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淵
【摘要】從近兩年的高考寫作試題來看,其命題思路主要有兩種:材料給定觀點,要求學生用個人經驗證實或呼應觀點;材料設定情境/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辨析、探究,回答問題或提出解決思路。這反映了高考寫作命題在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上的不同追求。針對這兩種命題思路,教師在教學中應采用不同的寫作訓練方式。
【關鍵詞】高考寫作,命題思路,寫作訓練
高考寫作命題目前有哪些路徑,如何以高考寫作引領學生思維發(fā)展,這是一個宏大的問題。本文不揣谫陋,從命題思路和寫作訓練的角度,對高考寫作主要題型進行分析,并對可能的命題思路進行探究。
一、近兩年高考寫作命題思路簡析
高考寫作試題的命制可謂異彩紛呈,對于話題涉及的領域、討論的深度,與學生發(fā)展的關系,論者多從立德樹人的高度思考。如對2021年的命題,大多認為試題要求考生思考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中,如何找準人生的航向,樹立理想,不愧于這個時代。
近兩年的高考寫作試題,關注如何促進學生形成社會參與意識,引導學生思考個體的社會責任,逐步形成國家認同意識,具備國際視野,特別是關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zhàn)等問題。一個成熟的高中生、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必須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寫作不再是簡單的舉證,不再是材料的堆砌,更不是對一個復雜的問題發(fā)表簡單幼稚的看法,而是對人類的重大問題進行個性化的深入思考。
除了從人文主題的角度思考高考寫作命題走向,還應從思維的角度進行檢視。
2020年全國卷寫作試題的話題有:“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全國Ⅰ卷),“發(fā)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全國Ⅱ卷),“如何為自己畫好像”(全國Ⅲ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新高考Ⅰ卷),“以‘帶你走近為題寫一篇主持詞”(新高考Ⅱ卷)等。
無論是對歷史名人的感受思考,還是針對試題設定主題的演講,這類命題都要求考生在規(guī)定的領域里表達對既定話題的思考。這種思考,從理論上分析,當有一定的思維空間,但考生在實際寫作過程中,主題的指向還是相對集中的。如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這三個人的看法,他們基本是史有定論的人物,表達看法的空間有限;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fā)展論壇”上發(fā)表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chuàng)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核心內容必須鎖定在“世界、青年、未來”這些關鍵詞上;“如何為自己畫好像”指定了積極正向的內容;“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鮮明地亮出了主題;“帶你走近”規(guī)定了可以預見的描寫對象。
從學生成長的角度看,這類試題有利于他們去思考如何找到自己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位置,這是命題的成功之處。從寫作思維的角度看,這類試題的立意指向相對集中,在大型考試中,會出現(xiàn)立意趨同現(xiàn)象,評分會成為一個難題。另外,學生被命題的指揮棒指向了一個相對集中的區(qū)域,雖然這并不意味著此類命題必定會導致學生思維發(fā)展的單一,但從學生實際寫作現(xiàn)狀看,趨同的立意和思路對學生的寫作思維發(fā)展可能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
2021年全國卷寫作試題的話題有“可為與有為”(甲卷),有要求對“確定目標、付諸行動、實現(xiàn)理想”的思考(乙卷),有“強與弱的相互轉化”(全國新課標Ⅰ卷),有以“人”字的書寫規(guī)則隱喻人生道理為話題的寫作(全國新課標Ⅱ卷)。
以上命題大多給定了明確的話題,審題難度不大,思維空間相對限定。從檢驗學生思考時代精神、履行社會責任、肩負國家民族命運、承擔歷史使命這些角度來審視,可以說思想明確,導向正確。
分省市的試題也呈現(xiàn)不同的風格,例如:“根據‘每一顆星都有自己的功用,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寫一篇議論文”(2020年北京卷),“請以‘論生逢其時為題目,寫一篇議論文”(2021年北京卷),“走過2020年春天,你對‘中國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2020年天津卷),“紀念日是歲月厚重的注腳,不斷提醒我們帶著初心奔向前方”(2021年天津卷)。以上四道寫作命題,與全國卷風格基本一致,關注偉大時代,呼喚青年發(fā)聲。要求青年學生將時代精神、國家命運放進自我成長的視野,這是積極的主旋律,代表命題的大方向。
長三角地區(qū)的命題思路有所不同,例如:“你未來的樣子,也許就開始于當下一次從心所欲的瀏覽,一串惺惺相惜的點贊,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場突如其來的感動”(2020年江蘇卷);“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2020年浙江卷),“有人把得與失看成終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起點,有人把得與失看成過程。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2021年浙江卷),“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fā)展進程無能為力”(2020年上海卷),“有人說,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也有人認為不盡如此。你怎么看”(2021年上海卷)。
這些試題提供的話題與個人成長有密切關系,如2020年的江蘇卷、浙江卷,將個人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放在成長的大背景中思考,切口較小,涉及的仍是大問題。
