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雨
摘 要:袁樞喜愛詩詞歌賦,同時雅好書畫收藏,在其一生中鑒藏過不少書畫名作。通過梳理袁樞與王鐸的交游歷程,收集二人交游過程中鑒藏的書畫及印鑒,進而體現(xiàn)袁樞在書畫賞評以及書畫鑒藏上的成就,旨在為袁樞鑒藏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袁樞;王鐸;交游;題跋;書畫鑒藏
袁樞(1600—1645),字環(huán)中,號石寓、伯應,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明臣袁可立的獨子。袁可立為明代后期著名的清官和抗金名臣,清朝時期“文字獄”的實行使有關袁可立及其后人的傳記等資料幾近全部損毀,流傳下來寥寥無幾,所以有關其子袁樞的史料極其稀少。
雖然袁樞的著作《袁伯應詩集》在“文字獄”時被損毀,但董其昌、陳繼儒和王鐸為詩集所作的序卻流傳了下來。董其昌在《容臺集》中寫道:“若伯應之詩郁郁唐人,世有鐘嶸自能鑒定,無所俟余評矣。”①稱贊袁樞的詩詞靜謐高雅。陳繼儒在《陳眉公先生全集》中提道:“伯應賦詩讀書外,尤喜嗜山水書畫、金石鼎彝?!雹诳芍瑯性谠娫~創(chuàng)作之暇,也喜愛書畫及金石收藏。王鐸在《擬山園選集》中記道:“石寓深而磊落者也,酣于書,觀乎寬空,其為詩,荄于情,起枿生華,用心無頗,人以為石寓詩人也?!雹郾磉_出他對袁樞人品、書品以及鑒藏觀念的欣賞。
有關袁樞的傳文在張庚《國朝畫征錄》中記載如下:
袁樞,字伯應,號環(huán)中,別號石寓,睢州人。父可立,明大司馬,即萬歷中直言削籍,天啟時忤珰再削籍者也。樞以蔭官刑曹,終養(yǎng)在籍。崇禎末流寇犯境,樞破家資大勞。鄉(xiāng)民御寇保城有功,南都起為睢陽道,歸之任,未幾復還南都卒。樞博學好古,精鑒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山水出入董、巨、子久間,光華清寂,其摹梅華道人所臨巨然《蕭翼賺蘭亭圖》,氣韻沖淡綽有古趣,今藏同里蔣郎中泰家。所寫折枝花有白陽山人風致。余游睢見先生遺墨及所藏舊跡皆精雅,其風期略可想見。而郎中又為余述先生生平,遂慨慕景仰無已云。④
根據(jù)傳文所記,可知袁樞的詩詞歌賦、書畫作品以及其鑒藏在明清之際已頗有名氣。除此之外,錢謙益在《牧齋全集》記有一文,文中寫道:“睢陽袁伯應,以名臣之子牽絲郎署,負文武大略,博雅好古。”⑤再次佐證明末清初文人雅士對袁樞的認可。
當前有關袁樞的研究十分匱乏,僅有兩篇學位論文簡單論述了袁樞和董其昌、王鐸的書畫鑒藏交游。目前學界對袁樞的認識存在許多不足,比如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中有關袁樞的內(nèi)容為:“袁樞(生卒年不詳),字伯應,又曰賦誠,明末睢陽人(今河南商丘)?!逼渲小百x誠”應為其子袁賦誠,而并非袁樞。本文從袁樞與王鐸的交往入手,探究二人的書畫鑒藏交游以及書畫來往,并對袁樞的鑒藏印鑒做出整理。
1 書畫題跋交游記錄
