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東
摘要:方鼎式四足鐵香爐,清同治八年季秋月安徽安慶府鑄造,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國家三級文物。鼎式香爐,它又分為三足圓鼎爐和四足方鼎爐。在鼎爐的鼎足上, 一般都鑄有“狻貌”獸首的圖案,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的月臺上,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祭祀器皿,它的外形都采用古代青銅鼎的形制。時至今天,鼎仍然以香爐的形式被應(yīng)用著。
關(guān)鍵詞:鼎式香爐;安慶府;文廟;祭祀活動;
方鼎式四足鐵香爐,現(xiàn)藏于安徽省太湖縣博物館。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從太湖縣老城北門街陳華家中征集,2004年10月被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安徽管理處(安徽省文物鑒定站)鑒定為國家三級文物。
該鼎式香爐通高39厘米,口長42.5厘米、寬26.7厘米,底長36厘米、寬20.5厘米,腹深25厘米。直口、方唇,直腹下收,四角有鋸齒形扉棱,兩側(cè)有弓形鋬耳,耳上部用鐵冒卯榫連接口部,下部用扁圓鐵鑄于側(cè)腹部,一側(cè)耳上部殘損,一側(cè)耳殘缺,平底、“狻貌”獸面紋蹄足。該鐵方鼎式鐵香爐造型沿襲了商周青銅方鼎樣式,口部飾回紋,上下各有一條凸起的弦紋;四側(cè)腹部平凹,四周均飾凸弦紋一圈,正面腹部中間兩行橫行銘文“安徽安慶府”,兩側(cè)為直行銘文“同治八年季秋月立”;右側(cè)耳兩側(cè)鑄有直行銘文“漢鎮(zhèn)金火 王天泰鑄 ”。
安慶府,春秋時為皖國,亦為舒、桐兩國地。東晉始以廬江分置晉熈郡。唐初為東安州,武德四年改舒州,屬淮南道。宋仍曰舒州,屬淮南西路。南宋慶元元年(1195)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治所在懷寧縣(今安徽潛山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為安慶路。明洪武初改為寧江府,六年(1373)復(fù)為安慶府,直隸南京。安慶建城以后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同時又是安徽省省會。清咸豐三年(1853年),因太平軍攻占安慶,省會遷到廬州(今合肥市),巡撫衙門隨遷。同治元年(1862年),巡撫衙門遷回安慶,直到清末。
先秦以前,青銅器在人類生活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一開始人們利用鼎焚香稟告,向神表達自己的虔誠之心,自己的某些愿望,比如生子、長壽、希望風(fēng)調(diào)雨順以求獲得豐收等。后來逐漸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慢慢變成了由青銅鑄就的重器,有的甚至成為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或者成為國家政權(quán)的標志。比如:用九鼎祭祀、賓客、宴享和隨葬等等,所以“九鼎”就成了國家政權(quán)的象征?!皢柖Α?、“定鼎”這樣的詞成了最高軍事、政治行動的代名詞[1]。秦以后,鼎的王權(quán)象征意義逐漸失去。到了戰(zhàn)國后期,出現(xiàn)了鐵器,鼎又被鑄成了鐵足銅鼎。兩漢之際,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焚香祭祀習(xí)俗已經(jīng)形成,焚香使用的香爐應(yīng)運而生。鼎的形式得以延續(xù)。