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忱
(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 基礎部,合肥 230031)
當?shù)貢r間2017年1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圍繞著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在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總部發(fā)表了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通過闡述實現(xiàn)“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和行動路徑,向世界再一次展示了中國負責任、有擔當?shù)拇髧蜗?,在國際輿論上得到諸多關注和高度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善于利用隱喻將一個概念域映合到另一個概念域,把抽象的政治概念和人們已有的認知相連接,讓人們通過俗語、典故等耳熟能詳?shù)闹R理解抽象的政治概念。本文以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總部的主旨演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語料,基于Lakeoff和Johnson(1980)的概念隱喻理論(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對演講中的隱喻進行分析和歸納。之所以選擇這篇演講,是因為這是召開的參與政黨最多、規(guī)格最高的國際性會議,習近平主席在國際舞臺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xiàn)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是“中國為地球村提供的一把發(fā)展的鑰匙”,在全球范圍形成強大感召力。[1]
政治演講“指人們針對國家內(nèi)政事務和對外關系,表明立場、闡明觀點、宣傳主張的一種演講”[2],也日益成為各國政治、經(jīng)濟、國際交流等活動中不可缺少的方式。政治演講具有很強的目的性,根據(jù)Newmark的文本類型學理論,政治演講可以歸為“表達型文本”中的“官方文告”或“權威文告”,通常具有權威性、嚴整性、肅正性等特點。[3]國家領導人的講話是政治演講中最重要的部分,具有極高的政治權威性,領導人的主要交際目的是傳遞信息和施加影響,即對受眾的行為施加影響。[4]領導人在政治演講中,需注意怎樣把抽象的政治理念用具體形象的語言表述出來,使政治話語更容易被大眾理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抵觸情緒。其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隱喻。Lake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WeLiveby一書中將隱喻視為一種認知方式,即以一個認知域來認識和理解另一個認知域,且這還是人們認識世界、組織思維、進行推理、構建語言等須臾不可缺少的心智機制,這就是概念隱喻理論。[5]政治家在政治話語中以具體的、通俗易懂的、可見的事物來映射性認識抽象的、復雜的、不可見的政治理念,使大眾了解復雜的政治問題,激發(fā)其情感,引導民眾政治傾向,實現(xiàn)政治目的。
本文采用Pragglejaz團隊(2007)的隱喻識別程序(MIP)[6],從6 414字的語料提取了165處隱喻表達,根據(jù)其源域進行歸納和分類,具體如表1所示。
以Lakeoff和Johnson的分類為基礎,將演講中的概念隱喻分為結構性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s)、本體性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和方位性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三大類。[7]∑關鍵詞類型指在特定的概念隱喻范疇內(nèi)隱喻關鍵詞類型的總數(shù),∑出現(xiàn)次數(shù)這里指特定類別中所有概念隱喻出現(xiàn)的次數(shù)總和。根據(jù)Charteris-Black提出的理論,源域共鳴值是用來計算特定概念隱喻的出現(xiàn)頻率,計算源域共鳴值的數(shù)學公式是:源域共鳴值=∑關鍵詞類型×∑出現(xiàn)次數(shù)。[8]由表1可以得出,結構性隱喻使用頻率最高,占比70.08%;本體性隱喻次之,占比27.26%;方位性隱喻最少,僅占2.66%。
表1 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主旨演講中的概念隱喻
同時,以隱喻的源域為分類標準,將演講中三大類概念隱喻細分為次范疇,歸納出常見的九種概念隱喻類別(詳見表2),即工程隱喻、旅程隱喻、戰(zhàn)爭隱喻、家庭隱喻、擬人隱喻、水流隱喻、其他本體性隱喻、上/下隱喻和前/后隱喻。
表2 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主旨演講中主要概念隱喻類別
隱喻是“跨認知域的系統(tǒng)映射,是一個經(jīng)驗域(源域)到另一個經(jīng)驗域(目標域)的映射”。其中,處于源域的是具體的、為人們所熟知的事物,而處于目標域的則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事物。[9]筆者將從表2中常見的九種概念隱喻類別,選取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工程隱喻、旅程隱喻、戰(zhàn)爭隱喻、擬人隱喻和其他本體性隱喻進行分析,探究這五種概念隱喻的實現(xiàn)形式和映射過程。
