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假設在古代中國,某個作家寫了某部作品,工筆正楷謄寫清楚,交給書坊雕版。書坊一算賬,這部書10萬字,大約能印100頁,刨去封面和目錄,總共要刻50塊版,如果一個熟練刻工平均每天刻一塊,需要刻50天。為了趕進度,書坊雇了10個刻工同時干活兒,每個刻工分5塊版,各刻各的,邊刻邊印,每刻完一版就刷印一版,晾干了就照著文稿排序,疊整齊,套上封面和封底,即可裝訂。
如果那個作家要求給他的書加上頁碼,書坊該怎么辦呢?必須精心籌劃,為每個刻工各自承包的文稿和木版進行編號。比如說小明刻1至5號版,其中1號版是第1頁和第100頁,2號版是第2頁和第98頁……小強刻6至10號版,其中6號版是第6頁和第94頁,7號版是第7頁和第93頁……
分完工,刻好版,刷印和裝訂完畢,上市銷售,賣得不好,書坊找到作家,讓他刪去一些枯燥的內容,補充一些有趣的內容。這一刪一補,原先編好的頁碼都被打亂了,這就意味著原先刻好的木版要毀掉一部分,甚至全部要毀掉。比如說第1頁增加了一句話,那么后面所有頁碼都得重來。
現(xiàn)在,我們就能理解古人做書為什么不加頁碼了。
(彼岸花開摘自《今晚報》2020年11月24日)
【素材任意門·古籍版本的三大系統(tǒng)】
古籍版本的名目繁多,但歸納起來,不外三大系統(tǒng),這就是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凡由官方有關機構負責刊印的書,統(tǒng)稱官刻本。在官刻本中,歷史最久,也最有名的是監(jiān)本,它是由封建王朝的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即太學)負責校理刊印的,一般都作為科舉考試的標準用書而頒行全國。
私刻本。凡私人出資在自己家中刊印的書稱私刻本。這種刻本大都不以營利為目的。史載五代蜀相毋昭裔為布衣時,曾向人借《文選》《初學記》,而人多有難色。于是為相之后,首刻此二書。毋昭裔所刻書,乃最早的私刻本。
坊刻本。凡書坊所刻書,皆稱坊刻本。書賈刻書的目的在于出售和盈利,這是坊刻本與私刻本最大的區(qū)別。一般說,官家刻書財力、人力充足,??藤|量應當問題較少。家刻本因其多重家聲,故??潭酁榫肌7豢瘫镜哪康拇_實在于盈利,不過,有不少書坊主人,因結交了不少文人,刊刻精良者也確不少。(摘自《古籍常識叢談》,作者崔文?。?/p>
【適用話題】古人的智慧;效率;時代發(fā)展;古書
(特約教師 王文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