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云
摘要: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能促進人的幸福。真正的朋友是因為對方的自身的原因而成為朋友的,而不是因為其他的外在的原因。真正的幸福本身是值得欲求的,完滿的,但人的幸福生活離不開外在的善,外在的善是一種工具的善、手段的善。就人的社會屬性來說,友愛是一種最大的外在的善。作為最大的外在的善的友愛它會促進幸福,使幸福更加完整。
關(guān)鍵詞:友愛;外在的善;幸福
一、亞里士多德“友愛”的內(nèi)容
亞里士多德指出:“友愛,它是一種德性或包含一種德性,而且,它是生活最必需的東西之一?!盵1]在柏拉圖的對話中,性愛與情愛有著最為自然的聯(lián)系,是由美的對象激發(fā)的對智慧的愛:當(dāng)愛者的盲目的愛被理智所馴服并帶著崇敬與畏懼去追隨美的對象時,愛者稱之為性愛,被愛者則把它叫做友愛。[2]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是規(guī)則的行為,是調(diào)節(jié)友家庭、社會和人類的關(guān)系。友誼是一種崇高的和有用的團體和家庭美德,有助于保持社會凝聚力。
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友愛的產(chǎn)生是因為對方自身的原因,而不是由于其它外在的條件。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各種友愛,按照友愛雙方的地位,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可分為平等的友愛和不平等的友愛兩大類。平等的友愛調(diào)節(jié)的是地位相同或道德相似的人之間的關(guān)系,如兄弟、姐妹之間的關(guān)系;不平等的友愛調(diào)節(jié)的是地位不同、道德品質(zhì)懸殊的人之間的關(guān)系,如父子、夫妻之間的關(guān)系。“但是,友愛的平等同公正上的平等不同。在公正上,平等首義為比例的平等,數(shù)量的平等居其次;在友愛中,數(shù)量的平等則居首位,比例的平等居其次?!盵3]按照友愛的動機,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有三種原因,相應(yīng)的有三種友愛,即善的、令人愉悅的、有用的。令人愉悅的友愛是因為覺得對方可以使自己感到快樂,一旦讓人感覺不到快樂,這種友情也將破裂,所以令人愉悅的友愛不是真正的友愛;有用的友愛是因為覺得對方有用所以產(chǎn)生了友愛,而有用是不能持續(xù)的,一旦對方對自己沒有用處了,這種友愛也將消失,所以有用的友愛也不是真正的友愛。令人愉悅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是因為外在的因素產(chǎn)生的,這樣的友愛的產(chǎn)生是因為對方令人感到愉悅、覺得對方有用,令人愉悅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有用,這樣的友愛是難以持久的,這樣的友愛是具有偶然性的。真正的友愛是善的,是因?qū)Ψ阶陨硎巧频亩a(chǎn)生了友愛,這樣的友愛才是完滿的、可貴的、持久的。
“友誼是不通過民族、族裔、性別和年齡限制的人際關(guān)系,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dāng)事方在交往過程中自然表現(xiàn)出溫暖的感情,與對方以“朋友”和“伙伴”相稱,相互理解、信任和支持?!盵4]亞里士多德認為的友愛是可以在家庭成員、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產(chǎn)生的,它不是我們一般意義上的友愛,它不是局限于朋友之間的愛。我們今天的友愛是更趨向于“友善”,友愛雙方對彼此的一種善意,它不是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友愛雙方為了彼此的善而產(chǎn)生的一種愛。光有善意是遠遠不夠的,善意并不能持久保持,我們還需要友愛,所謂的友愛是一種大愛,是一種為著對方善的情感,產(chǎn)生友愛的雙方或多方是因為對方的善而成為朋友的,這樣的友愛本質(zhì)上是因為對方的善,而不是出于一種功利的目的。這樣的友愛是一種善,是促進幸福的工具。
二、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友愛與幸福的理論
(一)友愛是最大的外在的善
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事物已被分為三類:一些被稱為外在的善,另外的被稱為靈魂的善和身體的善。在這三類善事物中,我們說,靈魂的善是最恰當(dāng)意義上的、最真實的善?!盵5]在亞里士多德以前,柏拉圖就將善事物分為外在的、身體的、靈魂的三類。而亞里士多德進一步把三種善分為內(nèi)在的善和外在的善,內(nèi)在的善是靈魂的善,把身體的善歸入外在的善。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個幸福的人不可能擁有所有的善唯獨缺少這種重要的善。[6]
友愛是一種外在善。內(nèi)在的善是指健康、快樂等非道德意義上的價值,外在的善是一種手段的善、工具的善。人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至善,至善本身就是完滿的,本身就是可欲的,它因為其自身成為目的而不用其它事物而選擇它。“榮譽和幸福,快樂和美德,都是我們的選擇,(因為即使他們不再是好的,但是我們選擇的),我們會因為幸福選擇他們。快樂的完美好應(yīng)該自給自足。”[7]友愛是一種跨越種族、性別的情感,這種情感的產(chǎn)生是因為友愛雙方都是為了對方的善,友愛雙方都對彼此有更好的期望,這種情感的產(chǎn)生會讓友愛雙方變得更完善,在這種意義上,友愛是善的。對于一個人來說,友愛本身是不可欲的,友愛本身不作為目的,因為我們不會為了獲得友愛而放棄幸福,它作為一種工具或手段,并不是非道德意義上的價值,所以友愛是外在的善。
