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卿
自清滅亡以來,伴隨著封建制度終結以及儒家地位沒落,在西學沖擊下,儒學塑造的古典文化與學術思想走向了解體,這是儒學退出歷史舞臺的外緣性因素。從儒學內在的邏輯演進而言,歷史上涌現出的儒學思想高峰乃是借孔子之名以興,然而其理論卻一步步遠離了孔子易學承諾的“生生”之旨,儒學最終未能經得起歷史與理性的考驗而走向衰落?,F代新儒家們開出了“返本開新”的學術理路,開啟了儒家思想哲學化的歷史進程。在接續(xù)傳統(tǒng)上,現代新儒家們主張返回宋明理學的心性之學,利用西方哲學開創(chuàng)出現代儒家哲學。盡管當代儒學流派思想紛呈、層出不窮,其多元本體論并行的思想現狀,不但未能實現儒學一元本體論的推定,反而給儒學復興帶來了極大的理性困惑。因而,儒學本體論的正確與否,將決定著儒學復興的合理性以及中國的未來走向。省思當代儒學復興理路,我們從孔子易學中揭示出“生生”思想為當代儒學本體論奠基,從而開出以易學為宗的“生生”哲學與文明。
無論是從思想高度還是歷史影響力而言,《周易》在中華文明史中都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同時也是被誤解、誤用最深的元典之一?!吨芤住烽L期被埋沒在卜筮之書中,致使后世從未將其蘊含的“生生”思想上升至儒學的本體論地位。在漢宋以來的儒學理論中,《周易》僅作為歷代儒家學者闡發(fā)思想的理論資源,并未將“生生”思想作為理論建構的基礎。如宋明理學,以“太極”作為其形上學基礎,以心性修養(yǎng)為功夫論,其道德修養(yǎng)并沒有給予生命以“生生”的終極關懷。理學最終在封建統(tǒng)治的利用下,甚至成為了“以理殺人”的思想工具。步入到近代以后,儒學之所以屢遭舛難甚至淪為“游魂”(1)余英時《現代儒學的回顧與展望》,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版,第56頁。,其思想解體的隱患早已藏匿于易學中。由于后世儒家對孔子作《易傳》目的的誤解,造成了儒學與易學歷史問題的層層累積、盤根錯節(jié),最終釀成儒學在近代被打倒的歷史厄運。
關于儒學在近代解體的根本性原因,源自儒學歷史中承諾的問題。因清代學術為古代學術走向現代的歷史起點,故而現代學術的展開,離不開對清代學術的反思與繼承。梁啟超在對清代學術總結時指出:“‘清代思潮’果何物耶?簡單言之:則對于宋明理學之一大反動,而以‘復古’為其職志者也。”(2)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頁。清代學術對理學的批判與反思,以考據學為方法論,清理了理學中的錯誤思想,成為“清代思潮”的思想特點。近代學術先后經歷了“中體西用”、“西體中用”的思想轉向,直至現代新儒學萌發(fā),“接著講”、“照著講”成為了現代新儒學的學術方向。在學術理路與價值承諾上,現代新儒學不但未繼承清代學術對理學的反思與批判成果,反而繼續(xù)以承續(xù)宋明理學為其價值訴求,導致儒學本體論問題沉陷在宋明理學窠臼中始終難以解決。作為現代儒學思想與歷史的延續(xù),當代儒學雖然思想流派眾多,但對儒學本體論問題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思想共識。
在價值承諾上,儒學在當代復興要解決由“哲學終結”引發(fā)的現代文明危機,如生態(tài)惡化、核危機、貧富加劇以及存在意義等問題;在終極關懷方面,要克服現代性問題所帶來的生命意義的虛無,解決人的生命安頓問題;在本體論上,要求解決其本體論危機,開創(chuàng)新儒學的當代理論形態(tài)。時至今日,“生生”思想成為當代學術的理論熱點問題,并形成眾多思想共識,不僅源自于儒學理論變革的價值訴求,同時也是儒學實現現代化轉化的內在要求?!吧彼枷朐醋浴吨芤住罚恍┭芯空呖桃獗荛_《周易》思想而言“生生”,必然會遮蔽“生生”在《周易》中的思想原理,甚至會造成游談無根的理論臆斷。從易學問題產生的根源中,給出“生生”思想在孔子易學失落的理論依據,這是正確理解“生生”思想的理論前提。
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出土,為揭開“生生”思想提供了絕佳的歷史機遇,尤其是對延續(xù)千年象數與義理之間的思想紛爭,印證了孔子的正確預見:“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3)劉彬、孫航、宋立林《帛書〈易傳〉新釋暨孔子易學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50頁。以“疑丘”作為問題形式,反思儒學的理論得失:在學術理路上,當代儒學繞開“以《易》疑丘”的儒學基本問題(4)孫鐵騎、彭卿主編《鞠曦思想研究》,線裝書局2018年版,第283頁。,其理論成果也必然成為新的“疑丘”理論形式。追溯產生“疑丘”問題產生的歷史,最早莫過于子貢對于孔子“性與天道”之學不可得而聞的懷疑(5)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矣?!眳⒁姡骸墩撜Z注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61頁。