工程隱喻在習近平聯(lián)合國主旨演講中共計出現(xiàn)34次,占比20.6%,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概念隱喻類型?!肮こ獭币辉~的內(nèi)涵非常豐富,本文出現(xiàn)的“工程”主要指各類建筑物,如高樓、房屋、橋梁等,以及建筑物的局部,如地基、門、墻等。國家發(fā)展與建筑建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沒有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框架來支撐,建筑可能某一天倒塌,國家也是如此。正如建筑建設需要工程師、勞動力等,國家發(fā)展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主旨演講中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隱喻有:
(1)中國愿同廣大成員國、國際組織和機構一道,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10]
(2)堅定維護以聯(lián)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石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10]
(3)中國將努力構建總體穩(wěn)定、均衡發(fā)展的大國關系框架,積極同美國發(fā)展新型大國關系……[10]
例(1)中,“人類命運共同體”被喻為一項工程,用建筑工人與建筑工程的“構建”關系映射世界各國、國際組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的“實現(xiàn)”關系。例(2)用“基石”(源域)與國際關系的基礎(目標域)形成映射,喻指國際體系建設是一項工程,聯(lián)合國憲章和原則是中堅力量。例(3)用建筑工程中的框架映射國家的外交關系架構,表明中國積極同其他國家建立伙伴關系。
旅程隱喻在主旨演講中共計出現(xiàn)26次,占比15.76%,使用頻率僅次于工程隱喻。Lakeoff和Johnson提出,旅程的意象圖示(image scheme)包含“起點”“路徑”“終點”等要素,是一種有效的隱喻源域。在政治語篇中,旅程隱喻被定義為“某種長期的有目的的行為是旅程”,這是基于人類具體的身體體驗映射到其他抽象的政治概念。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主旨演講中典型的旅程隱喻有:
(4)理念引領行動,方向決定出路??v觀近代以來的歷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10]
(5)……不斷開拓生產(chǎn)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10]
(6)發(fā)展失衡、治理困境、數(shù)字鴻溝、公平赤字等問題也客觀存在。[10]
旅行是空間上的移動,即按照選擇的方向從起點到達終點的位移。同樣,政治活動也是一種有目標的活動。例(4)用旅行中前進的“方向”映射國際合作堅持的原則,“終點”映射國際間合作發(fā)展的目標。在旅行中,必須為前進選擇一條合適的路徑。例(5)用“道路”(源域)與國家發(fā)展的模式(目標域)形成映射,喻指國家發(fā)展是旅程,要采用文明發(fā)展的模式。旅行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前進的過程可能會遇到阻礙,例(6)用“困境”“鴻溝”映射國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演講中,習近平主席用旅程隱喻闡述自己的政治理念,以國家發(fā)展和國際合作為目標域的概念隱喻最具代表性,向全世界人民更好地傳遞了中國政府的執(zhí)政理念。
在人類歷史中,戰(zhàn)爭被視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集團、國家為取得政治控制的勝利而進行的長期而艱苦的斗爭。人們可以感受到殘酷戰(zhàn)爭的艱難、緊迫和困苦。事實上,國家建設就像打仗,只有通過每個人的充分準備和不懈努力,國家才能取得艱苦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這有助于人們更容易地理解政治話語中戰(zhàn)爭隱喻所要表達的議題。主旨演講中有代表性的戰(zhàn)爭隱喻有:
(7)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戰(zhàn)爭、締造和平。[10]
(8)中國將繼續(xù)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10]
(9)經(jīng)過150多年發(fā)展,紅十字成為一種精神、一面旗幟。[10]
戰(zhàn)爭是政治活動走向極端化時采用的手段,例(7)用“戰(zhàn)爭”映射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和沖突?!皯?zhàn)略”原是指導戰(zhàn)爭全局的計劃和戰(zhàn)略,例(8)用來映射中國在國際關系中采用的策略,強調(diào)互利共贏在國際合作中的重要作用。例(9)用“旗幟”(源域)與榜樣的力量(目標域)形成映射,喻指紅十字會的人道主義精神成為全世界的榜樣。
擬人隱喻是最常見的一種本體性隱喻,源域是人類本身,包括人的思想、語言、行為等?!叭恕钡母拍罱?jīng)常用來理解其他抽象概念,幫助大眾激活已有的具身體驗,用于理解政治話語中出現(xiàn)的陌生詞匯和表達。演講中典型的擬人隱喻有:
(10)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10]
(11)……實現(xiàn)同呼吸、共命運、齊發(fā)展。[10]
(12)堅持對話協(xié)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10]
