不假(張)良、(陳)平,不倚(韓)信、(英)布”的定調(diào),《明太祖實錄》將朱元璋塑造成冠絕群臣的英明之主,特別是將他寫成智慧超過他所謂的“孤之子房”的劉基④參見:謝貴安、謝盛《試析〈明實錄〉對劉基形象的記載與塑造》,《學(xué)術(shù)研究》2013年第5期,第101-110頁。。

      其三,由于“女寵、外戚、寺人、藩鎮(zhèn)之患,消融底定”的基調(diào),解縉在二修《明太祖實錄》中將朱元璋關(guān)于“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使預(yù)政事。至于嬪嬙之屬,不過備執(zhí)事侍巾櫛。若寵之太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觀歷代宮閫政由內(nèi)出,鮮有不為禍亂者也。夫內(nèi)嬖惑人甚于鴆毒,惟賢明之主能察之于未然,其他未有不為所惑者”⑤《明太祖實錄》卷31“洪武元年三月辛未朔”,第535頁。的一大段話寫入其中,對處死駙馬都尉司馬倫一事予以公然記載⑥可參看《明太祖實錄》(卷253“洪武三十年六月己酉”)第3659頁的記載:“駙馬都尉歐陽倫坐貶(販)私茶,事覺,賜死?!?還突出了朱元璋“定宦官禁令”⑦《明太祖實錄》卷74“洪武五年六月丙子”,第1355頁。一事。

      其四,“不邇聲色,不殖貨利,不為游畋”的定調(diào),則為實錄將朱元璋寫成不近女色、不貪財富、不事游玩的形象提供了修纂指南。如為了貫徹“不貪財富”的主題,實錄特地選擇了朱元璋卻蘄州所進竹?、唷睹魈鎸嶄洝肪?1“洪武元年四月辛丑”,第541頁。、卻海賈回回所進番香薔薇露⑨《明太祖實錄》卷79“洪武六年二月庚辰”,第1440頁。等史實予以表彰。雖然解縉將“不邇聲色”的定性施諸實錄的修纂之中,但朱元璋嬪妃眾多,子女成群,有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的事實,使解縉等人對太祖“不近女色”的粉飾不攻自破。

      《明太祖實錄》在為朱元璋死后作總結(jié)時,所寫贊語的基調(diào)便來自于早年解縉對朱元璋生前施政的歸納和評價。比如:“元政陵夷,豪杰并起,大者竊據(jù)稱尊,小者連數(shù)城邑,皆恣為殘虐,糜弊生民,天下大亂極矣。上在民間,閔焉傷之,已而為眾所推戴,拒之益來,乃不得已起義,即條法令,明約束,務(wù)以安輯為事,故所至撫定,民咸按堵,不十余年間蕩滌群雄,戡定禍亂,平一天下,建混一之功?!?0《明太祖實錄》卷257“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第3718頁。是對早年解縉歸納的太祖“得國之正”的闡釋;“斥侈靡,絕游幸,卻異味,罷膳樂,泊然無所好,敦行儉樸,以身為天下先”11《明太祖實錄》卷257“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第3719頁。,是對早年解縉歸納的太祖“不邇聲色,不殖貨利,不為游畋”的鋪陳;“謹(jǐn)宮壸之政,嚴(yán)宦寺之防,杜外戚之謁,而家法尤正,紀(jì)綱法度彰彰明備”①《明太祖實錄》卷257“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辛卯”,第3719頁。,是對早年解縉歸納的“女寵、外戚、寺人、藩鎮(zhèn)之患,消融底定”的鋪敘。雖然我們用以印證的史料來自三修本《明太祖實錄》,但是三修只是針對二修遺漏的敏感問題進行修改,二修時的基本面貌仍然得到保存。

      將解縉的《進實錄表》以及其對朱元璋生前所作的評價聯(lián)系起來,似可窺見其缺失的《修纂凡例》本應(yīng)表達的主題和綱領(lǐng),這是研究二修實錄的題中應(yīng)有之義。

