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加芳
一
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在他的《文化社會學論集》中說:“如果在一個人看來,除了他當下的處境之外一切都不存在,那么他并不是個完整的人——我們從自己的過去繼承了另一種需要:一再切斷我們與生活、與我們的生存細節(jié)的所有聯(lián)系。”曼海姆將這一能力稱為“迷醉”,它指向一種獨特的審視歷史的方式,那就是尊重由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建構(gòu)起來的歷史,它是向下的,在野的,同時也很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這樣的歷史觀,某種意義上可以令我們聯(lián)想到文學對歷史的書寫,尤其是詩歌對歷史的介入。
論到詩歌對歷史的觀照,王鴻的長詩《南日群島》和《忠門半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別致和新鮮的寫作模式。
詩歌寫作對歷史的關(guān)注和闡述,一直以來就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從異域的《荷馬史詩》到本土的《格薩爾王》,從上古的英雄史詩到晚近詩人對“新史詩”的書寫,歷史題材在詩歌寫作尤其是長詩創(chuàng)作中持續(xù)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詩歌與歷史的聯(lián)姻,在我看來,很可能并不是緣于那句以訛傳訛的論斷“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以此將歷史作為詩人任意演義和戲說的素材,而是借由對歷史的深情凝視和冷峻審視,傳達詩人的史識,并照見詩人善感的心靈,寄托詩人的愛與痛,渴望、夢想與焦慮、憂傷;那么,這樣的歷史書寫就具備了“大詩”的品質(zhì),談得上是史詩性質(zhì)的書寫了。而這,也是王鴻寫作《南日群島》和《忠門半島》的精神前提。
王鴻是有構(gòu)造宏大體量的史詩的雄心的。這一點,在他的《南日群島》和《忠門半島》中均得到了明顯的體現(xiàn)。問題在于,經(jīng)營歷史題材,如何才能深入歷史的現(xiàn)場,把握歷史溫熱的脈搏,而非僅僅停留在對枯燥史料的生硬堆積?換句話說,史詩的書寫重在凸顯個人的獨特眼光、精神的敏感和心靈的自覺,同時著力規(guī)避集體主義的桎梏、社會公論的制約和人云亦云的危險,跳脫開陳舊的話語套路和百科式的敘事策略,這其實是史詩寫作的命脈所在,當然,也是它的難度所在。這一難度的存在,使得大量詩歌寫作者對史詩的創(chuàng)作望而卻步,紛紛退回到抒情短詩和口語小詩的寫作陣營中來,在他們看來,短暫詩情的瞬間發(fā)揮顯然比之史詩寫作持續(xù)的情感投入要簡單得多,也輕松自由得多。即便有所作,也很難脫離對現(xiàn)成史料的依賴和敷衍,自然也就很難使讀者認出詩歌文本背后那個活生生的人,他的熱愛與關(guān)切、憂慮與感傷,都是缺席的,那么,這樣的書寫至多只能稱得上是“長詩”,它欠缺的恰恰是史詩最關(guān)鍵的精神要素。事實上,這樣的寫作同時也忽視了一個重要的技術(shù)向度,那就是對寫作難度的探尋和挑戰(zhàn)。要知道,作為一種精神工作,寫作難度的缺席也就是精神的偷懶,它如果不是帶來藝術(shù)靈感的井噴式爆發(fā),勢必引起語言的平庸和思想的貧血?;谶@樣的認識,王鴻在《忠門半島》的序曲部分就直截了當?shù)乇硎荆骸懊鎸@個狹長的半島/我傾注的不是喚醒,而是歌唱/嘗試的不是剖析,而是理解/——即便她,從來都不需要”——“不是喚醒,而是歌唱”“不是剖析,而是理解”,已經(jīng)表明了詩人的寫作態(tài)度和立場,也揭示了王鴻創(chuàng)作此詩的心靈譜系。