在帛書《要》中,同樣有子貢對于孔子作《易傳》目的的不解而產生懷疑,表明子貢不懂孔子作《易傳》的目的,其依據為:“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夫子今不安其用而樂其辭,則是用倚于人也,而可乎?”參見:劉彬、孫航、宋立林《帛書〈易傳〉新釋暨孔子易學思想研究》,第243、246頁。,后世學者以此認為,孔子學問中沒有“性與天道”之學,甚至懷疑孔子與《周易》毫無關系(6)在詮釋《論語·述而》章:“五十以學易”,有學者認為“易”當為“亦”。如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載:“學易:如字?!遏敗纷x‘易’為‘亦’,今從古?!眳⒁姡宏懙旅鳌督浀溽屛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63頁。近代懷疑孔子與《周易》之間關系,如郭沫若認為孔子與《周易》并無關系,見《郭沫若全集》(歷史編 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85頁。。帛書《周易》指出了孔子作《易傳》的目的,在于形成“觀其德義”(7)劉彬、孫航、宋立林《帛書〈易傳〉新釋暨孔子易學思想研究》,第250頁。、“能者繇一求之,所謂得一而君畢者”(8)連劭名《帛書〈周易〉疏證》,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414頁。的思想體系,這在文獻上徹底否定了孔子與《周易》了無關系的錯誤觀點。這些歷史遺留問題表明,“以《易》疑丘”深深地植根于易學史中。若是要完成儒學的正本清源,需要對“疑丘”的歷史與邏輯進行一以貫之的邏輯推定,找出“疑丘”問題產生的思想根源。事實上,“疑丘”的思想根源不僅在于子貢對孔子作《易傳》之不解,而且在孔子去世后就已經產生了“儒分為八”的問題,加劇了后世對于孔子學說的誤解,韓非子由此提出究竟誰才是“真孔”、“將誰使定后世之學乎”(9)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457頁。的疑問。韓非子提出的問題極為重要,表明孔子弟子間的思想分歧,不能一以貫之于孔子思想,是造成“儒分為八”的根源所在。那么在六經中,究竟哪一部經典能夠成為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主張利用政治手段來實現思想與文化統(tǒng)一,他提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10)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523頁。。漢代形成以《春秋》治世的思想傳統(tǒng)與制度設計后,致使“真孔”問題在歷史中被淹沒,在皇權不斷改造儒學的歷史演進中,儒學最終歷經千年后在近代走向了思想解體,“罪丘”的歷史與邏輯由此形成。儒學在近代屢遭罹難直至退出歷史,不得不歸咎于漢以來的制度設計與文化傳統(tǒng),由此證明了孔子的預見:“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11)《孟子注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78頁。
現代新儒家熊十力曾直言不諱地指出漢儒托孔子之名合謀于封建統(tǒng)治的歷史事實:“漢武與董仲舒定孔子為一尊,實則其所尊者非真孔學,乃以祿利誘一世之儒生,盡力發(fā)揚封建思想與擁護君主統(tǒng)治之邪說,而托于孔子以便號召,故漢儒所弘宜之六藝經傳實非孔門之真本。易言之,孔門真本漢廷必廢棄之,方可售其偽也。”(12)《原儒》,蕭萐父主編《熊十力全集》第6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29頁。漢代儒學以“發(fā)揚封建思想與維護君主統(tǒng)治”學說為價值取向,對后世儒學造成深重的歷史災難。儒家經典在后世思想演變過程中,不斷受到封建統(tǒng)治的壓制與利用,儒家學術逐漸失去了先秦儒學的獨立精神。在易學方面,以“象數”為特征的漢代易學,誤解孔子作《易傳》的目的在于卜筮,這成為后世把《周易》定性為卜筮之書的始作俑者。尤其是讖緯學興起,嚴重背離了孔子易學的人文價值取向,如皮錫瑞所言:“漢學誤于讖緯,宋學亂于圖書?!?13)皮錫瑞《經學通論》,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62頁。故漢代選擇《春秋》治世,而非用《周易》之“人文”來化成天下(14)參見:《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頁。。自王弼注《易》后義理思想興起,象數與義理并存于易學史,浩如煙海的易學史文獻,不但沒能解決《周易》的體系性問題,反而讓易學陷入到“論說《易》之書最多,可取者少”(15)皮錫瑞《經學通論》,第61頁。的尷尬學術局面。
