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標 吳飛飛* 江怡 王燕輝 謝平坤 夏詩勇 胡琴琴 陳旭東 湯升 張景峰
經(jīng)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最大的特點是導管留置時間長,減少患者反復穿刺痛苦,耐高滲、高刺激性的藥物,且并發(fā)癥較少,目前在臨床上應用廣泛[1]。在PICC 術后常規(guī)采用胸部正位X 線攝影判斷導管頭端是否位于上腔靜脈內[2-3],各項指南和標準均推薦導管頭端的安全位置位于上腔靜脈下1/3段靠近上腔靜脈與右心房的交界處(CAJ)[4-5],但由于受肋骨、心影及胸椎重疊,包括患者體胖等個體差異因素影響,臨床上有相當部分病例PICC 導管頭端顯示不清,不能準確評估PICC 管頭端位置,而PICC 導管置入過淺,易發(fā)生化學性靜脈炎及靜脈血栓,置入過深達到了右心房,可引起胸悶、心悸甚至心律失常[6],所以置管術后準確評估其位置非常重要。目前國內外未見應用胸椎正位X 線攝影評估PICC 導管頭端位置的報道,本研究對比應用胸椎正位X 線攝影和胸部正位X 線攝影兩種技術來評估PICC導管頭端位置,以檢驗哪種技術具有優(yōu)越性。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 年10 月至2019 年9 月在本院血液腫瘤科、肛腸科、乳腺科PICC 術后的患者114例,其中男61 例,女53 例;年齡38~80 歲,平均60.6歲。其中結直腸癌35 例,胃癌22 例,肺癌19 例,乳腺癌18 例,卵巢癌和宮頸癌各4 例,十二指腸腺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食管癌各2 例,軟腭癌、胰腺癌、腎盂癌、白血病、輸尿管癌、肝門膽管癌各1 例。入選標準:為減少個體差異導致誤差,回顧性分析病例滿足條件為至少各有一次胸椎正位X 線攝影檢查、胸部正位X 線攝影檢查記錄,非同時檢查,間隔時間為常規(guī)復查時限。病程長者檢查次數(shù)相對多,行胸椎正位片檢查最多1 例達6 次,行胸部正位片檢查最多1 例達16次,114 例患者累計胸椎正位X 線攝影檢查183 人次,設為A 組,胸部正位X 線攝影檢查334 人次,設為B組。排除標準:胸廓及肋骨畸形、中重度胸椎側彎、嚴重心肺及胸膜疾患影響胸廓或心血管結構、縱膈、肺門區(qū)病變。
1.2 儀器設備及材料 PHILIPS Digital diagnsot X 線攝影系統(tǒng),床邊超聲機,PICC 管均采用美國巴德公司生產(chǎn)的三向瓣膜式的單腔PICC 導管,型號4F Singlelumen。采用英國施樂輝公司生產(chǎn)的IV3000 透明敷料固定導管。
1.3 穿刺步驟 患者平臥位,上肢與軀干成90°,體外估算導管插入長度經(jīng)兩名PICC ??谱o士共同測量確認。右上肢穿刺由穿刺點到同側胸鎖關節(jié)處再加5 cm,左上肢穿刺由穿刺點到對側胸鎖關節(jié)處再加6 cm。肘上10 cm 軟尺量好臂圍,皮膚消毒,建立無菌區(qū),超聲確定貴要靜脈合適位置,實施穿刺,以15°~30°進針,見回血后減少角度再進針0.5~1.0 cm,送鞘、撤出針芯,置入導管,當導管到達預定長度時,撤出外鞘、導絲,用生理鹽水20 ml 脈沖式?jīng)_管并正壓封管,紗布覆蓋穿刺點上方,體外導管呈“S”形或與穿刺點成45°用3 M 貼膜固定。
1.4 PICC 術后導管頭端定位X 線檢查方法 A 組采用胸椎正位X 線攝影技術,體位呈仰臥前后位投照,焦片距90 cm,對準胸骨角與劍突連線中點垂直射入,采用自動曝光模式,管電壓約70 kV,15 mAs;B 組采用胸部正位X 線攝影技術,直立后前位投照,焦片距180 cm,中心線以胸4 椎體為中心垂直射入,采用自動曝光模式,管電壓約為110 kV,2 mAs。