至唐代,禮佛的香爐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先秦以前用于祭祀的鼎重新設(shè)計為香爐使用,進而誕生了一種具有本土特色的香爐樣式——鼎式香爐,它又分為三足圓鼎爐和四足方鼎爐,在鼎爐的鼎足上, 一般都鑄有“狻貌”獸首的圖案, “狻貌”是龍的九子之一, 喜煙火, 故常用為香爐腿上之形象。在我國眾多的寺廟和道觀內(nèi), 一般都有供信徒燒香拜佛用的大香爐(鼎式爐),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的月臺上,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祭祀器皿,故稱之為香爐鼎。它的外形都采用古代青銅鼎的形制,在其用途上, 祭孔儀式中使用的鼎有兩種,大鼎用于烹調(diào),小鼎用于焚香只用作燒香、燒紙用, 和青銅鼎用作食器或禮器廻然不同[2]。時至今天,鼎仍然以香爐的形式被應(yīng)用著。
清代非常注重國家祭祀體系建設(shè),包括中央朝廷祭祀體系和地方祭祀體系。明清時期,各地府、州、縣每年都有許多禮儀活動,主要包括社稷、風(fēng)云雷雨、山川、厲壇、城隍、先師廟等。按照明清祭祀禮制,官廟春秋二仲月致祭。毫無例外,安慶府在仲秋之際亦必定舉辦祭至圣先師釋奠禮、祭社稷、風(fēng)云雷雨、山川、厲壇、城隍等祭祀活動。方鼎式四足鐵香爐鑄造于同治八年(1869年)季秋月,作用于這些祭祀活動中的缺失的供具使用。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安慶城的清兵與太平軍近十年的拉鋸戰(zhàn)結(jié)束,整個安慶府遍體鱗傷。在湘軍與太平天國決戰(zhàn)后期,雖然曾國藩籌辦了“安慶內(nèi)軍械所”和一些制造廠,但是不久都搬遷到南京去了。安慶社會陷入長期動蕩時期,財富、人民的巨大損失長期阻礙了安慶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3]。后經(jīng)過40余年的修復(fù)調(diào)整,至光緒末年,太平天國戰(zhàn)亂對安慶的影響,才漸漸得到消除。清同治八年間,時任安慶府知府何家聰,為官清正廉潔,有循吏風(fēng),被后人譽為崇祀名宦。由于當時安慶府經(jīng)濟滯后,銅相對鐵精貴, 故安慶府聘請了金火匠人用生鐵鑄造了這方鼎式四足鐵香爐以敬寺廟用于祭祀禮儀供具使用。1984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該方鼎式四足鐵香爐在安慶太湖發(fā)現(xiàn),為什么該方鼎式四足鐵香爐流落到了太湖呢?筆者曾試圖去尋找當年收藏該方鼎式四足鐵香爐的那戶人家,可惜時隔近四十余年,查無果,該方鼎式四足鐵香爐流傳經(jīng)歷亦無從稽考。
筆者認為,清朝時期,安慶府是安徽省會所在地,轄6縣,分別是首縣懷寧縣、桐城縣、潛山縣、太湖縣、望江縣、宿松縣,府城設(shè)在懷寧縣城。根據(jù)清同治壬申年(1872)《太湖縣志》記載,太湖縣文廟自元迄明,俱有興廢。清順治到道光年間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建、擴建或改建。清咸豐九年,太平軍踞繞太湖縣城,湘軍首領(lǐng)曾國藩麾下著名悍將鮑超在清軍將領(lǐng)多隆阿的配合下合圍進攻太湖縣,太湖文廟被太平軍一把火化為灰燼。清同治七年六月,太湖知縣文翰捐廉會同教諭魏秀毓、訓(xùn)導(dǎo)吳彬、典史朱筠及一些地方紳士等捐資重修文廟,同治八年,知縣符兆鵬繼前任縣令捐廉繼踵而成,并頌御書“圣神天縱”匾額,頒懸各學(xué)。是時安慶府鑄造該方鼎式四足鐵香爐捐贈給太湖縣文廟,以示表彰縣人舉力修繕文廟之功績。又因文廟距離太湖縣老城北門街僅一公里范圍之內(nèi),清晚期至解放前因為戰(zhàn)亂被當?shù)乩习傩帐詹仄饋硪嗍窃谇槔碇小?/p>
參考文獻
[1]3n3n.說鼎[J].大眾考古,2017(02):36-37.
[2] 王福諄.古代大鐵爐[J].鑄造設(shè)備與工藝,2007(04);50-51.
[3] 張 凱.安慶舊城空間結(jié)構(gòu)演變及其動力機制分析[J].安徽建筑,200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