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基于符號學的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景觀更新研究

      2021-02-18 01:15:41戴安康劉源
      廣東園林 2021年6期
      關鍵詞:南京大屠殺符號學

      戴安康 劉源

      摘要: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讓一系列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碑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但作為城市歷史文化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在歷史文化傳播方面卻已略顯乏力?;诜枌W理論,對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進行解構,研究了面臨的實際問題,并分析了成因。將符號學方法與景觀設計原理結合,從紀念性景觀構建中的符號選取、主題強化、信息傳達等方面入手,探討了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的具體更新方法。并以南京普德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紀念性景觀;戰(zhàn)爭遺址景觀;符號學;南京大屠殺;景觀更新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21)06-0049-05

      收稿日期:2021-05-20

      修回日期:2021-06-29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National Memorial Day makes a series of monuments to Nanjing Massacre return to public view. Bu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ey have been weak in the transmission of cul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miotics, this paper deconstructs the memorial landscapes to Nanjing Massacre, studies their actual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Combining the Semiotics methods with the landscape design principles, the paper discusses specific renewal methods of the memorial landscapes to Nanjing Massacre from the aspects of sign selection, theme enhancement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emorial landscape, and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the memorial landscape at Pude Temple to Nanjing Massacre as an example.

      Key words: Memorial landscape; Landscape of war sites; Semiotics; Nanjing Massacre; Landscape renewal

      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碑是基于南京大屠殺事件遺址和叢葬地建立的一系列紀念碑,是人們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寄托哀思、以志悼念的重要方式[1]。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京市先后建設了21座紀念碑,然而這些紀念碑在建成后大多經(jīng)歷過漫長的沉寂。本文從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的景觀構成模式入手,基于符號學理論,剖析紀念地現(xiàn)存問題及其成因,并探索強化紀念屬性、重喚場地活力的景觀更新設計方法,為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建設提供理論與方法支持。

      1概述

      1.1紀念性景觀

      早在奴隸制社會時期,紀念性景觀就已參與到城市景觀構成之中,這點從羅馬的記功柱和廣場中可見一斑。隨著社會文化發(fā)展,紀念活動的公眾屬性逐漸取代精英屬性。劉濱誼[2]提出,紀念性景觀包括用于標志某一事物或為了使后人記住的,或能夠引發(fā)人類群體聯(lián)想和回憶的,以及具有歷史價值或文化遺跡的物質性或抽象性景觀。孟萌[3]將紀念性景觀定義為一種對人或事件表示懷念以及傳承歷史的綜合區(qū)域環(huán)境。綜上,本文作出如下定義:紀念性景觀是為紀念人物、事件、歷史時期或者一種文化或精神而建造的藝術化的人工環(huán)境。

      現(xiàn)今的紀念性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有機組分,是城市記憶的展示窗、城市文化宣傳的景觀載體,其為公眾提供紀念和游憩的場所[4],與政治活動產(chǎn)生相互作用[5];同時,城市歷史與規(guī)劃也影響著紀念性景觀的建設與發(fā)展。位于美國華盛頓特區(qū)的終生殘疾老兵紀念碑既是紀念活動、政治集會的重要場所,也時刻警示著不遠處的進行戰(zhàn)爭決策的國會。廣場以象征美國軍隊的五角星形水池與白色紀念墻構成主體;圖文兼并的玻璃墻與青銅剪影錯位拼貼,講述著戰(zhàn)爭的故事;在老兵節(jié)前后凋落的銀杏作為基調樹種,成為重要的紀念符號。

      戰(zhàn)爭遺址作為歷史遺存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卻常常在城市建設與公眾生活中被忽視[6]。建立戰(zhàn)爭遺址紀念性景觀是保護戰(zhàn)爭遺址的重要手段。張洪恩等[7]將戰(zhàn)爭遺址景觀的規(guī)劃手法分為抽象的場景再現(xiàn)、具象的歷史還原和抽象具象結合的敘事手法;G.E. Johns等[8]以明尼蘇達州的達科塔-美國戰(zhàn)爭紀念性景觀為例,闡述了基于敘事性路徑串連城市中戰(zhàn)爭遺址的設計手法。對于在血淚與抗爭中崛起的中華民族來說,戰(zhàn)爭遺址景觀具有傳承記憶、警示后人的重要作用。正確評估與保護戰(zhàn)爭遺址景觀對保持歷史記憶完整性意義重大[9],提升戰(zhàn)爭遺址景觀的社會影響力是加強愛國主義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途徑。