1.5 圖像質量評價及數(shù)據(jù)測量 由兩位副主任醫(yī)師、兩位經(jīng)正規(guī)培訓同時具備置管執(zhí)業(yè)證書的??谱o士對圖像質量進行評價。評價標準:按圖像清晰度、對比度、細節(jié)顯示以及圖像是否能滿足PICC 導管顯示、符合臨床診斷要求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具體分為清楚顯示、隱約可見(能滿足臨床診斷)、不顯示(即無法見到導管頭端位置而不能滿足臨床需求)。A 組和B 組分別統(tǒng)計。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和%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 組和B 組圖像質量評價 A 組清楚顯示136 次(見圖1,圖3A),占A 組74.3%,隱約可見43 例占比23.5%,不顯示4 例占比2.2%;B 組清楚顯示(見圖2)131 例,占A 組39.2%,隱約可見169 例占比50.6%,不顯示(見圖3B)34 例占比10.2%。
2.2 胸椎正位(A 組)和胸部正位(B 組)的圖像顯示效果比較 A 組清楚顯示率明顯優(yōu)于B 組,A 組不顯示率明顯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圖1 女性,59歲,橫結腸黏液腺癌,部分印戒細胞癌伴淋巴轉移性癌。胸椎正位所示PICC導管頭端清晰;圖2 女性,62歲,降結腸潰瘍型黏液腺癌伴淋巴結轉移性癌。胸部正位,PICC導管頭端清晰顯示,與圖1胸椎正位相比,顯示效果低于前者
圖3 女性,73歲,升結腸腺癌伴肝轉移。A. 胸椎正位X線攝影,PICC導管頭端顯示清晰;B. 同一患者的胸部正位X線攝影,PICC導管頭端顯示不清
表1 胸椎正位(A組)和胸部正位(B組)的圖像顯示效果比較[n(%)]
本研究通過對比胸椎正位和胸部正位X 線檢查在PICC 術的導管顯示效果,由表1 可知,B 組中隱約可見和不顯示所占比例較高,給臨床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需要重拍甚至應用胸部CT 檢查,增加了患者所受的輻射劑量和檢查的費用,也增加了患者的負面情緒,易導致醫(yī)患關系緊張。在常規(guī)胸部正位X 線攝影圖像上,由于導管與胸部較多組織重疊投影,如鎖骨、縱膈、胸骨、胸椎、心臟及大血管等,且組織密度均較高,所以重疊后的影像中導管頭端不易顯示。X 線影像的對比度和攝影檢查的感光效應關系密切,影響感光效應的有管電流(mA)、曝光時間(S)、管電壓(kV)和焦片距(D),其中感光效應與管電流、曝光時間及管電壓的平方成正比,和焦片距的平方成反比,這四個因素相互之間對感光效應均有相對的固定關系。胸椎正位X 線攝影相對于胸部正位X 線攝影,曝光檢查參數(shù)是管電壓降低,焦片距明顯縮小,雖然mAs 增高,但因胸椎正位照射野明顯縮小,所以平均有效輻射劑量并無明顯增加,有研究[7-8]報道,成年人胸部正位X 線攝影輻射劑量中位數(shù)為0.32 mGy,胸椎正位X 線攝影輻射劑量中位數(shù)為0.99 mGy,而胸部CT 平掃的參考水平為15 mGy。三種檢查方法中胸部CT 檢查因其密度分辨率最高顯示PICC 導管最清晰,但對PICC 專科護士,CT 斷面影像不直觀,而且輻射劑量和檢查費用均遠高于胸部正位X線攝影,不能作為常規(guī)應用。胸椎正位檢查的照射野相對胸部正位明顯縮小,在取得層次豐富圖像的同時,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輻射劑量并無明顯增加,而且不增加患者費用,更重要的是長期置管患者需要常規(guī)定期進行導管頭端位置的復查,每次復查采用胸椎正位X 線檢查相對于胸部CT 檢查在簡便性、安全性以及費用經(jīng)濟方面的優(yōu)勢會體現(xiàn)得更突出。本研究中A 組的清楚顯示率明顯優(yōu)于B 組,隱約可見和不顯示比例顯著低于B 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胸椎正位X 線檢查能非常直觀地顯示導管走行和導管頭端位置,每次圖像都在醫(yī)院(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保存留下記錄,便于前后對比,利于教學,而且操作簡便,費用低廉,進一步鞏固了X 線攝影檢查作為PICC 術后評估導管頭端位置的金標準地位。
綜上所述,胸椎正位X 線攝影較胸部正位X 線攝影圖像能更清晰顯示導管頭端,進一步強化了X 線攝影檢查作為PICC 術后導管頭端定位的金標準地位,建議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