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瀾
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微博私信,網(wǎng)友們會問我很多問題:“我很愛他,但他不愛我怎么辦?”“我媽媽不支持我換工作怎么辦?”“我的室友特別討厭,老跟我吵架怎么辦?”這些煩惱都有一個核心主題——關系。
人與另一個人產生關系,就好比一棵樹立住了,對面又有一棵樹,在兩棵樹之間,我們拉起一個吊床。這個拴在兩棵樹之間的吊床,就是人與人的關系。這關系結實不結實、受力不受力、長久不長久、平等不平等、靈活不靈活,都是兩個人在交往的分分秒秒間感受并做出評估的。
我們馬上要說出口的話,或是要做的事,對關系而言,是一種建設還是一種打擊?就好像扔個蘋果到吊床上,它是會被彈起,還是會把吊床砸垮?這需要認真思考。
在我們從小到大建立關系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人們最初的關系,深深影響著后續(xù)的關系。比如,強勢的媽媽會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忍耐和妥協(xié),等孩子進入學校,也會帶著習以為常的忍耐表情,老師、同學一看到他這個模樣,就知道他是一個乖孩子,大家便會對他提出要求,猜他會順從、不會反抗。甚至對一些過分的要求,乖孩子也會咬著牙答應。于是,他就把他在家里熟悉的關系模式,復制到社會上。
所以我們常聽到有人抱怨:“為什么我總是出力不討好?”“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因為我們從原生家庭拿到了這樣一個關系劇本,我們按照這個劇本,不停地重復建立類似的關系,最后獲得相似的結果。
我在書上看到過四種不同類型人際關系劇本的說法。
第一種關系劇本,叫作“我好,你不好”,就是把自己這邊吊床的繩子綁得高高的,把對方那邊壓得低低的,形成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這樣的人,總覺得自己特別對,而擔心對方不太行。
有些家長訓斥孩子時會說,我說這話是為你好,你必須聽進去。這句話的潛臺詞是:我是對的,而你是不對的,所以你必須學習我的經(jīng)驗,這樣你才能變好。處在這種關系里的孩子,會喪失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夠好,等他長大了,自我評價會很低。有時就算他表面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但內心深處還是有一層自卑。
第二種關系劇本,叫作“我不好,你好”,就是把自己這邊的吊床繩子拴得低低的,把對方那邊的綁得很高,建立起我低你高的關系。
比如說,爸爸會跟孩子說,你爸這輩子是沒指望了,但兒子你是可以的,一定要出人頭地呀。媽媽會跟孩子說,媽媽沒有嫁對老公,你抓住機會一定能找個好的。類似這樣的表達,就是壓低自己抬高對方。被抬高的孩子,肩上扛著一種壓力,他要用他的優(yōu)秀來填補失敗者的遺憾。為別人而活的他,常常忽略自己的需要,沒有辦法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第三種劇本,叫作“我不好,你也不好”。習慣這類關系劇本的人,看到的世界是灰蒙蒙的。我們會聽到媽媽對孩子說,你爸媽都沒有什么本事,你看你,讀書也不行,以后日子怎么過?男生對女生說,就你長成這樣,也只能配我了,咱們誰也別嫌誰。女生對男生說,就你這能力還要換工作?別折騰了,老實過吧。心里覺得自己不怎么樣,還覺得對方也不怎么樣,看到的都是彼此的缺點,并盡情發(fā)泄負能量,于是在“喪”的世界中,做兩個“喪喪”的人,把關系的吊床拴得低到塵埃里。
最后一種劇本,叫作“我好,你也好”。這是一個喜劇劇本。
父母對自己很滿意,對孩子也滿意。孩子長大以后交朋友,會覺得自己很棒,對方也很好。在交往中說的每一句話,無不在傳遞一種積極的能量。愛自己,也欣賞別人。這樣的關系,越構建,越開心。
我有時也會回憶自己的童年,回想我從父母那里拿到了什么樣的關系劇本。“我好,你不好”的劇本,肯定沒少讀?!拔夜苣闶菫槟愫谩薄安宦犂先搜?,吃虧在眼前”,這樣隱含著“我們對,而你還不行”的臺詞,我在家里和在學校,都聽過很多。聽到“女兒現(xiàn)在超過我們了”之類“我不好,你好”的關系臺詞,我會說,雖然年齡大了,但爸爸還在寫作,媽媽還會高空滑翔,你們很棒,讓我們大家各自精彩吧。我在努力把這些讓我不舒服的關系劇本,都改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劇本。
我相信,是劇本都可以改寫。
(馳 車摘自微信公眾號“時尚芭莎”,本刊節(jié)選,黎 青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