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天飛舞的螢火蟲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它代表的是童年時的記憶,是住在鄉(xiāng)下時無憂無慮的歡聲笑語,是夜晚出門草叢里的點點綠色熒光,也是古裝劇里男女主告白約會的最佳浪漫場景。這種浪漫的小生物在如今的大都市中已經絕跡,但是在新西蘭幽靜、壯麗的眾多巖洞之中,卻能夠找到它們的身影。
位于懷卡托的懷托摩螢火蟲洞,是一個地下溶洞,內部除了一些天然形成的鐘乳石和石筍,最吸引人的就是附著在上面的螢火蟲。一些溶洞對游客開放,另一些用于專家進行研究。坐在竹筏上穿過漆黑的洞穴來欣賞懷托摩地下溶洞是非常迷人的。
螢光耀眼
沿著洞中石階而下登上河邊的小船,你漸漸進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導游會用手拉著繩索推動小船前進,只有輕輕的水聲。不遠,你就會發(fā)現(xiàn)前面的水面有光影搖動,其實你自己已處在一片“星空”之下,頭頂似乎有條淺綠的光之河在流動。
這是個有1.5萬年歷史的鐘乳石溶洞?;璋抵幸恢弊叩蕉囱ㄉ钐?,你就會看到側面巖石上一片綠白色微光。微光下是無數(shù)條長短不一的半透明細絲,從洞頂傾瀉而下。每條絲上有許多“水滴”,極像晶瑩剔透的水晶珠簾。原來,這些螢火蟲在幼蟲期不僅能發(fā)光,還能分泌附有水珠般黏液的細絲,洞內昆蟲循光而來,撞到絲上就動彈不得,螢火蟲幼蟲便爬過來美餐一頓。美麗熒光下的水晶珠串,竟是危機四伏的“垂釣線”。
新西蘭的螢火蟲生命周期為一年。幼蟲會發(fā)光吐絲,其熒光隨著年齡增大變得愈加明亮。幼蟲經6至9個月變成成蟲。奇怪的是,成蟲有翅膀卻沒有嘴巴,無法進食,也不會飛。只是瘋狂地交配產卵,直至筋疲力盡。2到3天后,它們會用盡最后一點力氣撞向幼蟲的絲網,舍身給自己的后代作食物。這些小精靈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螢火蟲不同,對生存環(huán)境的要求近乎苛刻,遇到光線和聲音便無法生存。目前只在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發(fā)現(xiàn)了這種螢火蟲。人們無法在影視作品中欣賞到,連旅游宣傳照片也屈指可數(shù)。
或許是環(huán)境非常適宜,所以溶洞里的螢火蟲數(shù)以萬計地停歇在石壁上,加上內部并沒有透光,所以恰好形成了這般奇景。進入其中,抬頭一看,瞬間就會被眼前的景觀所震撼,成群閃著綠色熒光的螢火蟲就像一片觸手可及的銀河,讓人禁不住以為自己來到了夜空,美到失語。綠色的光點如滿天繁星,閃閃爍爍。密集處層層疊疊,稀疏處微光點點。遠遠望去,仿佛觀賞星羅棋布的萬家燈火?!叭盒恰钡褂吃谒嫔希缛f珠映鏡,美不勝收。
形成原因
這處十分難得的活性巖石洞穴,約在一萬五千年前形成,此洞穴的山上原有一個被冰封的小湖,后因氣候改變,冰雪漸漸退去,流入下方的石灰質的巖層裂縫,逐漸沖蝕成一洞穴,因生成年代仍屬年輕,洞穴內尚有水流,且洞穴仍在擴大中,因此稱之為活性巖洞。
石灰?guī)r是由無數(shù)的海洋生物遺留物的化石所形成的,懷托摩螢火蟲洞3000萬年前是在深海底下,這2400萬年來,螢火蟲洞經過無數(shù)次地質變化,如:地殼變動及火山活動等,許多堅硬的石灰?guī)r受到扭曲變形并且被帶到海平面上,爾后經過雨水侵蝕,形成許多巖縫。
雨水與空氣中帶著微酸的二氧化碳,日積月累地侵蝕,使得巖縫逐漸擴大成為鐘乳石及石筍,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螢火蟲洞巖洞景色。經推算,大約100年可以形成3立方厘米的鐘乳石,不過也會因著地形結構、植物機能、石灰?guī)r深度、內外環(huán)境氣候、洞穴形成的年數(shù)影響形成的速度。兩個并排的鐘乳石會因為不同的水流途徑,而各有不同的形成速度。
新西蘭的螢火蟲需要充分的濕度避免干枯死亡、需要適當?shù)沫h(huán)境讓吐出的絲線穩(wěn)定懸掛、并且需要黑暗的空間散放微光,而鐘乳石洞穴里正是一個天然且搭配得天衣無縫的理想生存空間。
這些來自仙境的精靈們對生存環(huán)境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就算遇到一點點強烈光線或者是大的噪音,都完全無法適應。所以進入螢火蟲洞穴參觀有幾項特別的規(guī)定:鐘乳石及石筍會因為觸摸而失去它的色澤,并破壞其脆弱的組成結構,必須珍惜,千萬不要用手觸摸;在螢火蟲洞洞穴內必須保持寧靜,特別是乘坐平底船觀看螢火蟲時,千萬不要驚嚇破壞了螢火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在新西蘭北島的一個小城,螢火蟲像星星一樣掛在天上,成千上萬的螢火蟲在巖洞內熠熠生輝,燦若繁星。你想去看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