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蕊
(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信息管理系,山西太原 030000)
“上黨”之名最早見于《國語·越語上》:“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钡P于當時上黨的區(qū)劃,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東漢劉熙在他的訓詁名著《釋名》中解釋說:“黨,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潞安府志》也有“潞以水名,其稱上黨,謂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也”的記載。所以,上黨是指太行山上最高的地方。上黨地區(qū)位于今天山西省的東南部,它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其東部、東南部是太行山脈,與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為王屋、中條二山,與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脈;北面為五云山、八賦嶺等山地。上黨地區(qū)地高勢險,自古為戰(zhàn)略要地。程恩澤的《國策地名考》載“上黨記,高平赤壤,其地山阻,百姓不居,即此郡也?!?/p>
上黨郡在春秋晚期、三家分晉前首次設立。據程恩澤《國策地名考》載:“高注:上黨屬韓,上黨乃韓之別都,遠韓近趙,后卒降趙?!薄稇?zhàn)國策》載“犀武敗于伊闕,周君之魏求救,魏王以上黨之急辭之。” 唐代張守節(jié)曰:“秦上黨郡今澤、潞、儀、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韓總有之。至七國時,趙得儀、沁二州之地,韓猶有潞州及澤州之半,半屬趙、魏。……三國之上黨,趙最大,韓次之,魏最小也。”可見戰(zhàn)國時期韓、趙、魏三國都在上黨地區(qū)占有部分土地。《地理通釋》曰:“所謂兩上黨者,蓋在韓魏之間是也”。不同文獻中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韓有上黨與趙相鄰,離韓遠而離趙近,故言兩,即指韓的上黨郡。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韓魏各有一上黨,魏準備用上黨換韓德南陽、鄭地、三川,韓本來有一個上黨,又得了魏的一個上黨,所以是兩上黨??傊?,戰(zhàn)國時期韓、趙、魏三國應該分別在自己所控制的上黨地區(qū)均設置有上黨郡。
整個秦漢時期上黨郡幅員變化不大,先后治于壺關、長子、壺關。大多數時間里,上黨郡在地方郡——縣二級制下是作為地方一級政區(qū)存在的;漢武帝時期,設立十三州作為監(jiān)察區(qū)之后,地方政區(qū)開始由二級制向三級制轉化,上黨郡的管理幅度開始縮小;直到東漢末年,地方行政區(qū)劃完成郡—縣二級制向州—郡—縣三級制的轉變,上黨郡也就成為地方的二級政區(qū)。
《史記》載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王龁攻上黨郡,初置太原郡?!奔丛谶@年,莊襄王去世,十三歲的嬴政代立為秦王,當時秦國向北攻取了上郡以東地區(qū),包括河東、太原、上黨郡,占領了整個上黨郡。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剛剛統(tǒng)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上黨郡即為其中之一,治壺關城?!洞笄逡唤y(tǒng)志》載壺關故城:“有二,一在長治縣東南,漢置高后封孝恵子武為壺關侯。后漢末為上黨郡治,晉末廢。《元和志》潞州城,漢壺關縣是也?!薄短藉居钣洝份d壺關縣“古黎國之地。漢為縣,屬上黨也。山形似壺,古于此置關,故名壺關,今潞府所理城是也?!薄睹饕唤y(tǒng)志》壺關縣“在府城東二十五里,本黎國地,春秋時屬晉,秦為上黨郡地,漢始置壺關縣,漢末嘗移上黨郡治。”因此,“壺關”一詞源于其山形。作為秦上黨郡治所的壺關城當指漢時設縣的壺關故城即今山西長治市北。
