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山壯族銅鼓舞的視覺審美元素及靜態(tài)傳承

      2021-03-08 11:32:50李春燕
      文山學院學報 2021年4期
      關鍵詞:銅鼓文山壯族

      李春燕 ,劉 剛

      (1.文山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2.文山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文山是銅鼓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是有名的銅鼓之鄉(xiāng),目前全國8種類型的銅鼓(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冷水沖型、北流型、靈山型、遵義型、麻江型、西盟型)在文山均有發(fā)現(xiàn),文山也是東南亞銅鼓文化的重要傳播通道。云南文山壯族是學術界公認的古代越人后裔,也是從句町時期延續(xù)下來的句町古族的后裔。[1]在豐富的句町文化遺產(chǎn)中,承載著壯族自然崇拜與宗教信仰的銅鼓舞,是壯族銅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積淀著壯族歷史、文化、生產(chǎn)、生活且具有宗教寓意的民間舞蹈。文山壯族銅鼓舞的表演形式、風格特點反映了壯族人民的思想意識、社會面貌和審美心理等。每當有重大的節(jié)日慶典、婚喪儀式和宗教祭祀時,壯族都要祭銅鼓、跳銅鼓舞、喝銅鼓酒和唱銅鼓歌,如打鼓過年、三月三“祭竜節(jié)”和廣南縣貴馬村的祭銅鼓儀式等都保留了遠古樸質的遺風。

      一、銅鼓舞的文化淵源

      文山壯族銅鼓舞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主要分布于廣南、富寧、麻栗坡、西疇、馬關和丘北等縣的壯族村寨,以廣南縣那灑鎮(zhèn)貴馬村、者兔鄉(xiāng)里玉村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和獨特性,至今仍保持原始的擊鼓伴舞通神、祭神、娛神和祈福禳災、繁衍后代的習俗。這些習俗世代相傳,功能和作用及其蘊藏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與銅鼓文化、壯族宗教文化和以“那”為主的稻作文化等緊密相連,探究其審美傾向,分析其視覺審美元素,了解其文化淵源,分析其藝術價值,契合國家倡導的關于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創(chuàng)新的相關政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銅鼓舞是銅鼓文化的構成要素

      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重要的禮器,云南文山是銅鼓較為集中的地區(qū)之一,其數(shù)量眾多、類型齊全、分布密集是其他地區(qū)少有的。壯族作為文山的土著民族,早在青銅時代,其先民就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銅鼓文化。壯族關于銅鼓起源的傳說很多,流傳較廣的如始祖布洛陀為子孫創(chuàng)造銅鼓的傳說,“這東西叫阿冉(壯語銅鼓),它就是地上的星星,他會幫助你們殺死毒蟲惡獸和妖魔鬼怪,保護村寨,它會教你們唱歌跳舞,他身上有許多圖案,還會教你們學本事的……”[2]181文山壯族銅鼓舞是壯族使用銅鼓時配套的舞蹈,其社會功能、文化內(nèi)涵也附屬于銅鼓文化。主要表現(xiàn)的是壯族傳統(tǒng)宇宙觀——三元觀,即“天、地、水”三元,鼓面為天界,鼓身為人界,鼓足為水界,三者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人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內(nèi)在觀照的三元觀。我們在對近現(xiàn)代出土的和民間傳承的銅鼓紋飾研究中,可以洞察古代銅鼓舞及銅鼓文化的遺存。

      1.鼓面多與圖騰崇拜相關,通過圖騰紋樣和舞蹈紋飾祭祀“太陽神”“蛙神”等。圖騰紋樣包括太陽紋、乳釘紋、翔鷺紋、蛙紋等,舞蹈紋飾如云南文山開化銅鼓的鼓面“第七暈有舞人2組,每組有奏樂者4人(含吹笙擊鼓)、徒手舞者7人,他們或手舞足蹈,或吹或奏,一派歡樂景象”[3]37鼓面代表“天”,主要用于娛神,祈求神靈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和國泰民安等。從銅鼓人物動態(tài)上我們可以比對早期與現(xiàn)今銅鼓舞蹈動作的異同,蛙紋的頻繁運用也反映出壯族先民的蛙圖騰崇拜。

