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源
【摘要】長期以來,我國的日記寫作教學存在著嚴重的作文化傾向。這一傾向違背了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給中小學日記寫作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將其從私人性、自由性、真實性寫作變成了公共性、限制性、虛假性寫作。作文化傾向的出現(xiàn),有著思想認識上的深層原因,亟須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并在此基礎上,遵循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改進日記寫作教學。
【關鍵詞】日記寫作特征,日記寫作教學,日記寫作作文化
長期以來,我國的日記寫作教學存在著嚴重的作文化傾向,即認為寫一則日記就是寫一篇作文,把寫日記當成寫作文來教。這一傾向給中小學生的日記寫作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亟須正本清源、撥亂反正,遵循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改進日記寫作教學。這里須要說明的是,在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語境里,“作文”是一個很寬泛的類概念,包括一般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將其與“日記”對舉,其實是不夠科學嚴謹?shù)?。但考慮到葉圣陶、杭世金、程韶榮、魏書生等前輩在相關研究中都是對舉“日記”與“作文”,為方便討論,本文將承襲歷史慣例,沿用這樣的表述。
一
魯迅曾指出,正宗嫡派的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并對像李慈銘《越縵堂日記》那種意欲寫給他人看的日記提出了批評:“《越縵堂日記》近來已極風行了,我看了卻總覺得他每次要留給我一點很不舒服的東西。為什么呢?一是鈔上諭。大概是受了何焯的故事的影響的,他提防有一天要蒙‘御覽。二是許多墨涂。寫了尚且涂去,該有許多不寫的罷?三是早給人家看,鈔,自以為一部著作了。我覺得從中看不見李慈銘的心,卻時時看到一些做作,仿佛受了欺騙。翻翻一部小說,雖是很荒唐,淺陋,不合理,倒從來不起這樣的感覺的?!盵1]
由于日記是寫給自己看的,其讀者正是作者自己,所以作者可以在寫作內容和形式上自由發(fā)揮,不必因顧慮他人是否看得懂以及看后的感受而受到束縛;可以在日記中暢所欲言、直言不諱、袒露心聲,不必因擔心秘密泄露而遮遮掩掩。概括地說,日記寫作是一種私人性寫作,表現(xiàn)出三大基本特征——私人性、自由性、真實性。作文寫作則與此不同,其目的是寫給他人看的,是一種公共性寫作,相對于日記寫作表現(xiàn)出公共性、限制性、虛假性等特征。
日記寫作極其自由。內容上,無所不包,世間存在或不存在的一切,只要是作者真實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可以寫入日記;形式上,靈活多樣、不拘一格,飄忽不定、變動不居,“總是無始無終,沒有一定的結構,沒有謹嚴的文體,也沒有敘述的脈絡的”[2]。因此,日記寫作與作文寫作是一種動態(tài)變化的關系,而不是固定不變的關系。比如,日記寫作可以有貫穿全文的、明確的中心思想,首尾照應、自然過渡等嚴謹?shù)慕M織結構,但也都可以沒有。當作者選擇前者進行寫作時,日記寫作在中心、結構方面與作文寫作并無二致;但當作者選擇其他方式進行寫作時,日記寫作則不同于作文寫作。因此,日記寫作具有相對獨立性,并非作文寫作的附庸,不能強行地把日記寫作定位為作文寫作的起步或練筆形式,進而把日記寫作當成作文寫作來教。
然而,人們似乎把日記寫作的自由性錯誤地理解成了日記寫作可以隨意處置,再加上對其私人性、真實性特征的忽視,以及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從而認為日記寫作與作文寫作是一種固定關系,二者的精神實質相同,日記寫作可以作為作文寫作的起步或練筆形式。正如研究中小學日記寫作的名家杭世金所談到的那樣:“日記具有靈活自由的特點,可以說想什么就可以寫什么,想怎么寫就可以怎么寫。日記的這種靈活自由的特點被教師看中了,于是就用它來訓練作文。日記到了中小學教師手里,把本來是個人每天生活情況的記錄變成了特殊而有效的作文訓練形式。”[3]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上述思想認識不僅是一線教師所具有的,而且是為研究者所認同的,由此可以想見其廣泛性。在這種思想認識的指導下,日記寫作教學出現(xiàn)作文化傾向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