例(10)中“命運共同體”用擬人隱喻將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比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每個國家的未來都面臨相同的威脅與挑戰(zhàn),必須緊密團結、同舟共濟,才能共同安全地生存下去。例(11)用人與人的關系隱喻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同呼吸”“共命運”映射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例(12)用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映射國家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喻指通過理性的“對話”,世界國與國之間能夠化解紛爭,實現(xiàn)和平。
習近平在演講中還有意識地引用一些希臘神話,以引起多元背景受眾的文化共鳴。
(13)只要堅持溝通,真誠相處,“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10]
(14)任何國家都不能隨意發(fā)動戰(zhàn)爭,不能破壞國際法治,不能打開潘多拉的盒子。[10]
(15)核武器是懸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10]
例(13)中“修昔底德陷阱”形象喻指大國間日漸敏感、緊張、甚至敵對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形勢和關系。例(14)使用“潘多拉的盒子”映射可能發(fā)生的禍患,意在說明任何國家都不能隨意發(fā)動戰(zhàn)爭,引起災禍。此外,例(15)用“達摩克利斯之劍”(源域)與時刻存在的危險(目標域)形成映射,喻指核武器是一把懸頂之劍,隨時可能帶來危險。
習近平運用概念隱喻將不可感知的政治概念轉(zhuǎn)換為貼近民眾生活體驗的事物,便于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國政府的執(zhí)政理念和戰(zhàn)略部署。“蛋糕”是一種生活化的食物,作為飲食隱喻,喻指抽象的經(jīng)濟。“做大蛋糕”映射發(fā)展經(jīng)濟,“分好蛋糕”映射財富分配?!白龃蟮案狻笔恰胺趾玫案狻钡那疤?,“分好蛋糕”是“做大蛋糕”的有效措施。“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體現(xiàn)社會主義的公平公正,既要發(fā)展生產(chǎn)力,創(chuàng)造財富,更要兼顧公平,共享發(fā)展成果。
習近平在主旨演講中運用了多種概念隱喻模式,除了上文分析的工程、旅程、戰(zhàn)爭、擬人這四類隱喻模式,還使用了家庭隱喻,如用“人類共有一個家園”比喻地球是人類唯一安身立命的星球;運動隱喻,如談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使用“接力跑”;氣候隱喻,如“金融危機陰云不散”;植物隱喻,如用“落地開花”比喻“一帶一路”前期項目取得的成果;水流隱喻,如描述開放包容的國際關系時,說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政治話語通過明確地表達和傳播政治觀點,說服受眾接受和理解政治觀點,具有很強的目的性。習近平對外演講中,善于使用“接地氣”、平民化的隱喻使“高大上”的政治宣講變得平易近人,引起受眾的共鳴。如談及和平與發(fā)展,使用“我們要接過歷史接力棒,繼續(xù)在和平與發(fā)展的馬拉松跑道上奮勇向前”。以“鄰居出了問題,不能光想著扎好自家籬笆,而應該去幫一把”來比喻各國不應獨善其身,要樹立共同、合作的安全觀。用“我們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倡導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談到反恐問題時,說“建立全球反恐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各國人民撐起安全傘”。這些“接地氣”的隱喻,易于為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接受,大大提高政治話語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度。
習近平對外演講中不僅善于使用中國特色隱喻,而且引用了許多西方典故和諺語。中外合璧的隱喻,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復雜的政治問題,拉近中西方國家的距離,獲得政治認同感。如闡述世界和平發(fā)展必要性時,引用希臘神話“修昔底德陷阱”“潘多拉的盒子”和“達摩克利斯之劍”。談及人類文明多樣性時,引用《三國志·夏侯玄傳》中“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用功能齊全的“瑞士軍刀”隱喻國際社會攜手探求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談到中國的發(fā)展問題時,使用庾信在《徵調(diào)曲》一詩中“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表達中國將不忘根本,促進世界共同發(fā)展。這些中西合璧的隱喻,極具感染力和說服力,易于不同國家和種族的受眾理解和接受。
習近平在聯(lián)合國日內(nèi)瓦總部發(fā)表的主旨演講共使用了165處隱喻式表達,具有概念隱喻使用范圍廣、“接地氣”、中外合璧等特點。演講中習近平有意識地運用貼近民眾生活的概念隱喻,深入分析了當前的國際形勢,提出中國治理全球的新理念、新方案。習近平對外政治話語中普適性、“接地氣”的隱喻,消除了政治話語常有的官話、套話帶來的語言審美疲勞,在情感、思想上與受眾產(chǎn)生共鳴,從而拉近國家之間的距離,易于為不同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背景的受眾認同和接受。近年來,國際社會對于中國和平崛起存在著種種誤讀,習近平的隱喻話語運用策略對于爭取中國國際話語權,構建對外政治話語體系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