縱觀儒學思想史,以《春秋》思想治世主導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與制度設計。漢代以《春秋》“大一統(tǒng)”思想為體與《論語》中“仁義道德”為用,皇權為尋求思想統(tǒng)一而不斷改造儒學,以形成符合封建統(tǒng)治需要的官學思想形態(tài)。就其思想本質而論,肇始于漢代以《春秋》來知孔子,儒學在封建統(tǒng)治的扭曲下,逐漸喪失孔子儒學的思想精髓。直到清代思想專制高峰,儒學徹底喪失了治理社會的思想能力,“禮教殺人”的扭曲社會生態(tài)與民族內憂外患之際,激發(fā)了五四時期全面反傳統(tǒng)、反儒家的時代潮流,孔子之學獲罪于天下的歷史就此形成。就儒學的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性而言,儒學在清代沒落,源自于漢代弘揚《春秋》學以宏揚封建思想與維護封建統(tǒng)治為思想發(fā)端,所以,“‘知丘罪丘’是儒學的根本問題”(16)孫鐵騎、彭卿主編《鞠曦思想研究》,第283頁。。在問題根源上,“知丘”與“罪丘”問題(17)“知丘罪丘”的儒學根本問題推定,來自于鞠曦對自孔子所論的命題總結:“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參見:《孟子注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178頁。肇始于“疑丘”問題未決,這是因為,歷史上把《春秋》視為孔子思想核心而非以《周易》知孔子。在理論應用上,《周易》從未在歷史中發(fā)揮社會治理的思想效用,百姓也無法從中化成生命?!耙汕稹迸c“罪丘”問題背后的實質,乃是《周易》與《春秋》誰為孔子思想核心之爭。李學勤教授意識到“疑丘”問題的重要性,他認為:“孔子為什么擔心后人因《易》而懷疑他?這是因為《周易》在大眾心中是卜筮之書,孔子果真不信怪力亂神,何以溺于卜筮?后來歷史證明,確有人懷疑及此,這一擔心沒有落空?!?18)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長春出版社1992年版,第228頁。李學勤注意到“疑丘”問題的重要性,但是并未將“疑丘”問題上升為儒學的基本問題,故而在學術理路上未能走出“疑丘”的儒學史。由此可見,“以《易》疑丘”成為解決儒學與易學問題的思想關鍵。
據《史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19)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937頁。在帛書《周易》中,同樣有關于孔子學易的記載:“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20)連劭名《帛書〈周易〉疏證》,第405頁。。《史記》記載的孔子學《易》“韋編三絕”與帛書《周易》記載相似,說明孔子學《易》極其勤奮的真實境況。對于孔子作《易傳》的目的,帛書《周易》揭示得非常清楚:“《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吾求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21)劉彬、孫航、宋立林《帛書〈易傳〉新釋暨孔子易學思想研究》,第250頁。這就是說,史巫利用《周易》來用作卜筮,而孔子利用《周易》以前留下來的“古之遺言”來序傳解經,最終目的在于“窮理盡生而至于命也”(22)連劭名《帛書〈周易〉疏證》,第339頁。在傳世本《周易·說卦》中記載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眳⒁姡骸吨芤渍x》,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25頁。。孔子與史巫都在使用《周易》為“同途”,最終達到的目的不同為“殊歸”,史巫用《易》在于卜筮,孔子用《易》的目的在于形成“窮理盡生以至于命”的思想體系,二者在利用《周易》的目的上可謂是“同途殊歸”??鬃訉Σ敷摺吨芤住返膿P棄與轉化,為孔子易學“同途殊歸”的思想貢獻,這跟傳統(tǒng)理解的《周易》為卜筮之書的性質完全不同。
更為重要的是,孔子為何要用《周易》來求其德、載其道,而不用其他五經呢?在帛書《周易》中,孔子給出以《易》載道的理由是:“易之為書也,一類不足以亟之,變以備其請者也,故謂之易。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產之,而《詩》《書》禮樂不□百扁,難以致之。不問于古法,不可順以辭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繇一求之,所謂得一而君畢者,此之謂也?!?23)連劭名《帛書〈周易〉疏證》,第414頁。帛書《周易》明確給出了孔子利用《周易》的緣由,“不問于古法,不可順以辭令,不可求以志善”,其他傳世五經不足以實現“繇一求之”的理論目的,故而利用《周易》來序傳解經承載孔子思想。這就是說,《周易》經過孔子思想轉化后不再用于卜筮,而是用來承載孔子化成天下的思想體系。然而,后世儒家學術卻偏離了孔子作《易傳》的初衷,這表明“以《易》疑丘”問題貫穿了易學史與儒學史。因此,走出“疑丘”與“罪丘”的歷史困境,其根本在于回到產生“以《易》疑丘”問題的邏輯起點,即通過孔子的思想承諾來厘定出《周易》的思想體系。因此,“‘以丘知《易》’是易學的核心問題”(24)孫鐵騎、彭卿主編《鞠曦思想研究》,第287頁。。在解決易學基本與核心問題的基礎上,孔子在《周易》中承諾的“生生”思想體系才能得到正確的揭示。
