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的車模收藏的陣營實際上是由“80后”玩家們支撐起來的,而我作為國內第一批接觸車模的“90后”,也是為數(shù)不多堅持下來的一名玩家。這些模型對于我來說就像空氣和水,不僅是物質信仰,也是精神追求,更是一種情懷。
男孩子好像很容易對各種各樣的機械類小玩具情有獨鐘,跟父母一起逛超市的時候也會站在陳列于貨架上的變形金剛、玩具小車面前挪不動腳。而那些哭嚎著讓父母給買玩具小車的成員中,就有我。
如果說那時只是出于對玩具的喜歡,那真正帶我入門的,應該是2005年夏天在書店偶然發(fā)現(xiàn)的《車模精品鑒賞手冊》,這本書由素有“中國車模第一人”之稱的蔡葵編撰,我也因此開啟了車模的收藏之路。
從此,小車就成為我最忠誠的朋友,一直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見證著我的成長。這種感覺在2020年尤為強烈。這年我研究生畢業(yè),獨自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工作,能夠陪伴在身邊的朋友寥寥無幾,初入職場的不適、聽不懂的方言、難以融入的城市生活等,對一個自出生以來幾乎都沒離開過家鄉(xiāng)的人來說是莫大挑戰(zhàn)。但我依然會在閑暇時間逛逛超市的玩具貨架和一些線上平臺,淘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小車,偶爾也會動手改裝。
對于我來說,能把兒時的喜愛延續(xù)到現(xiàn)在,并最終變成興趣和愛好,是一件非常值得驕傲的事情,所以我并沒有覺得30歲了還在玩小車模型會顯得幼稚和羞于啟齒,我也非常樂于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收藏和改裝小車的過程。
2015年以前,我基本每年的除夕夜都會給小車們搞“閱兵”或“人口普查”這樣的活動,來細數(shù)一下我的收藏。但隨著數(shù)量慢慢變多,加之自己時間、空間有限,后來就很少這樣做了,只能依稀記得我收藏最多的時候,大概手里能有2000個左右的模型。這個數(shù)量或許不算多,但這之中沒有一個是重復的,而且無論從做工、發(fā)行量,還是其他方面來說,我收藏的這些絕對算得上精品。
目前市面上的車模品牌豐富,但我的收藏主要是以火柴盒(Matchbox)、風火輪(Hotwheels)和多美卡(Tomaca)這三個品牌為主,購買方式也比較便捷,國內的很多商場和網上都有出售。除此之外,美國的綠光(Greenlight)、日本的京商(Kyosho)、德國的舒克(Schuco)和法國的諾威爾(Norev)等品牌的模型我也都有收藏。以后如果有條件的話,我也會考慮玩拼裝軍模,但軍模成本高、不易保存,因此目前還處于觀望狀態(tài)。
如果說現(xiàn)在收藏車模是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為自己的愛好付費,那在十幾年前,我收藏車模的行為可是被很多人看作近似瘋狂的舉動。記得上初中的時候,當?shù)?0%的商場都有我的電話,來新貨第一時間就給我發(fā)短信,我立馬飛奔去買模型,生怕晚到一秒就被人搶走。但彼時我只是個學生,唯一收入是父母每天給的3元零花錢,為了買車模,在其他同學大快朵頤的時候,我只能選擇咽下口水,把錢攢下來。印象中最窘迫的一次是商場通知我來新貨了,但當時我囊中羞澀,急得跳腳,于是“急中生智”,把家里廢報紙和字典賣了20元去買模型,現(xiàn)在想想當時的舉動非常可笑,但我從未后悔過。
最初買幾個車模的時候父母只是說教一番,達到幾十個時便開始“約談”,為了躲避家長的連環(huán)追擊,我只能把買來的車模藏在沙發(fā)底下。盡管這樣,我也從未間斷過自己的信念。最終,在我買了幾百個模型的時候,父母的態(tài)度也由不理解轉為支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不只是喜歡收藏車模,而是更愿意將它們放置在一定的場景中,營造出特殊的環(huán)境和氛圍,卜三力也非常喜愛這種場景式、沉浸式的互動,感覺好像小車擁有了靈魂一樣,看著自己打造出的微型世界,也非常滿足。
我最初接觸車模的時候,玩的人還非常多,但隨著時間的變遷,現(xiàn)在像我這般十余年來一直堅持玩車模的人已是屈指可數(shù),但我相信這些人一定和我一樣,為的是不背棄這一份情懷。
如果你也想收藏1∶64的車模,或許這些建議可以幫助你。如果你只是想收一些作為兒童玩具,那么風火輪、火柴盒、多美卡可以隨便買;但如果你對收藏有一定要求,在50元至90元區(qū)間的品牌中,美國的綠光(Greenlight)和德國的舒克(Schuco)是個不錯的選擇,百元以上的首推日本TOMY的TLV;但如果你不在乎價錢,只想收到具有收藏價值的車模,那么300元以上的風火輪紅線俱樂部(RLC)絕對有收藏價值。需要注意的是,收藏價值最重要的幾方面就是品牌的影響力、產品的工藝、以及產量的稀有性。但目前車模市場中也存在不少炒作現(xiàn)象,或許會導致收藏價值和價格無法成正比,應擦亮雙眼,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