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發(fā)表在《自然通訊》雜志上的新研究揭示出孤獨在大腦中的“樣子”,反映了我們的大腦是如何應對孤獨感的。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聯(lián)合魁北克人工智能研究所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中約4萬名中老年志愿者磁共振成像數據、遺傳學及心理學自我評估信息,對比分析經常感到孤獨和不經常感到孤獨者的相關數據,發(fā)現(xiàn)孤獨者大腦有幾個不同之處:孤獨在這些大腦中的表現(xiàn)集中在所謂的“默認網絡”上,這是大腦中一組涉及內部思想的區(qū)域,如回憶、未來規(guī)劃、想象和思考。孤獨者的“默認網絡”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灰質體積更大。孤獨也與穹窿的不同有關,穹窿是一束神經纖維,它的作用是將信號從海馬體傳送到“默認網絡”。孤獨的人,纖維束的結構保存得更好。
研究人員稱,通常我們會在回憶、想象未來或思考時使用“默認網絡”。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網絡的結構和功能與孤獨呈正相關,可能是因為孤獨者更有可能利用想象、回憶或對未來的希望來克服孤獨感。在缺乏實際經驗的情況下,孤獨者會偏向于內部導向的思考,如回憶或想象,自然而然地使用“默認網絡”中基于記憶的功能。
此前研究表明,經歷孤獨的老年人發(fā)生認知能力下降和癡呆癥的風險更高。因此了解孤獨在大腦中的表現(xiàn),可成為預防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開發(fā)更好治療方法的關鍵。
近日,英國拉夫堡大學在《公共科學文庫醫(yī)學期刊》上發(fā)表新研究指出,肥胖時間越長,患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越高。
研究團隊從1946年的國家健康與發(fā)展調查、1958年的國家兒童發(fā)展研究和1970年的英國隊列研究中選取20746名受試者,年齡在10~40歲之間,49.1%為男性。研究人員搜集受試者體重指數和心血管代謝疾病危險因素(包括血壓、膽固醇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等),通過分析,研究團隊可從中得出受試者肥胖的發(fā)病年齡、肥胖持續(xù)時間(0~30年)和嚴重程度。結果發(fā)現(xiàn),肥胖持續(xù)時間與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因素相關,這些風險因素包括收縮壓、舒張壓、“好”膽固醇、糖化血紅蛋白。此外,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肥胖持續(xù)時間越長,心血管代謝疾病風險因素數值就越差。與常年沒有肥胖的人群相比,肥胖狀態(tài)低于5年的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會上升5%;肥胖狀態(tài)持續(xù)20~30年的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會上升20%。
研究人員表示,減肥要趁早,但也不能通過簡單盲目的節(jié)食達到減肥目的,否則適得其反,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貧血等問題。可以選擇少食多餐代替暴飲暴食,并“精致”地吃好每一餐。
美國堪薩斯大學音樂教育家馬丁·貝吉原本認為,兒童的音樂教育與數學成績之間沒有相關性。他希望通過控制各種變量(年級、性別、種族、家庭收入和父母教育程度等)來直觀地證實這一觀點,結果事與愿違。研究發(fā)表在《音樂教育研究》雜志上。
研究選取了美國中西部學區(qū)1081名4~8年級中小學生,這些孩子都參加了美國音樂成績測試(1級和2級),并接受數學和閱讀技能考核。分析結果顯示,音樂教育與數學和閱讀能力之間存在顯著統(tǒng)計學相關性。這兩個領域不僅相關,而且存在因果關系。即在一個領域里取得進步,將提升在另一個領域里的表現(xiàn)。兒童學習和掌握的音樂知識越多,他們就越擅長數學或閱讀。
研究成果表示,學習音樂在微觀層面上提高了兒童的認知功能,它相當于一種通識教育。因此,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考慮提高音樂教育的預算,以全面提高孩子在各個領域的學習能力。
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yī)學院發(fā)表在《進化與人類行為》上的最新研究表明,注意力缺陷多動綜合征、躁郁癥甚至攻擊性行為等疾病可能與糖攝入量有關。
研究人員說:“我們提供的證據表明,果糖通過降低細胞內的能量,會引發(fā)一種類似饑餓時的覓食反應。”覓食反應會刺激冒險、沖動、求新、快速決策和作為生存反應的攻擊性來確保食物的安全。這個過程的過度刺激可能導致從多動癥到躁郁癥甚至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
攝取果糖是為幫助人類生存,但果糖的攝取量在過去一個世紀里一直飆升,尤其是西方飲食,果糖攝取量嚴重超標。研究人員補充道:“我們不會把攻擊性行為都歸咎于糖,而是認為它可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p>
雖然果糖是一種影響攻擊性行為的危險因素,但這并不排斥影響心理健康的還有基因、家庭、身體、情緒和環(huán)境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