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蕓,栗瓊洋,廖 娟,孫麗娟,劉春鳳,安 思,趙 楠△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北京100091;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
經(jīng)外周中心靜脈置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經(jīng)外周靜脈插入的中心靜脈導管,具有操作簡便、患者痛苦小、留置時間長等優(yōu)點,是靜脈輸液安全可靠的通道[1]。PICC穿刺后,導管易對靜脈內(nèi)膜、靜脈瓣造成物理性損傷,導致機械性靜脈炎[2],甚至導致置管失?。?]。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及經(jīng)濟負擔。近年來,關于中藥熱敷技術預防PICC術后機械性靜脈炎的報道較多,但缺乏統(tǒng)一的操作規(guī)范[4-6]。本研究以自制六味通絡熱奄包預防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觀察不同熱敷時間對PICC置管后機械性靜脈炎的預防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7年4月至2018年2月在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腫瘤科及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腫瘤科住院治療的100例惡性腫瘤患者,由SAS軟件產(chǎn)生隨機數(shù)列,將100例患者按照入組的先后順序分配隨機號入組,按1:1的比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28例,脫落2例均為女性;平均年齡(66.21±16.58)歲;平均病程(19.37±27.26)月。對照組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齡(64.33±15.69)歲;平均病程(19.58±26.43)月。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納入:1)符合WHO惡性腫瘤診斷標準[7]者;2)選用美國巴德4Fr三向瓣膜式PICC導管,且置管成功者;3)預定插管部位皮膚完整者;4)凝血功能正常且有反復靜脈穿刺史者;5)無過敏史者;6)患者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排除:1)妊娠、哺乳期婦女;2)合并嚴重心、腦、肝、腎及精神病者;3)出現(xiàn)靜脈炎患者立即終止研究,遵醫(yī)囑進行靜脈炎治療,外涂金黃膏、喜遼妥等,并繼續(xù)觀察靜脈炎情況,直至好轉(zhuǎn)并記錄;4)PICC導管留置<7天者;5)病情惡化轉(zhuǎn)至重癥監(jiān)護室或死亡者。
1.4 護理方法兩組均由PICC認證的??谱o士進行置管操作,且一次置管成功。PICC置管后實施常規(guī)護理:1)置管當天開始,連續(xù)5天囑患者放松置管側上肢,避免激烈運動,減少運動量;2)為促進血液循環(huán),置管側手臂可進行握拳或握力球訓練,連續(xù)5天;3)嚴禁提重物或拄拐杖,嚴禁在置管手臂測量血壓、靜脈穿刺;4)衣服及袖口不宜過緊,指導患者合理的臥位,避免置管側手臂長時間受壓;5)告知患者觀察穿刺處的出血情況。觀察組在PICC置管后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應用中藥熱奄包外敷,中藥熱奄包藥物組成:生大黃5 g,生地榆5 g,青黛5 g,花椒5 g,生艾葉5 g,關黃柏5 g。將上述六味中藥研磨成粉狀與250 g粗鹽混勻,塑封在12 cm×17 cm無紡布袋內(nèi),放置于恒溫箱內(nèi),使用時使表面溫度達到50℃,外套純棉保護袋;于置管后4~6 h開始,在置管側手臂穿刺處上方5 cm處,沿血管走向熱敷,每次20 min,每日2次(間隔大于4 h),連續(xù)熱敷3天。對照組在PICC置管后實施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應用熱奄包(僅含粗鹽)連續(xù)熱敷5天,熱敷的溫度、位置、方法、頻率同觀察組。
1.5 觀察指標
1.5.1 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采用美國INS輸液治療實踐標準(2016年修訂版)中相關標準對靜脈炎發(fā)生程度進行0~4級分級評價[8]。0級:無癥狀;1級:穿刺部位可見紅斑,伴或不伴疼痛,未見條索狀改變,且無硬結;2級:穿刺部位可見紅斑,同時伴疼痛和(或)水腫,可見條索狀改變,但無硬結;3級:穿刺部位疼痛明顯,可見紅斑及條索樣改變,有硬結;4級:穿刺部位疼痛明顯,可見紅斑及條索樣改變,硬結長度大于2.5 cm以上,伴有膿液流出。
1.5.2 手臂腫脹及疼痛情況1)腫脹程度:每日測量置管側手臂臂圍(肘橫紋上10 cm);2)疼痛程度:采用疼痛數(shù)字評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用數(shù)字0~10代替文字表述疼痛的程度,0為無痛,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9為重度疼痛,10為劇痛。臂圍及疼痛情況均需連續(xù)記錄7天。
1.5.3 穿刺處出血情況每24 h測量穿刺點覆蓋紗布(北京中北博健科貿(mào)有限公司,規(guī)格:6 cm×6 cm方紗)血液滲透總范圍并記錄;每日觀察穿刺處出血情況2次,穿刺點覆蓋紗布如完全被血液浸透,需立即更換,未浸透者需每24 h更換1次,直到出血情況消失。連續(xù)觀察7天。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治療后,觀察組發(fā)生1例靜脈炎(Ⅰ級),發(fā)生率為2.08%(1/48);對照組無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兩組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穿刺手臂疼痛程度兩組在置管后發(fā)生的疼痛均為輕度,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PICC穿刺手臂疼痛NRS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PICC穿刺手臂疼痛NRS評分比較() 分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48 50第2天1.31±0.51 1.38±0.63 0.58 0.57第1天2.65±0.48 2.48±0.50 1.66 0.10 t P第3天0.83±0.51 0.80±0.53 0.31 0.76第4天0.33±0.63 0.26±0.52 0.63 0.53第5天0.10±0.30 0.06±0.31 0.70 0.48第6天0.06±0.24 0.06±0.24 0.05 0.96第7天0.02±0.14 0.00±0.00 1.02 0.31
