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林
在周禮之鄉(xiāng)岐山,饃饃禮是農(nóng)村紅白事中不可缺少的傳統(tǒng)禮品。饃饃禮又稱禮饃,是先將面粉制成各種形狀,再烙或蒸之后而成的。烙的分為鍋盔、小圓干糧和灶干糧等;蒸的則分為油花卷子、弧聯(lián)、糕子、回伴和獻祭等。這種經(jīng)濟實惠的禮品,饋贈時很有講究。
鍋盔禮是像圓鍋底或者圓盾牌形狀的饃,烙熟后即成。此饃內(nèi)加芝麻和調(diào)料,香酥可口,令人百吃不厭,回味無窮。在農(nóng)村,娃娃出生的第二天,娃娃的舅家便會將此鍋盔禮送到娃家大門口—按農(nóng)村風俗,生娃后要忌門,所以舅家人不能進入大門內(nèi)。娃家人將鍋盔拿進門,在娃娃身上一扣,意為“驅(qū)邪、保平安,使娃娃不生病,一生不愁吃和穿”。
小圓干糧禮是碗口大小的饃,烙或烤熟后即成;油花卷子禮是面加油、調(diào)料做成層層疊疊的油卷狀,蒸熟而成。娃娃出生的第10天和半個月后,親戚們便會送小圓干糧禮或油花卷子禮。小圓干糧象征圓錢,意為“娃娃長大后福大錢多,有吃有花,財源廣進”;油花卷子則是坐月子時的好食品,好看、實用又營養(yǎng)。
弧聯(lián)禮是一大一小的兩個圓圈饃,大圈套小圈,中間放個小饃或魚、龍形花饃。大圈套小圈的弧聯(lián),意味著糧食多多,日子過得圓滿;弧聯(lián)的圓圈象征太陽,意味著娃娃在陽光下成長,前程無限。親戚在娃娃滿月和過歲時送來此禮,主人將娃娃抱起,鉆大弧聯(lián)圈,意為“為娃娃免災免難,不怕過難關(guān)”。當日待客吃飯時,主人便將弧聯(lián)禮切成薄片,招待客人吃饃就菜,既美觀大方,又減輕了主人家待客蒸饃的負擔。
糕子禮是蒸制而成的饃,其最妙之處是:蒸熟后饃饃頂上裂開,形似石榴,再用紅色色素染其尖端,使其形如欲開之花蕾。男女青年訂婚后,糕子禮由男方家送給女方家,以示訂婚之喜,然后女方家又將此饃切成若干小片,分別送給自家的親人和朋友,以傳喜訊。在男女青年結(jié)婚時,此禮也由男方親戚送到男方家,以示祝福賀喜。再有就是老人過壽時,親戚會送桃或石榴形狀的糕子禮,祝老人健康長壽。人們建房架梁或喜遷新居時,親戚也會送此禮以示祝賀。
灶干糧禮是表面上壓有芝麻和花紋的饃饃。在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灶干糧禮是獻給灶王爺?shù)谋貍渲铩ED月二十四這天,新婚出嫁的女方親戚將灶干糧禮送到男方家,一般送12個。如果這一年有閏月,則送13個,名曰“送灶干糧”,意為“新婚后糧食充足”。
娃娃出生、成長以及新人喜結(jié)良緣之時,少不了饃饃禮。而走親訪友、祭奠故人時,饃饃禮同樣不可缺少。
回伴禮是蒸制而成的小圓饃。春節(jié)時人們走親訪友,在離開主人家時,主人會回贈客人6個或10個回伴禮,意為“禮尚往來,六六大順,十全十美”。
獻祭禮是形似錐體的大圓饃。在農(nóng)村,安葬亡者或給亡者過周年時,親戚們送去蒸制的獻祭禮,意為“對亡者的祭奠,以及寄托人們的哀思”。
岐山饃饃禮與岐山民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盡管時代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改善了,禮品的檔次不斷提高,但岐山饃饃禮這一傳統(tǒng)禮品仍一直被人們視為主要禮品,其他禮品只是饃饃禮的輔助而已。
(摘自《西安晚報》2020年12月27日,水云間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