上海卷似有較大不同,其實主旨仍是相通的。2020年試題材料中“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很容易讓考生想起2020年生活中最大的重要轉折——疫情,并追問人們面對疫情的態(tài)度;類似“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2020年新高考Ⅰ卷),但又不限于“疫情”,允許學生在具體的生活現(xiàn)象之上,思考普適性的問題,獲得更高層面的結論。2021年試題材料中“事物的價值”,學生也很容易聯(lián)想到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事物(如政治生活、經濟生活中的事件),有的事物在變化發(fā)生的當下,就能被人認識其價值;有的則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才能逐漸被民眾接受。
二、寫作命題在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上的不同追求
上面簡析了近兩年高考十八道寫作試題的命題思路。從命題材料設置的角度看,可謂異彩紛呈;從“立德樹人”的角度看,這些材料或隱或顯都有深刻的體現(xiàn),總體上呈現(xiàn)出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關注,從時代呼喚的高度對學生發(fā)出了熱情的邀請,讓學生在特定的話題中思考時代賦予的責任。
從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角度審視,則各有一些不同的追求。通過對試題中的“動詞”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出其中端倪。
在給出材料之后,有的試題要求學生談談材料給自己的“啟示”,說說從材料中獲得的“感悟”。試題給定的是確定好的話題,內含的價值判斷和情感傾向明確,如“有為與可為”“生逢其時”“中國面孔”“目標、行動與理想”“紀念日中的初心”“‘人字書寫規(guī)則中隱含的人生道理”等,試題沒有在審題上設置障礙,寫作過程主要是提供有價值的論據和選擇合適的論證方式。寫作難點是如何結合自己獨特的感悟,選擇個性化的材料,證實已然明確的觀點。
另有一類試題,給出材料之后,提出要求的動詞是“思考”,這類寫作試題的材料本身并不必然包含觀點,許多時候,材料只呈現(xiàn)情境或問題,寫作過程是考生根據情境或問題進行思考、辨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如“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你如何面對?材料只呈現(xiàn)問題,寫作過程是考生回答如何面對與處置這種錯位和落差。再如“經過時間的沉淀,事物的價值才能被人們認識”,你同意這個看法嗎?寫作過程是回答問題。對這個判斷,考生可以同意,可以不同意,還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同意,在某種情況下不同意。
馮友蘭關于哲學史家和哲學家的研究任務有一個提法:哲學史家是“照著講”,古圣先賢是怎樣講的,他就照著那樣講,把這些理論介紹給大家;哲學家要“接著講”,他要反映新的時代精神,要有發(fā)展、創(chuàng)新。
“照著講”與“接著講”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兩種通常范式。前一類寫作從某種程度上看,是讓學生根據材料主旨“照著講”。馮友蘭用“照著講”這個詞并不包含貶義,本文引用這個詞,是強調學生寫作要依循材料設定的主旨(包括價值取向和情感傾向)去展開論述。如“生逢其時”這樣的命題,觀點已經在材料中確立,寫作重點就是闡釋考生自己生逢其時應如何珍惜時代并回饋時代?!罢罩v”只是在審題上不設置難度,如何針對觀點展開講,如何講得富有邏輯力量,能說服人甚至感染人,仍然在考驗考生的思維水平。
后一類作文試題的材料呈現(xiàn)了某個問題或某種困境,要求考生回答、解釋乃至解決這些問題/困境,考生必須“接著講”,提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原材料中沒有的信息)、主張,這就要求考生在原材料的基礎上有所探究、有所質疑、有所發(fā)展。這類試題對考生審題能力的要求比較高,至于如何展開論證過程,難度與第一類作文相仿。
三、針對目前兩種寫作命題思路的訓練方式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設有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科學與文化論著研習、學術論著專題研討等任務群,讓學生接觸大量的思辨類文本。教材還設有活動性單元“邏輯的力量”,作為“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生的思辨寫作提供必備的邏輯知識。
目前的寫作命題是清晰的兩條路徑:材料給定觀點,要求學生用個人經驗證實或呼應觀點;材料設定情境/提出問題,要求學生辨析、探究,回答問題或提出解決思路。
設置一定的審題難度,給審題留出足夠的思維空間,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十分必要;但如果訓練思路不對,就未必能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
如2020年上海卷:“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fā)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fā)展進程無能為力?”如果考生僅回答“是/否”,即人對事物進程完全能控制或無能為力,這樣的思考是乏力的。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人對事物的進程既非完全能控制的“人定勝天”,也非完全被動的“無能為力”。寫作試題這樣設置認知困境,是希望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復雜性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認真思考和應對,而不是只作簡單的取舍。
給定觀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審題難度,但未必降低了寫作難度;這類命題也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訓練學生思維,不一定是簡單的闡釋。下面以2021年全國甲卷作文試題為例試作分析。
我們可以將試題用“問句”的形式呈現(xiàn):大有可為的時代,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有為?
