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曄旻
在全國許多地方的方言里,帶有“三”字的詞似乎都不怎么好,比如指扒手的“三只手”,指做事技藝不精的“三腳貓”。在上海話里,這個現(xiàn)象似乎更加明顯,比如“癟三”“勿來三”“彈老三”以及這里要說的“豬頭三”,都不是好詞,特別是“豬頭三”,更是一句臟話。臨近的蘇州、無錫一帶的吳方言里也有“豬頭三”這個詞,且意思和上海話里的一樣。
有人要問了,為什么“豬頭”還要帶上一個“三”字呢?實際上,不是“豬頭”后面多了一個字,而是“豬頭三”后少了一個字——完整的說法應(yīng)該是“豬頭三牲”。
“豬頭三牲”是一種祭品,包括豬首、魚和雞。過去,每逢農(nóng)歷正、二月間開捕刀魚以及三、五月間打撈鰣魚之前,長江沿岸每個漁港的漁民都要敬灘神,保平安。大家傾巢出動,平均每戶出資兩斗米左右,置辦“豬頭三牲”(也叫“六只眼”)等物。然后在灘頭埋鍋造飯,有的還臨時搭蓬,向岸上居民借桌子板凳,供飲宴用。所有漁船,一字排開,并連靠攏,如同平地。漁民誠惶誠恐地祈求神靈保佑,豐產(chǎn)得利。接下來將“豬頭三牲”之類的祭品吃個精光,一醉方休,盡歡而散,次日便開船捕魚。
后來由于歇后語的緣故,“豬頭三牲”少了“牲”這個字——古時的文人選取四字成語或詞組,歇去最后一個字,作為娛樂。近現(xiàn)代的教育家陳望道就在《修辭學(xué)發(fā)凡》里記載過幾個歇后語,比如下馬威(風(fēng))、牛頭馬(面)、胡里胡(涂),當(dāng)然還有“豬頭三(牲)”。這種歇后語,或是為了獵奇,或是出于壓韻,并沒有太多實際意思,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被淘汰。而“豬頭三”倒是可以算作其中碩果僅存的少數(shù),一直留存至今。
至于流傳下來的“豬頭三”,也有了不同于祭品甚至歇后語的新含義。比如“豬頭三生”,利用的是“牲”“生”兩字諧音,這個詞也因此有著初來乍到的人感到陌生的詼諧意思。但日后“豬頭三”流傳愈廣,人們漸漸地又把“生”的諧音之義丟到九霄云外。甚至連“豬頭三牲”原本指豬首、魚和雞三樣祭品,也知者漸少,人們干脆將其當(dāng)作“豬”字的衍義來用了。
“豬”在全國各地的傳統(tǒng)形象大概都不太好。比如中原一帶的“豬犢”常用來罵人,“豬蠻”則是指骯臟的人。于是“豬頭三”這個詞在江南的吳方言里也變成了一個貶義詞,用來指斥某人腦子不靈光,不明事理或不識好歹了。譬如蘇、滬一帶流行的滑稽戲與獨角戲里,就經(jīng)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臺詞:“啥人(誰)會騙你,我騙你我就是豬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