西漢沿襲秦制,仍置上黨郡,漢王三年(前204年),西魏魏王豹反叛歸降楚王。漢王派酈生說服魏王,但是魏王不聽。之后漢王派遣將軍韓信攻打魏王屬地,結果取得全勝并虜獲了魏王,穩(wěn)定了魏地的統(tǒng)治,同時設置了河東、太原、上黨三郡。《魏書·地形志上》載,上黨郡“前漢治長子城”,其余諸志皆無明確移治時間,故將劉邦穩(wěn)定魏地設置河東、太原、上黨三郡的漢王三年,作為上黨郡移治長子的時間?!洞笄逡唤y(tǒng)志》載長子縣,“在府西少南五十里?!薄爸艹跏沸良姿獾?,春秋晉長子邑。漢置長子縣,為上黨郡治?!奔丛诮耖L子縣城西。
西漢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作為監(jiān)察區(qū),因有十一部是以《禹貢》和《周禮》的九州予以調整后命名的,所以通稱十三州。上黨郡,屬并州,轄十四個縣:長子、屯留、余吾、銅鞮(沁縣)、沾(昔陽)、涅氏(武鄉(xiāng))、襄垣、泫氏(高平、陵川)、高都(晉城)、潞(潞城、黎城)、陭氏(長子、屯留西和安澤東)、陽阿(澤州大陽)、谷遠(沁源)。王莽篡漢后,上黨郡因舊名,仍轄原來的十四縣,其中襄垣縣更名為上黨亭,新天鳳元年(14年),谷遠更名為谷近。據《后漢書·劉玄劉盆子列傳》所載,更始元年九月,王莽敗亡,當時天下應當全復漢舊名。因此確定襄垣縣和谷遠縣恢復年代為劉玄更始元年(23年)。余吾縣在東漢時省入屯留縣,所以后漢書十三個縣。東漢中平六年(189年),上黨郡移治壺關。
建安十八年(213年),上黨郡改屬冀州。據《晉書》記載漢武帝置十三州時,統(tǒng)上黨、太原、云中、上郡、雁門、代郡、定襄、五原、西河、朔方十郡,又別置朔方刺史。漢靈帝末年,羌胡侵擾中原,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五個郡的人口都流徙分散,建安十八年,就將并州撤除并入冀州,因此原并州所轄的上黨郡也隨之改屬冀州。
秦漢時期上黨郡的轄境可分為兩個階段,以漢王三年(公元前204年)為界,公元前247—前204年間大致相當于今晉城市、長治市的全部,以及晉中市左權、榆社、和順三縣。東界即今山西省與河北、河南省省界。南界即今晉城市澤州縣與河南省交界線上的碗城村。西界北段即今長治市沁源縣西界的柏子鎮(zhèn),南段即今長治市長子縣與臨汾市安澤縣交界線上的杜村。北界即今晉中市昔陽縣南界的南冶頭村。公元前203—214年,上黨郡的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晉城市除沁水縣的全部、長治市的全部、臨汾市的安澤縣,以及晉中市左權、榆社、和順、昔陽四縣。上黨郡的東界即今山西省與河北、河南省省界。南界即今晉城市澤州縣與河南省交界線上的碗城村。西界即今長治市沁源縣西界的柏子鎮(zhèn)。西北界即今長治市武鄉(xiāng)縣西北與晉中市祁縣交界線上的南關村。北界即今晉中市昔陽縣與陽泉市平定縣交界線上的土嶺頭。
魏晉南北朝時期上黨郡多次析置他郡,其轄區(qū)明顯縮小,轄縣數減少,幅員曾一度縮小至上黨郡存續(xù)的一千余年當中的最低點。其治所多次變遷,曾先后在潞縣、安民城、壺關、襄垣等地設治所。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上黨郡在地方州—郡—縣三級制下是作為地方二級政區(qū)存在的。
建安二十年(215年),分上黨郡北部置樂平郡,統(tǒng)五縣:沾、上艾、壽陽、轑陽(今左權縣城北)、樂平(今山西昔陽縣西南)。上黨郡的轄區(qū)縮小。魏黃初元年(220年),又重置并州,陘嶺以北的地方都不再屬于并州。當時(215—264年)上黨郡的轄境大致相當于今晉城市(除沁水縣)全部、長治市全部、臨汾市安澤縣,以及晉中市左權、榆社二縣。上黨郡的東界即今山西省與河北、河南省省界。南界即今晉城市澤州縣與河南省交界線上的碗城村。西界即今長治市沁源縣西界的柏子鎮(zhèn)。西北界即今長治市武鄉(xiāng)縣西北與晉中市祁縣交界線上的南關村。北界即今晉中市榆社縣北界的雙峰村。
《明一統(tǒng)志》曰“秦置上黨郡,治長子。晉徙治潞縣?!甭嚎h在今潞城縣東北四十里,即今潞城市古城村,東至黎城縣七十里,是春秋時的潞子嬰兒國,后為晉國所滅,漢時置為潞縣,屬上黨郡,西晉時成為上黨郡的治所,徙治年代已無考,故確定為西晉之初的泰始元年(265年)。后魏太平真君十一年,改稱刈陵縣?!稌x書》載“上黨郡,秦置。統(tǒng)十縣:潞、屯留、壺關、長子、泫氏、高都、銅鞮、湼、襄垣、武鄉(xiāng)。”廢東漢時的陭氏、陽阿、谷遠三縣置武鄉(xiāng)縣,治今榆社縣北社城鎮(zhèn)。當時(265—353年)上黨郡的轄境大致相當于今長治市(除沁源縣)全部,晉中市榆社縣,晉城市市區(qū)、澤州縣、陵川縣、高平市。上黨郡的東界北段即今長治市黎城縣東界的槐樹溝村,南段即今山西省與河南省省界之梯腦村。南界即今晉城市澤州縣與河南省交界線上的碗城村。西界北段即今長治市沁源縣與沁縣交界線上的白狐窯鎮(zhèn),南段即今長治市長子縣與臨汾市安澤縣交界線上的杜村。北界即今晉中市榆社縣北界的雙峰村。