最終答案當然是應該“有為”,但是論證過程卻不是簡單舉證與刻板分析??梢赃@樣進行辯證思考:
大有可為的時代,每個人都能有所作為嗎?在好的時代,為什么會有人選擇“躺平”?
有人認為自己可以“躺平”不求有所作為,如果將“躺平”看作是辛苦奮斗的中場休息,我們覺得當然可以;如果將不求作為、無所事事作為人生真諦,那么,“躺平”之后未必真能給自己帶來心靈的安寧,相反,更易被碾壓。
所以,個體的“有為”,小而言之,是為了立身,自我完善;大而言之,是不辜負這個時代,更好地將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與時代的發(fā)展融合在一起。
一反一正,會讓“可為與有為”的話題走向豐富、深刻。
對問題斬釘截鐵的回答不一定代表立意的高遠和堅定,相反,可能是盲目和武斷。根據具體情境下斷語,可以這樣思考:
大有可為是這個時代的背景,有人可讓時代成為自己迅速成長的助推器,在偉大時代“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大有可為,成為時代的領隊者。
也有人在這個時代,埋頭做纖夫,讓纖繩勒進肩胛,未必能大有作為,但一定會去做堅定的支持者和默默的奉獻者。
如果做不成領隊,也無力讓自己成為時代航船的纖夫,至少不能躺在時代航船上,成為時代的沉重負擔。
分析不同類型人群的不同選擇,在此基礎上,強調“可為”的必要性,乃至具體討論“可為”的策略,就顯得豐厚多了。
有些命題在形式上或許更能刺激學生去思考,但并非命題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水平就自動提升了。我們討論命題思路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如何訓練學生的寫作思維上來。
四、基于命題現(xiàn)狀展望寫作命題思路趨勢
寫作題分值占全卷的四成(上海卷占47%),寫作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集中體現(xiàn)。高考試題對教學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可以說,寫作命題的改進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晴雨表。
近年來,對學生學科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檢測是命題者的一貫追求,每年的試題都有細微變化,如果將十年前后的寫作試題放在一起看,則有較為顯著的變化。因此,研究評價和教學,既要分析近年的命題現(xiàn)狀,也要鑒往知來,對未來趨勢有所預判。
還有其他的命題思路嗎?我們先看下面的寫作試題(美國、法國的作文題)。
(1)優(yōu)異的體育成績是天生的生理因素決定的嗎?
(2)廣告會不會讓普通人在消費中患得患失、憂心忡忡?
(3)名聲會帶來幸福嗎,還是不那么出名的人更容易幸福?
(4)現(xiàn)在人們有許多選擇。30年前大多數(shù)電視觀眾只能選擇少數(shù)幾個頻道,而現(xiàn)在有超過100個。不僅是媒體,人們在生活各個領域都有了更豐富的選擇。有大量的選擇是否讓人們感到幸福?
(5)人們總是害怕發(fā)表反對權威——不論這個權威是個人還是團體——的言論嗎?
(6)領導者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還是聽從公眾的意見?
(7)普通物品在哪些方面與藝術作品不同?
(8)對人來說,工作只是一種束縛嗎?