王鐸(1592—1652)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書畫家、鑒藏家,博學好古。王鐸在明天啟二年(1622)中進士時,袁樞之父袁可立正任考官,對王鐸有知遇之恩,后王鐸又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對袁可立的提攜一直感恩在心,王鐸與袁樞的相識也應正在此時,并與袁家保持密切往來。在袁樞父母去世時,袁可立夫婦的墓志銘也為王鐸撰寫。
在對《擬山園文集》《擬山園選集》等文獻的整理中,發(fā)現(xiàn)王鐸一生鑒賞過的書畫作品達130余件,并且與同時期的鑒藏大家梁清標、孫承澤、曹溶等人有密切的交往。王鐸品鑒了袁樞所藏董源、巨然和吳鎮(zhèn)等人的書畫真跡。同時,袁樞請其為下述五幅圖卷題跋,具體的五幅圖卷題跋如下:
①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圖1),行書,綾本,現(xiàn)藏遼寧省博物館。跋云:“靈變縹緲,洵為傳神,復見實相,宇宙第一尤物。崇禎癸未夏日,題于金昌閶西涇,王鐸。”鈐蓋“王鐸之印”“譎惢廬”兩方印鑒。有袁樞“庚子袁樞”鑒藏印。①
②巨然《層巒叢樹圖》軸
巨然《層巒叢樹圖》軸(圖2),行書,絹本,跋云:“層巒生動,竟移參泉,日華諸峰于此,明日別滸墅,心猶游其中,王鐸題為石寓親契,癸未三月夜。同觀者吾弟與朱五溪,時雨新來未滂,吾占驗,諸占否否。崇禎皇帝十六年。”鈐蓋“西洛王鐸”印鑒。①
③董源《瀟湘圖》卷
董源《瀟湘圖》卷,行書,卷后隔水綾上,現(xiàn)藏故宮博物院。跋云:“舟行,諸巖欲動,云吞雨吐,時霢霡霂微下,未審有渰之聲在檐石歟,在娟素歟?為石寓袁親家。親家收藏如此至寶,葵邱城墮家失,有此數(shù)幀,不宜郁宜快也。王鐸書?!雹?/p>
④吳鎮(zhèn)《畫竹》卷
吳鎮(zhèn)《畫竹》卷,行書,紙本,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跋云:“石寓堤防勿疏,有隙吾欲窺何處,乘其游山駕舫,竊而竄于海嶼。王鐸?!扁j蓋“西洛王鐸”印鑒。②
⑤杜衍《仙山樓閣圖》軸
杜衍《仙山樓閣圖》軸,絹本,題跋行書三行,綾邊左側。跋云:“崇禎庚辰五月,觀于石寓老親家齋中,?水漁人王鐸。”鈐蓋朱文“鐸”字方印。③
董源、巨然等人的畫作在明清之際可謂是稀世珍品,袁樞得到后愿意拿出來與王鐸共賞,還請其題跋鈐印,可以看出袁樞十分肯定王鐸的書畫鑒賞能力及圈內(nèi)地位。同時在題跋中,王鐸也親切地稱袁樞為親家,親家一詞為姻戚的通稱,古今同義,故猜測袁樞與王鐸兩家有一定的姻親關系,但需更為確切的史料考證。
2 文獻中書畫鑒藏交游記錄
除去上述所載五幅圖卷的鑒藏題跋以外,另有王鐸與袁樞之間的書信來往,以及詩詞唱和中涉及二人的書畫鑒藏活動。
崇禎六年(1633)秋日,王鐸寫了數(shù)封書信給袁樞,在書信中談起自己為米芾書作題跋以及作硯長歌一事,后又謝袁樞贈其綾扇。這冊書札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為行書紙本。其中一封書札寫道:“襄陽書,六青色,一錦色,小傔持奉上,裝勿長,長太難展觀耳。錦色,弟數(shù)行題識或可鉤歟?弟數(shù)日腹痛作楚,食時噦嘔,頓減筆墨,勉作硯長歌,未書也。弟王鐸頓首?!雹茉谛胖型蹊I告訴袁樞裝裱時切勿太長,太長不宜觀看,又講到近日自己身體不適,只勉強作硯長歌并未書寫,這些生活中的煩瑣小事,王鐸一一講予袁樞,可見二人交往之親近。