在歷史上,關于對《周易》文本的懷疑有著諸多表現,其中最為突出的莫過于對《說卦傳》文本的懷疑。據司馬遷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基于后世對《說卦傳》內容與形式的不解,不少學者懷疑《說卦》在《周易》文本中的合法性,甚至懷疑司馬遷記載的可靠性。據《晉書》載:“其《易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繇陰陽卦》二篇,與《周易》略同,《繇辭》則異?!敦韵乱捉洝芬黄?,似《說卦》而異?!?25)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32頁?!端鍟分杏涊d:“周公又作《爻辭》,孔子為《彖》、《象》、《系辭》、《交言》、《序卦》、《說卦》、《雜卦》,而子夏為之傳。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后河內女子得之?!?26)魏征、令狐德棻《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12頁。對《說卦傳》文本合法性疑問,尤其是歐陽修對《系辭》提出的疑問備受后世關注:“童子問曰:‘《系辭》非圣人之作乎?’曰:‘何獨《系辭》焉,《文言》、《說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而眾說淆亂,亦非一人之言也?!?27)《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1119頁。對《說卦傳》之疑延續(xù)至當代,如嚴靈峰、金景芳等學者懷疑《說卦傳》文本的合法性。歷史上人們對《說卦傳》的懷疑至今未止,由此形成了“以《易》疑丘”的歷史與邏輯,這對解決《周易》“生生”思想體系形成了巨大的理論障礙。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婁·序》對易學史總結道:“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故《易》說愈繁”(28)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1頁。。自漢代始,象數易學“寓于卜筮”、“入于禨祥”,隨后又演變?yōu)榱x理之學而闡發(fā)儒理,象數與義理成為易學史的兩大思想流派。易學的“統(tǒng)續(xù)無宗”,導致《周易》思想詮釋的支離破碎,深陷“疑丘”的易學誤區(qū)?!墩f卦傳》文本的非法性,同樣是“以《易》疑丘”產生的問題形式,在《周易·系辭》中得到了正確預見:“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29)《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22頁。金景芳教授認為:“這段話與《周易》沒有絲毫關系,總的看來,這一章文字語無倫次,雜亂無章,肯定不是孔子作的。本書為了慎重起見,把它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但是作為存疑,不加解釋?!?30)金景芳《〈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遼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183頁??梢?,由《說卦傳》之疑產生了嚴重的詮釋困境,其根源在于易學詮釋的非統(tǒng)一性。鞠曦認為,《系辭》這段闡述成為后世易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形式,故而提出“‘慚枝游屈’是易學的根本問題”(31)孫鐵騎、彭卿主編《鞠曦思想研究》,第285頁。。從易學問題推定邏輯而論,易學問題產生于“以《易》疑丘”,因不能解決“以《易》疑丘”問題,易學闡釋在其理論形式上必然表現為“慚枝游屈”,這表明“慚枝游屈”的易學根本問題隱匿于易學史,表現為“以《易》疑丘”的儒學基本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易學忽視了《說卦傳》對于解開《周易》思想體系的重要性。金景芳教授曾指出《說卦傳》研究的問題所在:“可惜前人對《說卦傳》一向缺乏說明,致使宋人邵雍乘隙造作謬說,毫無根據地說是什么伏羲八卦、文王八卦、先天之學、后天之學。程頤不理睬,是對的。而大思想家朱熹卻深信不疑,為之吹大喇叭,于所著《周易本義》中,既推尊,又繪圖,大肆宣揚,遂使這一謬說得以不脛而走,廣泛流傳,為害甚大?!?32)金景芳《〈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自序》,第22頁。這表明,邵雍與朱熹把《周易》定性為卜筮之書,未能解開《說卦傳》內在的思想與邏輯,同樣陷入了“慚枝游屈”的易學問題形式中。呂紹綱教授在為《〈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作序時,提出了一個富有啟發(fā)性的觀點:“把《說卦傳》弄明白,是《易》學研究的一項重大突破。讀懂《說卦傳》,才有可能讀懂《周易》?!?33)金景芳《〈周易·系辭傳〉新編詳解·呂紹綱序》,第10頁。關注到《說卦傳》對于解開《周易》思想體系的重要性,對當代易學研究轉向以及解開《周易》體系有著根本性意義。遺憾的是,學界至今也未對《說卦傳》研究真正重視起來。
