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興無
在三國“三巨頭”中,人稱曹操是奸雄,劉備是梟雄,孫權是英雄。孫權之于英雄稱號當之無愧: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戰(zhàn)役,孫權打勝了兩個;孫吳立國,其父孫堅是開創(chuàng)者,其兄孫策是奠基者,孫權則是開國者;魏、蜀、吳三國,孫權建立的吳國歷史最長,近六十年,而蜀只有四十二年,魏也只有四十五年。無怪乎曹操也感慨:“生子當如孫仲謀?!?/p>
三國之間的博弈,孫權似乎比劉備、諸葛亮更具政治智慧。蜀漢一味“聯(lián)孫抗曹”,而孫權既“聯(lián)劉抗曹”,又“聯(lián)曹抗劉”,左右逢源,游刃有余。208年孫權扛鼎取得的赤壁之戰(zhàn)勝利,便是“聯(lián)劉抗曹”的杰作。219年,孫權奪荊州、殺關羽,開罪劉備,又取“聯(lián)曹抗劉”策略示好曹操,勸進稱帝,曹操說“欲使吾居火爐上耶”,但還是表封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jié)兼任荊州牧,封爵南昌侯,令其拒劉備。
孫權深知,與曹、劉鼎立也好,與之維持聯(lián)盟關系也好,最終要憑實力說話,關鍵是做好軍事斗爭的準備。特別在奪回荊州之后,劉備出蜀攻吳之勢咄咄逼人?!皷|南形勝必在上流也”,必須重新選定戰(zhàn)略支點,先打贏與劉備奪取荊州的戰(zhàn)爭,進而推動“竟長江所極,據(jù)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戰(zhàn)略的實施。于是,他決計把都城上移至長江中游。
然,定都何地?
孫權把目光投向了鄂縣(今鄂州)。鄂縣“襟帶江沔,依阻湖山,左控廬淝,右連襄漢”,為江東鎮(zhèn)守之中,荊揚樞紐,南北要沖,“三國爭衡,為吳之要害,吳常以重兵鎮(zhèn)之”,上可北抗曹魏、西敵劉蜀,下可馳援建業(yè)(今南京),兼顧長江中下游廣大區(qū)域。孫權遂定都于鄂縣,這實際上是把他的“戰(zhàn)時指揮部”遷到鄂縣,以集中力量保衛(wèi)孫吳西部土地的安全,并相機擴大勢力范圍。
221年,孫權自公安都鄂,取“以武而昌”義,改“鄂”為“武昌”,修筑武昌城。武昌城置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及西北隅之“流津門”,其四至范圍大體為今東至鳳凰路、南至吳都古肆、西至熊家巷、北至長江。同時在武昌設置武昌郡,管轄東至今九江市、西抵今武漢市的廣大地區(qū)。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稱帝,建立曹魏政權。221年七月,劉備為奪回荊州,發(fā)動了征討孫權的戰(zhàn)爭。八月,行韜晦之計,孫權面北向曹魏稱臣。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東吳群臣對此多有不滿,認為不應接受魏封,孫權說:“昔沛公亦受項羽拜為漢王,此蓋時宜耳,復何損邪?”遂接受“吳王”封號,定年號“黃武”?!皡峭酢表斪訉O權一戴就是七八年,所以武昌城又被稱作“吳王城”。為加強都城的建設,孫權下令從建業(yè)遷富戶千家充實武昌,使居民增至十余萬。
劉備、曹丕先后去世,孫權最為忌憚的兩大競爭對手不復存在,稱帝外部條件成熟。時武昌城紛紛傳言,“黃龍蟠于江渚磐石”,“鳳凰現(xiàn)于城東虎頭山”,公卿百官謂“龍蟠鳳集”,“帝王之兆也”,紛紛進勸孫權改元稱帝。229年四月,孫權在武昌城南郊筑壇祭天,正式即皇帝位,定國號“大吳”,改年號“黃龍”。九月,孫權決定遷都建業(yè)。陸遜輔太子孫登留守武昌城,武昌為吳國陪都。
孫權都武昌八年有余——征戰(zhàn)、封王、稱帝、立國,可謂其人生中最為輝煌的八年,創(chuàng)立的歷史功績可圈可點。
