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
摘 要:我國旅游業(yè)快速發(fā)展,在國民經(jīng)濟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旅游外宣文本翻譯在對外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參觀博物館,了解當?shù)貧v史文化,成為大部分外國游客的首選。因此,博物館展覽文本翻譯是中外文化宣傳、交流的重要途徑。文章以文本類型理論為指導,以宿州市博物館展覽文本英譯為例,對旅游外宣翻譯策略進行淺析。
關(guān)鍵詞:旅游外宣;文本類型論;展覽文本英譯
0 引言
在現(xiàn)代社會中,旅游正成為“生活的必選項”和“幸福的必需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通過旅游活動,游客可以觀賞名勝古跡,進而了解異國他鄉(xiāng)的歷史文化。旅游外宣翻譯是跨文化、跨社會的對外宣傳活動,對于推動中外旅游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旅游外宣文本形式多樣,包括景區(qū)概況、網(wǎng)站資訊、公共標識語、旅游宣傳廣告等,翻譯的精確與否直接影響到旅游需求和文化交流。
作為文化遺產(chǎn)的集中展示地,博物館既是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載體,也是文旅融合發(fā)展的前沿陣地。陳列展覽是博物館的中心工作,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文化產(chǎn)品。博物館展覽文本一般包括各級展板介紹文字、文物說明牌等,涵蓋考古、歷史、文化等知識,專業(yè)性較強,信息量豐富。博物館展覽多使用中英雙語說明,以傳播當?shù)靥厣幕?,促進國際交流。
宿州市博物館是國家一級博物館、4A級旅游景區(qū),設有“人文溯源”“秦漢雄風”“汴水咽喉”“明清遺韻”“現(xiàn)代風云”“人杰地靈”“民間藝術(shù)”7個宿州歷史文化常設展廳,展品涵蓋陶器、青銅器、瓷器、玉器、書畫等多個類別。本文將以宿州市博物館的展覽文本英譯為例,討論和分析旅游外宣的翻譯策略,因研究水平有限,譯文僅供參考。
1 文本類型論
德國語言學家布勒(K.Buehler)將語言功能分為三類:信息功能(the informative function)、表達功能(the expressive function)、呼喚功能(the vocative function)。
德國功能學派翻譯理論的早期創(chuàng)始人之一凱瑟琳娜·萊斯(katharine Reiss,1923—2018)根據(jù)布勒提出的語言功能劃分出三種文本類型,即信息型(informative)、情感型(expressive)、呼喚型(operative)。她將不同文本的主要特點歸納如下:
①信息型文本,這類文本主要是交流信息、知識、觀點等,參考資料是典型的信息型文本。
②情感型文本,這類文本主要是創(chuàng)造性寫作,作者使用語言的審美層面,詩歌是典型的情感型文本。
③呼喚型文本,懇請或說服文本的讀者和接受者采取某種行為,廣告是典型的呼喚型文本。
2 文本類型論指導下的旅游文本英譯策略
一個語篇可能兼有不同的特點,但是其中一個占主導地位。旅游文本可以把當?shù)厝宋臍v史、地理風貌等信息傳遞給游客,喚起讀者前往旅游目的地進行旅游行動,具有非常強的信息特性,而且“呼喚”功能極強。可以說旅游文本具有信息功能,更具有呼喚功能。賴斯認為呼喚性文本的譯文應當使譯文接收者產(chǎn)生預期反應,翻譯應當使用“歸化”法,在譯文讀者中創(chuàng)造同等效果。
“歸化”與“異化”是翻譯的兩種策略,是由美國學者勞倫斯·韋努蒂于1995年提出的,而這對術(shù)語又直接來源于德國學者施萊爾馬赫(Schleier Macher)1813年著《論翻譯的方法》一文。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到了兩種翻譯方法,即譯者盡量讓作者留在原地不動,讓讀者去接近他;或者讓讀者留在原地不動,讓作者去接近讀者。如果讓讀者去接近作者,即以“源語”為中心,稱之為“異化”;如果讓作者去接近讀者,即以譯入語為中心,稱之為“歸化”。
3 旅游外宣文本常用的翻譯方法
旅游文本的翻譯以“譯文讀者”為導向,根據(jù)中西方文化特點和表達特點,采取適宜的翻譯方法,調(diào)整旅游資料的信息量和語篇結(jié)構(gòu),以便讓外國游客易于接受,好讀好懂。
3.1 文化專有項的增譯
西班牙翻譯家艾克西拉(J.F.Aixela)于1996年在《翻譯中的文化專有項》一文中提出了文化專有項(cultural-specific items)的定義:“在文本中出現(xiàn)的某些項目,由于在目標讀者的文化系統(tǒng)中不存在對應項目或與該項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因此其在源文本中的功能和含義轉(zhuǎn)移到譯文時發(fā)生翻譯困難……也就是說,凡是目標文化中的一般讀者或者任何當權(quán)者覺得在意識形態(tài)或者文化上不可理解或接受的,就是文化專有項?!?/p>
博物館展覽文本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大量關(guān)于朝代、文物名稱、古代紋飾、歷史典故等專有詞語表達。國內(nèi)游客對這些詞語可能并不陌生,但對于沒有相關(guān)文化背景的外國游客而言,則存在認知空白,這就需要適當?shù)卦鎏肀尘爸R,解釋漢語中的特有表達,既凸顯文化特性,又填補文化空缺。①
例1
原文:陶鬶
譯文:Pottery Gui(Cooker in the Neolithic Age)
分析:鬶是新石器時代所用的陶制炊事用具,括號內(nèi)注釋說明其用途。
文物名稱有不少是由較生僻的漢字組成,有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簡單的音譯很難表達出其中的文化意義。②為了便于外國游客的理解,譯者可以在拼音后面適當?shù)靥砑幼⒔猓煤啙嵉恼Z言介紹文物的用途。
例2
原文:我國的青銅時代約當歷史上的夏、商、周時期。
譯文:The Bronze Age in China is about the Xia(2070-1600 B.C.),Shang(1600—1046 B.C.)and Zhou(1046—256 B.C.)dynasties in history.