      2.代表“地”的鼓腰和代表“水”的鼓足,紋飾主要與民俗文化相關。鼓腰的部分是古代壯族生活習俗的生動再現(xiàn),舞蹈作為自娛,以鼓伴舞歡慶節(jié)日。如羽人紋、牛紋、鳥紋、船紋和干欄式建筑紋等;舞蹈紋飾分為羽人舞、仿生物舞(剽牛舞)、手巾舞和徒手舞等。又如廣南銅鼓鼓腰上有14組羽人對舞和剽牛等圖案,舞人們有的頭戴羽冠,有的上身裸露,或手執(zhí)鉞、斧,或徒手,圍繞神柱下拴的牛而舞,營造出剽牛熱鬧的場面。鼓足則主要以水族紋、水波紋、鼉紋等裝飾,與壯族聚水而居的生活習俗一致。這些紋飾可以讓人們對古代壯族民俗活動場景和壯族舞蹈文化的源流有一些直觀的認識。

      由此可見,銅鼓就是古代壯族宇宙觀的臆想承載物,從銅鼓舞蹈紋飾所傳達的豐富信息可以看出,銅鼓舞依附于銅鼓文化,體現(xiàn)了壯族的創(chuàng)造才能與審美情感。

      (二)銅鼓舞中萬物有靈的文化觀念

      壯族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包括日月星辰、山石水木、花鳥魚蟲等都是有靈性的,刮風下雨、打雷閃電即是神靈在作法,人們的日常勞作、生活習俗等都是由自然界的神靈來掌控的,因此把自然當作神靈來崇拜,認為任何生命個體都是值得尊重的?!叭f物有靈”的思想觀念構建了壯族原生的巫術文化和麼教文化,同時衍生出師公、道公、僧公等再生型宗教文化。古代銅鼓舞受萬物有靈的觀念影響,主要用于巫術禮儀,包括宗教祭祀和喪葬祭祀,以祭祀神靈、祖先和死者等為主。

      1.壯族祭祀的神靈是以麼教中最大的神布洛陀為核心,信奉“自然神、氏族神、圖騰神、職能神”等的神靈系統(tǒng)。銅鼓樂舞是壯族先民敬神、娛神、通神和祈求功利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舞蹈為主體對其頂禮膜拜,如化身圖騰、雙手高舉、屈膝、跺腳、踏步等,場面宏大,形式感極強。

      2.壯族的祭祖儀式非常隆重,從其文化傳承來看,壯族經(jīng)歷過“生殖崇拜、太陽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歷史過程”[3]112,而祖先崇拜很大程度上來源于靈魂不滅的觀念,因此壯族對祭祖十分重視。祭祖用品主要有兩類:一是食物類,花糯飯、米酒、鴨子、土雞、“刀頭”(一塊正方形煮熟的豬肉)等;二是物品類,染了鴨血的冥幣和供香,紙或布制成的冥間生活用品等。食物中頗有特色的就是花糯飯,也叫五色糯米飯,由紅、黃、藍、白、紫五種顏色組成。除了祭祖用品,壯族祭祖最有特色的首推祭銅鼓和跳銅鼓舞。祭銅鼓必須用粽粑、米酒、鴨血祭祀,將銅鼓“洗面洗身”后,將酒、鴨血滴在鼓面,焚香祭鼓?!疤~鼓舞,壯語稱‘弄寧董’,主要分布在文山州境內(nèi)的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丘北等縣的壯族村寨”[4],而同一個縣不同村寨的祭祖所重視的節(jié)日是不同的,如廣南縣城里“跳銅鼓”祭祖以春節(jié)最為隆重;廣南那灑鎮(zhèn)貴馬村最為盛大的銅鼓舞是在“七郎節(jié)”時跳。