      1.2符號學視角下的紀念性景觀

      符號是表達意義與理解意義的必須且獨一無二的工具,符號學即研究意義活動的學說,其為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共同的方法論[10]。符號學發(fā)展經(jīng)歷了3個階段,最終隨著皮爾斯的開放模式的發(fā)揚光大,符號學開始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學科[11]。在風景園林學科領域研究中,利用符號學方法能夠清晰地分析景觀結構和設計語言,研究景觀元素與主觀體驗間的聯(lián)系等,從而為各種類型景觀資源分析和景觀設計提供通用而完善的研究路徑。

      符號學為紀念性景觀的紀念意義表達研究和設計方法探究提供了思路。李成佳[12]闡述了紀念性景觀的語構學和語義學特點,以及語用學對紀念性景觀設計的影響,并從符號學視角分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景觀設計;何文秀[13]闡述了紀念性景觀符號的生成、組織,以及符號信息的傳達方式,認為紀念性氛圍是紀念性景觀的意義所在;林凱[14]分析了符號學與紀念性景觀的深層聯(lián)系,探討了景觀語義傳遞過程,并從語構、語義、語用角度論述了紀念性景觀表達方式和原則。

      2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現(xiàn)狀問題

      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面臨著來自宏觀規(guī)劃層面和微觀景觀質量層面的雙重挑戰(zhàn)。宏觀層面而言,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碑空間分布呈現(xiàn)小集中、大分散的特點[15],并且存在規(guī)劃無序、紀念體系缺位的問題[16]。為一系列紀念碑建立聯(lián)系是破局的有效途徑之一。

      微觀層面而言,從個體景觀出發(fā),透過符號學方法進行解構分析,可以清晰地認識到以下4點問題:

      1)紀念性表達方式單一

      多數(shù)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場地、紀念碑和植物(表1)。場地和紀念碑一般屬于指示符號,而植物中表征祭奠或象征永恒的種類屬于規(guī)約符號,相比一些成熟的紀念性景觀案例,其景觀的符號類型有待補全。景觀構成模式主要為“紀念碑+植物”,紀念性表達幾乎完全依賴紀念碑本身,欠缺多元符號、傳達媒介聯(lián)合解碼的景觀設計語言參與,最終導致整個場所的紀念性表達方式趨于單一。

      2)景觀辨識度匱乏

      符號表意“片面化”可以提高人的認知效率,同樣,突出景觀局部能提高人對景觀的感知。很多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碑造型普通,場地規(guī)模很小,而在入口、街道界面、圍護結構等局部景觀設計上缺乏差異化處理和視線引導設計,造成紀念地整體感觀與周邊環(huán)境趨同,降低行人對紀念地的感知效率,導致景觀辨識度匱乏和標志性缺失。景觀辨識度會影響公眾對景觀的關注程度,從而進一步影響其作為城市文化載體的功能發(fā)揮。

      3)宣教功能薄弱

      總體而言,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作為城市歷史文化的景觀載體,在文化宣教功能方面是薄弱的。多數(shù)紀念地僅在紀念碑上鐫刻其相關史料,而缺乏對歷史的延伸與思考,以及價值觀的倡導,并且也缺乏景觀作為宣教媒介的介入。從符號學角度分析,文化宣教功能薄弱的直接原因在于單調的符號形式限制了景觀承載的文本意義,而根本原因在于意圖意義的缺位,即規(guī)劃設計階段對文化宣教功能的考量不足。

      4)傳統(tǒng)風格缺失

      現(xiàn)代城市景觀建設追求對文脈的延續(xù)和對傳統(tǒng)的回歸,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作為民族記憶的載體更應如此。然而,它們大多數(shù)在設計上缺少對傳統(tǒng)紀念符號的提取和運用,以及對傳統(tǒng)園林傳情方式的借鑒,導致景觀設計語言中傳統(tǒng)風格的缺失。這與當時設計觀念相對落后、文脈主義尚未得到重視有關。

      因此,通過景觀更新對抗不利因素的挑戰(zhàn),拓展景觀文化影響力,是非常必要的。

      3更新方法

      3.1提煉歷史信息

      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更新的起點在于通過整理史料,提煉關鍵性的歷史信息,作為象征這些事件的符號。以普德寺叢葬地為例,事件發(fā)生日期“1937.12.13”、遇難總人數(shù)“300 000”、埋葬地點“普德寺”、埋葬人數(shù)“9 721”等等均是可提取的符號。此外,引言也是重要的歷史信息,它們往往可以賦予景觀文化宣教的功能。在景觀更新中,以景觀元素為載體運用這些符號,進而使歷史信息貫穿于景觀的紀念性傳達之中,是紀念主題符號化表達的重要途徑與步驟。