      三 解縉對二修作者的印證、修正和補遺

      解縉在二修實錄的修纂人員中是領(lǐng)導(dǎo)核心和靈魂人物。雖然朝廷給他配備了監(jiān)修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和副監(jiān)修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茹瑺,負(fù)責(zé)政治監(jiān)督,但修纂主題的確立、修纂凡例(大綱)的擬定、人員的分配、工作進程的掌握、文字的刪潤等業(yè)務(wù)事宜,都由他來負(fù)責(zé)。作為二修《明太祖實錄》的總裁,下轄百人之眾,又如此之繁忙,不可能對每個修纂人員都了如指掌和傾注關(guān)心,但是鄉(xiāng)誼觀念濃厚的他,對來自吉安府吉水縣的老鄉(xiāng)則給予了特別的關(guān)注。這些人中,有些已被官史失載,但卻在解縉的私人文集中得到詳細(xì)的描述。

      迄今所知,二修《明太祖實錄》首發(fā)陣容,在署名為李景隆和解縉的《進實錄表》中有比較詳細(xì)的名單②李景隆、解縉等《進實錄表》,《明太祖實錄》卷首。該表與《解學(xué)士文集》中《進實錄表》有所不同,其中解集表中無修纂者之姓名,而此表則著錄之。。該表進獻時間為永樂元年六月十五日。雖然是書成時所呈之名單,卻是首發(fā)之陣容。關(guān)于二修《太祖實錄》的人員,黃佐《翰林記》、廖道南《殿閣詞林記》、周應(yīng)賓《舊京詞林記》等書均有記載,與上表基本相同,只是補充了部分修成時的人員名單。此外,書成后,朝廷對修纂者進行了升擢,升擢名單反映了后期修纂者的情況。③《明太宗實錄》卷21“永樂元年六月丙寅”,第389-390頁。

      根據(jù)以上記載和其他史料,筆者在《明實錄研究》中對二修人員作過統(tǒng)計,現(xiàn)列表展示如下:

      監(jiān)修:李景隆(小字九江),太子太師曹國公;副監(jiān)修:茹瑺,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偛?解縉(大紳),翰林侍讀學(xué)士。纂修官:王景(景彰),翰林學(xué)士;李至剛(名剛),禮部尚書;胡靖(原名廣,字光大)、曾日章、王灌,翰林侍讀;胡儼(若思),翰林待讀;鄒緝(仲熙),翰林侍講兼左春坊左庶子;楊榮(勉仁)、金幼孜(名善)、楊士奇(名寓),翰林侍講;李貫、吳溥(德潤),翰林修撰;楊溥(弘濟)、鄭好義,翰林編修;王洪(希范),翰林檢討;張伯穎、王汝玉(名璲),翰林五經(jīng)博士;沈度(民則)、潘畿,翰林院典籍;王延齡,翰林院待詔;朱纮,給事;徐旭,吏部郎中;胡遠(yuǎn),禮部郎中;端孝思,戶部主事;陸颙,主事;錢仲益,太常博士;金玉鉉,國子博士;王達,助教;蔣驥(良夫),行人;劉辰(伯靜),鎮(zhèn)江知府;鄒濟(汝舟),平度知州;王褒(中美),永豐知縣;楊覯,知縣;梁潛(用之),陽春知縣;趙季通(師道),尤溪知縣;沈瑜、唐云,知縣;劉宗平、解榮,教諭;羅師程、傅貴清,訓(xùn)導(dǎo);蘇伯厚,晉府伴讀;張顯,靖江王府教授;吳勤,楚府教授;吳節(jié),編修;李燁,廣東按察司僉事;葉砥,僉事;端禮、楊孟力、朱逢吉、莫士安,儒士;鐘子成、陳彝訓(xùn)、劉謙、沈文、梁逢吉、葉蕃、沈紹先、華嵩、喬岳、衛(wèi)浩、鄭中、余從善、陳俊良,監(jiān)生;金寔、汪锜,生員;蕭用道,靖江王府右長史。④謝貴安《明實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55-157頁。