崇禎十三年(1640)春日,王鐸與袁樞、薛所蘊坐在雪中飲酒,賞觀袁樞所藏陳道復書畫,留有《詠袁伯應藏陳道復芙蓉杜丹玫瑰奇石障子五幅》⑤一詩。
順治二年(1645)七八月間,王鐸來到鐘山水樓尋找袁樞,但無緣相遇。九月四日,袁樞見南京城被清軍攻克,絕食數(shù)日,憂憤而亡,那次的尋找未果竟成了終身遺憾。在袁樞去世后,王鐸十分想念這位好友,甚至在順治七年(1650)夏日的一天夢到了袁樞,醒來寫下這首《夢石寓子》:“忽然同寤語,花木晚相依。靜處尋虛白,行來上翠微。掃壇星宿摘,越海蜃龍飛。醒后悲傷事,悠悠生死違。”⑥也為這段友情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回顧袁樞與王鐸的書畫鑒藏交游,這段經(jīng)歷對二人各有所益。王鐸在袁樞處鑒賞到宋元名跡,開拓了其鑒賞視野。袁樞從王鐸的講解中學習到了更多的鑒藏知識,提升了其書畫鑒藏能力。
3 王鐸為袁樞所制書畫
王鐸作為明清之際的書畫大家,常為親友臨摹法帖和創(chuàng)作字畫。王鐸在崇禎六年(1633)到順治二年(1645)的十二年間贈予袁樞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14件,可見二人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往來。這些作品均被袁樞及其后世所珍藏,現(xiàn)將王鐸為袁樞所作的書畫按時間順序整理如下:
①王鐸《花卉冊》
王鐸《花卉冊》,崇禎六年(1633)八月作,見《王鐸的書法》冊篇??钭R為“王鐸,癸酉八月燈下三更半,可以不畫而畫者,亦謂之疣”。鈐蓋“王鐸”連珠印,并有袁賦諶鑒藏印。⑦
②王鐸《五言律詩八首》詩冊
王鐸《五言律詩八首》詩冊,崇禎六年(1633)九月作,行書,絹本,見《王鐸的書法》冊篇。書《集劉玉孺園》《即事》《甘露寺》等詩,款識為“王鐸,癸酉九月夜,用《圣教》《興福》《夫子碑》,為環(huán)中老親契”。鈐蓋“王鐸”連珠印。⑧
③王鐸《山水畫》
王鐸《山水畫》,崇禎六年(1633)秋日作,記有《袁環(huán)中秋日遇訪綠雪園得予作山水圖一幅》①一文。
④王鐸《自書詩》卷
王鐸《自書詩》卷,崇禎六年(1633)秋日作,行書,刻本,見葉元封摹刻的《湖海閣藏帖》。詩卷共錄《宿袁石寓親翁齋中》②《石寓秋日過訪綠雪園得予山水為作短歌》①《秋日居馮禎卿綠雪園袁石寓張襟溟過存即景寫興四首》③三首,款識為“幸賜和章,將刻入海內(nèi)交游唱酬一帙,遲必罰也,王鐸具草”。鈐蓋“王鐸之印”。
⑤王鐸《臨米友仁蒙勤帖》軸
王鐸《臨米友仁蒙勤帖》軸,約崇禎六年(1633)作,行書,綾本,見《止叟珍藏孟津墨跡》上冊??钭R為“石寓親家,王鐸”。①
⑥王鐸《臨王羲之帖》扇
王鐸《臨王羲之帖》扇,約崇禎六年(1633)作,草書,金箋本,現(xiàn)藏國家博物館,見《王鐸書法全集》。①
⑦王鐸《臨〈淳化閣帖〉卷六》
王鐸《臨〈淳化閣帖〉卷六》,約崇禎六年(1633)作,書《奉對帖》《汝不可言帖》《遠宦帖》,款識為“王鐸,石老袁親翁”。鈐蓋“王”“鐸”。①