分析:“Dynasty”作為“朝代”廣泛應用于藏品名稱的翻譯,國內(nèi)游客對此十分熟悉,對外國游客而言,使用A.D.(公元)或者B.C.(公元前)更容易理解,因此中文翻譯成英文時最好使用公元紀年備注,以便國外游客了解文物年代。此處譯文補充了夏、商、周所處的具體年代。
例3
原文:青龍鋪首銜環(huán)畫像石
譯文:Pictorial stone of a green dragon and a divine beast holding a ring.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mythical animals in Chinese mythology,green dragon is the symbol of the east and of spring.“Pu shou”is one of the nine sons of the dragon in the legend.The ancients took its ferocious image as a decoration on the door,reflecting the ancients' spirits of warding off evil.
分析:青龍、鋪首是漢畫像石石刻圖案,青龍寓意鎮(zhèn)守東方的神靈,鋪首代表驅(qū)邪的神獸,外國游客單從字面無法領(lǐng)會文物蘊含的寓意,因此,增加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的文化寓意介紹,減少跨文化交際障礙。
3.2 冗余信息的省譯
漢語旅游文本往往較多使用華麗的辭藻和“意復”型四字格,工整對仗,由此渲染行文語氣。而英語旅游文本大多行文簡潔明了,避免語義重復,表達直觀通俗。漢語中的冗余并不是真正的“冗余”,而是具有一定功能的語言表現(xiàn)形式。因此,考慮到英漢兩種語言在思維和表達習慣上的差異,華麗的辭藻、渲染的描繪等沒有實質(zhì)性內(nèi)容的表達若直譯為英語,會使譯文冗余過多,翻譯時應做省譯處理,以避免造成外國游客不知所云的理解障礙,比如下面的例子。
例1
原文:秦漢時期,宿州,因其是“中原唇齒、徐淮襟喉”之地,戰(zhàn)略位置極其重要。
譯文: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221 B.C.-220 A.D.),Suzhou ha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strategic position.
分析:四字詞組“中原唇齒”“徐淮襟喉”是出于對漢語行文對仗的考慮,意味著“戰(zhàn)略位置極其重要”,屬同義重復,應刪去不譯,使譯文直觀簡潔。
3.3 合并譯法
漢語句子往往是“竹式結(jié)構(gòu)”,連動句、流水句是漢語的特點,呈現(xiàn)出的句子結(jié)構(gòu)松散簡短,多用逗號將若干小句聯(lián)系在一起;英語句子往往是“樹形”結(jié)構(gòu),復合句是英語的特點,若干相對完整的意義單位圍繞主句或句子主干組織起來。
在翻譯由小句組成的漢語句子時,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要結(jié)構(gòu),然后將其他小分句變成其附屬的成分,如從句或短語。
例1
原文:北京,作為清王朝長達276年的都城,皇宮內(nèi)外流傳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繁,是非常驚人的。
譯文:Beijing,as the capital of the Qing Dynasty for 276 years,has an amazing number of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of the Qing Dynasty,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alace.
分析:“北京……清代青花瓷器數(shù)量之多、品種之繁……”,可確定為譯文的主干,其他分句可處理為同位語和地點狀語,分別依附于主干之上。
例2
原文:宿州位于安徽省北部,面積9787平方千米,人口600多萬,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
譯文:Located in the northof Anhui Province,Suzhou is a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splendid culture,with an area of 9787 square kilometers and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6 million.
分析:“宿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為全句語義重心,可定為譯文主干,其他分句在譯文中處理為地點狀語從句或使用連接詞引導,結(jié)構(gòu)緊湊,主次分明。
3.4 斷句譯法
漢語中句子可能很長,往往是一個分句接一個分句,逗號的作用一般是為了喘口氣,翻譯時注意斷句,避免翻譯為英語的流水句。
例1
原文:他們用鮮血澆灌出革命的勝利之花,他們用生命換來了民眾的幸福生活,他們的英雄業(yè)績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頌揚。
譯文:They used their blood to water the flowers of victory in the revolution,and they sacrificed their lives for the happy life of the masses.Their heroic deeds are always worthy of our study and praise.
分析:漢語的流水句從形式上看是并列的,但意思存在因果、遞進等關(guān)系,翻譯的時候要分清楚層次,譯文斷為兩句。
例2
原文:漢畫像石是我國最早的石雕藝術(shù),對漢代以后的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繪畫史、雕塑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藝術(shù)價值和歷史文物價值十分重要。
譯文:The Han Dynasty stone sculpture is the earliest stone carving art in our country,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art after the Han Dynasty.It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painting and sculpture.The value of art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relics is very important.
分析:原文的一句可斷為英語三個句子,做法與上例相同。
4 結(jié)束語
旅游外宣文本翻譯的目的是向外國游客傳遞旅游景點信息,對外宣傳中國文化,發(fā)揮旅游文本的呼喚功能,達到激發(fā)他們前來參觀旅游的目的。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既向譯文受眾提供準確的旅游信息和文化信息,又要考慮原文與譯文之間的語言和文化差異,采用增譯、省譯、合并譯法、斷句譯法等適當?shù)姆g方法,使譯文通順流暢,具有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