從帛書《周易》記載中可知孔子作《說卦傳》的證據:“故《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以日月生(星)辰盡稱也,故為之以陰陽。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后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又四時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盡稱也,故為之以八卦。”(34)劉彬、孫航、宋立林《帛書〈易傳〉新釋暨孔子易學思想研究》,第259-260頁。這與傳世本《說卦傳》(35)傳世本《說卦傳》曰:“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參見:《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26頁。有著相同的價值承諾??鬃右讓W思想之所以在歷史上出現巨大的思想誤解,其思想根源來自于“以《易》疑丘”的儒學基本問題與“慚枝游屈”的《易》學根本問題所致,儒學在近代最終被誤認為中國落后的思想根源。在理論事實上,《周易》理論詮釋的“慚枝游屈”現象,根本無法為當代儒學提供本體論支持,所以當代儒學各大學術流派,鮮有以《周易》理論作為其形上學基礎。故而,需要以內容、形式以及邏輯的統(tǒng)一性來實現《周易》思想的體系性要求,這即是說,化解“慚枝游屈”與“以《易》疑丘”問題的學術理路,在于實現《周易》“一以貫之”的理論推定,所以“‘恒以一德”是易學的基本問題”(36)孫鐵騎、彭卿主編《鞠曦思想研究》,第286頁。。鞠曦提出易學的根本問題,貫穿于易學史與儒學史問題產生的歷史與邏輯,給出了當代易學“恒以一德”的學術理路。經過正本清源后的易學,《周易》成為重新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文本,以“恒以一德”的學術理路解開《說卦傳》的內容形式及其邏輯建構,從而帶動整個《周易》“生生”思想體系的揭示。
從研究《說卦傳》入手,鞠曦推定出了“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的內容與形式,區(qū)分出《說卦傳》中“昔者圣人”之《易》與“今者”之《易傳》的主體論形式所承諾的主體性不同,由此展開《說卦傳》“生生”思想體系解讀。《說卦傳》中“昔者圣人”作《易》的價值論承諾,在于“幽贊于神明而生蓍”的卜筮之用;“今者”(孔子)作《易傳》的目的在于“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因而,“以至于命”的價值在天道之陰陽、地道之柔剛、人道之仁義的推定中展開其內容與形式,并以“分陰分陽,迭用柔剛”的方法而形成了“六爻卦畫”與“六位而成章”?!柏骋舱?,效天下之動者也”(37)《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03頁。。六爻變化效法天地,表達出天地人三才“生生”不已的極致運動,正所謂“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38)《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263頁。?!傲欢烧隆?,指《周易》文本與《說卦傳》章節(jié)以“六爻成效”(39)孫鐵騎、彭卿主編《鞠曦思想研究》,第61頁。原理,推定其邏輯結構與文本形式,編排出來新的《周易》文本:動以《易》、齊以《彖》、見以《系辭》、悅以《象》、勞以《說卦》、成以《文言》(40)孫鐵騎、彭卿主編《鞠曦思想研究》,第76頁。?!傲吵尚А蓖贫ǔ龅摹吨芤住肺谋?,在結構形式上與《史記》記載相統(tǒng)一,由此完成了六十四卦卦序與《周易》文本章節(jié)的邏輯推定。
在《說卦傳》詮釋問題上,“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41)《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26-327頁。,此句在易學史中最為難解,甚至不少易學家認為此段是錯簡、遺簡。嚴靈峰教授認為:“‘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諸句,與上下文也不相應,當是系辭傳中的錯簡混入此文;似應刪移?!?42)劉大鈞主編《百年易學菁華集成·〈周易〉經傳》,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544頁。就文本的邏輯一貫性而論,如若刪去了《說卦傳》的前三章,不但割裂了整個文本與章節(jié)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而且喪失了“損益之道”的邏輯與形式的推定依據。廖名春教授對于“錯簡說”持相反觀點:“林栗、嚴靈峰、李學勤等人認為今本《說卦》的前三章皆系錯簡,顯然是不可能的。在為今本《說卦》的第三章與第四章、第六章都是有邏輯聯系的,將第三章排除出《說卦》,則第四章的八卦之序、第六章的六子卦之序無從得以解釋。”(43)廖名春《〈周易·說卦傳〉錯簡說新考》,《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第39頁??梢?,錯簡、遺簡說源自于不理解“易道逆數”的推定邏輯,必然導致《說卦傳》詮釋陷入“慚枝游屈”的易學歧途。
