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玉,孫 海,李美佳
(1.成都大學,成都610106;2.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特產研究所,長春130112)
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是祖國傳統(tǒng)醫(yī)藥寶庫中著名的一味中藥,被譽為百草之王,家喻戶曉[1]。在人參應用的歷史長河中,人參從單一的野生人參逐步演變成今日品類繁多的類型,這是諸多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環(huán)境及人工干預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2]。希望本文能引起人參界同行更加重視環(huán)境、人工干預與人參品類的關系的重要性,也為相關研究與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
經過多年的相關研究及實地考察,筆者認為根據人參的生長環(huán)境與人工干預的程度,可以將品類繁多的人參歸為以下四大類型:
第一類,原生態(tài)人參也即野生人參,人參種籽經過風吹水流鳥啄獸吃等自然過程的傳播,在森林中自然繁殖自然生長,沒有任何人為干預的人參;
第二類,野山參,人為地將人參種籽播到山林中,沒有其他人工干預,任其在森林中自然生長,若干年后具有一定野生人參特征的人參;
第三類,林下參,人為地將人參種籽或種苗播種或移植到山林中,在生長過程中加有一定的人為干預,如清林、掐花等管理措施的人參;
第四類,園參,完全在人工創(chuàng)造的條件下生長的人參,也稱之為栽培人參。
不同的生長環(huán)境與人工干預程度就決定了人參的不同形態(tài),野山參因為最接近原生態(tài)所以也更近似野生人參,而林下參在管護過程中加入了或多或少人為干預而少有野生人參的形態(tài)特征,至于人工栽培則完全離開了野生人參的原生態(tài)環(huán)境,盡管生長數十年也不具備野生人參的特征[3]。
野生人參主要分布在我國吉林、黑龍江、遼寧三省的長白山區(qū)域,同時在俄羅斯的遠東、朝鮮等區(qū)域也有少量分布。在長白山區(qū)域分布的野生人參資源幾乎接近枯竭,俄羅斯錫霍特山脈野生人參資源尚有一定的保存量。長白山野生人參現已成為國家一級瀕危保護物種。
野生人參多數生長在長白山的針闊混交林中,海拔多在400~1000m,坡度多在30?!?5。,幾十年的野生人參生長的土壤腐殖質層不是很厚,所以長白山主脈的北坡及下坡位很難發(fā)現有年生特別長的、形體特別美的野生人參。
野生人參的獲得具有隨機性,在不同的坡向、不同的坡位、不同的坡度及不同的伴生樹種下都有發(fā)現,土壤的剖面結構及腐殖質層的厚度直接影響野生人參根的形態(tài)特征及健康生長。
蘆頭:細長、扭曲,蘆碗小而緊密,并有堆花,四面環(huán)生。
艼:稀少下順。
主根:主根粗短,上粗下細紡錘形,形體健壯,質地松泡。
支根:少,多數兩條,粗短且尖,健壯如短雞腿,分檔成人字形。
橫紋:環(huán)紋粗深,集中在主根肩部。
表皮:細膩緊密,錦緞皮,有光澤。
須根:細長,毛須互生,柔韌回旋有彈性,珍珠點明顯。
野山參主要分布在我國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區(qū)域。野山參多數是仿照野生人參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選地播種,其生長的環(huán)境多數為針、闊混交林,海拔多在400m~1000m,坡度多在30?!?5。,人工播種后沒有移動、清林等人工因素的干預,野山參外部形態(tài)特征和內在質量接近野生人參,目前野山參的市場占有率較低,20年以上的野山參基地較少。
野山參的伴生樹種:主要喬木樹種有柞樹、樺樹、楊樹、椴樹、色樹、紅松、槐樹等,其樹干高大,枝葉繁茂,構成野山參生長地的第一層遮陰。中層為灌木層,樹種有刺五加、山葡萄、龍牙楤木、五味子、丁香等。下層為草木植物,有蕨類、山蒿、赤芍、木賊、柴胡、百合、龍膽、細辛等。
野山參生長的土壤:與野生人參生長的土壤類似,以暗棕色森林土為主,表層為10cm左右的枯枝落葉層,下面有10cm左右的腐殖質層,底層為黃土層,有利于野山參的形體塑造。
坡向與坡位:野山參的適宜生長的坡向以東南坡為好,原始森林的南坡也可以選擇,北坡及西北坡不適宜選擇。次生人工林的南坡上坡位最好不選擇,以東南坡及東北坡為適宜坡向。
蘆頭:由細變粗,成喇叭蘆,年長者可見有堆花蘆。
主根:菱體紡錘形或順長體,腿尖。
支根:支根少,順長腿尖。
橫紋:環(huán)紋細密,平直無波曲。
表皮:皮嫩、稍有光澤。
須根:有水須,柔有余,韌不足。
具有野生人參的部分特征。
林下參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以及其他適宜的區(qū)域,能夠生長林下參的山林中。
林下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多數是按照野山參的生長環(huán)境進行的。但是由于經濟利益的驅使,一些參戶認為有山有林就可以發(fā)展林下參。其遮光度能夠滿足人參的生長要求,通過播種、移栽等不同形式發(fā)展林下參。目前市場上林下參的種類不同、質量參差不齊。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過多的人為因素干預,以及沒有科學地選擇樹種、坡向、坡位等環(huán)境條件造成的。林下參主要是指生長在長白山區(qū)域的林下播種或移栽的人參。主要包括野生人參(小捻子)移栽、小栽子上山、老栽子上山、園參籽趴、園參秧趴、硬底參、大池底、小池底等,另外在生產實際中有部分池底子形成的種子經過自然傳播,有的傳播到了森林中,有的傳播到了參后地中,傳播到參后地的種子,由于參后地的土壤是經過人工伐林做床整地等人工措施的干預,其土壤的特性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部分參都可歸類到林下參。林下參在撫育過程中更多地加入了人為的播種、移栽、清林、除草甚至掐花、打藥、施肥等干預因素,正是人為因素的干預過多,使其形態(tài)特征與野生人參及野山參具有很大的區(qū)別。
蘆頭:蘆粗短,上部蘆碗大,鐵釘形。
主根:白胖嫩。順體多
支根:支根較多,順長。
橫紋:主根肩部無紋或有淺浮紋。
表皮:皮細嫩,少有光澤。
須根:須根繁密,水根多,珍珠點不明顯或無。
園參不僅分布于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等區(qū)域,由于農田栽參技術的成功,目前栽培的區(qū)域分布較為廣泛。在適當人為干預下能夠滿足人參生長的區(qū)域都有人參的分布。
園參是人工做床、人工播種、人工搭設遮蔭棚等管理措施,人工參與完成生長全過程,由于不同區(qū)域的降水量、溫度、風力等自然氣候環(huán)境的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有高做床的、有矮做床的;有小棚的、有大棚的;有單透的、有雙透的等。這些不同管理措施都對人參的生長有直接的調節(jié)作用。特別按不同地區(qū)環(huán)境特點,進行規(guī)范化種植,技術不斷成熟,機械化種植技術不斷的完善,使園參的種植逐漸朝著現代化和規(guī)?;姆较虬l(fā)展。
蘆頭:粗短,直挺。
主根:圓柱形順體較長,肥胖,質地沉實。
支根:支根多,順長。
橫紋:橫紋稀疏,且不連續(xù)。
表皮:粗糙不光滑,無光澤。
須根:粗短茂密,脆嫩,無珍珠點。
總之,人參的品類雖然繁多,但根據人參生長的環(huán)境特點及人為干預程度不同進行的人為分類,能夠為人參的類型鑒別提供借鑒,也為人參的生產在品質定位上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