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選勝
(廣東省茂名市中醫(yī)院,廣東 茂名 525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神經系統(tǒng)血管疾病,具有較高致殘率,患者常因腦梗死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偏癱及語言障礙[1]。缺血性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屬中醫(yī)“中風后失語”范疇,中醫(yī)認為中氣衰敗,陽虧土濕,氣滯血瘀而無法四達,又風邪入體而致中風。中風者脾臟虧虛導致痰證,痰證又引起氣機阻滯、血行不暢,加之肝腎陰虛,肝風協痰上行,痰濁、淤血蒙蔽腦竅,腦脈、口舌濡養(yǎng)不足、閉塞不通而失語。本研究探索基于一氣周流理論的針藥并舉療法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中的應用,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我院診治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患者,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5例,女15例;年齡31~68歲,平均(57.32±7.31)歲。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30~66歲,平均(56.35±7.2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獲得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所選病例均符合西醫(yī)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2]、中西醫(yī)腦梗死診斷[3];②頭部CT或MRI影像學資料顯示為新發(fā)梗死;③符合失語癥診斷標準;④患者神志清楚,知情并愿意配合針刺治療。
排除標準:①對針刺治療無法接受或出現不良反應;②既往有語言功能障礙;③有重度高血壓、肝腎功能不全疾病。
兩組均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定時參照Schuell刺激法進行言語康復訓練(依據患者實際病情制定個性化訓練計劃,由簡單到復雜遞進。每次40min,每日1次,如言語表達訓練:從單個字到詞再到句子的表達,閱讀訓練,畫冊、卡片、報紙雜志閱讀,聽理解訓練。
觀察組加用針藥并舉方法治療。依據患者實際病情以及氣機的運轉、臟腑的陰升陽降行針。舌針、頭針療法取穴百會、水溝、極泉、內關、尺澤、三陰交、通里、啞門、廉泉、金津,每穴行針2min,日1次;同時配合方劑治療。藥用桂枝15g,甘草10g,茯苓15g,何首烏15g,半夏15g,人參15g,黃芪20g,芍藥15g。水煎服,每次150mL,日2次。
兩組均治療1個月,評估語言功能恢復情況。
失語癥嚴重程度:參照波士頓失語癥檢查標準(BDAE)[4],分為0~5級,0級失語程度最嚴重。
神經功能檢查:使用美國卒中量表(NIHSS)[5]對卒中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分,該評分共有11個評價項目,評分范圍0~42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功能受損程度越嚴重。
語言功能評價:采用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量表(CRRCAE)[6]對患者聽理解(~100分)、復述(~100分)、閱讀(~80分)、書寫(~80分)、自主表達能力(~80分)進行評分,分數越低表明言語功能越差。
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均參考BDAE對失語嚴重程度劃分等級,觀察治療前后分級變化。顯效:程度分級提升2級以上。有效:程度分級提升1~2級。無效:程度分級無改善或改善小于1級。
兩組治療前后BDAE分級情況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DAE分級情況比較 (例)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情況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情況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情況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11.69±3.87 8.33±1.24*觀察組 30 11.58±3.65 6.12±1.16*t 0.113 7.129 P 0.910 <0.001
兩組治療前后語言評分情況比較見表4 。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語言評分情況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語言評分情況比較 (分,±s)
組別 例 聽理解 復述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28.41± 9.52 64.89±18.33*25.12±10.34 69.41±18.21*觀察組 30 29.11±10.54 75.54±19.21*24.72± 9.88 79.22±19.35*t 0.270 2.197 0.153 2.022 P 0.788 0.032 0.879 0.048
續(xù)表
續(xù)表
失語是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往往會對患者正常生活以及心理情緒造成巨大影響。中醫(yī)認為,舌借經脈通五臟六腑,中風后肺腎肝脾經脈不通,一氣不得周流而舌強言謇[7]。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BDAE分級,言語功能、神經損傷程度得到大幅度改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針藥并舉對于中風后失語治療具有明顯優(yōu)勢。刺百會能升提陽氣提神開竅,內關調理心氣、暢通氣血,極泉疏通肢體經脈,通里橫通四肢太陽經,啞門是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舌針可以通過刺激舌體反向調節(jié)臟腑脈絡,刺激舌神經增加神經系統(tǒng)興奮性,促進語言神經環(huán)路重建;頭皮上各部位是腦功能區(qū)的投影,頭針定位刺激可以促進腦部側支循環(huán)建立,調節(jié)腦血流量,有益于腦組織修復,同時也能夠激活言語神經細胞,促進語言功能恢復。舌針、頭針兩種方式配合,依據臟腑陰陽升降,把握針刺時機,針刺其經,一氣周流,疏通脈絡,開竅醒腦[8-9]。在中藥湯方中,茯苓健脾和胃培土建中,黃芪調氣補氣,甘草、人參溫中散寒滲濕利水,桂枝溫通脈絡調氣助陽。諸藥配伍,調節(jié)血氣、陰陽平衡,暢通經脈[10]。針藥結合能夠增加針刺功效,緩解穴位疲勞,提高臨床療效。一氣周流理論是對于傳統(tǒng)中醫(yī)的歸納與創(chuàng)新,強調培養(yǎng)中土、六氣統(tǒng)經,通過調節(jié)氣機升降帶動中氣周流,從而調節(jié)陰陽平衡,也為疾病辨、證遣方用針提供新的臨床思路。在一氣周流理論基礎上,活用方劑,見機行針,也是臨床治療的新探索。
綜上所述,基于一氣周流理論的針藥并舉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后運動性失語可以有效改善言語功能、緩解神經損傷,提高臨床治療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