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歡
文章,是作者綜合素養(yǎng)的反映,它不只純粹反映作者的語言表達能力,還反映作者特有的情感世界與情感狀態(tài)及特有的思維方式與思維水平,也反映作者特有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閱讀教學不能僅僅專注于對語言文字的“讀”,而應(yīng)該以“讀”為載體、以“讀”為媒介、以“讀”為基本方式,引導學生以全部身心投入的狀態(tài)去觸摸、感受、認識活生生躍動在文章中的那個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整個兒“生命形象”及其整體的生命境界,去完整地感悟言語文本,整體達成閱讀目標,促使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不斷豐富生命內(nèi)涵,提升生命品質(zhì)。
一、讀與思維訓練“無痕對接”
在語文學習中,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學生不但需要形象思維的參與,而且還需要邏輯思維的參與,否則就無法實現(xiàn)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作品思想的領(lǐng)悟。語文學習中的形象思維,就是運用表象、聯(lián)想、想象等心理活動方式,將抽象文字符號所記敘、描寫的人物、事物、事件、場景等在腦海里轉(zhuǎn)換為具象畫面;語文學習中的邏輯思維,就是從并無清晰提示的語段語篇文面上探索語句間的邏輯關(guān)系,尋覓作者話語展開的思路,發(fā)現(xiàn)作者思想推進的軌跡;就是從并無粘貼標簽的事實材料中發(fā)現(xiàn)“象”與“意”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提煉、概括、抽象、升華出深刻的本質(zhì)意涵??梢?,讀與思維訓練“無痕對接”,是完成文本理解任務(wù)的必要手段、必經(jīng)途徑。如筆者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統(tǒng)編語文六年級上冊)一課時是這樣對課文進行概括的:“天際遨游見到地球身披‘紗衣、晶瑩透亮的球體,她美麗壯觀、和藹可親。但她在茫茫宇宙中渺小如一葉扁舟。地球上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會加速不可再生資源枯竭,任意破壞或濫用化學品會造成人類生態(tài)災難。宇宙沒有第二個如地球一樣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移居火星月球那是遙遙無期的‘夢。只有這個地球,除此我們別無去處,我們要精心保護‘她,保護‘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辈浑y看出,這段慨括語貫穿著作者相當清晰的思維邏輯和表達條理:地球很美麗無私,但是很容易“破碎”,所以我們要悉心呵護地球。于是,筆者在學生逐句逐段研讀課文的基礎(chǔ)上,不失時機地啟發(fā)學生探尋這條思維“線路”,去看清作者是怎樣一步步“逼近”寫作意圖的,從而讓學生在懂得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的基礎(chǔ)上,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珍惜資源、保護地球的情感,并在閱讀中體會到作者用詞準確、表達生動的寫作特點。
二、讀與情感陶冶“無痕對接”
“語言不是無情物,字字珠璣總關(guān)情?!币馑际钦f,人在使用語言文字講述事物與傳遞信息交流觀點時,他們口中或筆端流出的每個文字總是浸潤著自己的情緒情感的,惟有如此,語言文字才得以感染人、感動人、感召人。確實如此,文中含情是語言作品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不能想象,一篇文章,一場演講,假如每個字每句話都是冷冰冰、硬邦邦地冒出來,枯燥得毫無情趣,讓人毫無感覺,毫無情緒沖動,那將是多么可怕!那又怎能吸引人走進文章或走進話語的場景,從而主動而正確地覓得言說者的思想、觀點?同樣不能想象,一個讀者,一個聽者,假如僅僅是以感官參與方式、從認知層面去看文章去聽演講,而不輔以情緒的伴隨,那又怎能融入文章或演講所構(gòu)造出的場景,從而讀出言說者的心靈世界?顯然,這兩種情形在客觀上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如《鄉(xiāng)下人家》(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下冊)一文中的第1自然段:鄉(xiāng)下人家總愛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種南瓜,或種絲瓜,讓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當花兒落了的時候,藤上便結(jié)出了青的、紅的瓜,它們一個個掛在房前,襯著那長長的藤,綠綠的葉。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gòu)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桿,可愛多了。如果僅僅是看這一段文字,你會發(fā)現(xiàn)除了段末的四個字,全段沒有任何其它文字在直接抒情。但是,作為教師,我們一讀到這段文字就會覺得字里行間無不浸透著作者的欣羨和喜愛之情。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讓學生感受且真切體驗到這種感情。那該怎么做呢?教師可以讓學生通讀全段后立刻找到點明作者情感的詞句——“可愛多了”,即作者在贊美之中表達出對鄉(xiāng)下人家屋前獨有的瓜藤景致的喜愛之情。并緊接著提問學生:能否在作者對瓜、藤的描寫中感受到“可愛”以及作者的喜愛之情?借此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詞句品析與揣摩中,真真切切地體味到這種情感。