以上命題都是提出一個問題,有的屬于是非問,有的屬于選擇問,但回答這些問題既不能簡單地肯定/否定,也不能徑直取/舍一端。從問題到觀點,正好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全面展現(xiàn),這樣,能較好地檢測學生的思維過程和思維水平。從材料的問題設置來看,學生思維更容易被問題激活。
目前的寫作試題提供的材料,命題者都或隱或顯規(guī)定了材料的意涵,這樣,“材料—意涵”之間就構成了穩(wěn)固、確定的關系。如2021年全國乙卷引用揚雄的話,要求考生對“確定目標、付諸行動、實現(xiàn)理想”進行思考;2021年全國新課標Ⅱ卷以“人”字的書寫規(guī)則隱喻人生道理:材料與意涵之間的關系基本是毋庸置疑的。
即使是相對具有開放性的思辨類作文的命題方式,如上面列舉的國外的八道試題,包括長三角地區(qū)作文試題,回答這些材料設定的問題,也有一個共通的思維路徑:根據具體情境下斷語。如上面的題(8):對人來說,工作只是一種束縛嗎?考生可以這樣回答:
當工作是他人強加給我們、我們內心不愿意接受卻不得不接受的時候,工作是束縛。還有,當工作僅僅是為了滿足欲求、金錢,而沒有個體參與的快樂時,工作也是束縛。
當工作是人的主動選擇、是為了自我完善、是獲得尊嚴的方式、是證明自己的存在時,工作就不是束縛,工作本身就是目的,人在工作中能證實和獲得自己的價值。
如果將材料與意涵之間的關系變得不確定,材料的思維空間會更開闊。這樣,學生既可以闡釋論證,還可以對材料本身反駁辯難。下面是筆者初擬的兩道試題。
【寫作題1】
師:普通人也能看到七彩、聽到五音,畫家和音樂家能分辨更細微的色彩和音符。所以,每個人都要盡可能認識更精微的世界,獲得更豐富的人生。
生1:老師,我就想做一個普通人。
生2:老師,豐富的人生未必就是認識更精微的世界吧?
師:……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面師生對話的認識和思考。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可以順著材料中一方的觀點,強調“盡可能認識更精微的世界,獲得更豐富的人生”,或者“做一個普通人”。也可以將兩種觀點融合成結構化的整體來說:“每個人會根據自己的興趣、稟賦,找到適合自己的認識豐富世界的方法?!边€可以對材料本身質疑:能認識精微的世界,看到、聽到、感受到普通人感受不到的美妙領域,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讓人生更豐富;但是豐富的人生不僅限于此,我們還可以有其他的路徑,如更多的愛好,與世界更廣泛的接觸,獲得更開闊的視野和胸襟等等。材料將豐富的人生限于感知精微的世界,忘了開闊的視野也是一種豐富。
【寫作題2】
公園里的樹經過統(tǒng)一修剪,絕大多數(shù)都長得美觀得體,雖然缺乏個性;
曠野里的樹自由生長,有的長成了參天大樹,有的卻胡亂長成了劈柴。
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對此的思考。
一般情況下,可以從“自由個性”與“紀律規(guī)范”的辯證關系來立論。還可以這樣思考:
除了行道樹和曠野里的樹,還有很多很多樹,它們可能生長在原始森林里、丘陵山崗上,還可能長在神壇里,甚至峭壁上。怎么能以兩種狀態(tài)概括樹的復雜生長形態(tài)呢?
人的成長比樹長在曠野還是公園里的情況復雜多了。這種簡單的比附符合復雜的真實生活嗎?
材料中提及的修剪可能是“病梅館記”,是對樹的個性的摧殘;也可能是刪繁就簡促其生長。修剪一定等于戕害嗎?修剪與形成個性一定是矛盾的嗎?
成為參天大樹的主要原因并非因為它在曠野里,而是樹的品種。有些灌木,放在曠野里,無論環(huán)境怎么自由,也長不成參天大樹吧?
材料中關于樹的隱喻關注了環(huán)境和外力的作用——至于人的成長,影響因素遠不止于此,人的遺傳基因、個性和氣質,加上環(huán)境、教育的作用,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這個人”。
以上命題思路可以拓寬學生的寫作思維路徑。目前來看,學生寫作會有一定難度。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訓練,相信也可以掌握。筆者認為,以試題的新穎形式引發(fā)學生參與話題的熱情、激活學生的思考路徑只是手段,由此改進學生的思維方式才是寫作教學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