      (三)銅鼓舞受農(nóng)耕文化影響

      壯族村寨的居住模式:“聚族而居,面對稻田,背靠大山,河流環(huán)繞”[5]。文山壯族世代靠水而居,靠稻而活,創(chuàng)造了以“那”為特色的稻作文化,包括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和色彩斑斕的精神文化。文山州廣南縣用“那”為地名的就不少,“那”在壯語里即稻田的意思,同時以“那”為核心衍生了一系列的與稻作相關的舞蹈。如銅鼓舞、“弄婭歪”(即牛頭舞)等。廣南縣那灑鎮(zhèn)就完整地保留了一套與農(nóng)耕相關的銅鼓舞蹈,如正月開始、二月開荒、三月撒谷種、四月拔秧載插、五月薅秧、六月栽棉花薅棉花、七月過七郎節(jié)、八月打谷、九月收棉織布、十月收糧釀酒、冬月擺桌子謝酒宴、臘月刷鞋洗衣過大年。舞蹈表現(xiàn)了一年十二個月每個月的農(nóng)耕生產(chǎn)過程,在伴奏上,使用雌雄兩面銅鼓,雄鼓較大代表太陽,雌鼓較小代表月亮,可演奏組合成十二種音調(diào),簡稱十二調(diào)。人們利用舞蹈來祈愿豐收、祭告神靈、祈盼甘霖和祛除災禍等。

      二、銅鼓舞的視覺審美元素分析

      銅鼓舞的視覺審美元素內(nèi)容豐富,表現(xiàn)手法古樸,其自然性、愉悅性和代代相傳的承襲性貫穿始終。銅鼓舞的美包括了自然美、生活美和藝術美,統(tǒng)一了視覺審美元素。

      (一)自然美元素

      自然賦予了古人最早的審美,朱光潛說“中國人對待自然是用樂天知足的態(tài)度,把自己放在自然里面,覺得彼此尚能默契相安,所以引以為快?!盵6]在這里人與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的,它的自然性和社會性也是統(tǒng)一的。自然性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條件,包括自然物本身的屬性,以及形狀、色彩、線條和聲音等基本要素;社會性則根源于實踐活動。壯族先民崇尚神靈,不僅敬奉它們,而且還幻想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影響自然現(xiàn)象或社會現(xiàn)象。壯族人民通過銅鼓“可以沖刷心靈的痛苦和煩惱,獲得吉祥和慰籍;可以聚集力量、克敵制勝、度過難關;還可以表達心愿和誠意,并祈神保佑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國泰民安?!盵7]壯族銅鼓舞的自然美元素表現(xiàn)在通過形體模仿自然時所表現(xiàn)出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如有用羽毛裝飾身體模仿鳥類和蹲在地上,雙臂高舉,手指張開模仿青蛙的造型;還有對神靈、祖先祭祀和祈福時敬神、娛神的舞蹈動作。這樣的美我們還可以從壯族的禮樂重器的舞蹈紋飾、重大的節(jié)日慶典和祭祀等上找到一些線索。如1919年出土于廣南縣阿章村的“阿章銅鼓”是目前文山州發(fā)現(xiàn)體型最大的銅鼓,鼓腰飾有裝束講究、頭戴羽冠的舞人對舞圖案和殺牛圖案,舞人化妝成鷺鳥或作騰飛狀、或手持斧鉞作殺牛狀、或作飲酒猜拳狀。從一些古代舞蹈文獻上看,阿章鼓上的舞蹈紋樣似乎和古代舞蹈中的“羽舞”或是“皇舞”相似,“羽舞舞者持白色鳥羽而舞,也有說就是執(zhí)雉尾而舞的翟舞,用于祭四方”?!盎饰栉枵哳^上插著鳥羽,上衣也飾以翡翠的羽毛。手持五彩鳥羽而舞,用于祈雨?!盵8]有的銅鼓紋飾模仿青蛙、魚、馬、翔鷺等自然生物,舞人的造型有站的、蹲的、坐的、躺的,有的雙手高舉,有的手執(zhí)斧鉞等,這些審美元素可以看出壯族先民敬畏自然。在“祭牛魂”“祭稻魂”“祭竜”等習俗跳的祭祀舞,及與圖騰相關的舞蹈元素都體現(xiàn)了壯族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審美觀。