它不是白描式的,當然也拒絕說教,它指向的是一種介入式的、在場的講述。這是一種可貴的寫作姿態(tài),它接通的是傳統(tǒng)文學創(chuàng)作中對創(chuàng)作主體的尊重這一粗大的血管。中國歷來的詩歌寫作,都強調(diào)有“我”,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好的文學作品,下筆皆有所托。譬如王維那些禪味十足的絕句,初看并不寫人,卻處處有物,處處有“我”。而“我”在《忠門半島》中的面相,不是單薄、僵化的,而是多元豐富、血肉豐滿的。在這樣的語境中,王鴻的開篇自白才使我們對他作品中的精神容量有了更多的期許。
二
可以說,王鴻從一開始著手寫作《忠門半島》,便積蓄著大量的情感基礎(chǔ),這一情感基礎(chǔ)除了在開篇以序曲的形式直接宣布以外,也貫穿在他對全詩架構(gòu)的精心安排上。從全詩主體的十個大段落的構(gòu)思來看,從“浮曦洲·中門”“賢良港·神話”“崇福里·新安里”“莆禧所·吉蓼寨”“界外·界外人”,到“生存·陋習”“莆仙戲·民謠”“郡望·族譜”“彎鎖客·莆商”“幻城·界墻”,王鴻并非單純地以歷史發(fā)展先后的軸線為敘述的內(nèi)在線索,而是以時間為緯,以人物為經(jīng),彼此互參、互證,共同推動敘事的進行。這一布局方式期待一種更加高級也更有難度的表達。好在《忠門半島》寫的是自己的故鄉(xiāng),王鴻對自己生長于斯的土地有著近乎學究的熟稔,對半島的前世今生、一草一木都如數(shù)家珍,他的敘述就可以做到成竹在胸。事實上,所有優(yōu)秀的詩人在寫作時都是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精神故鄉(xiāng)的,它在現(xiàn)世的對應(yīng)物很可能就是現(xiàn)實中的故鄉(xiāng),它是詩人靈感的源頭、記憶的起點,也是寫作最終落實的根據(jù)地,是詩人善感心靈的收容所。波蘭詩人米沃什說:“我到過許多城市、許多國家,但沒有養(yǎng)成世界主義的習慣,相反,我保持著一個小地方人的嚴謹?!焙艽蟪潭壬?,“小地方人的嚴謹”并不意味著情感的褊狹,反而隱喻著敘述的扎實和可靠。
這也是王鴻寫作《忠門半島》能夠成功的保證。借由故鄉(xiāng)忠門半島這一沉默、蒼茫和深廣的厚土來寄托深沉濃郁的一己之思,如何言說才不至于淪為大而無當?shù)目斩词闱?,才能避免落入陳舊的話語策略的怪圈,這是王鴻寫作《忠門半島》應(yīng)該深入考慮的問題。事實證明,王鴻的思考是有效和成功的,它確保了詩人的情感抒發(fā)具備了堅實、真切的物質(zhì)外殼,那就是,他把筆觸指向地處東南沿海的這一半島獨具特色的底層傳統(tǒng)和異質(zhì)風情,指向左右半島存亡興廢的歷史現(xiàn)場。
作為媽祖的誕生地和媽祖信俗的濫觴,忠門半島先天地承載了這一獨特的文化形態(tài):
大愛付于無言
這個畢生行善的小女子
如精衛(wèi)銜木,欲填滄海之大
她未留下任何論著,思濟天下的素行
昭示一個樸素的真理
至德成圣,至善為神
這一故典為忠門半島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它也幾乎成為半島最重要的信仰來源。經(jīng)由這一精神背景,王鴻細細盤點半島的歷史命運:從最初的浮嶼,到今天的忠門鎮(zhèn),半島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世事變遷,也見證了難以計數(shù)的兵燹、災(zāi)難、屈辱和破?。?/p>
……
嘉靖二十二年(1543)冬,倭寇首犯半
島
遭衛(wèi)所水師痛擊,無功而逃
1555年的一個春夜,百余艘倭艦
乘霧偷襲吉蓼水寨,被軍民聯(lián)手
斬殺數(shù)百人,溺者難計其數(shù)
……
截界令下,即日攜妻負子,載道露處
逾期派兵驅(qū)趕,放火燒屋……火累月不
息
百姓流離困迫,死者過半,枕藉道涂
因遷移漸死,十不存八九
又下砍樹之令,無數(shù)古木果林蕩然以盡