      上述二修《太祖實錄》的人員,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70人(以下簡稱“70人名單”)。但是,解縉的《進實錄表》稱,二修時共有“百人之眾”⑤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卷1《進實錄表》,第440頁。;而朝廷在書成賜宴時亦宣稱,修纂人員有86人⑥《明太宗實錄》卷21“永樂元年六月辛酉”,第388頁。。在這些修纂人員中,王景、楊士奇、李貫、端孝思、吳勤、吳溥、楊溥、楊榮還是建文朝初修《明太祖實錄》時的修纂者。他們是兩種版本銜接的橋梁式人物。

      解縉除了在《進實錄表》中公開宣布修纂人員名單外,還在其個人著作《解學(xué)士文集》中提供了部分參與《明太祖實錄》修纂的人員之信息,這些人主要是因為與他同鄉(xiāng)的關(guān)系而受到關(guān)注。他提供的這些人員信息,可與上述70人名單相印證,甚至可作校異和補缺。

      第一,印證。解縉在其文集中提到的二修實錄的人員,可與上述70人名單相印證。名單中,有一位監(jiān)生劉謙擔(dān)任纂修官,由于位卑人微,其事跡人們所知甚少。解縉在其文集中,竟然提到了這位劉謙。因為同是江西吉水人,所以解縉對他比較關(guān)注。劉謙是處士劉本立(字子源)的孫子,與解縉同鄉(xiāng)。早年劉本立曾指著劉謙對解縉說,將來揚名立家就靠此孫。劉謙“以后升國學(xué),與修《大祖高皇帝實錄》,令為中書舍人”①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8《處士劉君》,第679頁。。70人名單中,還有一位楚府教授吳勤,是江西永新人,與解縉同為吉安府的老鄉(xiāng),因此也受到解縉的關(guān)注。解縉在文集中記述道:洪武九年,解縉父親的朋友胡延平死于任所。作為胡延平的妻兄,吳勤來協(xié)助辦理喪葬事務(wù)。當(dāng)時年少的解縉跟著父親一起,在胡家第一次看到吳勤,“見其英邁不辟,甚敬服之”。洪武二十年,解縉“始及拜先生于家,得聞余論,慊其平生”。此后又過了十余年,解縉“得先生于史館”。在修纂《太祖實錄》的史館,一見到故人吳勤,解縉就聯(lián)想到已故的父親,頗為傷懷。每當(dāng)吳勤“授教”時,解縉都“咸為之興感”,而吳勤“亦念其故人之子,愈加愛厚”。不久,實錄修成,吳勤蒙恩外調(diào),死在任所。解縉“追平昔集次先生寄予書,大篇短章,詞藻溢目,老成忠厚之情,及引教之意,不覺其感愴之至也!”所以,他“欲為先生述傳”,在吳勤外甥胡光大所撰行狀基礎(chǔ)上,撰成了墓志銘。這時,解縉才對吳勤有了全面的了解。吳勤“幼敏悟,初學(xué)語時能識錢上字,人皆異之。十七八為文章,詞藻天發(fā)”。洪武初,征天下名儒,吳勤應(yīng)試,獲中書堂第一名,授武昌府學(xué)教授?!坝罉吩?與修《大祖實錄》,特除開封儒學(xué)教授”。永樂三年二月卒,享年76歲。解縉稱吳勤不僅學(xué)問淵博,而且“尤善行楷書”,“在史館時七十余矣,運筆如飛,館中能書者數(shù)百人,嘖口稱嘆”。②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9《吳先生》,第688頁??梢哉f,吳勤的書法之長在修纂實錄時得到盡情的發(fā)揮。70人名單中,還有一位吏部郎中徐旭,任實錄纂修官。解縉專門為他寫了一篇墓志銘《國子祭酒徐公》,對他作了全面的介紹。徐旭,字孟昭,是江西饒州府樂平人,做過吏部考功司官員,“綜核名實”,“殿最嚴(yán)甚”,“棘棘不阿人”,找他說情官員“視其面,莫敢發(fā)口干以私者”。這種性格剛正之人擔(dān)任實錄纂修官,往往會偏向據(jù)實直書。對于他入館修史過程,解縉敘述是“圣上即位,擢公郎中,與修《實錄》成,擢朝列大夫、國子祭酒”。解縉還敘述道:“予嘗與修《太錄》,及纂書禁中,又見公之學(xué)問文章,過于其所設(shè)施者甚遠(yuǎn),而考功之名跡又但其毫芒也。”解縉在與徐旭同修實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徐旭在實錄修纂時展現(xiàn)出的學(xué)問,比他在任考功司郎中表現(xiàn)出的剛正更加突顯。徐旭于永樂四年去世。③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9《國子祭酒徐公》,第705頁。除了印證二修實錄人員外,解縉文集還印證過初修《明太祖實錄》的人員。

