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
“叮鈴鈴咚叮咚叮咚……”琴聲悠揚,輕盈宛轉。一人一琴靜坐著,彈奏出的旋律靈動溫婉、情意纏綿,仿佛能化作一縷青絲,飄進聽眾的心田。這悠揚的古琴,便是伴隨壯族人民走過千年滄桑的壯鄉(xiāng)瑰寶——天琴。
天琴是壯族人(布偏與布岱支系)所使用的彈撥類弦鳴樂器,流傳已逾千年。在壯語里,天琴被稱為“鼎叮”,因琴聲圓潤明亮似“叮鈴”而得名。
天琴的外形、構造,琴筒與板胡相似,琴頭正窄側寬,琴桿既細又長。它最特別之處,是琴頭、琴桿用三節(jié)木料相接而成,卻不用一顆釘,不涂一點膠。這樣的樂器在我國是獨一無二的,到目前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其他哪個民族、哪個地區(qū)有與天琴相同的樂器,可以說它是樂器史上的一個奇跡。
過去,在壯族人的觀念里,天琴是神圣之物,只有在一種名為“跳天”的儀式上才能使用。近些年來,經過民族音樂工作者的搶救性發(fā)掘,一度瀕臨失傳的天琴彈唱藝術重放光彩,甚至入選了廣西第一批自治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天琴成為繼銅鼓之后又一壯族標志性樂器。
為了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有效傳承和發(fā)展,2011年,崇左市龍州縣開設了第一個校園天琴興趣班,設在崇左市龍州縣民族中學,該校的在校生大部分都會壯語,這對學習天琴彈唱是非常有優(yōu)勢的。
天琴興趣班開班至今,來學琴的同學絡繹不絕。龍州縣政府每年都會給學校撥款購買天琴,以解決由于天琴數量不足帶來的問題。目前學校有上百把天琴,已經滿足了上課的基本需求。
在天琴興趣班里,每一位同學都是從零開始學習。通過老師的悉心指導后,大家都能完整彈奏出至少一首簡單的曲目,個別同學更是在練習中脫穎而出——彈、唱、跳俱佳。
經過多年培訓練習,龍州縣民族中學的同學們在天琴彈奏、演唱和表演技巧上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曾多次在各種大型文藝演出中登臺亮相:2012年起,學校天琴彈唱藝術隊相繼三次赴澳門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受到澳門同胞的好評;2015年參加崇左市第五屆中小學生藝術節(jié)展演榮獲樂器類一等獎;2017年學校加入全國中小學音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聯(lián)盟……成績顯著,碩果累累。
天琴興趣班的老師對學琴的同學都寄予厚望,希望他們從學校畢業(yè)后,都能熟唱一首壯族歌曲,會跳一支壯族舞蹈,會彈奏壯族的特色樂器天琴。說到天琴,同學們都露出喜悅的笑容,紛紛表達了自己的內心感想——
陸海伶:學習天琴讓我感受到天琴的音律之美,感受到天琴的魅力。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非常美好,非常奇妙。
李凱瑤:每當我學會一首曲子,會非常有成就感,會沉浸在音樂的世界里。天琴是我們壯族的樂器,它讓我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黃樂冰:剛學習天琴的時候,我總找不到調,看不懂老師的手勢,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但只要虛心學習,要學好天琴也不難。彈天琴的時候,我的身心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蒙佳慧:聽著天琴彈出優(yōu)美的琴聲,我感覺自己被一種藝術氛圍熏陶著。
黃秋燕:剛開始學習天琴時,我的手指一點都不靈活,也不協(xié)調;我分不清哪根弦是哪根,也記不住琴譜。感謝老師的耐心指點,我慢慢地學會了怎么去彈。
林佳妮:在天琴興趣班我又學會了一項新的技能,感覺自己離音樂世界更近了一步。
黃彩湘:天琴喚醒了我的藝術細胞,讓我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我要認真學習天琴,傳承家鄉(xiāng)文化!
天琴彈唱近年來傳播速度很快,學習和掌握天琴彈唱的人越來越多。龍州縣民族中學的同學們也更奮發(fā)向前,他們帶著天琴藝術,逐步走向國家級舞臺甚至是國際藝術表演舞臺。
天琴小知識
天琴有三根弦,最外面也就是最細的弦稱為“子弦”,中間的弦稱為“中弦”,最粗的弦稱為“老弦”。
彈天琴的坐姿是有要求的,要蹺二郎腿,天琴斜放在蹺起的那條腿上。右手手掌呈半握拳狀,食指與大拇指夾住撥片。右手小臂近腕關節(jié)處緊壓琴筒,以減輕左手托舉琴桿的負擔。手腕向外伸出琴面板約四厘米左右,右手腕稍向里彎曲,不要攥得太緊。左手虎口扶住琴桿,因為換把需要上下移動,因此虎口和手指要放松,不宜夾緊。彈琴時左手在琴桿上來回滑動。
天琴彈奏時發(fā)音明亮,音色圓潤甜美,表現(xiàn)力豐富,曲目歡快抒情;可獨奏、合奏或為歌舞伴奏,也可一人或多人邊彈、邊唱、邊跳。
天琴表演最大的特色就是演奏者手抱天琴,腳搖鈴鐺,邊彈邊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