復(fù)令巡界兵割青,寸草不留
沿著劃定的界線,官府挖溝筑墻
設(shè)兵扼守,敢出界者——殺無赦
——這里的描寫步調(diào)緊實,陣腳綿密,刀光劍影,不假鋪陳,看似冷靜的陳述中已經(jīng)寫盡了半島人宿命似的苦難與淚水,命運的無常與歷史的吊詭也自然引人唏噓:“給媽祖的褒封多達十五次/封號加至天后,可皇帝的恩澤/從未實質(zhì)性降臨在半島上?!边@也是詩人的真切感慨,它的發(fā)表有賴于諸多歷史細節(jié)的呈現(xiàn)。正是這些細節(jié)的存在,使得詩人的言說不再是凌空蹈虛的,而是刀刀到肉,針針見血,充滿了可信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不少詩歌越寫越務(wù)虛了,在懵懂的青春意識的指引下向著理想、遠方這些大詞高歌猛進,盲目抒情,走進了一條死胡同。也是在這樣的語境下,及物的詩歌寫作才更加值得尊重。
自復(fù)界以來,半島人口急劇膨脹
至1949年,已達四萬余人
至20世紀末,已突破二十萬人
成為遠近聞名的人口大鎮(zhèn)
全省第一、全國罕有
類似這樣的段落在《忠門半島》中還有不少,它以看起來堅硬、冰冷的數(shù)字來支撐行文,其實是別具匠心的,正是這樣看似無情的記錄,才能使讀者更加順利地抵達詩人溫熱的心臟。以這一段落看來,忠門半島上長期沿襲的底層傳統(tǒng)和異質(zhì)風情顯示出了它特異的生命力,同時還寄托了詩人深深的憂慮:“越生越窮,越窮越生/三百多年,他們總忙于傳宗接代/重男輕女,早婚、過繼、招贅/以姑換嫂和抱童養(yǎng)媳,在半島如此普遍/許多惡劣的傳統(tǒng),被頑固地繼承/并畸形地強化”——強烈的悲劇意識,是《忠門半島》中尤為可貴的精神資質(zhì),王鴻對故土經(jīng)驗的烙印、感覺的方式和思考的角度,都由著這一悲劇意識的牽引,而使得進入歷史的言說更加深邃,也更加可靠。畢竟,擯棄了對故土大地的空洞抒情,這樣的認識才是趨向清醒的,因而,在《忠門半島》中我們讀到的不是干枯的贊美,甚至連贊美都是極其謹慎和克制的,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王鴻敘述的客觀性,它表現(xiàn)為王鴻與故鄉(xiāng)忠門半島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遠非通常地理學意義上的居留關(guān)系,而是更高層面上的倫理關(guān)系和道德關(guān)系。忠門半島居民的勤勞與自滿、封閉與開放、踏實與虛榮、卑微怯懦與好勇斗狠,形成了他們矛盾叢生的異質(zhì)性格,這是半島獨特的地域環(huán)境造就的,半島的獨特風物見證了半島人的生死愛欲,而當作為半島一員的王鴻回頭審視半島時,實際上也是借由回望歷史在書寫自己的精神自傳,借為半島招魂,完成自身文化地理學意義上的救贖。所謂人在大地上“詩意的棲居”,某種程度上,應(yīng)可作如是觀。
三
《南日群島》的寫作時間早于《忠門半島》,是王鴻最早問世和成熟的史詩作品。與忠門半島不同,南日群島是王鴻任職并主事過的地區(qū)。在這一美麗與險惡并存的群島上,王鴻度過了他青年時期極其關(guān)鍵的幾年崢嶸歲月。王鴻對人性、生死、存在的諸多深刻認識,可以說也是在南日群島日漸明朗的。從這樣的角度看來,書寫《南日群島》就成為王鴻對這塊土地道義上的一種精神反哺,成為王鴻對自己第二故鄉(xiāng)的深沉謳歌和深情回望。