⑧王鐸《臨歐陽詢〈醴泉銘〉》卷(殘)
王鐸《臨歐陽詢〈醴泉銘〉》卷(殘),崇禎十二年(1639)八月作,楷書,紙本,現(xiàn)藏首都博物館,見《王鐸書法全集》。款識為“石寓老親翁改指,己卯八月燈下,臨歐陽詢《醴泉銘》,癡庵王鐸”。鈐蓋“鐸”方印。④
⑨王鐸《山水畫》并題詩
王鐸《山水畫》并題詩,崇禎十三年(1640)閏正月作,記有《予為石寓作山水畫遂題于隅》。⑤
⑩王鐸《癭杯賦》冊
王鐸《癭杯賦》冊,崇禎十三年(1640)五月作,行楷,絹本??钭R為“崇禎庚辰五月,書于燕之瑯華齋中,為石寓老親家,?水漁人王鐸”。鈐蓋“王鐸之印”“大湫煙客”“津浦鷗煙”“西雒王鐸”四方王鐸印鑒,并有“睢陽袁氏家藏圖書記”“袁仲方”“袁賦諶印”三方袁氏鑒藏印。⑥
k王鐸《五律詩》軸
王鐸《五律詩》軸,崇禎十三年(1640)夏日作,行書,款識為“夏夜,石寓老親翁正,庚辰王鐸”。鈐蓋“王鐸之印”“字覺斯”。⑦
l王鐸《雪景竹石圖》軸
王鐸《雪景竹石圖》軸,崇禎十六年(1643)五月作,筆墨,絹本,現(xiàn)藏于濟南博物館,見《中國古代書畫圖目》??钭R為“石寓袁老親翁契舟中同飲寫,癸未五月,王鐸”。鈐蓋“王鐸”連珠印。⑧
m王鐸《蒼雪精舍詩》卷
王鐸《蒼雪精舍詩》卷,崇禎十六年(1643)夏日作,行書,綾本??钭R為“癸未夏夜……石寓親家不吐棄乎?吐棄則吾室第二卷庋之竹閣矣,王鐸”。鈐蓋“王鐸之印”,并有“睢陽袁氏珍藏印記”“袁樞之印”“袁賦諶珍藏”“字曰仲方”四方袁氏鑒藏印。⑧
n王鐸《自作詩》扇
王鐸《自作詩》扇,順治二年(1645)六月作,楷書,書《銅雀臺五律五首》??钭R為“乙酉六月,石寓親翁教正,王鐸”。⑨
在王鐸為袁樞所作的作品中,有書有畫,書體風格多變且書寫材料多樣,陳夔麟曾評“此卷(《蒼雪精舍詩》)書法飛揚跋扈,縱筆為雄,乃孟津本色,學之可以振懦扶衰,與《癭杯賦冊》均為睢州袁石寓書。一則中鋒整飭,一則奇氣縱橫,可稱睢陽雙壁”⑧,可見王鐸為袁樞所作書畫實為精妙,為學書之范本。
袁樞收到王鐸這種書畫大家的真跡后,定會仔細觀摩學習,因此王鐸的書法風格也定會對袁樞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這一影響在袁樞書作中清晰可見。袁樞現(xiàn)存唯一一幅扇面真跡藏于故宮博物院(圖3),現(xiàn)將袁樞所作扇面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王鐸扇面(圖4)進行比較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王鐸的這幅扇面字數(shù)較多,字形較小,但二者在章法布局上卻極為相似,墨色對比也十分相近,甚至袁樞扇面中某些字的取法也與王鐸書作相同。如將袁樞扇面中“吳”字(圖5)與上海博物館館藏王鐸行書《吳樹桐花謝五律詩軸》中“吳”字(圖6)對比,在“吳”字上方“口”字部分二人所寫的字法極為相似。再將袁樞扇面中“歌”字(圖7)與洛陽博物館館藏王鐸《王鐸詩稿》中和上海博物館館藏王鐸《無興詩卷》中“歌”字分別對比,袁樞扇面“歌”字左邊“哥”字旁與王鐸《無興詩卷》中“歌”字(圖9)左邊“哥”字旁十分相近,豎勾均為內(nèi)延狀,袁樞扇面中“歌”字右邊“欠”字旁與《王鐸詩稿》中“歌”字(圖8)右邊“欠”字旁均為上緊下松的布局。