      3.2突出紀念主題

      激活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的標志物屬性,對提升其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景觀更新中應注重對外界突出紀念主題。從空間設計角度出發(fā),應增強紀念景觀空間與外部環(huán)境的聯(lián)系性,或者運用引導性的設計手法,引導視線進入場地內部;從景觀構成角度出發(fā),通過將視覺效果突出的紀念墻、雕塑小品等元素與片面化的紀念符號結合,可以有效提高景觀辨識度。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東端的高大雕塑是從景觀元素入手提高辨識度的典型案例;東郊叢葬地紀念性景觀則采用了標志性紀念符號與引導性空間設計結合的設計手法。

      3.3運用意象符號

      與直觀敘述歷史事件的手法相對,對“戰(zhàn)爭”“荒蕪”“和平”等抽象立意的藝術化表達,能夠升華景觀的紀念主題與文化內涵。在景觀設計中,將“解釋項”—抽象立意,轉化為多元化的“對象”—意象,再加以精煉成為表征意象的符號;通過與景墻、鋪裝、植物等景觀元素的結合,意象符號參與到景觀構建之中,增強紀念景觀的感官體驗,豐富紀念主題表達。例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萬人坑遺址景觀以礫石鋪地,描繪寸草不生的意象,象征日軍掃蕩后的荒蕪焦土。

      3.4融入傳統(tǒng)元素

      城市景觀更新中應當以“提煉+創(chuàng)新”的方式延續(xù)傳統(tǒng)、升華地域特色[17]。景觀設計從色彩、形式、材質入手提取傳統(tǒng)地域特征,能夠豐富景觀形式,展示地域文化魅力[18]。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更新應當通過抽象傳統(tǒng)紀念景觀符號,重塑傳統(tǒng)紀念空間結構,融合現(xiàn)代景觀設計與傳統(tǒng)材料、手法,采用現(xiàn)代設計語言表達傳統(tǒng)意境等創(chuàng)新形式,將傳統(tǒng)符號融入到景觀之中,從而打造兼有現(xiàn)代風格與傳統(tǒng)特征的獨特的紀念性景觀(圖1)。此外,融入傳統(tǒng)符號時應當注意形式適當、功能適用、整體效果協(xié)調,切忌脫離時代背景和實際需求[19]。

      4 普德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更新

      4.1場地概況

      普德寺叢葬地紀念碑始建于1985年,原址位于普德村內,1997年易于現(xiàn)址?,F(xiàn)址位于雨花臺區(qū)共青團路西側的一處坡地上,西面與雨花臺區(qū)文化活動中心僅一墻之隔,東面坐落著著名的雨花臺風景名勝區(qū),南北兩側用地均以居住區(qū)為主(圖2)。

      場地用地相對獨立,與街道空間之間形成較大落差;環(huán)境郁閉度較高,與外部環(huán)境隔絕感較強;場地內外交通僅通過入口臺階聯(lián)系,缺乏明顯的標識,紀念碑的存在感被現(xiàn)狀景觀嚴重限制。場地構成要素簡單,以紀念碑為構圖主體,景觀營造以植物造景為主,總體上景觀設計介入程度尚低。在設施方面,場地景觀維護情況良好,但缺乏照明設施;圍護結構樣式陳舊且高度較低,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4.2更新方案

      普德寺叢葬地紀念碑現(xiàn)狀場地空間形態(tài)豐富,但在景觀營造中未得到充分利用。案例基于現(xiàn)狀空間開合變化,綜合考慮場地周邊環(huán)境與人車流動線的視覺效果,從標志性與引導性、紀念氛圍與主題傳達等角度入手,構建由“紀念性公共界面”“中部平臺”和“紀念碑平臺”3處集中性紀念空間組成的景觀序列(圖3~4)。

      4.2.1關鍵信息塑造標志性界面

      在重新審視街道界面的空間潛力之后,用臺階座凳形式替換了原本的普通臺階,希望能夠通過公共用途在公眾與場地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進而吸引公眾主動深入景觀,了解這片土地、這段歷史。正對入口的高大院墻既是劣勢,也是機遇。在院墻基礎上建立一座醒目的黑色紀念墻,通過簡潔而突出的數(shù)字標注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與叢葬地埋葬的人數(shù),以一種靜默的方式陳述歷史,并提醒路人紀念碑的存在。

