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樺
[摘 要]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課程標準為準繩,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實際,采用靈活的方式,圍繞課程與教學目標,從班級生活、其他學科、傳統(tǒng)教育活動、節(jié)日慶?;顒拥确矫嫒胧?,開發(fā)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程資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 G623.1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9-0068-02
彰顯立德樹人,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特色。新版教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地滲透在主題活動中,但是僅靠書本上的內容進行相關教育是遠遠不夠的。為此,筆者進行了研究,嘗試從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入手,探索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一、在班級生活中尋找鮮活的課程資源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培養(yǎng)良好品德、對生活充滿熱愛的課程,它承載著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任務。它的教學空間不僅僅在課堂,課程資源也不僅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科書,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班級生活入手,尋找鮮活的教學資源為課堂所用。
實踐:
“溫暖老人心”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愛讓世界更溫暖》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從老人的角度出發(fā),體驗老人的身體、生活、心理的諸多不便,多為老人想一想、做一做,多陪伴老人。
第一次上這節(jié)課時,筆者聲情并茂地講述老人的不易,一講就是大半節(jié)課,學生也紛紛發(fā)言,述說老人的種種困難,表達要回家多陪伴老人的心愿。筆者被課堂的熱烈氣氛所感動,為教學的“成功”而欣喜??墒钦n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來接自己回家的爺爺奶奶依然不屑一顧,將書包甩給老人就走,只顧著吃零食。
筆者反省自己的教學,發(fā)現(xiàn)自己忽視了學生的自我需要,脫離了他們的生活談感受,久而久之,學生只會說空話。怎么辦呢?這時,一個蒼老的身影浮現(xiàn)在筆者眼前:他年近70歲,年輕時當過16年的工程兵,修過許多飛機場,后來又挖山洞,一進洞就要干一通宵,再后來建飛機,制造大廠房……他就是蘇爺爺。多好的素材,多鮮活的資源??!于是,筆者邀請?zhí)K爺爺來班級講述自己的故事,蘇爺爺欣然接受。當蘇爺爺穿著整潔、筆挺的軍服出現(xiàn)在學生眼前時,學生震撼了。蘇爺爺講述他年輕時的親身經(jīng)歷和年老后的生活、心理上的困難,學生屏氣凝神地認真傾聽,下課鈴聲響了,仍不肯下課,而是圍在蘇爺爺身邊,不斷提問。
效果:
課文的重點之處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內容或深刻的意義,僅僅憑借教材上的幾頁內容學習,難免以偏概全或不能深入地理解、感悟。因此,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班級生活中的鮮活資源,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真正了解老人年輕時的貢獻和年老時的不便,從而激發(fā)學生多為老人想一想、做一做,多陪伴老人。這樣教學,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行動之中。
二、在學科融合中發(fā)現(xiàn)適合的課程資源
道德與法治作為國家課程,不是孤立的,它與其他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是統(tǒng)一的有機體。事實上,很多時候其他課程的資源可以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所用。有些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沒有專職教師,教這門學科的教師還要教語文、綜合實踐等課程,這是這門學科的劣勢,也是這門學科的優(yōu)勢。因此,執(zhí)教者應善于探索,善于進行學科整合,適時向學生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1:
《團團圓圓過中秋》是統(tǒng)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在前三課時的學習中,學生對假日、節(jié)日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介紹一些有關秋天的節(jié)日,可以加深學生對自然和生活的了解。課堂上,學生在過中秋的節(jié)日氣氛里體會到團圓和思念都是中秋的味道,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感與渴望社會和諧的愿望。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筆者首先帶領學生“找中秋”,確定中秋是農(nóng)歷八月十五,再在日歷上找出農(nóng)歷八月十五的位置;接著和學生聊中秋,使學生了解中秋的傳說、習俗,通過辨析知道中秋還帶有團圓的味道,給長輩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他們;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賞月、賞花燈,品中秋思念的味道。一節(jié)課下來,雖然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但是筆者總覺得少了什么,感覺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如何激發(fā)他們愛家、愛國以及渴望社會和諧的情感呢?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同時又是一位綜合實踐教師,筆者不禁想道:“中秋節(jié)來臨之際,不正是綜合實踐課做花燈之時嗎?何不把這兩節(jié)課整合起來進行教學?”于是,筆者讓學生準備做花燈的材料,然后課上指導學生做花燈。在學生做花燈的時候,筆者在一旁解說:“賞花燈、做花燈是中秋習俗之一,在做花燈的過程中,人們寄予渴望與家人團團圓圓的情感?!痹趯W生做完花燈之后,筆者并沒有結束活動,而是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畫一畫、寫一寫等,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展現(xiàn)出來。幾分鐘后,學生完成了任務,有的在花燈上畫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以及愛心、同心圓、兩只大手牽著一只小手;有的寫上了心中美好的愿望,如平安、健康、快樂、幸福等;還有的引用思鄉(xiāng)的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整個過程,看似綜合了實踐內容,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質上在動手做的時候,激發(fā)了學生愛家、愛國及渴望社會和諧的情感。
