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軍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的經典小說作品,在作品中,作者用辛辣諷刺的筆觸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并借助“孔乙己”這一形象表現(xiàn)了科舉制度對于知識分子的毒害,反封建意義極為鮮明。從文章的表達手法來看,無論是語言、人物,還是場景,作者都將其操控得游刃有余,從而為讀者構造出一種壓抑、刻板、冰冷的社會氛圍。本文對初中語文課文《孔乙己》進行分析,思考作品情感與社會內涵在小說中的集中表達,探究作品的教育價值。
一、場景,展開故事的細節(jié)
世界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極力強調細節(jié)在文學作品中所發(fā)揮的作用,他認為“修飾得當?shù)募毠?jié)”遠比長篇大論更加重要。在魯迅先生的作品中,細節(jié)便借由場景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作為一代文豪,魯迅先生并沒有在文章中提及任何封建社會的弊端,但字里行間全是“吃人”和“迫害”。
在文章開頭的第一段的結尾處便能見到這樣的文字:“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睘榱苏袕崎L衫顧客,酒店的老板將酒店分為兩大格局:柜臺與“雅間”,穿著長衫的“人上人”得以踱入一旁的“雅間”當中,“要酒要菜”,這是社會身份之間的差異,也表明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目的:展現(xiàn)一個不平等的社會?!奥刈取?,這是長衫顧客的作態(tài),他們是否一定要“慢慢地坐喝”?并非如此,但多花了錢,點了葷菜,就應該讓別人多來“瞻仰自己”,為自己,為身上的長衫增添幾分光彩。通過“短衣幫”與“長衫客”的對比,不同群體的“各自有序”借助作者的文字表現(xiàn)出來,矛盾的伏筆就此埋下。
在解釋孔乙己的名字由來的過程中,作者又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作孔乙己。用最為簡單的筆畫作為一個讀書人的代號,用簡單的文字代替?zhèn)€體的名號,這實在是一種屈辱。誠然,孔乙己是“故作清高”的代名詞,但在這樣一幫不懂得尊重姓名,只知道“讀書人要中舉”的人面前,他的知識、清高是沒有價值的,所以,不屑也就成了孔乙己進行抗爭的唯一方法。借由場景,作者先描寫了長衫顧客的高貴,但對于孔乙己這樣一個落魄的“長衫”,一個讀書人,他的長衫令得他看起來更加反常,讀者不禁要問,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長衫又有著怎樣的含義?當作為上等人的代名詞的“長衫”出現(xiàn)在孔乙己的身上,身份與行為上的落差再度沖擊著觀者的思想,制度中的不平等便漸漸地展現(xiàn)出來了。
二、語言,揭露矛盾的素材
故事的沖突及后續(xù)的發(fā)展往往需要借助語言這一手段表現(xiàn)出來。《孔乙己》自然也不例外,在小說中,掌柜的語言、客人的語言、孔乙己的語言相互交織,共同勾勒了孔乙己的命運。
文章開頭便是這樣一句話:“掌柜說,樣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長衫主顧,就在外面做點事罷?!边@是對長衫顧客的重視,也是對讀者的“心理暗示”:長衫顧客總是高人一等的。但到了“孔乙己”這里,這樣的優(yōu)待似乎失去了價值,客人們用嘲諷、譏笑來提醒孔乙己,讓他回憶自己的不堪: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在孔乙己的不堪中哄堂大笑,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誠然,孔乙己的盜竊確實該遭受懲罰,但在“被吊著打”之后,眾人依舊將他的遭遇視為一種“報應”——偷東西就應該被吊著打,更活該被人取笑。這樣的語言是沒有絲毫的善意的,更不包含對于“長衫”的重視??滓壹罕阌谩熬庸谈F”“者乎”來回應他們,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再怎么挨打也是一個讀書人,比他們要高貴得多?!叭f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嘛。對于封建“教誨”的死守終于開始將孔乙己身上的“毒”表現(xiàn)出來,他開始用“他們不懂的文字”進行反抗。