      4.2.2多元意象共建紀念空間

      自紀念墻北轉而上的中部平臺之上,以碑亭為構圖重心,形成一處景觀元素集中的紀念空間。景觀設計從“戰(zhàn)爭”“和平”“祈福”等多角度立意,通過符號學表達,構建具有多元化意象的紀念空間,在主題上完成從對戰(zhàn)爭的表達,到對和平的追求的轉變。

      1)戰(zhàn)爭創(chuàng)傷

      將創(chuàng)傷作為戰(zhàn)爭的意象,進一步在紀念墻上通過考頓鋼的“裂痕”進行表達。巨大的裂痕自墻面延伸到地面,并利用原有的臺階創(chuàng)造錯位、崩塌的感觀。裂痕采用幾何折線形式,頂部有一近似三角形的凸起,象征利刃。墻體的黑色、裂痕的暗紅色、利刃的灰白色形成強烈對比,強化視覺的沖擊感。

      2)雙手合十

      普德寺叢葬地紀念碑的形象取自“雙手合十”的意象,表達為逝者祈禱的含義。碑亭中的玻璃紀念碑繼承了該符號,與原有紀念碑遙相呼應。碑上的雙手合十的人物剪影、背景墻體上的金屬文字,兩個平面上的符號通過拼貼與疊合,構成隨來訪者移動而變化的動態(tài)景觀,傳達了“牢記歷史”與“珍愛和平”兩層含義的紀念主旨(圖5)。

      3)和平鴿

      和平鴿作為和平的意象符號被運用在景觀設計中。在碑亭的南側,帶有和平鴿圖案的裝飾鋼板錯落矗立于花池之中,在草本植物的配合下,構成一幅生機勃勃的畫面。這個景觀小品在起到視覺障景效果、豐富空間層次的同時,也清晰地傳達了向往和平的紀念主旨。

      4.2.3重構傳統(tǒng)紀念景觀序列

      通過解構、重構傳統(tǒng)陵墓景觀序列,利用場地原有的空間條件,建立起涵蓋起、承、轉、合4個部分的紀念景觀序列。“起”即場地的街道界面,銜接內外部空間;“承”為承載著紀念墻的狹長過道,形成公共性界面與紀念空間之間的過渡;“轉”位于中部平臺,與傳統(tǒng)陵墓景觀序列對應,建有現(xiàn)代風格的碑亭;“合”起于平臺北部的林蔭道,列植的喬木和抽象自神獸形象的幾何形燈具是對傳統(tǒng)墓道的仿寫(圖6),道路直通原本紀念碑所在的空間,景觀序列最終收束于此。

      4.3小結

      普德寺叢葬地景觀構成方式簡單,與周邊環(huán)境缺乏聯(lián)系,具有明顯的紀念性表達方式單一、辨識度不足、宣教功能薄弱等特征,作為實證研究案例具有代表性。本案從現(xiàn)狀場地條件出發(fā),通過符號提煉與運用,結合引導性的空間設計,重塑景觀標志性;運用多種意象符號豐富紀念性表達,強化宣教功能;融合傳統(tǒng)紀念符號,營造紀念氛圍。本案針對性地解決了普德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存在的問題,驗證了符號學更新方法的普適性,為其他失活的叢葬地紀念性景觀更新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案,具有典型意義。

      5 結論

      本文從符號學視角解讀當前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建設情況,認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主要存在紀念性表達方式單一、景觀辨識度匱乏、文化宣教功能薄弱、傳統(tǒng)風格缺失4個方面的劣勢。通過對符號學與風景園林學進行交叉研究,本文針對前述問題,提出提煉和運用歷史信息,突出紀念主題,運用意象符號表達抽象立意,以及融入傳統(tǒng)紀念符號4項景觀更新方法,并結合普德寺叢葬地紀念景觀進行實證研究,進一步探討了景觀更新中重塑景觀標志性,豐富紀念性景觀構成和表達方式,以及傳統(tǒng)紀念符號現(xiàn)代化表現(xiàn)的具體方法。

      隨著每年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的舉行,南京大屠殺這段民族記憶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當下,風景園林師應當積極推進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更新,加強對紀念地的保護,提升其社會影響力,進而推動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向城市歷史、民族記憶的標志物與展示窗轉型。南京大屠殺叢葬地紀念性景觀象征著一段難以磨滅的血淚史,歷史文化價值深厚,通過景觀更新重新激活場地活力,必將使其成為傳播創(chuàng)傷記憶、宣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文化標志。

      注:圖片均為作者自繪自攝

      參考文獻:

      [1] 孫宅巍.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全紀錄[J]. 日本侵華史研究,2013,4(4):8-17.

