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里”“中”“上”是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很高的方位詞,“頭”和“底”則是廣義方位詞,這五個方位詞和“心”組合后,構成了同義結構。文章對其基本詞義進行了分析,從隱喻的角度做出了認知解釋,接著從語義特征分析法入手加以對比,最后闡述了五個詞的語體差異。
關鍵詞:心+方位詞;共性;差異
方位詞的基本語法功能之一就是可以與名詞結合,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上”“X中”“X里”等及方位詞“里”“中”“內”“上”“下”等的對比上,對于方位詞附在“心”后所構成的結構,研究者并不多。主要是王希杰分析了以“心”為核心的方位詞語“心上、心下、心中、心里、心頭、內心”等,得到它們是同義詞的結論[1],李玄玉在《人體名詞和“上”“下”》一文中從視點、論域的角度得出了和王希杰相似的結論[2],郭瑜研究了“心方位詞”及其與之組合的動詞類別以及相關句型、句式等[3]。其他有關“心+方位詞”的分析常散見于各類對方位詞的研究對比中,完全意義上對“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進行專門對比研究的較少。
一、“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屬同義結構
(一)詞義分析
我們先來看下面的幾個例句:
(1)知青們的心里忽然起了一種憐憫和慈悲。(陳世旭《將軍鎮(zhèn)》)
(2)她不敢奢想,但心中卻浮起了一股希望。(宛宛《不愛今人愛古人》)
(3)1997年7月1日倒計時鐫刻在12億人民心上。(《人民日報》)
(4)有些事我經常在想,有些我早已遺忘,但是現(xiàn)在又來到我的心頭。(巴金《隨想錄》)
(5)這涼爽清潔的空氣隨著父親的出現(xiàn),永遠留在了他的心底。(唐敏《圣殿》)
這五個句子橫線上的詞都可以由另外四個“心+方位詞”結構替換,替換之后詞語、句子的意義都基本保持不變。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中都用心里、心頭、心上、心中四個詞語來相互解釋[4-5],“心底”雖然沒有和其他四個詞互釋,但它可以用其他四個詞來替換,足以說明其基本詞義和這四個詞相當。
通過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在“心+方位詞”的組合中,“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這五個詞中,“心”后所附的五個方位詞的所指并無具體的方向。至于為何方位詞在該組合中不再是指具體的位置,我們認為,“里、中、上、頭、底”和人體名詞“心”結合后,用法已經虛化。
(二)認知解釋
隱喻和轉喻是認知語言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萊考夫等[6]指出隱喻是一個認知領域向另一個領域的映射,是利用具體的事物來理解和談論抽象的事物。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之間具有相似性,其對事物的理解是基于對另一個事物的理解。
我們認為“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這幾個“心+方位詞”所用的是空間隱喻,它們的虛化是空間的特點映射到“心”所造成的。心理空間位置與具象空間位置有相似性,人們把“心”想象成了一個空間實體。具體的實體空間概念可以投射到心理認知領域,從而將它們和“心”這個名詞聯(lián)系起來。
方位詞“里”“中”與“外”相對,所指的具體位置是在一個空間內部,漢語將“心”比作一個空間,事物可以在這個空間內的任何一個位置?!吧稀迸c“下”對立,“上”可以指空間內居于上部分的位置。“頭”一般指頂端,是一個點?!暗住眲t與方位詞“頂”相對,所指空間的最下面。因為漢民族將“心”認知為一個心理空間,所以當“心”與“里、中、上、頭、底”結合后,指的并不是具體“心”的內部、上部或底部,而是使用空間的隱喻思維模式將具體的空間關系擴展到抽象關系,它們所要凸顯的焦點被轉移到了“心”上,“里、中、上、頭、底”的方位義變虛,成為了人的認知產物。
總之,是人的空間認知取向將這幾個詞語賦予隱喻意義,由具體的空間映射到心理空間,進一步讓“里、中、上、頭、底”這些方位詞虛化,讓整個結構的語義不再是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從而使得“心里、心中、心上、心頭”成為同義結構詞語。
二、“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語義特征差異
在一些句子中“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可以互相替換而基本不改變句子的原義。漢語中有些詞看上去好像意義差不多,但是當我們把它們放到句子中會發(fā)現(xiàn)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完全一致。“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即使同義也不能無條件地進行替換。我們可以通過句法環(huán)境來細分它們的語義特征,辨別出幾個詞的異同。
(一)可與“心里/心中”進行替換的詞
先來看幾個句子:
(6)張連長心里十分感動,正待講什么,張玉田卻先開口了。(《福建日報》)
(7)至于是不是流言,你我心里分曉。(溫瑞安《四大名捕震關東》)
(8)她不敢奢想,但心中卻浮起了一股希望。(宛宛《不愛今人愛古人》)
在前兩個句子中,“心里”都可以用“心中”替換,但是都不能換成“心上”“心頭”。這是因為第一個句子中的“心里”后面有個含“滿”義的高程度副詞“十分”,因此“十分”只能和同樣帶有“全部、滿”義的“心里”和“心中”搭配;而“心上”“心頭”具有邊界性,不能和“十分”組配。第二個句子的“心里”可以由“心中”“心底”替換,第三個句子的“心中”可以和“心里”“心底”替換,是因為“心里”“心中”“心底”都帶有內部封閉空間“隱秘”義;不能用“心頭”“心上”替換是因為這兩個詞指的是立體空間的上層或表面。
(二)可與“心上/心頭”進行替換的詞
先來看幾個“心上”的例子:
(9)他認為,作為一個地方的領導,就要把富民作為天職,壓在肩上,系在心上,還要抓在手上。(《人民日報》)
(10)您總是把群眾的利益和冷暖掛在心上。(《人民日報》)
這兩個句子中的“心上”只能用“心頭”來替換,“系”“掛”一般是在物體的表面,無法深入內里,這跟表示空間內部的“心里”“心中”和表示“隱秘”的“心底”的語義不同,因此只能用表平面的“心上”和“心頭”。
再來看下面用“心頭”的例子:
(11)不祥之感再度襲上心頭——但愿別發(fā)生什么事才好?。ㄗ笄琏肚苫藨蝤P》)
(12)一個沉重的話題依然縈繞心頭——我們怎樣當教師?(《文匯報》)
(9)(10)例中的“心上”可以由“心頭”替換,但是在(11)(12)中,“心頭”不僅不能用“心里、心中、心底”替換,也不可以和“心上”互換,可見“心上”和“心頭”雖然同樣具有“平面”義,但仍有不同。它們的差異在于“心頭”一詞有頂部、尖端的意思,除了帶有平面化的特征之外,還可以指代某個點,這個特征是“心頭”一詞獨有的。
(三)可與“心底”進行替換的詞
在第一部分“可與‘心里/心中’進行替換的詞”中我們已經分析了帶有“隱秘”義的“心底”可以和“心里、心中”替換,這里不再贅述?,F(xiàn)在分析的是“心底”獨有的語義特征。
(13)初飲有一種舊衣服的味道,慢慢香氣出來了,直抵心底。(張煒《你在高原》)
(14)姚錫銘笑著、望著他,他一眼看透他的心底。(劉白羽《第二個太陽》)
在這幾個例子里,“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五個詞中適用的詞只有“心底”?!靶牡住钡奶厥庑栽谟谥挥兴庞袃刃纳钐幍囊馑?,“心里、心中”所包含的空間范圍太大,若用這兩個詞進行替換會讓語義表達不夠精確;“心頭”和“心上”則指平面或上部,和整個句子的語境不符,只有“心底”既符合語境,又表義準確。
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
“里”和“中”表示的空間范圍相對來說更為廣泛,它們和方位詞“外”相對,可以用來指整個內部空間,“心里”和“心中”都帶有[+全部][+隱秘]的語義特征,“心頭”和“心上”則[-全部][-隱秘],“心中”的“滿”“隱晦”特征要比“心里”的強度弱一些。“心上”“心頭”和“心里”“心中”相比,表示的空間范圍更為狹小,“上”和“頭”偏向于指空間的上部,和它們相對的是“下”和“底”,“心上”和“心頭”具有[+平面]的語義特征?!靶纳稀焙汀靶念^”在表示上部、平面化的同時,“心頭”和“心上”又有差異,“心頭”具有[+頂端]的語義特征。“心底”與“上”相對,它和“心里”“心中”一樣,具有[+隱秘]的語義特征,此外還具有“心里、心中、心上、心頭”都不具備的語義特征,即[+深處]。
“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雖然是同義結構,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五個詞之間可以自由替換,但并不是無條件替換,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了其語義特征仍存在細微差別。
三、五個詞的語體選擇傾向性
“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屬于同義結構,有些互相替換也基本不會改變句子的原義,但它們在實際語言運用中有所不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心里”和“心中”的使用頻率遠遠高過“心上”“心頭”“心底”。此外,幾個詞在語體選擇上也具有各自的傾向性。
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語體是語言交際手段的直接體現(xiàn),采用正確的語體手段,就是常說的“得體”,為了交際得體,言語方式就必然遵循某一種表達規(guī)律、具有某一種表達特征。從語言系統(tǒng)性特征給語體分類,語體可以分為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谡Z語體一般用于比較簡單、非正式的場合,書面語體一般用于比較莊重、正式的場合。
關于“里”“中”的語體選擇,呂叔湘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提道:“‘名詞+中’多用于書面,口語用‘里’”[7]。邢福義對比“X里”和“X中”時認為“組合上的語體選擇,有的是有強制性的”,他指出,“‘中’傾向于書面語色彩,“里”傾向于口語色彩,由于“里”傾向于口語色彩,因而在實際語言運用中,‘X里’的使用頻率要大于‘X中’”[8]。
盡管“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五個詞都可以用書面語和口語,但在日常生活中、在普通的交際場合,我們通常是說“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的使用頻次要遠遠低于“心里”。也就是說,“心里”多用于口語中,其他四個詞多見于書面語。
四、結語
“心里”“心中”“心上”“心頭”“心底”是屬于同義結構,它們共同使用了隱喻這一手法,把“心”看作一個空間,化抽象為具體。這幾個詞基本意義雖然相同,認知模式也基本一致,但是在語義特征上,五個詞既有交叉點又有各自的傾向性,“心里”“心中”具有[+全部][+隱秘]的特征,“心上”具有[+平面]的特征,“心頭”具有[+平面][+頂端]的特征,“心底”則具有[+隱秘][+深處]的特征。此外,五個詞的語體也不盡相同,“心里”的口語化程度更高,“心中、心上、心頭、心底”則書面化程度更高。
作者簡介:宋青(1996—),女,漢族,江西宜春人,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2020級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語法學。
參考文獻:
〔1〕王希杰.“心”和方位詞語——說“心上、心下、心中、心里、心頭、內心”等[J].畢節(jié)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1-3.
〔2〕李玄玉.人體名詞和“上”“下”[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138-142.
〔3〕郭瑜.“心+方位詞”與動詞組合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6.
〔4〕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5〕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6.
〔6〕萊考夫,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7〕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8〕邢福義.方位結構“X里”和“X中”[J].世界漢語教學,1996,(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