4 袁樞鑒藏印梳理
根據(jù)現(xiàn)存的史料記載,可知袁樞非常喜歡收藏書畫,其藏品不僅數(shù)量巨大,而且質(zhì)量精美,如吳鎮(zhèn)《溪山深秀圖》、董源《秋山圖》和董其昌《疏林遠岫圖》等珍品均為袁樞所藏。袁樞之所以有如此數(shù)量的精美藏品,主要是因董其昌臨終前將自己的藏品贈予了袁樞。王鑒就曾在袁樞署中看到過董其昌舊藏《巨然山水立軸》,并在《仿巨然真跡圖》中題寫道:“董宗伯所藏巨然真跡,今歸袁環(huán)中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雹偻瑫r,王時敏也在題自畫中寫道:“環(huán)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邱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乃猶勤向鄙蒙索其點染?!雹谕蹊b和王時敏均知袁樞藏有董、巨等人的名跡,可見袁樞的鑒藏在當時也是極負盛名的。因袁樞未有鑒藏著述流傳,且不喜題跋,所以鑒藏印鑒就成為考證袁樞鑒藏的重要依據(jù)。
現(xiàn)筆者將袁樞鑒藏印鑒整理如下(圖10~圖34)。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現(xiàn)學者認為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南宋刻、南宋拓《松桂堂帖》經(jīng)袁樞所藏,其刻帖中鈐蓋了“明蠡臺袁伯應家藏圖書”“喬龕”“袁賦誠(款一)”和“袁賦誠(款二)”四方印鑒。但其中“明蠡臺袁伯應家藏圖書”這方印鑒與晚明的印風不符,其印章中的字形取法以及字與字之間的字距安排、挪讓方式是晚明這個時代所不具備的,所以,筆者認為袁樞是否收藏過《松桂堂帖》仍有待考證。此外,《松桂堂帖》中有一方“蕉林”應為梁清標齋館印,但此圖中的“蕉林”與梁清標所用“蕉林”有較大差距,所以此方“蕉林”不歸梁清標所有,故猜測這兩方印鑒可能為后世所刻,因此《松桂堂帖》是否曾被袁樞和梁清標收藏有待更確切的史料例證。
5 結語
通過梳理袁樞與王鐸的交游歷程,并對其部分書畫藏品和鑒藏印鑒作出整理,發(fā)現(xiàn)袁樞實為一位被埋沒的書畫鑒藏大家。且袁家自袁樞之父袁可立開始,對書畫之事就頗為上心,后至袁樞之子袁賦誠也在書畫鑒藏圈小有名氣。袁氏家族書畫收藏經(jīng)歷三代,在藏品數(shù)量以及鑒藏品鑒方面對明末清初的書畫鑒藏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而袁樞與王鐸的交游經(jīng)歷也是袁氏家族書畫鑒藏交游中的重要部分,正是與王鐸這樣優(yōu)秀書畫大家交流的過程中,袁樞的鑒藏理念以及藝術涵養(yǎng)也在不斷提升,為其鑒賞書畫打下了堅實基礎。
薛龍春老師撰寫的《王鐸年譜長編》給予本文重要啟發(fā)。因現(xiàn)存袁樞史料為之甚少,袁氏家族的書畫鑒藏仍有較大研究空間,文中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