      [2] 劉濱誼. 紀念性景觀與旅游規(guī)劃設計[M].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3] 孟萌. 中西紀念性園林的差異及相互借鑒融合的趨勢[J]. 中國園林,2007,23(1):61-65.

      [4] EVENSEN K H,NORDH H,SKAAR M. Everyday Use of Urban Cemeteries: A Norwegian Case Stud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7,159:76-84.

      [5] DWYER O J,ALDERMAN D H. Memorial Landscapes: Analytic Questions and Metaphors[J]. GeoJournal,2008,73(3):165-178.

      [6] 于耀洲,于寧寧. 齊齊哈爾市近代戰(zhàn)爭遺址的現(xiàn)狀與保護[J]. 學術交流,2013(3):208-211.

      [7] 張洪恩,孫旭光,徐翀. 戰(zhàn)爭遺址公園的改造與規(guī)劃設計手法解讀——以青島“一戰(zhàn)”遺址公園規(guī)劃為例[J]. 現(xiàn)代城市研究,2014(7):43-48.

      [8] JOHN G E,CARLSON K M. ‘Making Change’ in the Memorial Landscape to the Dakota–US War of 1862: Remembrance,Healing and Justice through Affe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Dakota Commemorative March(DCM)[J]. Social & Cultural Geography,2016,17(8):1-30.

      [9] 杜若菲,王紅揚,史北祥,等. 戰(zhàn)爭遺址紀念碑的價值評價——以南京大屠殺遺址紀念碑為例[J]. 上海城市規(guī)劃,2016(5):129-135.

      [10] 趙毅衡. 符號學文化研究:現(xiàn)狀與未來趨勢[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30(12):169-172.

      [11] 趙毅衡. 符號學的一個世紀:四種模式與三個階段[J]. 江海學刊,2011(5):196-201.

      [12] 李成佳. 符號學視角下紀念性景觀語義表達方法研究[J]. 山西建筑,2020,46(14):21-23.

      [13] 何文秀. 基于符號學理論的紀念性景觀設計研究[D]. 沈陽:沈陽建筑大學,2014.

      [14] 林凱. 符號學視角下紀念性景觀語義表達研究[D]. 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6.

      [15] 王惠. 基于身體感知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空間研究[D]. 南京:東南大學,2019.

      [16] 張帆,邱冰. 南京大屠殺紀念空間調查與問題分析[J]. 建筑與文化,2017(4):129-131.

      [17] 劉源,王浩. 城市公園綠地有機更新的思考[J]. 城市綠地系統(tǒng),2014(12):87-90.

      [18] 徐涵,蔡倩儀. 南粵古驛道保護修復及其文化景觀設計探究[J]. 廣東園林,2020,42(4):42-45.

      [19] 楊學成. 從設計創(chuàng)作角度看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特征[J]. 廣東園林,2020,42(3):78-82.

      作者簡介:

      戴安康/1997年生/男/江蘇蘇州人/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南京 210037)/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yè)方向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

      (*通信作者)劉源/1981年生/女/江蘇南京人/博士/南京林業(yè)大學風景園林學院(南京 210037)/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風景園林規(guī)劃與設計/E-mail: 76881973@qq.com

      猜你喜歡
      南京大屠殺符號學
      見證南京大屠殺暴行的歐美友人
      華人時刊(2022年23期)2022-05-10 08:20:12
      南京大屠殺80周年誰的記憶與誰的哀慟
      青年與社會(2018年2期)2018-01-25 15:41:59
      在日軍南京大屠殺中拯救生命的“華小姐”
      文史春秋(2017年11期)2018-01-23 05:21:41
      符號學家重返音樂史
      基于符號學的文化衍生產(chǎn)品設計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僑界寄哀思
      華人時刊(2016年1期)2016-04-05 05:56:22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中國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30
      符號學理論初探
      學習月刊(2015年24期)2015-07-09 03:42:02
      符號學的得與失——從文本理論談起
      符號學研究
      外語學刊(2010年6期)2010-01-22 03:36:58
      东莞市| 湖北省| 邹平县| 墨江| 富平县| 三台县| 海原县| 阜平县| 临夏县| 平顺县| 漳平市| 黄陵县| 绥阳县| 内江市| 邻水| 佛山市| 云南省| 千阳县| 永川市| 张家界市| 曲阜市| 平潭县| 新干县| 巨鹿县| 静宁县| 阳春市| 全椒县| 柯坪县| 县级市| 乐平市| 汉寿县| 清徐县| 双桥区| 丹凤县| 含山县| 嘉黎县| 安达市| 扶风县| 特克斯县| 邓州市| 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