2.3 穿刺手臂腫脹程度患者手臂腫脹多發(fā)生于置管后2~3天,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ICC穿刺手臂腫脹程度(臂圍變化)比較() cm
表2 兩組PICC穿刺手臂腫脹程度(臂圍變化)比較() cm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48 50 z P第1天1.07 0.95-1.50 0.13第2天1.08 0.93-1.03 0.30第3天1.06 0.96-1.42 0.16第4天1.05 0.97-0.80 0.42第5天1.06 0.96-1.20 0.23第6天1.06 0.96-1.20 0.23第7天1.06 0.96-1.20 0.23
2.4 穿刺處出血情況穿刺處出血多發(fā)生在穿刺后1~3天,置管后第4天出血量觀察組較對照組減少,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PICC穿刺處出血情況比較() cm2
表3 兩組PICC穿刺處出血情況比較() cm2
注:-表示無數(shù)值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48 50第6天第7天第2天1.63±0.48 1.87±0.90-1.32 0.79第1天2.84±5.48 3.05±3.54-0.21 0.83第3天1.50±0.71 1.10±0.43 0.79 0.57第4天0.25±0.00 0.82±0.48-4.30 0.001第5天0.25±0.00 0.44±0.27-0.68 0.51 t P 0 0--0 0--
PICC置管過程中,穿刺鞘及導管對血管內(nèi)膜、靜脈瓣的摩擦、撞擊,可造成血管痙攣和血管內(nèi)膜損傷,血管內(nèi)膜損傷后釋放組胺、5-羥色胺、緩激肽、前列腺素及前列環(huán)素等炎性介質(zhì),形成局部炎性水腫,并出現(xiàn)紅、腫、脹、痛,發(fā)生急性無菌性機械性靜脈炎[9-10],常發(fā)生于穿刺后48~72 h[11-12]。PICC穿刺點出血或滲液是置管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3日內(nèi)出血率高達66%[13-14]。此外,置管后穿刺側手臂活動過度、長時間受壓,患者的血管硬化、彈性差,影響血管的恢復。
中藥熱奄包療法是通過熱藥包熨燙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血流速度加快,血管容量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靜脈容積,減少了穿刺鞘及導管對血管內(nèi)膜的損傷,降低了血管痙攣的風險,同時局部組織新陳代謝加快,機體抵抗力和修復增加,減少了血管內(nèi)膜損傷后釋放的炎性因子,從而有效地預防了機械性靜脈炎的發(fā)生。穿刺后連續(xù)應用中藥熱奄包熱敷3天,在保證預防效果的同時縮短了患者的治療周期,降低了患者的醫(yī)療費用,增加了患者的滿意度和依從性,減輕了臨床護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醫(yī)理論認為,靜脈炎病因脈絡損傷致局部脈絡血行不暢,瘀血阻滯,不通則痛;氣血不暢,或血熱內(nèi)蘊則發(fā)紅,其病機為氣滯血瘀[15],治療以祛瘀通脈為原則。自制六味通絡熱奄包[16]中生大黃性寒,具有祛瘀止血、涼血解毒之功;生地榆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斂瘡之功效;青黛藥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之功;黃柏藥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效;生艾葉性溫,具有溫經(jīng)止血、逐寒濕、止冷痛之功效;花椒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疏通經(jīng)絡之功效。將中藥藥效與粗鹽的熱效應相結合,可通過熱奄包的熱傳導功能,使病變局部保持較高的藥物濃度,從而減輕PICC穿刺患者手臂腫脹、疼痛等早期不適癥狀。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僅發(fā)生1例機械性靜脈炎,發(fā)生率為2.08%,明顯低于文獻報道的2%~26%。治療后兩組穿刺處疼痛程度、手臂腫脹程度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出血情況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連續(xù)熱敷3天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熱敷5天,這主要與傷口愈合的機制及時間有關。傷口愈合是一個連續(xù)過程,在創(chuàng)傷發(fā)生后立即開始,其過程包括出血、纖維組織形成和瘢痕收縮三個階段[17],創(chuàng)面修復取決于再生肉芽組織的質(zhì)量、數(shù)量、組織損傷后3天肉芽組織才能大量形成[14],此時如果繼續(xù)給予熱敷,會影響肉芽組織的生長而延緩創(chuàng)面愈合,增加傷口出血。有文獻報道置管后過早熱敷,濕熱敷水溫太高,熱敷時間過長,均易導致穿刺靜脈過度擴張,穿刺點出血增多,甚至繼發(fā)感染、靜脈炎等[18]。
綜上所述,應用六味通絡熱奄包外敷能有效預防PICC術后機械性靜脈炎,緩解穿刺手臂腫脹、疼痛等早期不適癥狀,且僅熱敷3天即可達到預防效果,為臨床護理操作提供了有效的證據(j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