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未
人事無常,而世界恒定。
日暮黃昏。我站在黃山頂上,疲乏襲身。等待下山索道的人猶如蟻群,蜿蜒綿長,知道不能再等,只好強(qiáng)抖精神走下山去。聽聞山路崎嶇、道阻且長,不禁心生憂慮。想到此番游覽多有磋磨,難免郁結(jié)于胸。
這是人事的無常,憂喜總是突兀,最好一笑置之。
此時(shí),我看到略有殘缺的皎白月亮從巨大而黢黑的巖石后面升起。天光暗淡,云縷青渺。這是天地之間的所在,隱約幾粒星光高掛,使得從腳下鋪展開來的郁郁群山越發(fā)生疏與荒蠻。
這是世界的本貌,不為人事侵?jǐn)_。
我們從繁鬧的聚居地前來,以訪客的身份作短暫探訪,期望得到的也不過是祖先熟諳的自然原貌。這種對(duì)自然山川的向往是否也是一種對(duì)生命歷程的回望?
比如稍前偶遇的那對(duì)獼猴。人聲熙攘的觀光棧道下,它們從容地閑坐在蒼松掩映的平滑巖石上,在金黃余暉下自得其所,不為所擾。這是真的世外。
它們?yōu)樽匀欢?,按照簡單的法則索取和付出,默默承受生命的苦痛,默默享受生命的歡愉。生老病死,像古老的巖石一樣固持無言。無須太多的狡黠與糾斗,日升月落,山水循環(huán)。
這是這世界的恒定,于千萬年不改。
深山多隱者。他們逃離市井,逃離煩瑣人事,趺坐山巔,孤絕而執(zhí)拗地想要回歸到樸素的生命中。但我想,所謂隱逸也許并不是一種適得其所的歸位。因?yàn)槭来匾u的背離,我們已離開它們太久太遠(yuǎn)了。我們抽離于這個(gè)世界,自成一系,早已失去與其平等的座次,成了永遠(yuǎn)的訪客,成為自然的異質(zhì)。
由是,隱者艱辛,以皮肉的苦痛交換心靈的澄凈,遁世的嘗試與努力生疏且生硬。而生靈萬物卻自在其所,樂在其中。
這逆向的交換并未獲得認(rèn)可。
天色已晚,我們疾步下山。山下燈光逐步隱現(xiàn),直至輝煌。人世已近。困乏疲累之后,等待我們的是巨大而舒適的交通工具、精致的美食、溫暖的客房……繼而是工作、學(xué)習(xí)……生活中密集的所有。
城市叢林是另一種法則,這法則用于??顾屑榷ㄊ聦?shí)——不論風(fēng)雨還是冷暖、不論心智還是情感。我們精心鉤織縝密復(fù)雜的生活,因循其中,用我們進(jìn)化而來的所有智慧聚斂愛慕與怨懟。這使我們強(qiáng)大、安全,疲累、生疏。
這是另一種晴雨,瞬息萬變,且無關(guān)日月。
意義何在?
我們終將拷問的不過還是如此。
生命所求不過是一種安穩(wěn)。急躁的操持有小得的寬慰,恒定的無言才是大美的皈依。
慈悲,是自謙所得。放下高傲,重新審視自身卑微,敬畏生命,珍視彼此。這是我們找回恒定世界中的本位的唯一途徑。
若要高歌,必先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