      (二)生活美元素

      舞蹈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把生活中瑣碎的素材提煉加工,使之能發(fā)生秩序和聯(lián)結,舞者通過模擬生活中的場景,調(diào)動自己對生活的理解,根據(jù)積累的生活素材,重新組織對生活的認識,利用逼真的情緒來感染自己和觀賞者。這是一種生活經(jīng)驗的集中提煉,是“一杯能使他們陶醉的醇醴而酷烈的酒”[9]。壯族銅鼓舞傳承至今,原始舞蹈中的宗教神秘元素已逐漸淡化,生活本身的幸福與美好逐漸成為壯族銅鼓舞的審美追求。而作為追求美好生活的壯族銅鼓舞中的生活審美元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作為生產(chǎn)生活審美素材的提煉。壯族銅鼓舞仍保留著農(nóng)耕文明時期社會生活的痕跡,如砍柴種田、養(yǎng)豬養(yǎng)雞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飼養(yǎng)禽畜的元素依然是銅鼓舞的主要表現(xiàn)內(nèi)容。廣南縣那灑鎮(zhèn)的銅鼓舞亦是典型,通過稚拙樸實舞蹈動作將生產(chǎn)技能、天文歷法、四時節(jié)令等傳授給下一代,把生產(chǎn)和生活中所具有的地域環(huán)境、風俗習慣等民族特色文化轉化成舞蹈的神韻。二是由宗教審美演變而來作為節(jié)日、婚嫁等具有娛樂性質的審美。壯族銅鼓舞是重大節(jié)日慶典、討親嫁女等生活習俗的重要儀式,壯族村寨會在寨中場院或是辦喜事的主人家跳銅鼓舞表示慶賀或迎客。如廣南縣者兔鄉(xiāng)大寨村的壯族銅鼓舞“在敲打銅鼓時,用牛皮繩拴住銅鼓耳朵,吊在支架上,一人手拿木棒敲打鼓面,另一人手拿竹條敲打鼓身作伴音,后邊一人手拿木盆或桶在鼓腔處合音,一敲一合,使鼓聲優(yōu)美、洪亮?!盵2]192“舞者以鼓聲為節(jié)奏,圍城圓圈起舞,氣氛歡樂祥和,熱鬧非凡?!盵2]192在這樣的慶典儀式中,同樣包含壯族人民對生活的娛情娛己的審美愉悅,正如壯族民間故事中表述的:“人們要唱歌跳舞了,也擂響銅鼓。人們慶祝節(jié)日了又用銅鼓盛糯米飯、肥牛肉和甜米酒……”[2]184壯族銅鼓舞的生活美元素除了以上兩個方面,還包括古樸稚拙、粗礦奔放的動作;平緩穩(wěn)健、節(jié)奏緩慢的舞步;構思巧妙、獨具特色的服飾等,這些元素與壯族人民生存的地域環(huán)境、農(nóng)耕文化、宗教信仰密切相關。

      (三)藝術美元素

      藝術美是人們審美的主要對象,是藝術家的審美認識,是理想美的現(xiàn)實存在,它喚起觀賞者特殊的情感,滿足觀者的審美需求。文山壯族銅鼓舞源于生活,是對本民族的歷史進程和生活的寫照,卻不同于現(xiàn)實生活,它的藝術美體現(xiàn)在銅鼓樂的“樂想”和舞蹈的“意想”上,前者滿足聽覺需要,后者滿足視覺需要,又共同承載了本民族的心理需求。銅鼓舞的藝術美主要表現(xiàn)于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銅鼓是銅鼓舞形成藝術美的物質媒介,它承載著古老濃厚的壯族文化,獨特的形式美和原始的自然美。同時我們從銅鼓紋樣上也可以看到,原始銅鼓舞的視覺元素,如石寨山型的廣南銅鼓的紋樣中,舞人裝束非常講究,化妝成鷺鳥,舞姿有雙手兩側擺伸或曲肘張指,“作翔鷺騰飛,或一手執(zhí)鉞,或一手執(zhí)斧,舉手蹬腿,作等待上場砍牛之狀”[2]78;文山州的開化銅鼓第7主暈,也有兩組舞人“每組有奏樂者4人(包括吹葫蘆笙、擊銅鼓者),徒手舞者7人”[2]77等造型元素。這些包含于銅鼓文化中詳實的舞蹈動作今天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這些保留在銅鼓紋樣中的審美元素卻以形式美的方式向觀者傳情達意。千百年來,由于生活習俗、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等的變化,壯族銅鼓舞在動作、節(jié)奏、風格上都發(fā)生了變化,但無論怎么變化,其藝術美都與壯族人民性格特點、精神氣質和審美需求息息相關。

