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天資高明,政自己出,故輔相之任,不甚擇人,若但使之奉行文書而已。其于除用郡守,尤所留意。莊助為會稽太守,數(shù)年不聞問,賜書曰:“君厭承明之廬,懷故土,出為郡吏。間者,闊焉久不聞問?!蔽崆饓弁鯙闁|郡都尉,上以壽王為都尉,不復(fù)置太守,詔賜璽書曰:“子在朕前之時,知略輻湊,及至連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職事并廢,盜賊從橫,甚不稱在前時,何也?”汲黯拜淮陽太守,不受印綬,上曰:“君薄淮陽邪?吾今召君矣,顧淮陽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重,臥而治之?!庇^此三者,則知郡國之事無細(xì)大,未嘗不深知之,為長吏者,常若親臨其上,又安有不盡力者乎!惜其為征伐、奢侈所移,使民間不見德澤,為可恨耳。(《容齋隨筆·續(xù)筆》卷十)
漢武帝聰明過人,他親自處理國家政事,一切自己說了算,因而對輔政的宰相人選,不太重視,似乎只是讓他們奉行成命而已。但是,對于任用郡守一級的高級地方官員,漢武帝卻十分留心。辭賦家莊助任會稽(今浙江紹興)太守后,漢武帝數(shù)年沒有得到他的音訊和問候,于是給莊助寫了一封信說:“你厭倦了京城豪華的住宅,懷戀故鄉(xiāng)的山水,因而出任會稽郡守。轉(zhuǎn)眼間,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得到你的問候了?!蔽崆饓弁跞螙|郡(今河南濮陽西南)都尉,武帝鑒于有壽王任都尉,就未再設(shè)置郡太守,后來又寫了一封蓋有璽印的書信說:“你在我面前的時候,足智多謀,有很多建樹,可是現(xiàn)在到地方上治理十幾個城池,肩負(fù)著品級都是二千石的郡太守和郡都尉兩項重任,卻荒廢了所有的政事,導(dǎo)致盜賊橫行,民不聊生,這樣的表現(xiàn)與在我面前時很不相稱,究竟是什么緣故?”汲黯被任命為淮陽太守,卻不接受印綬,漢武帝說:“莫非你看不起淮陽?我現(xiàn)在任命你,是因為看到淮陽的官民關(guān)系很不融洽,所以特意借重你的威名,臥而治之。”從這三件事可以看出,諸侯國和郡中之事,無論大小,漢武帝都十分熟悉,做地方官的常常感到皇帝好像就在自己面前,又怎能不盡心竭力做事呢?只可惜,這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后來被對外征戰(zhàn)和奢侈腐化迷住了心竅,使得老百姓看不到他的恩澤,實在是令人遺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