關于《說卦傳》對解開《周易》思想體系的重要性,除了金景芳教授之外,就是鞠曦對《說卦傳》的體系性研究具有前瞻性意義。就思想體系的邏輯性而言,“恒以一德”地詮釋出《說卦傳》體系,就不但走出“慚枝游屈”的易學誤區(qū),同時也必然解決“以《易》疑丘”的儒學根本問題。在《說卦傳》研究的諸多問題中,“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也”,是揭開《說卦傳》“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思想體系的關鍵,也是“生生”本體論的重要理論依據。鞠曦認為,“生生之象”取象于自然,在天、地、山、澤、雷、風、水、火相互作用下形成了萬物存在。因而,“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此為萬物的“成始之象”(又名“先天之象”);事物在“生生之象”作用下完成自身,此為“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此為萬物的“成終之象”(又名“后天之象”)。從“成始之象”到“成終之象”之間,有一個大化流行的時空過程,即“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煊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44)《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27頁。,此為萬物化育的“中天之象”(又稱之為“損益之象”)。(45)參見:鞠曦《易道元貞》,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153頁。鞠曦通過體系性解讀,在《說卦傳》中揭示了“損益之道”、“形神中和”的“性與天道”之學、“六爻成效”以及“六十四卦卦序”等系列易學成果。無論是“先天之象”、“中天之象”還是“后天之象”,主要是以八卦的“生生之象”為其本體效用,產生了萬物的化育存亡。
由于“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46)《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23頁。所決定,“先天之象”與“后天之象”不能被主體所把握,人只能把握“中天之象”。以“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為邏輯推定規(guī)則,把“中天之象”進行“數往者順”“迭用”,形成了《否》、《恒》、《既濟》、《損》;依照同理,把“中天之象”進行“知來者逆”“迭用”,形成了《泰》、《咸》、《未濟》、《益》。因“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乾坤之理為否為藏,所以,否泰之理隱藏于天道與地道運動之中。因而形成了損道三卦,即《恒》、《既濟》、《損》;益道三卦,即《咸》、《未濟》、《益》,此六卦被統(tǒng)稱為“損益六卦”(47)鞠曦《易道元貞》,第172頁。。因此,“生生之象”是揭開“損益之道”的理論鑰匙。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48)《論語注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270頁。君子以“貞吉悔亡”作為其價值取向,在主體行為上選擇避損行益。天地之損益主導著萬物的化育存亡,“天地之大德曰生”(49)《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297頁。,所以“生生之象”始終蘊含著損益之效用?!疤斓囟ㄎ弧睘椤跋忍熘蟆?,是自然存在并創(chuàng)生作用于萬物,為萬物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基礎,萬物成始于此,歷經“中天之象”化育,成之于“后天之象”,因而“生生之象”為《周易》的存在論依據。對于人道而言,《恒》、《既濟》、《損》為“生生”之損道,《咸》、《未濟》、《益》為“生生”之益道。人道“生生”之益始于少男少女之《咸》卦,勤修于中年《未濟》,晚年受其《益》,人道恒益的價值論由此而來。
《說卦傳》中的“先天之象”、“中天之象”、“后天之象”,以“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為推定規(guī)則產生了“損益之道”。萬物在天、地、山、澤、雷、風、水、火八種自然存在的相互作用下,展現出“生生之象”、“生生之理”、“生生之性”以及“生生之情”?!吧^易”(50)《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271頁。。天地“生生”有損益,人道“生生”亦有損益,人道之益建立在天地之益的基礎上,因此人道之益就有了本體論基礎。在《周易》的生命科學中,“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不再是一種外在的道德說教,而是把道德內化于生命“生生”的恒益之道。顯然,《周易》所言的仁義之道,跟后世提倡的仁義之術有著巨大的思想差異,其根本在于人追求生命“生生”的同時,以生命恒益為道德自律的基礎,而非外在的道德律令,從而為主體道德自律給出價值論與本體論依據。那么,“生生”何以成為主體生命恒益的思想根據?