東晉永和十年,慕容俊移上黨郡治安民城。安民城,也作安仁城,在今襄垣縣東北十里的堡底村。晉永嘉三年(309年),劉淵寇陷上黨,并州刺史劉琨派遣張倚作上黨太守,據守襄垣,因筑此以安上黨之民而得名。史志未載上黨郡遷治安民城的確切時間,但據《晉書》載:升平元年,“慕容儁遂據臨漳,盡有幽、并、青、冀之地?!蹦碌塾篮褪辏捌淠晔?,慕容儁遂據臨漳,盡有幽、并、青、冀之地。”可推測,遷治時間當在晉穆帝永和十年或前燕升平元年,即354年?!蹲x史方輿紀要》魏收《志》:燕慕容雋以上黨郡治安民城,后遷壺關。”壺關城,即今長治市區(qū)?!顿Y治通鑒》卷第一百《晉紀》永和十一年(乙卯、三五五)十二月,第十九節(jié),“上黨人馮鴦逐燕太守段剛,據安民城,自稱太守,遣使來降?!庇梢陨稀蹲x史方輿紀要》和《資治通鑒》的內容可推測,晉穆帝永和十一年(355年),上黨人馮鴦逐燕太守段剛,據安民城時,上黨郡從安民城移治壺關。當時(354—367年)上黨郡的轄境與東晉永和十年 (即前燕升平元年)(354年),慕容儁移上黨郡治安民城相比,省去了今武鄉(xiāng)一縣。
西燕中興三年 (東晉太元十三年)(368年),分上黨郡置建興郡,轄區(qū)縮小。當時(368—395年)上黨郡轄境大致相當于今長治市(除武鄉(xiāng)縣)全部。上黨郡的東界北段即今長治市黎城縣東界的槐樹溝村,南段即今山西省與河南省省界之梯腦村。南界即今長治市長治縣與晉城市高平市交界線上的換馬村。西界北段即今長治市沁源縣西界的柏子鎮(zhèn),南段即今長治市長子縣與臨汾市安澤縣交界線上的杜村。北界即今長治市武鄉(xiāng)縣與襄垣縣交界線上的南高嶺村。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上黨郡治復遷于安民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建興郡省,十一年(450年)再移治于壺關城,即今襄垣縣北堡底村,領屯留、長子、壺關、寄氏、樂陽五縣?!段簳匪^“真君中復治壺關?!敝敢浦斡趬仃P故城,太和十三年方恢復壺關縣,此時,郡縣應同城而治。北魏建義元年(528年)置襄垣郡,分鄉(xiāng)郡之襄垣為郡治,襄垣故城在甘羅水北,即今襄垣縣城北關,統(tǒng)襄垣、五原、建義、刈陵四縣,屬并州。同年置義寧郡,統(tǒng)團城、義寧、安澤、沁源四縣,郡治孤遠城,即今沁源縣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廢襄垣郡入上黨郡。隋開皇三年(583年)廢義寧郡屬晉州。
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在襄垣縣設立潞州,因潞子之國而得名,治所在襄垣,即今襄垣縣城北關,轄上黨郡四縣:壺關、襄垣、寄氏、刈陵四縣;鄉(xiāng)郡三縣:鄉(xiāng)、銅鞮、陽城,轄區(qū)擴大。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上黨郡治復遷于安民城后,轄境變化不大,396—449年上黨郡轄境與578—582年這一時期上黨郡轄境相同,大致相當于今長治市長子、屯留、長治、襄垣、潞城、壺關、黎城、平順八縣市,以及長治市市區(qū)。上黨郡的東界即今山西省與河南省省界之梯腦村。南界即今長治市長治縣與晉城市高平市交界線上的換馬村。西界即今長治市長子縣與臨汾市安澤縣交界線上的杜村。北界即今長治市黎城縣與晉中市左權縣交界線上的桐峪鎮(zhèn)。450—577年間,其轄境不包括今長治市襄垣、黎城二縣,此時上黨郡幅員為存續(xù)一千余年當中的最低點。