根本性質的不同,決定了把日記寫作當成作文寫作進行教學,必然會給日記寫作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1.日記寫作從私人性寫作變成公共性寫作
在教學內容上,作文化的日記寫作教學教給學生的是公共性的作文寫作知識,把日記寫作從私人性寫作變成了公共性寫作。
1978年,葉圣陶在《大力研究語文教學盡快改進語文教學》一文中,提出了用日記取代命題作文的設想。據(jù)此,魏書生開展了相關教學改革實驗。但仔細分析,這次實驗并不是真正地用日記代替命題作文,其實質是把日記寫作異化為作文寫作,“所謂日記,其實也都確定題目,是命題日記,每人每天平均字數(shù)要在500以上,相當于一篇作文”[4]。也就是說,日記寫作僅僅剩下了日期、星期、天氣以及每天寫等外在的“皮囊”,其精神實質已異化為作文寫作的精神實質,學生表面上是在學寫日記,實際上是在變相地學寫作文。表現(xiàn)之一就是教師教給學生的是作文寫作知識,而非日記寫作知識。
在實驗開展半年后,學生認為因不寫命題作文,教師不再進行系統(tǒng)指導,可能使學到的寫作知識零亂,甚至殘缺不全。為革除弊端,魏書生采取了如下對策:在進行日記寫作指導時,有意識地增強寫作知識的全面、系統(tǒng)指導。他教給學生的寫作知識主要包括:
中心:明確、集中、正確。
選材:圍繞中心、真實、典型、新穎、生動。
結構:層次清楚,首尾照應,過渡自然。
表達: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運用適當,符合文體要求。
語言:通順、簡練、準確、生動、運用恰當?shù)男揶o方法。[5]
作文寫作和日記寫作的性質不同,某些作文寫作知識并不適用于所有類型的日記寫作。比如,有一種速記型日記(又叫密碼型日記),就是作者為提防他人識別,使用只有自己看得懂的一套速記符號寫下的日記。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日記就是典型的密碼日記,里面的許多詞語都用字母或特定的線條來表示,而且混雜地使用俄語、希臘語、拉丁語和阿拉伯語。對于寫作這樣的日記,上述關于語言通順的寫作知識恐怕是不適用的。如果教師在日記寫作教學中教給學生的都是作文寫作知識,就必然導致學生的日記寫作變成公共性的作文寫作。
2.日記寫作從自由性寫作變成限制性寫作
在教學要求上,教師常常把作文寫作的一些限制性要求加諸日記寫作,導致日記寫作從自由性寫作變成限制性寫作。
例如,要求學生寫日記要像寫作文一樣,不能寫成流水賬。所謂流水賬式的日記,就是指一則日記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地羅列當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所言所行等,并且不分主次詳略,平均用力,沒有明確的中心思想。在作文化的傾向下,流水賬式的日記受到嚴厲批評,被認為是中小學生日記寫作中最常見的毛病,必須避免。因此,要求學生選擇值得記錄的、有意義的內容來寫,一則日記要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整篇日記要重點突出、詳略得當、不蔓不枝,圍繞中心說深說透。然而,考諸日記文獻,雖然有中心明確、集中的日記篇章,但流水賬式的日記也并不少見?,F(xiàn)僅舉曾紀澤的一則日記為例:
同治九年三月初一日陰,夜雨雪
辰初起,料理拜帖等事。飯后出門,拜客謝壽,在車中溫《易》“夬”“姤”二卦。午初歸,看《儀禮》十葉,校《求古編》。午飯后,栗弟、竹林久談,散步。誦《易》“蒙”至“同人”,接?!肚蠊啪帯?,連前共七葉。偕栗弟至箭道肄射,至上房久坐。夜飯后,溫《孟子》“獲上有道”章至“孔子集大成”章。習字一紙,寫零字甚多。二更后在季妹室吹簫。溫《治安策》一段,看小說良久。四點睡。[6]
這則日記羅列了其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對每件事都是點到即止,沒有突出的重點和明確的中心思想,可以說是一則典型的流水賬式日記。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否認寫作流水賬式日記的合法性。賀玉波就曾總結出兩種日記寫法:一種是輪廓寫法,即只把一天生活的主要事情大概地寫出來,而省略次要的事情;另一種是細致寫法,即不僅把一天生活的主要事情寫出來,而且把那些次要的甚至不大緊要的事情也寫出來,并且兩者都寫得很細致,絲毫不茍。[7]這就是說,記流水賬也是日記的寫法之一,是否寫作流水賬式的日記,作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因此,語文教學中禁止學生寫流水賬式的日記,實際上違背了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之一——自由性。
