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尤信群 /文
根據《保密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國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規(guī)定外,絕密級不超過三十年,機密級不超過二十年,秘密級不超過十年。”截止到2020 年,一大批秘密級國家秘密已經到了解密時間。如何做到既確保國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資源合理利用,是保密工作遵循的一個重要準則,也是降解密工作的一個難題。
現實中,軍工單位普遍存在不想、不敢、不會降解密的問題。軍工單位的降解密工作難以推進主要原因有:標準難把握、責任難落實、風險難評估。
政策層面,國家秘密事項范圍較為宏觀,且動態(tài)更新調整周期長。在降解密工作過程中,政策的指導性、操作性、及時性有待加強。
業(yè)務層面,部分軍工單位定密細目不夠精準,且密點信息未明確。定密機制不夠精準化、要點化,給降解密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操作層面,不同的定密責任人對政策的理解和對密點的把握不同。定密源頭的準確與否,間接影響降解密的操作性和正確性。
工作層面,定密源頭不同,密點難以統(tǒng)一。軍工單位的涉密信息可來源于國防科工局、軍方以及其他總體單位項目,涉及的行業(yè)和種類眾多。不同單位、部門及定密責任人對密點的定義不同,導致在降解密過程中的評判標準難以統(tǒng)一。
履職層面,部分定密責任人履職不到位。部分定密責任人對分管的業(yè)務細節(jié)不熟悉,定密專業(yè)能力有待加強,這直接影響定密的準確性,進而影響降解密工作。
分工層面,指定定密責任人過多。部分軍工單位為分攤定密責任,幾乎將所有分管業(yè)務部門的領導指定為定密責任人,這導致定密過多過濫,使得在降解密過程中出現推諉、扯皮的現象,降解密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
機構層面,沒有專門機構進行降解密研究。在進行降解密工作前,需要對國家秘密信息進行風險評估,即對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影響作出判斷。目前國家沒有設立降解密的專門機構。
技術層面,缺乏專業(yè)人員。部分單個信息可能不涉密或屬于低密級信息,但各種信息匯集起來就成為國家秘密或高密級信息。特別是一些信息關聯度高,對象復雜,不確定因素多。因此,降解密的保密風險評估是一項專業(yè)性、技術性要求很高的工作,目前,大部分軍工單位不具備承擔保密風險評估的專業(yè)人員和技術能力。
操作層面,降解密工作需征得原定密機關、單位或上級機關同意,程序繁雜,工作量大,耗費精力多。
責任層面,部分單位、部門以及定密責任人怕擔責,擔心涉密信息降解密不規(guī)范,發(fā)生泄密失密事件,承擔法律責任。
上述因素導致了軍工單位中降解密工作難度大,相關單位、部門及人員缺乏對降解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需要采用有效措施加大對降解密工作的協調、容錯、激勵等。
加強頂層設計,將保密工作與業(yè)務工作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國防科工局各業(yè)務司局的職能作用,組織評估降解密風險等級,制定軍工單位降解密的指導目錄,并定期更新調整。對降密、解密、禁止事項分類管理,明確降解密的指導原則、內容及信息發(fā)布方式。
嚴格執(zhí)行保密法律法規(guī)有關規(guī)定,認真落實定密責任人制度。按照定密權限確定國家秘密,從源頭上規(guī)范降解密的準確性。定密授權要根據工作需要嚴格控制,將定密權適當向上集中和收縮,并對指定的定密責任人實行備案、考核管理。
建議成立針對于軍工行業(yè)的降解密專業(yè)機構或部門,進行降解密的政策研究,完善保密風險評估制度,協助解決保密管理中的疑難問題,同時為上級或主管部門提供支撐服務。注重培養(yǎng)懂技術、懂保密、懂風險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培訓、工作交流、行業(yè)內掛職、借調等方式,提高軍工單位保密管理水平。
重點解決軍工單位降解密工作過程中,原定密機關單位審批程序、審批手續(xù)繁雜問題,優(yōu)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定密和降解密工作的監(jiān)督檢查。國防科工局定期組織對軍工集團公司及其所屬一級保密資格單位開展檢查,對二、三級保密資格單位進行隨機抽查,發(fā)現定密不當、自動解密不審核等問題,給予及時糾正,對存在問題的單位和相關責任人提出處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