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蘇 陳揚眉 李 娟
(福建省立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為多種心臟疾病的終末期表現(xiàn),多見于老年群體[1]。雖然我國對CHF 的治療不斷取得進步,但仍有較高再入院率,使得其生活質量大幅降低,心理健康也受到較大影響。合理運動鍛煉為改善預后、促進患者康復的關鍵,對改善其生活質量也有積極作用。七步法運動康復為一種自協(xié)助坐起、獨立坐起等逐漸過渡至上下樓梯的漸進性訓練方法,較為貼合患者康復進程需求[2-3]。本研究將七步法運動康復干預用于CHF 患者中,旨在評價其對患者心臟重構及康復情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 年 9 月至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88 例心力衰竭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4 例。納入標準:(1)均符合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制定的CHF 診斷標準;(2)患者神志、認知功能均正常;(3)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者;(2)合并肝、腎等功能異常者;(3)語言、認知、精神、理解能力障礙者;(4)合并嚴重腦血管疾病者;(5)合并心肌炎者;(6)合并嚴重心律失常者;(7)依從性較差者。
1.2.1 對照組 行常規(guī)護理,遵醫(yī)囑給予利尿劑、強心劑等藥物治療,給予藥物、飲食、運動鍛煉等方面的健康指導,做好患者基礎生活護理。
1.2.2 觀察組 在此基礎上行七步法運動康復干預,具體措施見下:(1)第1 步,協(xié)助患者行被動及主動四肢運動,每日2 次,20min/次,并教會其在床上洗手、洗臉、進食。(2)第2 步,協(xié)助患者在床上坐起,運動方式與第1 步相同,同時于床邊進行擦身、大小便、閱讀等活動。(3)第3 步,協(xié)助患者緩慢步行30m,于護士攙扶下嘗試衛(wèi)生間洗漱、如廁。(4)第4步,指導患者原地踏步10-15 次,并緩慢步行50m,在無助力下進衛(wèi)生間洗漱、如廁。(5)第5 步,正常步行100m,并嘗試上下樓梯,每日2 次,獨立進行各種清洗活動。(6)第 6 步,步行150m,爬半層樓梯,獨立清洗活動。(7)第 7 步,步行≥150m,爬 1 層樓梯,每日2 次,并獨立各種清洗活動。
記錄兩組一般資料。分別在干預前后采用武漢凱進醫(yī)療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的心臟彩色多普勒診斷儀(Kai-x6 型號)評估患者心室重構指標,包括左心室后壁舒張末期厚度(PWD)、左心室后壁收縮末期厚度(PW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間隔收縮末期厚度(IVSS)等,取3 次監(jiān)測平均值,為最終確定值。記錄兩組6min 步行距離及左心射血分數(shù)(LVEF),應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4]對兩組測評,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好。
兩組性別、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各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χ2/t 值P 值例數(shù)(n)44 44男/女28/16 27/17 0.049 0.826年齡(歲)62.35±3.24 62.42±3.36 0.097 0.923病程(年)5.31±0.97 5.26±0.91 0.244 0.808心功能Ⅱ/Ⅲ級25/19 26/18 0.047 0.829
兩組治療前 PWS、PWD、IVSS、LVPWT 等心臟重構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上述指標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室重構相關指標差異(,mm)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心室重構相關指標差異(,mm)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n)PWS PWD IVSS LVPWT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44 44治療前14.53±2.44 14.51±2.42 0.039 0.968治療后10.12±1.84*12.33±2.01*5.560<0.001治療前15.26±2.58 15.24±2.56 0.037 0.970治療后11.03±1.86*12.84±2.07*4.458<0.001治療前13.57±2.24 13.55±2.23 0.043 0.965治療后10.23±1.78*12.36±2.01*5.438<0.001治療前12.46±2.13 12.44±2.11 0.045 0.963治療后9.24±1.35*11.21±1.81*5.981<0.001
兩組干預前的 6min 步行距離、LVEF、ADL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上述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心臟康復及ADL 評分比較(,mm)
表3 兩組心臟康復及ADL 評分比較(,mm)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n)6min 步行距離(m) LVEF(%) ADL 評分(分)觀察組對照組t 值P 值44 44干預前332.15±12.68 331.96±12.51 0.069 0.945干預后456.17±23.78*387.56±17.36*15.102<0.001干預前36.18±3.61 36.27±3.69 0.116 0.908干預后45.56±5.12*39.12±4.01*6.569<0.001干預前61.52±3.45 61.73±3.52 0.276 0.783干預后81.35±5.76*71.23±3.91*9.421<0.001
CHF 為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階段,多見于老年群體。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發(fā)展,導致該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成為導致老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心血管疾病之一[4]。有研究表示CHF 患者住院率為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31%,病死率為40.23%[5]。既往臨床對CHF 醫(yī)囑多為控制活動量,避免加重心臟負荷。但近年來有研究表示,合理的康復運動對改善CHF 患者心功能有重要作用,還可化解其消極情緒,改善生活質量,降低再住院率[6]。但是常規(guī)康復鍛煉由于缺乏系統(tǒng)性與針對性,導致患者依從性較差,效果難以達到預期。因此,采取更為合理、安全的康復鍛煉方案,對促進心臟康復有積極作用。
七步法運動康復為一種低水平、漸進性低強度運動,可循序漸進地對患者深層肌肉激活,改善肌群代謝,符合CHF 康復進程[7]。七步法康復運動基本思路均為一些簡單的有氧活動與日常生活活動有機結合,可減輕臥床休息對肌肉及心血管調節(jié)的不利影響,利于改善心肌供氧狀態(tài),增強機體心功能[8]。相較于常規(guī)康復訓練,七步法康復運動通過持續(xù)康復訓練,且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搭配進行,在增加冠狀動脈功能儲量,減少心肌耗氧量,促進心排出量的同事,還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改善生命質量[9]。已經(jīng)有研究表明,合理的康復運動方案有助于改善CHF 患者心室重構功能[10]。在七步法運動康復實施過程中,可減少患者的絕對臥床時間,從而促進冠狀血流與心肌功能快速恢復,也能加快體力恢復;同時,也能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形成,增強室壁收縮與心搏輸出量,進而達到改善心室重構相關指標的目的[11]。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PWS、PWD、IVSS、LVPWT 等心臟重構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為七步法運動康復通過合理的運動內(nèi)容,有助于改善心肌與冠脈血流循環(huán),為心功能及心室重構恢復創(chuàng)造條件[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6min 步行距離、LVEF、ADL 評分均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分析原因可能為七步法康復運動可有效恢復骨骼肌血流,調節(jié)血管舒縮功能,從而恢復患者心血管功能及肌肉能力,從而增加6min 步行距離,改善左心射血分數(shù),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評分[13]。
綜上所述,七步法運動康復改可改善CHF 患者心室重構指標,也能促進心臟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