實踐2:
《干點家務活》是道德與法治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懂得做家務是愛父母的表現(xiàn);通過分享、交流、體驗,掌握基本的家務勞動技能,感受做家務的樂趣,體會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的美好。根據(jù)課前調查,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家務活上存在的最大問題不是不會做、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愿意做。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在于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心,使學生愿意主動參加家務活。
為此,筆者積極尋找其他學科資源,在尋找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在語文閱讀課程中有一個繪本故事《朱家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述朱家的生活看起來不錯,房、車、花園一應俱全,媽媽把爸爸和兩個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然而,一天晚上,任勞任怨、辛勤顧家的媽媽突然不見了,只留下一紙留言:“你們是豬!”這表明媽媽對朱家父子很不滿和失望。沒有媽媽的朱家亂套了!作者安東尼布朗以其特有的幽默,輕松引導學生思考家庭責任,分擔家務活??戳诉@個故事,筆者的第一反應是應該把語文閱讀課程中的這個資源用起來。
于是,筆者以這一繪本為主線,首先給學生講了故事的開頭,在講到任勞任怨、辛勤顧家的媽媽突然不見了,朱家亂套時戛然而止。接著,筆者讓學生討論思考:“朱家媽媽為什么離家出走?(激起學生為家庭承擔責任的意識)朱家媽媽走了怎么辦?(把教室分成客廳、臥室、廚房三處,讓學生學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朱家媽媽看到爸爸和兩個孩子在做家務,會想什么、說什么呢?”此時,通過想一想、說一說、演一演等活動,課堂氣氛被推至高潮,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勞動的成就感和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感。
效果: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應與其他課程劃清界限,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在第一個例子中,筆者巧妙借助綜合實踐課程,達到教學目標。第二個例子,筆者把繪本引入道德與法治課堂,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讓學生在同一個主情境中學習。在這兩節(jié)課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更滲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和諧”與“愛國”。
三、在學?;顒又胁蹲截S富的課程資源
《公民道德建設綱要》指出:“各種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蘊藏著寶貴的道德教育資源,如婦女節(jié)、中秋節(jié)、清明節(jié)等?!苯處熆勺寣W生自主參與節(jié)日活動,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積淀的情感,通過活動生動活潑地展示、表達出來,這樣可以拓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空,提升活動的內在價值,充實學生的精神生活。
實踐:
《歡歡喜喜慶國慶》選自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該課以國旗為主線,讓學生跟著主人公小豌豆認識國旗、尊重國旗、愛護國旗、尋找國旗,培養(yǎng)和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情感。
二年級學生雖然已經(jīng)初步具備一些有關國旗的知識,但對國旗的認識還比較淺顯,對《國旗法》的了解更加欠缺。國旗雖在學生的眼中,但沒有內化于心,國家意識還比較薄弱。然而,學生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和每天早晨的國歌聲中,可以感受到國旗帶來的莊嚴時刻。所以,筆者打算結合升旗儀式進行教學,將這節(jié)課分成三個部分,即“認識國旗”“尋找國旗”“尊重國旗”。在教學“尊重國旗”這部分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思考:“在‘尊重國旗這方面,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在學生交流后,筆者把學生在升旗儀式中的表現(xiàn)播放出來:有的戴帽子參加升旗儀式,有的升旗不看國旗,有的來不及參加升旗儀式……這個時候引入聯(lián)合國晨會的視頻恰到好處,使學生明白真正熱愛國旗、國家不是放在口頭上,而是落實到行動中。接著,筆者出示《小學生行為準則》:“維護國家榮譽,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要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比缓蠊P者帶著學生邊做動作,邊讀兒歌:“升國旗,要肅立。衣整潔,來敬禮。頭要正,胸要挺。小眼睛,看國旗。愛祖國,敬國旗?!弊詈?,筆者告訴學生:“認真參加每一次升旗儀式,是尊重國旗的一種方式。其實,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能體現(xiàn)我們一顆赤誠的愛國心?!?/p>
效果:
升旗儀式屬于學校的傳統(tǒng)教育活動,把升旗儀式的日常表現(xiàn)拍成視頻,并在課堂中播放,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再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學習。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認識上發(fā)生改變,更從行動上學會如何去做,同時內心也會激起愛國情感,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不會停留在表面。
總之,充分開發(fā)、有效利用課程資源,對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開放性、生成性和教學活力具有重要意義。雖然道德與法治課程沒有專職教師,但是每位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多思考、多發(fā)現(xiàn)、多實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相信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定會落到實處。
(特約編輯 木 清)