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主、活躍、有趣的課堂氛圍是學生潛能、創(chuàng)造性、積極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生長發(fā)展的陽光、空氣和水。因此,教師要始終以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課堂充滿“快樂”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創(chuàng)設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把課堂還給學生,倡導學生有疑就問,讓學生個性張揚、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諧、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數學;教學;情景
通過這樣別出心裁的設計和學生不拘一格的動作表演,讓每個學生都能愉快地參與了動手實踐,接著在讓學生在小組內介紹自己做的角,緊接著讓學生試著畫角,再和全班小朋友一起歸納角的畫法。整個一課堂,同學們都是在民主求真的情境中去獲取知識的養(yǎng)分的。同時其間的小游戲也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課堂的樂趣無窮,從而對數學的求知欲望也大大加強了。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活力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無法使學生產生高昂情緒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 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苯虒W情境對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進而促使其思維處于異常活躍的狀況,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產生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情境中發(fā)現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理解情境的情節(jié)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聯想與識別,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教師應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涉境體味,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
1、生活情境中“ 找” 數學。新課程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目標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必須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從生活中來的數學才是“活”的數學,有意義的數學。利用這一情境,從中發(fā)現數學問題,這樣可以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課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課堂。
2、游戲情境中“玩”數學。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些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游戲情境,能夠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探索,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教學一年級“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課末我引導學生用今天學到的知識做“猜一猜”游戲。我先示范,讓學生注意提示語“大了些、太大了”、“小了些、太小了”, 然后組織學生四人一小組玩猜數游戲。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說”的熱情,培養(yǎng)了學生“聽”的習慣,鍛煉了“說”的才干,展示了“說”的才能,更培養(yǎng)了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挖掘了大腦的潛能。
3、在問題情境中“思”數學?!把芯块_始于問題,問題產生于情境?!睂W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從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從而喚醒學生“研究”的需要,激活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勤于思考,開拓學生的思維,體現了解決問題的多樣性, 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研究性學習”打下基礎。
4、在實踐情境中“用”數學。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培養(yǎng)數學能力,而且應該盡量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所以,教師要設法讓學生的所學能夠在生活中得以運用。
二、重組教學內容:教材與學生經驗結合
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要尋找貼近兒童生活實際,與兒童思維規(guī)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新的感受、新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挑選出難的、重要的或學生不易掌握的內容進行講授。凡是學生自己能學的內容,教師就可以放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自己去探究,這樣可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教學小學數學第四冊“解決問題”一節(jié)時,讓學生在課前與父母一起去超市了解商品的種類、價格,并體驗購買東西時如何算帳。上課時,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小超市的情景,讓學生自由選購,自己算帳。學生不僅學會了混合運算,也調動了解決問題的欲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適時捕捉,有效利用課堂生成資源
課堂上生成的資源,我們需要加以好好地利用,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有效。因為生成的不僅僅是更有價值的知識,更多的生成是新的探究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捕捉生成的良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理論素養(yǎng)。 比如,我在執(zhí)教“十幾減幾”的練習課時中,最后出示了一道開放題:
題目出示后,要求學生先想一想,再在小組里說一說。我則到各小組參與學生交流,并微笑著及時為發(fā)言的學生送上鼓勵和贊揚。全班交流匯報時,學生們搶著發(fā)言。我根據學生的發(fā)言,有順序地板書:
方法說完以后,問:“還有不同的想法嗎?”沒有人回應,我滿懷期待地說:“有不同的想法就要大膽地說出來,這樣大家都會佩服你的?!边@時,只見坐在中間的一個女生舉起了小手:“老師,我想說?!蔽椅⑿χc點頭?!皬膱D上看到的5個蘋果和2個梨向下想,可以想到蘋果最少有5個,最多有13個;梨最少有2個,最多有10個。”我立即帶領全班學生送上掌聲,并表揚她:“你能用最少和最多來描述蘋果和梨的多少,非常了不起,以后有了不同想法一定要說給大家聽聽哦!”女生激動地點著頭。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料教學活動中的全部細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冒出許多出人意料的“奇想”,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思維閃現出的靈感。盡管有些想法似乎與所學內容關系不甚密切,但是教師如能做到善于傾聽,及時發(fā)現,就會從中捕捉到一些有價值的資源,合理開發(fā),便能讓它臨場閃光,為學生有效學習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總之,數學教學廣闊而美麗的天空,天高任鳥飛,只要我們在緊抓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讓學生有個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造思維的舞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就能得到強化和提高,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會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就會逐步形成,也就能夠真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者簡介:梁秀金,女,1979,漢,羅源,一級教師,本科,小學數學
315750033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