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長源
什么是教育?孔子在三千多前年給出的答案:有教無類。
據(jù)《史記》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鬃釉O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因門人請為弟子。”意思是子路性格粗鄙,孔子設禮樂引導子路,最終子路穿著正式衣服,成了孔子的弟子。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過:“教育,就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那么應該怎么去開發(fā)孩子的自我呢?
反求諸己?,F(xiàn)在的教育,為什么沒有讓孩子做自己?因為你沒有觀察過他。沒有識別出他想要什么,想要達到什么樣的水平。
你看到的只是他愛吃愛玩。但你沒有看到的是,他喜歡探索各種新鮮事物。在打各種各樣的游戲的背后真心享受的是探索,戰(zhàn)勝對手的樂趣。
你看不到他對這個世界旺盛的好奇心。而好奇、熱愛和探索欲,是他日后解決各種各樣難題的動力之一。他的心之所向,是他日后為了自己心之所往,去面臨戰(zhàn)勝各種各樣困難的不竭動力!這些,我們看不到,所以會批判,會指責,會抱怨。
現(xiàn)在,請你停下指責與抱怨。不去評判,只是認真地看著,看著他對于運動的熱愛,對于解謎題的熱愛。觀察他怎樣表述自我。
巴甫洛夫說過:觀察、觀察、再觀察。當你看到了他所想的、他所喜歡的,你可能才會理解他,才能夠解析他背后的深層意識。你會發(fā)現(xiàn)他內心所喜歡的,行動時也是非常愉快的。從此不再是機械地給他灌輸,而是真的給他他需要的。
其實孩子需要的并不多,只要自己喜歡的,那就夠了。接下來,引導他的探索欲表達欲,進入一個更高級的層面。
言傳身教。老子說過:“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古有孟母三遷,今有言傳身教。當你在家里擺滿各種書籍,并提供一個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時,你的孩子也許會一點點喜歡上學習的。
當你的孩子玩游戲時,拜托你,停下說教的想法,而是陪著孩子不僅僅只是玩游戲,更多地解析游戲背后的構圖,帶著他嘗試用代碼去寫“憤怒的小鳥”時,你的孩子也許將被引導到編程興趣上,走向成為未來的算法工程師道路。
當你開始拿出名著《戰(zhàn)爭與和平》,和孩子一起深度思考每個人背后的心理成因,預測對方的行為,最終套用到孩子學校里的事情的時候。你的孩子未來很難再被“爽文”吸引住,嘗過了至美的靈魂盛宴,又怎會流連粗俗膚淺。
當他面對未來人生艱難、人性誘惑的時候,也知道怎么去處理去應對。因為這一切,都是你陪伴他,從名著里共同得到力量。
放飛自我。經(jīng)歷了認識、言傳身教以后,你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屬于自己的框架。此時你需要的是放手。放手并不是完全地放任。他像風箏,你是源頭。
你只是靜靜地看著他的成長,在他需要的時候,在他迷茫的時候出現(xiàn)。引導他重新找回那個自我,引導他走向更高的層面。
比如,他喜歡音樂,那就讓他聽;可是,聽音樂不僅僅是聽音樂。比如《小星星變奏曲》,聽六種版本,感受每種版本背后的心情、歷史、曲目背景,最終挖掘出能帶給自己靈魂震撼的版本。
他喜歡吃東西,那就讓他吃;可是,吃東西不是為了讓他僅僅只是享受腹部被食物填滿的過程,而是讓他去感受每種食物的味道,帶給自己的觀感,最終學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讓自己身心更舒服的食物。
他喜歡嘗試,那就在經(jīng)濟允許的情況下讓他嘗試,去找到心之所向,神之所往。
猶太人讓孩子從小接觸各種各樣的生活,到13歲時已確立自己的目標,然后為此付出大量努力,做出屬于自己最好的作品。
教育就是讓人成為更好的自己。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