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容
(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四川 遂寧 629000)
病毒性腦膜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有關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但有較多研究指出該病的發(fā)病原因與機體發(fā)生病毒感染及感染后機體免疫功能下降等有關,發(fā)生病毒性腦膜炎的臨床特征包括頭痛、腦膜刺激征、發(fā)熱等[1,2]。病毒性腦膜炎會誘發(fā)癥狀性癲癇,患者大多存在感覺、運動、神經等方面的先兆,易出現意識障礙,嚴重者生命健康遭到威脅[3]。既往學者指出,積極對癥治療的基礎上予以針對性護理干預,對鞏固治療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癲癇患者意義重大[4,5]。本研究將分析針對性護理干預在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昏迷程度、自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四川省遂寧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93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腦膜刺激征、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腦電圖檢查提示癲癇性放電;②既往癲癇疾病史;③未合并其他惡性疾病者。排除標準:①依據腦電圖及病原學聯合檢查,排除細菌性、結核性、真菌性炎癥;②臨床資料有缺失者;③合并阿爾茲海默癥者;④治療依從性不佳,且無法配合醫(yī)護人員完成治療者;⑤合并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者。根據護理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干預)47例和觀察組(常規(guī)護理干預+針對性護理干預)45例,對照組男30例,女17例,年齡43~75歲[(58.41±3.17)歲];住院時間7~20 d[(10.54±2.57)d];觀察組男29例,女16例,年齡44~77歲[(58.47±3.22)歲],住院時間8~22 d[(10.68±2.61)d]。兩組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包括:恒定病房溫度、定期打開門窗通風,根據患者喜好提供營養(yǎng)均衡的飲食,引導患者更換體位,并對患者予以心理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①成立針對性護理小組。由本院神經內科主任帶領2名醫(yī)師及3名護師,對患者實施護理工作。②術前,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手術過程及相關注意事項等。觀察患者術中狀態(tài),與患者積極互動,消除患者因處于陌生環(huán)境中的負面心理;術后引導患者去枕平臥,合理補充體液,并嚴格監(jiān)測術后各項生命體征,告知患者及其家屬術后24 h內,不可進行淋浴沖洗,以防引發(fā)感染。③觀察患者服藥后是否出現腹瀉、頭暈等不良反應,穩(wěn)定患者情緒,避免引起恐慌,并及時予以對癥處理措施。定期檢測患者肝功能、血藥濃度等生化指標,若因服用藥物造成肝臟損傷需遵醫(yī)囑適當減少劑量或患者其他藥物。④引導患者養(yǎng)成良好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睡眠,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⑤避免不必要檢查,減輕患者家庭經濟負擔,及時協助患者及家屬尋求社會救助,以增加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⑥護理小組各成員對護理工作做出總結,歸納護理中重點注意事項,以提高預見性及應急護理能力。
1.3 觀察指標①生存質量: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6]進行評價。該量表共4個維度,1~5級進行評分,得分為1分視為生活質量最差,得分為5分視為生活質量最高。②以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GCS)[7]量表對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昏迷狀態(tài)進行判定。3項(睜眼反應、語言反應及運動反應)共15個條目,總分為3~15分,分數越低代表昏迷程度越嚴重。③根據巴氏量表(BI)[8]對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包含自我照顧7項及運動能力3項。每項內容該量最高分為10分,表值 0~100分,共5個等級,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④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ewcastl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cale,NSNS)[9]了解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滿意度問卷總分為0~100分,非常滿意:80~100 分;滿意:60~79 分;不滿意:60分以下。滿意度=(滿意數+較滿意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描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生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WHOQOL-100(心理、生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WHOQOL-100量表各項指標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各項指標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生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評分對比 (分)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睜眼反應、語言反應、運動反應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GCS量表(睜眼反應、語言反應、運動反應)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GCS量表各項指標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睜眼反應、語言反應、運動反應評分比較 (分)
2.3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照顧、運動能力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BI(自我照顧、運動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BI(自我照顧、運動能力)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自我照顧、運動能力評分 (分)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722,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n(%)]
病毒性腦膜炎患者在發(fā)病后往往會伴有癥狀性癲癇發(fā)作,提示患者已出現腦損傷或腦代謝異常,病情嚴重者危及生命?,F臨床對該病患者多采取抗病毒、抗癲癇等治療手段,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治療療效。有相關研究指出,若在對患者實施治療同時予以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可鞏固臨床治療療效,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及預后[10~12]。本研究成立針對性護理干預小組,對病毒性腦膜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并分析干預后對患者生活質量、昏迷程度、自理能力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
針對性護理干預是一種現代化的護理方法,通過向患者提供具有針對性、人性化、規(guī)范化、高品質的護理服務,緩解患者不適癥狀,減輕患者心理負擔[13,14]。為保障患者得到更好的護理服務,針對性護理干預小組由治療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經驗豐富的醫(yī)護人員組成,要求責任到人,極大程度提升了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WHOQOL-100量表心理、生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指標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針對性護理干預的實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盧蘭芳等[15]研究認為,評估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根據患者情緒變化進行心理疏導,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緊張的護患關系意義重大。護理人員多鼓勵、安慰患者,積極與患者溝通,不僅可促進醫(yī)患關系,還可增強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確保診療的實施[16]。
王燕等[17]認為,針對性護理干預彌補了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缺陷,護理措施更全面且更符合患者的需求,考慮到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若單純依靠藥物治療難以達到預期治療效果,若配和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進而更好的配合醫(yī)護人員治療,有利于改善腦部炎癥和癲癇癥狀。本研究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昏迷狀態(tài),發(fā)現:護理后觀察組GCS量表(睜眼反應、語言反應、運動反應)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BI量表(自我照顧、運動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與既往文獻報道結果相似[18]。分析其原因:針對性護理對患者進行特殊用藥護理,患者在知曉服藥的重要性后,不會擅自停藥或隨意服藥藥物,可鞏固臨床治療療效,阻礙疾病進一步惡化。同時,本研究還對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尋求社會支持,以減輕患者家庭經濟壓力,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多研究指出,針對性護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緒接受治療,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療效果,又能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促進其病情早日康復[19,20],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病毒性腦膜炎合并癥狀性癲癇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后對心理、生理、環(huán)境、社會關系等方均有明顯改善,并對患者昏迷狀態(tài)及日常生活能力影響大,取得了較高的護理滿意度,臨床實施價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