其實,教學中違背日記寫作這一基本特征的要求還有很多,如要求學生給每則日記擬一個題目,每則日記都要有新意,讓學生寫命題日記,對一篇日記的字數(shù)提出要求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論述。
3.日記寫作從真實性寫作變成虛假性寫作
歷史研究者普遍認為日記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往往把日記當作第一手史料來使用。陳左高在《中國日記史略》一書中,就用專章論述了歷代日記在自然科學、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史料價值。這從一個側面表明日記寫作具有極強的真實性。雖然像散文隨筆的寫作,也強調要寫作者的真情實感,但散文隨筆畢竟是寫給他人看的,其真情實感相對于寫給自己看的日記而言,難免有所掩飾或做作,不如日記那樣純粹。例如,郁達夫曾在《窮冬日記》中敘寫自己酗酒、吸鴉片等,而這類并不光彩的事情,一般不會出現(xiàn)在寫給他人看的散文隨筆中。因此,日記又被稱為“心語”。
在作文化的日記寫作教學中,對日記的評改采取的主要是教師評改、學生互相評改等與作文評改相同的方式。雖然有研究者認為,在征得作者同意的情況下,教師、學生是可以閱看他人日記的,并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guī),但作文化的評改方式會使日記寫作從真實性寫作變成虛假性寫作。
沙葉新在其公開出版的日記《精神家園》自序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認為日記是給自己看的,如果公開出版,給別人看,那必須在日記的主人去世之后。如果在生前就出版日記,我以為其內容不可能完全是真實的,必有許多虛假和矯情……我不可能將我日記中所有的內容全部、毫無保留地發(fā)表出來,這既無必要,我也不會這么傻。我像任何人一樣也有不愿公之于眾的隱私,也需將一些“真事隱去”。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我如今發(fā)表的日記不是全部的真實,只是部分的真實。此外在文字上也已經過加工和修飾,甚至是很大的加工和修飾。某些內容為了集中等原因也重新做了編排,做了某些技術性的處理,因而已經不像隨筆式的日記,而更像是日記式的隨筆了??傊业摹毒窦覉@》已經破墻開店,并不全是真草真花,也出售一些塑料花草了。[8]
與沙葉新的心理類似,當學生知道日記寫完后要給教師、同學評改時,他們必然在寫作過程中有所顧慮,從而使用一些虛假的寫作方法來寫日記,遮掩一些“真事”,修飾一些表述,使日記寫作只能達到部分真實或基本真實的程度,真實性大為弱化。此外,教師和同學是從他者的視角出發(fā)對日記進行評價的,如果學生按照他們的建議修改日記,日記寫作就難免帶上虛假的色彩。
三
要扭轉日記寫作教學的作文化傾向,把日記寫作從作文寫作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關鍵是要遵循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在思想認識上真正將日記寫作視為“牧養(yǎng)言語生命野性”(潘新和語)的園地,進而改進日記寫作教學。具體而言,可以從端正認識、提供保障、避免問題等方面采取以下措施,確保學生能夠真正遵循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來寫日記。
一是展示豐富多樣的日記樣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近年來,我國近現(xiàn)代日記大量出版。比如,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近代人物日記叢書》,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xiàn)代日記叢刊》,鳳凰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xiàn)代稀見史料叢刊》中也有不少日記。教學時,可以從這些文獻中選取面貌各異的日記作為樣例,并加以結構化的編排(示例如下)向學生展示,讓學生閱讀并與作文寫作經驗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