三、讀與文本內(nèi)化“無痕對接”
所謂“文本內(nèi)化”,俗稱背誦,就是將所讀課文中特別顯得文質(zhì)兼美、堪稱經(jīng)典的語句、語段等進行反復吟誦直至熟記在心。文本內(nèi)化,其直接意義在于日后講話或?qū)懽髦锌梢噪S時直接遷移“借用”,組織到自己的言語作品中;其更深刻的意義在于屬于社會共有的典范語言從外部融入主體言語圖式,使主體言語圖式不斷趨于豐富、趨于靈動,提升其社會化水平,也提升其文化氣質(zhì)。這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重要經(jīng)驗,從古至今深得語文精髓的語文研究者和語文實踐者,無不高度地肯定并推行這種經(jīng)驗。如《圓明園的毀滅》(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xiāng)村野。園中許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勝建造的,如,海寧安瀾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還有很多景物是根據(jù)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園中不公有民族建筑,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nèi),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飽覽著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從理解課文主題看,本段是通過介紹圓明園的輝煌景觀來凸顯其毀滅造成損失的巨大,激發(fā)讀者對毀滅者的刻骨仇恨。從學習和積累語言看,本段是極好的語言素材,因為這一段將優(yōu)美的描述性詞匯、整齊連貫的排比句式以及先分述鋪陳再總括感受的構(gòu)段方式巧妙地融為一體,成為非常有特色的的“文筆精華”。教師在教學時,當完成文本解讀與引導學生領(lǐng)會文本主題之后,可以引導提問:“同學們,這么輝煌的園林,竟然毀于外國強盜之手,我們再也看不到它了。此時此刻,你除了為圓明園的失去深感遺憾及對侵略者切齒痛恨外,你還有什么美好愿望呢?”當學生說到渴望圓明園復原時,教師便可以趁熱打鐵地說:“那讓我們把圓明園的樣子深深印在腦子里,有朝一日建筑師啟動復原工程時,我們隨時向他們描述吧!”以此激發(fā)學生主動地愉快地去背誦該段文字。
四、讀與語言運用“無痕對接”
潘新和教授在其語文巨著《語文:表現(xiàn)與存在》中提出并系統(tǒng)闡述了“言語人生論”命題。這個命題認為:人的生命發(fā)展和價值實現(xiàn)過程,從根本上說是一種“言說”過程,其人生歷程可以稱為“言語人生”,即以各種“言語”方式呈現(xiàn)其人生內(nèi)容、人生業(yè)績、人生成果,進而彰顯其獨特的人生形態(tài)和生命價值,以此表現(xiàn)其在世界的“存在”。潘新和教授這里是在“表現(xiàn)”這個普遍意義上使用“言語”概念的,但他強調(diào)所有的人生表現(xiàn)方式都離不開符號性思維和符號性表達——即使用語言。簡而言之,人生表現(xiàn)終究植根于言語表達。那么言語表達能力如何獲得呢?自然,學習他人言語是最初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語言運用。如《貓》(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下冊)一文的開頭段:“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說它老實吧,它有時候的確很乖。它會找個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么事也不過問??墒牵鼪Q定要出去玩玩,就會出去走一天一夜,任憑誰怎么呼喚,它也不肯回來。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么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聽到老鼠的一點響動,又是多么盡職。它閉息凝視,一連就是幾個鐘頭,非把老鼠等出來不可!”這段話敘述貓的性格,讀來特別輕松順暢,那是因為作者純粹用聊天的方式跟讀者娓娓道來,毫無刻意雕琢之感。然而,當你細細研讀時,就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此段的表達思路是那樣地清晰嚴謹:首句以“古怪”點明性格,“實在”二字既準確修飾““古怪”,又顯示作者“聊”得悠然自在;接著兩次巧妙運用“說它”“可是”這對“臨時”關(guān)聯(lián)詞來講述貓老實卻貪玩、貪玩卻盡責的表現(xiàn),生動地凸顯其“古怪”。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剖析了這段文字在素材組織及語言表達上的絕妙技巧之后,不妨組織學生運用這種方式講述或?qū)懸粚懹嘘P(guān)人物的性格、動物的特點或植物的特點的一段話,讓學生深刻體驗老舍的“話風”,學習作者這種平易輕松而又井然有序的表達方式,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63C49FE8-8837-41A6-9F96-3E0F71BC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