隋滅陳,由北向南重新統(tǒng)一后,州—縣二級制就推行到全國。隋煬帝又改州為郡,隋代上黨郡一直是一級行政區(qū)劃,在隋代上黨郡的幅員有所擴大但未超過曹魏時期。唐初上黨郡的轄境又明顯縮小至最低點,貞觀年間對州做了并省,其轄境又有所擴大但未超過隋朝。唐一代潞州與上黨郡幾易其名,在地方行政區(qū)劃由州—郡二級制向道—州—縣三級制的轉化過程經歷了由一級政區(qū)向二級政區(qū)的轉化。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上黨郡,潞州從襄垣移治壺關?!端鍟乩碇究甲C附補遺》曰:“《元和志》周建德七年于襄垣縣置潞州,開皇三年自襄垣縣移于壺關,即今州是也?!倍鴹钍鼐此姟对椭尽窞殚_皇三年而非十年?!对涂たh圖志》曰:“周武帝建德七年于襄垣縣置潞州,上黨郡屬焉。隋開皇十年罷郡,自襄垣縣復移潞州于壺關,即今州是也。州得名因潞子之國?!敝腥A書局本“于隋開皇十年罷郡”的??庇浿校嗫甲C,“十”宜作“三”。因此,將潞州從襄垣移治壺關(即今長治市區(qū)) 的時間確定為隋開皇三年。583—595年間潞州轄境未發(fā)生變化。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在襄垣縣置韓州,州治襄垣,即今襄垣縣城北關,潞州的轄區(qū)縮小,同年,分壺關縣置上黨縣,屬潞州,治所在今長治縣故縣村。隋大業(yè)三年(607年),又廢除了潞州重置上黨郡,縣屬上黨郡,并治上黨縣,同時韓州廢,縣屬上黨郡。上黨郡統(tǒng)上黨、長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涉、鄉(xiāng)、銅鞮、沁源十縣。轄區(qū)又擴大,光緒《山西通志》載:長治縣“據隋仁壽二年《梵境寺舍利碑》‘潞州壺關縣云云’則此上黨縣治非州治。至大業(yè)初罷州置郡,始徙其縣入城,而郡、縣遂同名?!奔催w治今長治市區(qū)。隋義寧元年(617年)復置義寧郡,郡治沁源,即今沁源縣城,領沁源、銅鞮、綿上、和川四縣。唐武德元年(618年),更名為沁州。因沁水為名,二年分泌,三年省招遠市,六年以銅鞮屬韓州,天寶元年改沁州為陽城郡?!?/p>
唐武德元年(618年),上黨郡改為潞州,統(tǒng)上黨、長子、屯留、潞城四縣,又在襄垣置韓州,時領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xiāng)、榆社六縣,始在甘羅水南建新城,即今襄垣縣城。武德二年置總管府,轄潞州、澤州、沁州、韓州、蓋州五州。武德四年分上黨又置壺關縣,治于高望堡。貞觀十七年(643年),廢韓州,原屬韓州的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xiāng)五縣并入潞州大都督府。轄區(qū)擴大。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潞州大都督府為上黨郡。隸河東道,領上黨、壺關、長子、屯留、潞城、襄垣、黎城、涉、銅鞮、武鄉(xiāng)十縣。乾元元年(758年),改為潞州大都府仍領十縣。唐時潞州與上黨郡幾易其名,但治所一直沒變,唐潞州治亦為上黨郡治,即今長治市區(qū)。
隋唐時期的上黨郡州郡變置不定,隋開皇十六年(596年)以后其轄境介于兩段間即596—606年間潞州轄境大致相當于今長治市長子、屯留、長治、潞城、壺關、平順六縣市,以及長治市市區(qū),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上黨郡轄境的最小范圍相同;607—617年,上黨郡的轄境大致相當于今長治市除沁源縣北全部、晉中市榆社縣,以及河北省涉縣。上黨郡的東界即今山西省與河南省省界之梯腦村。南界即今長治市長治縣與晉城市高平市交界線上的換馬村。西界即今長治市沁源縣西界的柏子鎮(zhèn)。北界即今晉中市榆社縣北界的雙峰村。618—642年其轄境與前段相同,643—741年其轄境與后段相比不再包括今晉中市榆社縣。
從上黨郡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層級的變化以及幅員變化情況,我們可以發(fā)現如下明顯的規(guī)律:幅員方面,首先從轄境來看,經歷了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其次,因為縣級政區(qū)的幅員相對穩(wěn)定,作為統(tǒng)縣政區(qū)的上黨郡其幅員也可以從其所轄縣數的多少來判別,轄縣越多,一般說幅員越大,反之亦然,因此,上黨郡轄縣數的變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上黨郡幅員由大到小的變化。上黨郡的層級變化方面,在秦代實行純粹的郡縣二級制,上黨郡一直作為地方最高一級政區(qū),其幅員和管理幅度都很大。直到唐代道一級行政區(qū)劃的出現,地方行政區(qū)劃完成了州—郡二級制向道—州—縣三級制的過程,上黨郡就由一級政區(qū)變成了二級政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