二是自評自改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為學生遵循日記寫作基本特征進行寫作提供保障。為保證學生能夠遵循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寫日記,在技術手段上不宜采取教師評改或學生互相評改的方式,而應放手讓學生以自己看得懂為目標進行自評自改。但這種評改方式是有隱患的,即教師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上和寫作上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有效指導。比如,當學生在日記中不斷記錄自己的負面情緒,且不能積極應對和解決,又得不到他人幫助時,就極易沉浸在痛苦中,引發(fā)心理和生理問題?!缎驴茖W家》雜志曾經刊登過一篇題為《英國心理學家稱:習慣寫日記容易生病》的文章,文章認為寫日記的習慣可能會讓人經?;貞浧鹉切┎挥淇斓氖虑?,從而遭受頭痛、失眠、消化不良和社交恐懼癥的困擾。對此,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唐一源表示:“日記對健康的影響不在日記本身,而是確實存在一個分水嶺,那就是你記錄下來的是什么內容以及你對所記錄下來的內容所采取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盵9]因此,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我們在采用自評自改方式的同時,還需要配合使用案例教學法,結合已經公開的、同樣具有負面情緒但應對方式不同的日記案例,運用跨學科的思維,借助健康教育課程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正確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三是豐富學生生活,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敏感。為遵循日記寫作的基本特征,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在日記寫作中老調重彈。但長此以往,刻板乏味的記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失去寫日記的興趣。郁達夫就曾談到過這種心理:“回國之后,做了些編雜志和教書的事情,中間雖也不曾斷過記日記的習慣,可是刻板生活的記載,就是自己看了,也要生厭。”[10]為了保護學生對日記寫作的興趣,我們應該深入分析學生老調重彈的原因,立足原因尋求解決辦法,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禁止老調重彈。學生在日記寫作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千篇一律的現(xiàn)象,一方面是學生生活單調、枯燥使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學生對生活不夠敏感,難以發(fā)現(xiàn)生活的趣味,正如朱光潛所說:“如果有相當?shù)拿舾校教幜粜?,一日之內值得記的見聞感想絕不會缺乏。一番家常的談話,一個新來的客,街頭一陣喧囂,花木風云的一種新變化,讀書看報得到的一陣感想,聽來的一件故事,總之,一切動靜所生的印象,都可以供你細心描繪,成為好文章?!盵11]因此,我們一方面可以借“雙減”的東風努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多讀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文、古詩詞等,培養(yǎng)他們敏銳的心靈。
總之,對日記寫作教學進行撥亂反正,需要我們做大量細致、艱辛的工作,還要能夠承受改革的陣痛,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李新宇,周海嬰主編.魯迅大全集·第四卷·創(chuàng)作編·1927-1928年[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181.
[2][10]吳秀明主編.郁達夫全集·第十一卷·文論(下)[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213,216.
[3]杭世金.日記百題解答[M].太原:希望出版社,1997:227.
[4][5]魏書生.魏書生文選·第一卷[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76,81.
[6]劉志惠整理.曾紀澤日記·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19.
[7]賀玉波.日記文作法[M].鄭州:文心出版社,2020:65~66.
[8]沙葉新.自由的笑聲[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243~244.
[9]霍霞.習慣寫日記真的容易生病嗎[N].北京科技報,2004-9-22.
[11]朱光潛.談文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