      其次,舞蹈是空間與時間組合形成美的藝術,主要的形式單位是線,通過線的流動、組合來引起人們的審美快感。正如英國藝術評論家克萊夫·貝爾所說“以某種獨特的方式組合起來的線條和色彩、特定的形式和形式關系激發(fā)了我們的審美情感?!盵10]4他還說到:“把線條和顏色的這些組合關系,以及這些在審美上打動人的形式稱作‘有意味的形式’,它就是所有視覺藝術品所具有的那種共性。”[10]4文山壯族銅鼓舞從形式元素上可以從音樂和舞蹈兩個方面來看。從音樂來看,主要以銅鼓為主,并配以其他樂器伴奏,銅鼓音色渾厚、翁脆,聲音悠遠、立體,彰顯了銅鼓樂的古拙沉穩(wěn)。從舞蹈方面來看,銅鼓舞屬于集體舞蹈,隊形變化多樣但不復雜,如半圓形、一字型、交叉對跳等;舞蹈和肢體動作矯健有力、簡單樸實,如屈膝顫動、跳步向前、直(屈)肘甩手巾等;舞蹈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對神靈的敬畏和農(nóng)耕文化的生活狀態(tài)。這些不正是貝爾所說的“有意味的形式”嗎?古拙沉穩(wěn)的音律節(jié)奏,農(nóng)耕、祭祀等的場景營造,簡單樸實的肢體動作,對心中信仰和生活的熱愛,使平凡的現(xiàn)實融入審美意境,既是和諧的形式,也是心靈的表現(xiàn)。

      三、“靜態(tài)”的視覺傳承

      隨著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發(fā)展,文山壯族的傳統(tǒng)生產(chǎn)、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面對新文化的沖擊,銅鼓舞這項民間傳統(tǒng)表演藝術生存的空間也越來越小,而且銅鼓舞的表現(xiàn)方式是以現(xiàn)場展演為核心的“活態(tài)”傳承,不但要依靠傳承人的表演,還需要一定數(shù)量群眾的參與,這些都是導致銅鼓舞在現(xiàn)當代社會中艱難生存的重要原因。在國家和政府對非遺文化保護的各項措施及努力下,銅鼓舞傳承的一些問題得到了初步的解決,如傳承人的延續(xù),資料數(shù)據(jù)庫的收集存儲,重大節(jié)日的組織、宣傳、表演,媒體和網(wǎng)絡的信息傳播等,以提高人民大眾對銅鼓舞的認知和喜愛來達到保護傳承的目的。但這些措施在傳承的方式上主要還是以傳統(tǒng)傳承方式為主,審美元素不夠清晰、信息傳播較為零碎,很難使每天要面對龐大信息量的受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在既保持傳統(tǒng)的“活態(tài)”傳承基礎上,挖掘利用銅鼓舞和銅鼓文化中的視覺審美元素,集合新的更具時代性的文化創(chuàng)意、包裝、宣傳手段和形式,拓展“靜態(tài)”傳承的可能性和思路,以更具當代性、更為清晰的銅鼓舞視覺審美元素和通過設計、升華、整合的信息碎片給人們帶來更新穎的審美體驗,豐富銅鼓文化的傳播和傳承途徑。

      (一)視覺信息圖像化編碼

      美國傳播學專家保羅·M·萊斯特說過:“今天的現(xiàn)實是,我們周遭的世界以視覺為主要媒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不是通過文字,更多是通過視覺信息。”[11]視覺信息的來源主要有三類:一是眼睛直接從客觀事物的表象上獲?。欢菍⒖陀^事物的表象先經(jīng)過圖像化編碼,再使用媒介傳播;三是大腦里存在的虛構信息。在這里,我們就第二點對壯族銅鼓舞進行分析。銅鼓舞具有瞬時性、多樣性和現(xiàn)場性等特點:瞬時性,即審美對象不是靜止的,獲取的審美感受是瞬間、即時的,這一特點不能使受眾放大或放慢視覺去深層體悟,加強審美感受,這就需要對銅鼓舞進行直接地、即時地從審美對象上提取審美造型和元素轉化為圖像并為之編碼。現(xiàn)場性,觀眾在現(xiàn)場觀看時,受現(xiàn)場氣氛的影響會產(chǎn)生和現(xiàn)實生活某種相似性的聯(lián)想,而這種聯(lián)想也是瞬間的,離開現(xiàn)場也就隨即消失了。因此對現(xiàn)場圖像化編碼,將原型提煉并經(jīng)過藝術聯(lián)想再現(xiàn)的形式對審美對象再創(chuàng)造,既可以保留原生文化的特點,又可以使審美對象個性化、普及化、圖像化。視覺元素編碼后的豐富性和時尚性可以增強審美對象的傳播速度和寬度。