      第二,校正。70人名單中的名字可能會有寫錯的情況,用解縉文集可以校正其中的錯誤。如二修名單中有“端孝思”,為戶部主事,入史館擔(dān)任實錄的纂修官。然而,解縉在《送端木武庫歸溧陽序》中則明確稱此人為“端木孝思”,是復(fù)姓。永樂皇帝“臨大寶之初,雅知端木公孝思名”,當(dāng)時端木孝思出使朝鮮,“及還,與修《太祖高皇帝實錄》,書成,受褒賞,升擢武庫員外郎,偕奉訓(xùn)大夫?!苯饪N對這位年長的同僚兼下屬也頗有好感:“縉以晚生,識公于洪武時,但知慕公之書,及見公之議論也,退而問于伯機先生,未嘗不灑然自失也。由是辱公不鄙,敬之重之。后與同在史館,同直文淵閣,早夜切磨,未嘗不自為之深慰也。”④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十卷》卷6《送端木武庫歸溧陽序》,第575頁。所謂同在史館,就是共同修纂實錄,兩人之間有過交集,一起切磋問題。端姓來自端木復(fù)姓,皆為孔子弟子端木賜之后。但孝思究竟是單姓還是復(fù)姓,就應(yīng)該辨明是非。解縉作為孝思的直接上級,他稱孝思的姓是復(fù)姓“端木”,就為端孝思之名提供了另一種寫法。雖然《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二本皆為清代明史館抄本)等書稱其為單姓,作“端孝思”,但與孝思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且同在史館中的人,多稱其為“端木孝思”。除解縉外,金幼孜《金文靖集》卷4《贈端木孝思使朝鮮》⑤金幼孜《金文靖集十卷》卷4《贈端木孝思使朝鮮》,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27冊,第89頁。、金寔《覺非齋文集》卷28《書翠云山房卷后》(明成化元年唐瑜刻本)⑥金寔《覺非齋文集》卷28《書翠云山房卷后》,沈乃文主編《明別集叢刊》第1輯第30冊,黃山書社2013年版,第229頁。均稱孝思為“端木孝思”。2014年初,有記者在端木孝思的家鄉(xiāng)江蘇溧水發(fā)現(xiàn)了端木孝思之父的墓碑,碑名曰“明故先祖考刑部尚書端木公以善府君之墓”①《明“刑部尚書”墓碑被當(dāng)洗衣石三十多年》,原載《金陵晚報》,人民網(wǎng)2014年1月22日轉(zhuǎn)載,2020年2月5日訪問,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122/c172318-24198419.html。。由此可證“端孝思”必為“端木孝思”,解縉文集所記無誤。

      第三,補遺。70人名單并非二修人員的全部,據(jù)解縉《進實錄表》稱修纂者有“百人之眾”,故名單還有不少遺漏。解縉文集中的記載可以作某種程度上的彌補。在《故元邵武路同知蕭公》的墓志銘中,解縉稱自己對吉水人蕭寅(字克欽)的事跡曾聽先父說過,“欲為傳其事”,巧的是“今子翰林檢討引高與予同修《太祖高皇帝實錄》”;而蕭引高聽說總裁打算為己父寫傳,“感泣,奉狀請銘”,解縉當(dāng)然“不敢辭也”②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卷9《故元邵武路同知蕭公》,第693頁。。這里提到的蕭引高,是蕭寅的兒子,在永樂初做過翰林院檢討,是二修《明太祖實錄》的人員之一。但蕭引高在70人名單中漏載,解縉則提供了關(guān)于他同修實錄的確切證據(jù),可補名單之缺。解縉在文集中還講述過廖欽(字敬先)修纂實錄的事跡:“予友廖君敬先,奉詔起修《大祖高皇帝實錄》,既至而事畢,上曰:‘是老儒,即以為翰林檢討?!雹劢饪N《解學(xué)士文集》卷8《翰林院檢討廖君》,第674頁。廖欽名義上是二修實錄的人員,但70人名單中卻只字未提。因為等到他到史館就任時,實錄已經(jīng)修畢。