友愛是最大的外在的善。在與朋友的分享中我們的幸福感會更加強烈,作為工具,友愛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大的幸福,友愛是一種外在的善。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人的社會屬性,強調(diào)人是政治的動物。古希臘的城邦制度,公民是城邦的基礎(chǔ),但所有公民都以城邦的利益為重,城邦是最重要的。他認為公民之間友好相處是維護城邦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城邦與城邦之間友好相處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條件。所以亞里士多德非常重視友愛,友愛是一種工具的善、手段的善,它能幫助幸福的人從事更高尚的活動,改善城邦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它能幫助城邦與城邦之間友好的相處,友愛是外在的善。從人類的社會屬性來看,人與人之間友好相處是維系城邦,乃至整個社會的重要條件,因為城邦是公民的城邦,社會是公民的社會,友愛的存在關(guān)系整個人類、整個社會的幸福。友愛是外在的善,但友愛更是最大的外在的善。
(二)友愛使幸福更完整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最高善。幸福是靈魂合乎德性的實現(xiàn)活動。”幸福是我們生活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人所追求的終極目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我們把那些因為自己總是可取的但卻從不因為其他事物而可取的事物稱為最完美的。與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會被看成這樣一種重要的事物。因為我們永遠不會因為別的東西而選擇它,選擇它僅僅因為它本身。”作為最高的善,幸福本身就是一種有價值的活動。但是人類的幸福需要外在的善。幸福不是一種品質(zhì),因為如果幸福是一種品質(zhì),那么一個一生沉睡或受苦的人也可以被視為幸福,所以幸福是一種實現(xiàn)的活動。有些實現(xiàn)活動是必要的,是因為其他事情而被認為是可取的,有些實現(xiàn)活動因為它們本身就是可取的。那么,幸福應(yīng)該被視為一種理想的活動,因為它本身,而不是因為其他任何東西。亞里士多德認為所有的生命都是不同的。人的生命不同于動物生命、植物生命和現(xiàn)實生活。生活的每一個更高層次都包括更低層次的生活。動物生命包括植物生命,人類實踐生活包括植物生命和動物生命。對人來說的幸福只屬于人類的實踐的生活。一個植物人可以說有品質(zhì),但不可以說有人的實踐活動,所以不能說是幸福的。與此相似,一個不幸的人也可以說曾經(jīng)有過幸福生活的品質(zhì),但是沒有過幸福生活的外在善,因為幸福的生活作為人的實踐的生活還需要外在的善作為條件,所以也不能說是幸福的。
一個實現(xiàn)了至善的人應(yīng)該是自足完滿的,但是自足完滿的人沒有朋友,這是非?;闹嚨?。真正的朋友應(yīng)該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的人,這樣的友愛會使友愛雙方更加幸福。一個享有幸福的人與其與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幸福,不如與自己的朋友分享,所以人需要朋友。人的幸福不僅需要內(nèi)在的善,也需要外在的善。幸福是一種實現(xiàn)活動,人在實踐活動中得到幸福。人是實踐的動物,在實踐的過程中人通過各種手段獲得幸福,幸福本身是完滿的、自足的,但是人幸福生活的獲得需要外在的善,外在的善是獲得幸福的一種手段,外在的善與內(nèi)在的善不同,外在的善會內(nèi)化為幸福。
亞里士多德說:“由于(1)朋友是最大的外在的善(一個幸福的人不可能擁有其他善而唯獨缺少這種重要的善),(2)一個人如果出于好運中就需要朋友來接受他的善舉,以及(3)沒有人(尤其是幸福的人)愿意過孤獨的生活,幸福的人必定需要朋友?!比说男腋kx不開外在的善,友愛作為最大的外在的善,它能促進幸福。人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體,追求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幸福。人的幸福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如與人分享悲傷或喜悅是一種幸福,很多時候我們身上發(fā)生的事情我們找了人傾訴之后心情會豁然開朗,整個人如釋重負,這時朋友可以幫助我們獲得幸福;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可是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朋友總是相似的,看著朋友我們就像看到了自己,通過朋友我們可以反思自己,彌補自己的缺陷,在不斷彌補自己缺陷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獲得幸福。
三、亞里士多德友愛觀的時代價值
(一)友愛使個人幸福更完滿