如果說《忠門半島》難以遏止地流露出王鴻對故土大地復(fù)雜的悲劇意識的話,那么《南日群島》則從另一個面向呈現(xiàn)王鴻對南日群島這個第二故鄉(xiāng)、對其上存在的人與物深刻的悲憫之情?!赌先杖簫u》也寫史,但作為一個異鄉(xiāng)人,此時觀照南日群島的過往,情感儲備和心理基礎(chǔ)注定大大遠離了故國離黍的拘囿。從敘述者的立場看來,《南日群島》也與《忠門半島》有根本上的區(qū)別:不同于后者的在場,前者雖然也處身其中,但敘述者的身份認同是陌生化了的,毋寧說是以一種超拔的姿態(tài)和超越的視角來叩問南日群島上的生存境地。他寫眾島的分布,就說“億萬斯年中,它們沒有名字,沒有傳說/按天序靜臥于滄溟之上”;寫南日島民,說他們“如同樹木成長,莊稼成熟/一線生機就能催出,與之相適的族群”;寫旅客對南日島的復(fù)雜感受,是“人們爭著上船/如撲食的餓獸;爭著下船,如脫網(wǎng)的群魚”……這些有意無意選擇的敘述角度,一方面顯示了詩人的寫作立場,也即是作為一個深入了解南日群島性格的外鄉(xiāng)人,回頭講述群島的前世和今生;另一方面,恰是這樣一種寫作姿態(tài),保證了王鴻的書寫和情感的抒發(fā),具備了某種宏觀視野和客觀品質(zhì),走向一種“全知”的敘述。
基于這樣的敘述角度,王鴻對南日群島的情感寄托也得以落實,那就是脫略了一己、一時、一地的情緒波動,引導(dǎo)自己的思考走向更深廣的歷史現(xiàn)場和更厚重的生存底色。如詩人海子在詩論中說過的:“詩人必須有力量把自己從自我中救出來,因為人民的生存和天地是歌唱的源泉,是唯一的真詩。‘人民的心是唯一的詩人?!蓖貘櫾凇赌先杖簫u》中呈現(xiàn)的也是這樣一種脫離了小我之思的“人民的心”,和為了更大程度上接近“人民的心”而做的艱苦卓絕的努力。這也是為什么《南日群島》對歷史、生存、生態(tài)、宗教、傳說等著墨甚多,而對敘述者自身的悲歡卻一筆帶過的原因。根據(jù)王鴻的自述,在他主事南日島期間,臺風肆虐,災(zāi)禍頻仍,幾度身先士卒,抗擊臺風,置一己安危于度外,命懸一線,直到臺風平息。其間處境,可謂驚心動魄,本可以大書一筆的,但王鴻卻這樣輕輕帶過:
站在長堤上,若你領(lǐng)略過金沙碧海
麗日和風,也經(jīng)歷過驚濤駭浪、生死存
亡
那么,你才能讀透海的柔情與暴虐
懂得珍惜、謙遜和敬畏
可以看出,詩人對命運和人生的看法,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得到了再洗禮。
不同于慣常對老百姓的刻板認識,也不為著一團和氣地粉飾太平——這是嚴肅詩人所不屑為的,王鴻用切身經(jīng)歷向人們揭示了另外一種可悲憫的事實:人心并不單純指向淳樸無華和善良無辜,它實是極其復(fù)雜的。誠如王鴻在《南日群島》中所寫:
這才是真實的南日——永遠的是非之地
最沉寂也最嘈雜,最純潔也最骯臟
最溫情也最殘酷,最平靜也最兇險
問題是,既然人心本就如此不可捉摸,對它的僵化定義注定是掛一漏萬的,應(yīng)以何種態(tài)度來對待它呢?梁漱溟在《朝話》里說:“因為我對人類生命有了解,覺得實在可悲憫,可同情,所以對人的過錯,口里雖然責備,而心里責備的意思很少。他所犯的毛病,我也容易有。平心說,我只是幸免而已?!边@也是王鴻在《南日群島》中的立場,可以看出,王鴻無意在《南日群島》中扮演一個膚淺的歌頌者,因為沉重的生存本不是單一面向的歌頌所能觸及的;但王鴻也不為著批判,毋寧說,他的態(tài)度更接近傳統(tǒng)意義上的史學家角色:不同于眼下諸多史學家,他們寫史的情感是豐富復(fù)雜的,其中多有所托。王鴻從多個角度翔實而又冷靜地勾勒了南日群島上的風土人情,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一塊充滿異域風情的神秘土壤,讀者在滿足了窺視欲以后,會在詩人營構(gòu)的敘事視角下容忍并同情這遙遠的外海之嶼上生息繁衍的蕓蕓眾生,容忍他們的嘈雜、骯臟、殘酷和兇險,也同情他們的卑微、隱忍、苦難和沉淪?!叭私杂胁蝗倘酥摹?,這是王鴻在宏大的史詩格局下面隱藏著的最柔軟的情感基礎(chǔ),正是在這大悲憫的情懷指引下,《南日群島》中的思考才會深刻和動人:
沒有什么能夠永恒,包括眼前島嶼
沒有誰是永遠的主人,古往今來,皆為
過客
島嶼真正的主人,是它們自己
可以上升,也可以下沉
和人類一樣,它們充滿叵測的命運。而
造物
已經(jīng)備就:讖語,島志與詩篇
——最終,它指向了那大全之在。
責任編輯林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