      (二)開發(fā)視覺審美創(chuàng)意產(chǎn)品

      在經(jīng)濟全球化和飛速發(fā)展的旅游業(yè)大背景下,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給民間“非遺”藝術的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民間工藝品的價值定位已不再是“粗糙廉價”的低層次產(chǎn)品,而是不可替代、唯一的具有專利性,能夠產(chǎn)生文化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文山壯族銅鼓舞經(jīng)過視覺審美圖像化編碼,系統(tǒng)地從形式、內(nèi)容上整體設計;在保證原汁原味的傳統(tǒng)審美魅力上,從現(xiàn)代科技、現(xiàn)代設計思維中拓展創(chuàng)想思維;同時建立明晰的銅鼓舞文化相關設計品牌,將銅鼓舞的視覺審美元素有機地融入各種文創(chuàng)產(chǎn)品的包裝、裝飾圖形,民族生態(tài)旅游的環(huán)藝設計、網(wǎng)絡平臺頁面設計等,把壯族銅鼓舞推向國際市場,才能更有效地將銅鼓舞文化傳承下去。

      (三)合理利用公共文化設施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的日常生活里已不僅限于物質生活和低級、表面的精神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博物館、美術館和演播廳等尋求藝術帶來的高層次精神享受。公共博物館教育、美術館教育等早已不是陌生的詞匯,提取壯族銅鼓舞審美元素以“靜態(tài)”的呈現(xiàn)方式進入博物館、美術館,對人民大眾宣傳教育,潛移默化,不僅可以提升民眾的視覺審美素養(yǎng),還能達到傳承“非遺”的效果。銅鼓舞的“靜態(tài)”呈現(xiàn)方式如繪畫、雕塑、模型、攝影、標志、招貼、吉祥物、卡通、熱轉印等等。另外,網(wǎng)絡、手機平臺的廣泛使用和普及,又為銅鼓舞“靜態(tài)”呈現(xiàn)提供更廣泛的的空間和可能性。

      四、結語

      文山壯族銅鼓舞是文山壯族人民集體智慧的創(chuàng)造和壯族文化的結晶,是一種有聲有形的獨特的藝術語言形式。千百年來它一直以“活”的、動態(tài)的形式傳承至今。通過對銅鼓舞的視覺審美元素的分析和提取,將“活態(tài)”的舞蹈傳承,變?yōu)椤办o態(tài)”的藝術創(chuàng)新型傳承,結合現(xiàn)代媒體、現(xiàn)代設計,商業(yè)、文化等運作手段,使更多的人了解文山多彩的民族文化、了解獨特的句町文化、了解神秘的銅鼓文化,在追尋民族歷史和先人足跡中,在時代精神的引領下,走出新的文化傳承、文化自信之路。

      猜你喜歡
      銅鼓文山壯族
      詩與象
      詩與學
      壯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壯族民歌“喜”的情感表達
      “壯族三月三”來對山歌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該焊接復原?
      大眾考古(2017年6期)2017-11-09 00:42:47
      快樂的小銅鼓
      黃河之聲(2016年15期)2016-12-17 14:59:54
      銅鼓漸成收藏潛力股
      藏天下(2016年6期)2016-08-10 09:52:52
      敲響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銅鼓
      含笑花(2012年6期)2012-04-29 00:44:03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 activity along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s of the Beichuan and Pengguan faults
      曲阳县| 濮阳县| 简阳市| 平乐县| 桂阳县| 浙江省| 涿鹿县| 博白县| 依安县| 阿拉善左旗| 榆林市| 三明市| 格尔木市| 新平| 交口县| 蕲春县| 图木舒克市| 淮南市| 庄浪县| 霍州市| 德化县| 新蔡县| 巴马| 旅游| 盘锦市| 苏州市| 东安县| 邳州市| 宝丰县| 广东省| 丹寨县| 麻栗坡县| 万全县| 巫山县| 柳江县| 江安县| 绵阳市| 平塘县| 江口县| 浦县|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