亞里士多德認為友愛之所以必要有三項原因:“(1)人需要朋友接受或提供善舉,幫助己所不能,或促進自身完善;(2)人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愛;(3)過政治的生活需要友愛?!眮喞锸慷嗟抡J為:“朋友也就是好人。這樣的友愛只要他們還是好人就一直保持著,而德性則是一種持久的品質(zhì)?!碑?dāng)今時代是網(wǎng)絡(luò)信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看似很近,實則很遠。越來越多的人不喜歡與人溝通交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趨向于獨自一人,在這個社會很多人是沒有朋友的?,F(xiàn)實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誘惑、面對參差不齊的誘惑時,一個人有的時候難免會把持不住,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友愛,真正的友愛雙方是為對方著想的,是為著對方的善的,朋友在這個時候就會對你伸出援手。我們看不見自己樣貌,也很少能夠看清自己本身,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往往不以為然,朋友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看到他就會時刻反思自己,朋友的存在在不斷地提醒自己,讓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幸福的自己。具有善的友愛的雙方或多方是相似的,善的友愛是我們所倡導(dǎo)的友愛,這樣的友愛是真實的。幸福本身就是一種目的,但是人在走向幸福的過程之中,需要各種外在力量的幫助,友愛作為外在的最大的善,它能促進人的幸福。在生活中遇到苦痛自己承受的人我們不能說他幸福,在生活中遇到開心的事獨自開心的人我們不能說他幸福,這樣的幸福是狹隘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幸福是有分享的幸福。一個人是不幸福的,幸福不是孤立的、孤獨的幸福。友愛的產(chǎn)生可以讓更多的人分享人的快樂與悲傷,封閉自己是不可能獲得幸福的,友愛是善的,善的東西總是我們追求的,友愛可以讓人更加幸福。
(二)友愛使社會更美好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F(xiàn)階段是要把我國建設(shè)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但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讓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每一個中國人都在為這個目標(biāo)努力奮斗。建設(sh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離不開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努力。社會最基本的關(guān)系是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離不開社會成員的努力。當(dāng)今社會有著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社會問題歸根結(jié)底是人的問題。如網(wǎng)絡(luò)暴力事件頻發(fā),網(wǎng)絡(luò)暴力的頻發(fā)是因為信息傳遞的快捷加之人與人之間缺乏最基本的善導(dǎo)致的,沒有最基本的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將會變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每個人都用強大的“屏障”保護自己,人與人之間慢慢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剩下的就是猜忌,最后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只能靠利益維持。因為利益而產(chǎn)生的友愛是短暫的,它會隨著利益的產(chǎn)生隨之產(chǎn)生,隨著利益的消失而消失,這樣的所謂的友愛會讓人變得越來越功利。人與人之間需要友愛,友愛雙方都是善的,每個人都帶著這種善去跟別人交往,那么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將會很和諧。我們所提倡的友愛是為對方自身的善的,不帶有其他功利的目的,每個人都變得越來越好,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將變得越來越好,我們的社會才會變得越來越好。亞里士多德的友愛觀雖然是理想的,但對我們建設(shè)社會主義強國,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人與人之間都充滿友愛,那么每個人都是善的,每個善的人終將終會得到幸福,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幸福美好。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7:17-332.
[2][美]阿拉斯代爾?麥金太爾著.《倫理學(xué)簡史》[M].龔群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4:28-35.
[3][美]梯利著,《倫理學(xué)導(dǎo)論》[M].何意譯.[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5(03):152-153.
[4]黃曉曄,朱誠.“幸福是否需要外在善”—亞里士多德個人幸福研究[J]甘肅理論學(xué)刊,2019,(01):64-69.
[5]錢圓媛.外在善到底有多外在?—對《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中的外在善的考察[J]蘭州學(xué)刊,2012,(05):21-24.
[6]左稀.亞里士多德論友愛與幸福[J].蘭州學(xué)刊.2012(05).
[7]顧園園.友愛使幸福更完滿-《尼各馬可倫理學(xué)》中的友愛與幸福思想[J].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