他初到武昌,提出了一些治國理念,比如:“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古之善教……況今處身疆畔,豺狼交接,而可輕忽不思變難哉?!庇秩纾骸疤煜聼o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眾之所積也。夫能以駁致純,不惟積乎?故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p>
其實,孫權本人就是上述理念的踐行者。吳“以武而昌”的國策即是孫權依據(jù)“夫存不忘亡,安必慮危”的思想提出的。建都前,武昌就是孫權打赤壁之戰(zhàn)的戰(zhàn)略后方,孫、劉結盟起點在此,周瑜點將在此,關羽操練水軍在此,繼而組成聯(lián)軍共同破曹。建都之初,戰(zhàn)略重心是抗擊劉備的進攻,孫權在這里親自籌劃、指揮了夷陵之戰(zhàn),拜三十九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用“火燒連營”之計大破蜀軍,使失而復得的荊州南部地區(qū)以及西部邊境得以鞏固。
“龍蟠鳳集”是孫權為稱帝造的輿論,而真正的“龍蟠鳳集”,則是以他為核心打造出的一“龍”多“鳳”(周瑜、張昭、魯肅、呂蒙、陸遜等)的強大團隊。此即“故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孫權“用眾力”“用眾智”的視野還拓展至天下。224年,佛門名士支謙與印度僧人維祗難、竺律炎來武昌城內譯經、傳教,孫權拜支謙為博士,輔導太子登;225年,扶南(今柬埔寨)等國使者來武昌城謁拜孫權,獻琉璃于安樂宮;226年,大秦(古羅馬)商人秦論到武昌謁見孫權,賓主介紹各自風土人情,是為古代中外關系史上的一重大事件。
孫權采納陸遜的建議頒屯田令,鼓勵墾荒,并身體力行,孫權父子親自領受一份農田,用駕車的八頭牛分拉四犁耕作。孫權鼓勵利用當?shù)氐你~、鐵、煤等資源發(fā)展煉銅業(yè)、冶鐵業(yè)。銅鏡鑄造工藝高超,制作的銅鏡以別致的造型、精美的紋飾遠銷日本,武昌成為全國四大鑄鏡中心之一。冶鐵業(yè)發(fā)展迅猛,“采武昌銅鐵作千口劍、萬口刀”,同時制造了大量鐵制農具,提升了農耕效率。東吳強大的水軍刺激了造船業(yè)的發(fā)展,建造的“長安”號大船聞名于世。有資料顯示,孫權派往臺灣的水軍船隊就是從武昌出發(fā)的。
為什么孫權在登基后不到半年撤都武昌?這正是他善于因應形勢的高明之處。在政治上看,夷陵之戰(zhàn)后,三國鼎立之勢已經穩(wěn)固,蜀、吳原來“二帝并存、中分天下”的盟約難以實現(xiàn),孫權取益州“竟長江所極”更是成為泡影,其戰(zhàn)略重心需轉移到長江下游,以鞏固江東既得利益;諸葛亮奉行與吳和好政策,孫權即帝位,蜀漢很快承認其合法,吳蜀聯(lián)盟重新修復,孫權遷都下游也是對蜀漢示好的一種政治姿態(tài)。在軍事上看,昔遷都武昌,很大程度出于“天子守邊關”、靠前指揮的考慮,經過夷陵之戰(zhàn),蜀漢國力空前削弱,很難在軍事上再對吳構成威脅;而曹魏對下游地區(qū)的威脅則大大增加,遷都下游勢成必然。
武昌作為孫權封王、稱帝的肇基之地,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確立之地,在吳國政治格局中舉足輕重。265—266年,末帝孫皓由建業(yè)遷都武昌一年有余。東吳立國近六十年,武昌作為國都和陪都,先后長達四十五年之久,與建業(yè)并稱為“東都”“西都”,成為吳國的兩大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之一,《資治通鑒》謂:“既城石頭又城武昌,此吳人保江之根本也?!?/p>
打那以后,武昌就一直是長江沿線一座政治、經濟、軍事重鎮(zhè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