《恒·彖》曰:“《恒》,久也。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恒》‘亨,無咎,利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胸K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51)《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143-144頁?!逗恪坟躁U述了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來源于“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終則有始也”。天地之道所具有的規(guī)律性與恒久性,主體通過其規(guī)律性來把握“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帛書《周易》曰:“易有大恒”?!吨芤住は缔o》曰“生生之謂易”。那么,“生生”與“大恒”是何種關系?“就《易》的理論體系而言,無論《易》的內容和形式、思維方式和概念范疇都表明了恒中生生的內化性質?!逗恪坟詫Α恪耐贫ū砻?,‘恒’之所以能‘恒’,生生也;生生者,恒之中也,恒卦因此而為六十四卦之中。所以,‘《易》有大恒’是對《易》的生生本體的推定”。(52)鞠曦《〈易〉經理論體系與〈說卦傳〉——“易有大恒”與“易道恒中”》,《殷都學刊》2004年第3期,第38頁。吳飛認為理解“生生之理”的關鍵在于《周易·系辭》中“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這十六字。參見:吳飛《論“生生”——兼與丁耘教授商榷》,《中國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由于吳飛未能理解“生生之理”源自于《說卦傳》中的“生生之象”,未能從中推定出“損益之道”蘊含的“生生”之理與“生生”之用,因此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主體的身心安頓問題?!昂恪敝詾椤按蠛恪?,在于“生生之象”的相互作用,展現出來的生生性與恒久性。帛書《周易》所言“大恒”在于以天地為大,這是由“天地定位”所決定,天地之恒在于天地“生生”的特性成就了萬物的大化流行(53)近年來關于“生生”的研究,有李承貴《生生:儒家思想的內在維度》,《學術研究》2012年第5期;丁耘《哲學在中國思想中重新開始的可能性》,《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4期;丁耘《〈易傳〉與“生生”——回應吳飛先生》,《哲學研究》2018年第1期。上述學者對“生生”思想做出了可貴的思想探索,遺憾的是并未解決“生生”本體論在《周易》的內容與形式。。依照《說卦傳》“順性命之理”的文理章法,天道之陰陽、地道之柔剛以及人道之仁義,“分陰分陽,迭用柔剛”形成六爻之變化,因此,經過孔子“和順”后,六爻變化將人道性命之理“順”之于“生生”之益道,因而六十四卦皆為恒益之道。那么,“生生”之益道又是如何實現天道與性命之統(tǒng)一的呢?
我們看到,在宋代儒學理路建構中,天道與性命的危機在形上學與功夫論中尤為凸顯,受到佛道文化對人生命終極關懷的啟發(fā),宋儒力圖借用佛道理論來建構儒家的心性功夫論,目的就是抗衡佛道文化侵蝕,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學主張,以倫理道德教化來防范人欲泛濫。然而,元代后理學在封建統(tǒng)治的推動下一步步地把道德倫理推向極端,喪失了人道的“生生”之理與“生生”之用。理學以純粹的道德說教來取代性命之學,空論“窮理盡性以至于命”,無法解決人道“生生”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其結果必然如戴震所言,“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纖微無憾,是謂理。而其所謂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謂法。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浸浸乎舍法而論理死矣,更無可救矣!”(54)《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188頁。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55)《論語注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227-228頁??鬃痈嬲]人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將面臨不同形式的損道。《說卦傳》在推定人道損益時給出了“損益六卦”,人道之益始于《咸》卦。少男少女進入青春期后生理走向成熟,氣血旺盛,此時若盲動生命則必然因色傷身,所以孔子言“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因此,立人之道應當從少男少女開始就要明曉性命之理,以此來光大生命“生生”之道,正所謂:“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56)《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9頁。關于人的性命安頓問題,《咸》卦九四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57)《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304-305頁。