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文
中國有許多關(guān)于山神的傳說,古代人將山岳神化,并對其十分崇拜?!渡胶=?jīng)》里就記載了有關(guān)山神的各種傳說,尤其是《中山經(jīng)》。可以說,《中山經(jīng)》是《山海經(jīng)》五部分山經(jīng)中內(nèi)容最多的一部,共記載了中部地區(qū)一百九十七座山,以及發(fā)源于這些山的各條河流和山上生長的植物、生活在山上的動物,還有出產(chǎn)的礦物。當然了,也有和山、水有關(guān)的神話人物。
《山海經(jīng)中次二經(jīng)》里這樣記載:“凡濟山之首,自輝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這是說,總計濟山的開始,從輝諸山到蔓渠山,一共是九座山,途經(jīng)一千六百七十里。諸山山神的形狀都是人的面孔,鳥的身子。祭祀山神要用毛物,再把一塊吉玉投往山間。
從這就能看出,古人很早就開始祭祀山神了,他們自有一套祭祀的方法,“祀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精”,還特別強調(diào)了“不用精米”,表示祭祀山神不能用谷物,而是要用動物和代表吉祥的玉。相傳,虞舜時即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傳說舜曾巡祭泰山、衡山、華山和恒山。歷代天子封禪祭天地,也要對山神進行大祭。祭山時大多用玉石和玉器埋于地下,也有用“投”和“懸”的祭法,即將祭品雞、羊、豬或玉石投入山谷或懸在樹梢。這和《山海經(jīng)》里記載的祭祀山神的方法如出一轍,有著非常高的相似度。
那么,古人為什么要用動物和玉祭祀山神呢?所謂有求必應(yīng),祭祀山神當然要求點什么了,幫助人們來實現(xiàn)靠人力難以達成的愿望。這么“高難度”的愿望,人們自然也要誠心,要有足夠多的誠意來“打動”山神才行。
古時民以食為天,“獻食”是祭祀的主要手段,而諸多的食物之中,以“肉食”為最。在原始采集和狩獵時代,肉食是人們拼著性命狩獵來的,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發(fā)展起來之后,肉食仍是很寶貴的。
此外,祭品中也少不了玉帛,《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幣帛,不敢不中度量?!笨梢钥闯?,各種玉器和絲織物,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品。當然,糧食五谷也是常見的祭品,但是祭祀山神,“精米”有點拿不出手,恐怕只有動物和玉器才能表達誠意了。
除了這些,還有一個原因,是和地域有關(guān)?!吨猩浇?jīng)》所描寫的大山最多,接近《山海經(jīng)》全書大山總數(shù)的一半,而且,相較于其他三部山經(jīng)來說,《中山經(jīng)》各個大山之間的距離非常近,由此不難看出,古人對這一帶的地形地貌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所描繪出和表達的內(nèi)容也更多,更詳細。
所以,《中山經(jīng)》里所記載的山神祭祀規(guī)格自然比較高,其他山經(jīng)多以一雞一狗一羊為主,但《中山經(jīng)》連精米都不用,“用毛,用一吉玉”這種高規(guī)格的祭祀,也能夠證明這里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區(qū)域。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也是古代儒家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影響很大,如今的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也都是由此而形成的民俗節(jié)日,體現(xiàn)了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