隨著故事的后續(xù)推進,孔乙己的語言終于使得他的身份發(fā)生了變化:雖然不幸,但不幸的根源還是在他自己的身上?!斑@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薄安欢嗖欢?!多乎哉?不多也?!眲e人的語言是直白的,孔乙己的語言卻掉進了古文的圈套里,滿嘴的之乎者也。對于科舉功名的過度追求終于將這種制度上的毒害帶到了個體的行為當中。在語言上,他已經失去了與人進行正常交流的機會。而在文章結尾,孔乙己的“不要取笑”“跌斷”終于加深了作品的悲劇意味:封建科舉制度下的孔乙己百無一用,除了讀書便是好吃懶做,不然就是死,讀書的一切目的在于“獲取功名”,他的幸福、未來,全都斷送在封建科舉制度中了。在《孔乙己》中,穿著長衫的顧客是高貴的,但孔乙己和顧客們用語言推翻了這種高貴,兩種語言表述方式在生活中針鋒相對,但在那一點不懂的“之乎者也”下面,是被封建科舉制度深深迫害的靈魂。
三、人物,推動故事的推手
契訶夫在《變色龍》中塑造了見風使舵的人物形象,以此來對故事發(fā)生的時代進行揭露。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也表現(xiàn)在魯迅先生的《孔乙己》當中:當不同的人物相互碰撞,他們演化為推動故事、推動情節(jié)的第一動力,并使作品進入不同的方向。
先說文章中的“我”,這一角色在文章中扮演著一個近乎于“透明人”的角色,但對于孔乙己的情感卻借由“我”表現(xiàn)出來:在“我”的視角下,客人們總是嘲笑孔乙己,掌柜的總是輕視孔乙己,最后,連“我”也對孔乙己表現(xiàn)出了輕視:“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封建制度下的人踩人終于表現(xiàn)出來,并影響著下一代人的思想?!拔摇笔怯涗浌适碌牡谝粏挝?,保留著故事的針對性,也揭露了大眾的麻木。
其次是文中的“掌柜”,這一角色將利益至上的原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酒里摻水不算過錯,增設“包間”也理所應當,但為了自己的利益,將痛苦施加在孔乙己身上,這樣的做法是不人道的,“而且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這樣問他,引人發(fā)笑”。有人笑自然就有生意,孔乙己這樣的螻蟻,誰會去關心他的死活呢?在孔乙己沒來的時候,掌柜與孔乙己的關系也僅限于酒錢而已,麻木,這種冷漠的情感達到了頂峰。
那些顧客,他們的“人吃人”則更為明顯:讀書人就要中舉,不中舉就不能叫讀書人;偷了人家的東西活該被打,被打斷了腿更是活該。雖然是不認字的客人,但面對孔乙己這樣連“秀才都撈不到”的讀書人,他們也是不會給予一點同情的。這些人是麻木的縮影,也是封建制度投向以孔乙己為代表的讀書人的目光。
最后便是文章的主角孔乙己了:他用總也不洗又皺又舊的長衫來表現(xiàn)自己的抗爭,時刻想著自己的“高人一等”,用之乎者也宣告自己的高貴,希望能夠起到鶴立雞群的效果,但那些俗人終于還是踐踏著他的尊嚴。對于科舉功名的過度追求限制了他的一切技能:偷書、喝酒成了他消遣或者說是逃避僅有的方式??滓壹菏遣恍业模诜饨ㄖ贫认?,這樣的不幸者不止孔乙己一個。
《孔乙己》以生動的手法描繪了封建制度人吃人、人踩人的現(xiàn)實。作品中不含任何憤怒、同情,但在充滿人文思想與自由思想的當下社會,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同情的代名詞。在解讀作品的過程中,讀者應對作品的情感、語言、人物進行集中分析,以此來解決文章的理解難題。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蒙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