在時空大化流行的作用下,天下人所思慮的事情僅僅是出自于生命的憂慮,日月寒暑形成歲月變化,生命在時光中悄悄流逝,尺蠖龍蛇皆知屈蟄存身之法。作為人而言,光大生命的方法在于“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這是人能夠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根本方法?!断獭坟运枷朐碇赋觯嗽谏倌猩倥畷r期出現“憧憧往來,朋從而思”的問題,在于青少年不知性命損益之理盲動,未感到時光流逝逐漸消損生命帶來的危害,最終落入“生生”之損道。依《咸》卦對人道的承諾,人在少男少女時期就得明曉性命之理來轉損道為益道,這是由人的生命自然規(guī)律所決定的?!断獭坟酝贫ㄈ嗽谏倌猩倥畷r期就開始走向了損道,這與中醫(yī)中的“七損八益”遙相呼應?!饵S帝內經·上古天真論》認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此時少女出現“月事以時下”生命開始走入損道;男子“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58)姚春鵬譯注《黃帝內經》,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6、7頁。。少男出現“精氣溢瀉”以及少女出現“月事以時下”時,生命開始步入損道?!断獭坟越o出了少男少女避免步入損道方法論,少男少女轉損道為益道,由此來“光大”性命“生生”之道。
《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59)《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139-140頁?!断獭坟砸宰匀簧綕勺鳛楸倔w,山澤“相感”滋潤化生萬物,故而“天地感而萬物化生”。作為人而言,以“精義入神”為方法論,在修身行功時用主體意識來“咸其脢”、“咸其輔,頰,舌”,產生“滕口說也”之功效,體內產生的精澤之氣潤化全身。因而,“‘精義入神,以致用也’是性命之理的基礎,是理解‘形神中和’主體操作性的關健之所在”(60)鞠曦《易道元貞》,第255頁。。人通過自在自為地精氣神能量形式轉化,在口中生津咽下,由此達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功效??梢姡寮业摹靶耘c天道”之學暗通于道學,超越了中醫(yī)“七損八益”對生命的時空限定。
就本體論而言,《周易》以自然的天、地、雷、風、山、澤、水、火作為“生生之象”,以六爻卦畫表達萬物存在之損益。人作為能夠明曉萬物之理的存在者,通過卦爻變化來認識世界和自主把握生命。故而,《周易》的本體即“生生”性,“生生”產生萬物的存在形式。人在認識天地“生生之理”的基礎上,把握人生命存在的“生生之用”。存在的“生生”性產生了“生生之象”,以存在的自然之象表達萬物,主體把“象”以“卦”的形式用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使得八卦象之自然萬物之“生生”,所以自然的“生生之象”為《周易》的存在論依據?!吨芤住贰吧彼枷塍w系的揭示,對于走出“疑丘”的易學與“罪丘”的儒學具有正本開新的思想意義。
“生生”本體論的邏輯建構表明,人的生命本質能否實現其“生生”性,完全取決于主體生命的價值選擇,而社會架構以及現代文明能否走出損道之文明,同樣取決人類對于《周易》“生生”思想的理論認識與文明建構。在個人生命化成以及重建“生生”文明的意義上,“生生”思想對于解決人類哲學與文明危機有著根本性意義。故而,回歸孔子儒學所承諾的“生生”本體論,為當代儒學復興的合理性所在。隨著后工業(yè)化社會的來臨,人的生存環(huán)境與健康危機成為眾多新興科學研究的重要中心議題,理性所遺忘的終極關懷重新被科技喚起,以神經科學、克隆繁殖、人工智能、納米技術等為中心的生命科學研究,表達著逃離肉體衰老與死亡的渴求,在生命科學技術爆發(fā)的背后,隱含著人力圖掌控自我生命的存在焦慮?,F代文明遭遇到的人文危機與科技異化,導致了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健康急劇惡化,正是西方哲學與科學理之未窮、性之未盡,所以理性與文明難以“生生”安命,生命安頓問題成為當代一切哲學與科學必須回答的問題?!吧彼枷雽⒁l(fā)的儒學正本開新與人類思想變革遠未得到揭示,這正是當代學者所要努力完成的歷史使命。
從儒學研究理路的正本開新而言,“以《易》知丘”的學術理路化解了“疑丘”的易學史與“罪丘”的儒學史,因而儒學研究回歸孔子易學是歷史之必然,“生生”本體論在當代復興,已成為不可回避的歷史課題?!皳p益之道”表明,天地“生生”有損益之理,人道“生生”亦有損益之用,人道“生生”之益源自天地“生生”之益。只要把握了“生生”的思想原理,就能自主地把握人生命存在的本質,人的生命安頓問題由此得到解決。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與文化形式,無不是承諾著人通過理論建構,解決人生命“生生”為其最高價值旨趣,因此,“‘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是哲學的核心問題”(61)孫鐵騎、彭卿主編《鞠曦思想研究》,第279頁。。《周易》的“生生”思想體系,開辟了“盡性知命”的易學之道,為走出當代儒學本體論困境掃除了理論障礙。《周易·賁》彖曰:“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62)《周易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第105頁。按照《賁》卦闡述,能夠化成天下的“人文”方可稱之為“文化”。哲學是文明與文化的基礎,以“生生”本體論為代表的孔子易學之“人文”,為現代文明危機轉向“生生”文明提供了堅實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