      與《進實錄表》這種官樣文章相比,解縉在其私人文集中對上述二修實錄修纂人員的記載充滿了感情,也描繪得生動多姿。這些印證、修正和補充的二修人員,除了端木孝思是南京溧水人外,其他的全是解縉的江西老鄉(xiāng),其中徐旭是江西饒州府樂平縣人,剩下的都是江西吉安府老鄉(xiāng),如吳勤是吉安府永新縣人,而劉謙和蕭引高兩位則是吉安府吉水縣人,與解縉是更為親密的“小同鄉(xiāng)”。順帶說一下,解縉還為初修《太祖實錄》的人員王艮寫過墓表,稱他為“予友翰林修撰王君欽止,諱艮”,“預(yù)修《高廟實錄》、《總集類要》,祁寒盛暑,終日不怠”④解縉《解學(xué)士文集》卷8《翰林修撰王君欽止先生》,第670頁。。王艮在“燕兵薄京城”時,誓不投降,“飲鴆死”⑤張廷玉等《明史》卷143《王艮傳》,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4047-4048頁。。解縉特寫王艮,是因為王艮也是吉水人。正因為他們都是江西人,特別是吉安府吉水人,才獲得總裁在私人著述中予以特記的殊榮。由此看來,解縉是位極重鄉(xiāng)誼之人。

      四 結(jié)語

      《明太祖實錄》作為記載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官修專史,是洪武朝歷史的史料基礎(chǔ),地位非常重要;解縉作為明初著名才子,口碑遠(yuǎn)播,深入人心,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智慧人物。然而,《明太祖實錄》歷經(jīng)三修,聚訟紛紜;解縉才高八斗、深受隆恩,卻下場悲慘,死于非命。無論是《太祖實錄》,還是才子解縉,都會引發(fā)學(xué)者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本文將二者結(jié)合,對解縉總裁二修本《明太祖實錄》時所處險惡之政治環(huán)境及修纂過程進行重新探討;在《修纂凡例》蕩然無存的情況下,用解縉的《進實錄表》逆向推測和考證他預(yù)修實錄時的修纂綱領(lǐng)和主題,并用他早年對朱元璋施政分析為文本,證明它對實錄修纂也具有綱領(lǐng)性的指導(dǎo)作用;更用人們較少留意的解縉文集中的史料,對二修《太祖實錄》的人員進行印證、修正和補漏,對豐富和充實中國實錄體史學(xué)或不無幫助。

      猜你喜歡
      明太祖解縉太祖
      神童解縉
      婆婆納
      解縉化險
      一個成功的誤解?——西藏博物館所藏《噶瑪巴爲(wèi)明太祖薦福圖》再考
      解縉化險
      ——舊詩新作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钡耐饨焕砟钆c實踐
      人民論壇(2017年10期)2017-04-22 01:29:09
      七歲驛童對明太祖
      曹植聰慧
      胡惟庸案與李善長死因新探
      笑煞一群牛
      龙游县| 芜湖市| 正阳县| 红安县| 句容市| 丽水市| 通州区| 平远县| 石台县| 上饶市| 庆城县| 调兵山市| 南昌县| 瓮安县| 庆阳市| 台南市| 梁河县| 卓尼县| 贺州市| 东乡县| 怀来县| 小金县| 许昌市| 武城县| 山东省| 鄂尔多斯市| 马龙县| 开江县| 阳江市| 永年县| 淮安市| 黎平县| 教育| 全南县| 横峰县| 武乡县| 仁布县| 图木舒克市| 大理市| 云南省|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